一、宏观经济展望
展望2022年,我们认为中国的经济走势将与以下几点判断息息相关。
1、中国通胀上升:首先中国货币政策与美国货币政策持续背离,原因是中美实际利差的高位运行,从历史经验来看,中美实际利差高位运行后会面临快速的回落,当前市场认为实现回落的路径是通过美国的通胀水平下降实现的,但投资者投资者不应忽视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这种收敛是通过国内通胀来实现的,现在来看名义利率指导市场的有效性越来越弱,投资者更应关注通胀水平。
图1:中美实际利差在疫情以来持续维持高位
图2:蓝线为中美通胀之差,红线为名义利率,通胀水平的收敛往往依靠中国通胀上行实现
2、现有人力资源持续流入核心都市圈: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2021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数量为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全年死亡人口数量为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全年自然增长的人口数量为4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按照这种趋势,2022年人口将时隔几十年再度陷入负增长,我国人口形势愈发严峻。与此同时,全国人口持续流入核心都市圈,在人口负增长的情况下,净流出城市想要留住人才的压力愈加增大,中国城市之间的两极分化可能会更加明显。
图:人口持续流入核心都市圈
3、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出口仍有韧性:
历史数据表明,当中美名义利差抬升时,人民币往往有贬值压力,在中美货币政策背离时期,我们认为两者名义利差的上行会使得人民币有贬值压力。
图:中美名义利差抬升时,人民币往往有贬值压力
在上述背景下,同时受益于中国国内疫情防控的成功和中国完备的工业产业链优势,中国出口将在2022年继续为中国经济的增长贡献动能,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国的出口仍有韧性。
4、乡村居民收入获得阶段性修复:
共同富裕要求“做大蛋糕”的同时进行制度规范,能够“切好蛋糕”,而乡村在这两点上都有重要意义。首先,乡村能够利用其在人口和土地上的优势,在一、二、三产上进行升级和扩张,短期来看拉动了投资需求,长期来看能够提高乡村的回报率,扩大经济总盘子,并且由于“天然抵押品”——土地的存在,农村信贷可以作为承接房地产信用扩张功能的一个新出口。其次,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仍然有36%,提高这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生活质量差异也是“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2022年的“稳增长”基调下,农村有望获得更多财政投入,其次,“乡村振兴”在乡村、县域创造工作岗位,能够使疫情之后返乡的农民工在家乡稳定就业,也将间接地促进消费。
5、债券市场再迎牛市:
央行降息呵护流动性的背景下,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兵临2.7%城下,10年期国开挑战3.0%,当前国债利率曲线处于2016年和2020年低点曲线之间,中短端利率仍有足够保护。中短端低于2016年低点但远高于2020年低点水平,10年国债利率则均高于2016年和2020年低点水平。可能10国债利率2.7%还远谈不上很低。
并且当下利好债券市场的积极面仍有很多,比如宽货币政策持续加码,经济基本面修复弱于预期等等,整体来说,2022年的债券市场仍然值得期待。
二、 资产配置策略
在我们上述宏观经济展望的基础下,我们认为2022年的家庭资产配置策略应当以防守为主,采取稳重有进的投资组合策略,实现家庭财富净值的稳健增长,而非追求收益率。
1、股票市场:投资者不应逆通胀而行,顺周期将是全年胜率较高的投资策略。但是我们对全年的股票市场行情维持谨慎乐观,认为A股市场的分化或将超过2021年,这对个人投资者的能力考验极大。我们认为,家庭资产配置中股票市场的配置比例不宜超过40%,并且要严格控制仓位,仓位控制尽量不超过8成。
2、房地产市场;房地产税的悬而未决和2021年对房地产商的政策强监管令投资者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了较大担忧,但我们认为,重磅政策的推出下,有利于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去伪存真”,真正的“价值”将慢慢浮现,结合宏观对于人口增速和流向的分析,我们认为核心一线城市的核心圈的房市仍将坚挺。当然,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我们不建议投资者再将房地产作为投资工具,但这部分区域的自住性价比正慢慢显现。
3、债券市场:债券市场是我们2022年较为明确看好的板块,我们建议家庭资产配置中维持债券类资产的配置大概30%左右,这样整个组合会更加进退自如并且债券市场的配置投资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压舱石”的作用。
4、基金市场:我们认为基金市场是一个长期持有性价比凸显的市场,推荐关注长期专注于中国产业升级的“专精特新”类公司的中小盘基金,长期来看,这部分基金将带来超额收益,建议配置比例维持在20%-30%。
5、商品市场:商品市场在经历了去年的大起大落后,可能让投资者心有余悸,但是正如前面所说,通胀可能成为今年增长的主旋律,这也将抬升商品的价格,我们建议投资者关注前期热度较低的农业大宗商品,配置比例不超过10%。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家庭的资产配置应当维持债券较高的配置比例,股票和基金其次,商品配置比例维持在较低比重。具体配置比例建议为:股票30%,债券30%,基金20%,商品10%。具体比例应当视投资者的具体情况和预期进行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