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大于100亿的货币基金有哪些 ?

jijinwang
【继续扩大基建有可能带来的更多亏损项目和更大的债务问题】虽然基建投资可以具有一定先导性,但也不能太超前、太脱离实际需求,必须考虑基建项目的综合收益情况、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力、政府债务规模及还本付息压力等等。
2021年中央安排了3.6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优先支持在建工程。而在实施中,基建投资特别是专项债却受制于项目储备不足、可选项目不够、地方债务偿付压力等因素而进展较慢。多年来有关部门大力推行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及特色小镇建设等,实际上已将各地的投资项目作了一次大筛选,现在所剩的好项目不多。今年初国家发改委的PPP项目监测平台显示,在总计7786个录入项目中,属于最近两年(2020-2021年)新增的项目只有不到800个,其中2021年为403个。
除了有效的投资项目不足外,为了扩张投资所形成的巨额债务问题足以引起重视和警惕。
以铁路建设为例,到2021年,我国铁路营运总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万公里,而到2021年一季度,国家铁路集团公司名下的累计债务已达5.76万亿元,在每年亏损额数千亿元的背景下,继续扩大高铁投资规模显然不可持续。
高速公路、机场建设同样如此。据交通运输部数据,到2020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16.1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且网络初步成型。2020 年全国收费公路的通行费收入为 4868 亿元,行业总支出为 12346 亿元,收支缺口达到 7478 亿元。全国收费公路债务余额近十年持续扩大,到2020 年末达到 7.07 万亿元。
在全国240个开通定期航班的机场中,过去两年盈利的不足20%,民航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民航全行业亏损843亿元,即使剔除疫情的影响,国内多数机场仍无法实现盈利。
特色小镇建设在2013年以后一度成为全国投资热点,住建部、发改委等部门曾希望五年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加上各省自行规划的特色小镇,总数很快达到2000个。其中仅2018年前就有419个“问题小镇”被主管部门淘汰整改,现在,多数小镇沦为“空闲小镇”或烂尾工程,已成为地方政府及建设运营方的负担。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虽然必要,但这类项目一般投资额大,按住建部制定的投资估算指标,每公里建设成本为0.5亿至1.7亿元,实际大城市均超过每公里1亿元,且运营成本需要政府补贴弥补缺口,独立管线难以发挥其智慧城市的功能,因而在地方政府的规划中通常会较为慎重。
还有部分人士寄希望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充电桩等新基建各自数千亿投资规模,不仅相对于每年50多万亿的新增投资规模相形见拙,而且具有更多的商业属性、投资风险大、收益高度不确定,更适合社会资金、风险投资等参与,投资主体应当是企业为主。以5G投资为例,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经累计建成5G基站超142万站,覆盖所有地级市、98%的县区,每万人拥有10.1个5G基站;今年预计将新建60万个5G基站,5G基站总数将超过200万个。而三大电信运营商公布的2021年财报透露,今年各公司的总体资本开支会提升,但5G相关投资都有所收缩,其中,中国电信预计今年5G网络投资同比下降10.5%;中国移动则表示,2022年是公司5G投资高峰期最后一年,从2023年开始,资本开支会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可选的、有相对较好收益的项目越来越少,同时,地方政府的资金筹措也越来越困难,债务压力越来越大。按财政部公布的数据,到2020年末,我国地方政府性(显性)债务余额为25.66万亿元,债务率为93.6%;2021年末地方政府债务增加到30.47万亿元,市场预计债务率已接近100%的警戒线。而如果将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纳入,则广义债务规模更为庞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曾有报告提及,2019年中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为42万亿元。而近两年,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降温,产生持续的连锁反应,一些地方房地产相关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使地方财政也显得紧张。而且,对于部分地区来说,债务付息压力已日益沉重,已经没有继续扩大基建投资的财力。

一:选择规模大于100亿的货币基金

选择场内货币基金,规模大小确实是考虑的因素,因为基金规模越大,说明基金的社会认可度越高,大于100亿的基金,抗风险能力也越强,所以,从这方面来说,选择规模大于100亿的基金,还是可以的。
但是,基金规模越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规模越大的基金,遇到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调整仓位的难度越大。那么,投资者就可能会遭遇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