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金融是不是就炒股(学金融和炒股有关系吗)

jijinwang

可能很多人觉得是不是金融专业科班的人炒股会好一些,或者高学历的人炒股会好一些,再或者高智商的人会好一些?很遗憾并不是,A股是一个价格投机占主导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里考验股民的并不是价值发现的能力,而是人跟人斗的技巧。

所以数学家金融专家很多时候都不如一个心理学家来的有用,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我后来特地看了一些行为金融学的书,总结出股民在做交易时最大的三个心理障碍,很可能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犯过这样的错误:

第1,沉默成本

这个词的知名度很高,因为很多行业都会用到它。“沉默成本”一词主要形容人在前期错误投入的成本而影响到后期行为的心理。

简单举例,当你在家里下载了一部很烂的电影的时候,看了15分钟觉得忍无可忍,你通常会毫不犹豫的停掉;但同样一部电影,如果你在电影院放,一张票80块钱,你很可能一直强忍到最后把它看完,因为电影80元一张,你觉得中途退场太可惜了,所以就忍了下来。

其实无论你看不看完电影,你的票钱电影院都不会退给你的,你坚持看完并不能减少损失,相反你还得多浪费一个半小时,买电影票的80元就是沉默成本,因为你摆脱不了“沉默成本”的影响,因此往往额外又付出了一个半小时的代价。

“沉默成本”在股市里最常见的应用就是“补仓”,很多人买股票不会一上来就会倾其所有,而是先用一小部分仓位去买入,发现被套之后就开始连续的补上,越补越大,最后把所有的钱都买了进去,更糟糕的是有些人因为急红了眼,还从其他渠道把钱转过来进行“补仓”,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最开始的那一小部分被套住的仓位。

沉默成本


第2,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主要指人很容易因为近期出现过的一些现象而影响自己的判断,听起来很书面,但是实际上不管是生活中还是股市中,这种心理现象也很常见。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姑娘,因为感情上第一段感情不顺利,没有谈成之后,每找一个男朋友都要和以前相处过的那个高富帅去比,心想当初的条件那么好都没有要,后来最起码找的也不能比原来的那个差。正是这种婚姻上的“锚定效应”,使得姑娘们不能看到自己的年龄出现变大的现实,眼睛就盯着25岁时候抛下的那个“锚”,这就是典型的锚定现象。

在股市里交易的时候“锚定现象”也是非常常见的。例如,散户在4900点的时候不舍得卖,是因为前几天看到了5100点的价格,觉得不开心,心里想着要等到5100点的那个价格再卖,结果再没有等到4500点的时候被4700点“锚住”,4000点的时候被4200点“锚住”,3500点的时候为3800点“锚住”,仿佛呆若木鸡一般,丧失了操作能力,这个结果就是:而大盘开始反弹的时候如梦初醒,纷纷挥刀割肉,因为一反弹股价容易达到之前锚定住的位置,从3500点反弹到3800点、或者从4000点反弹到4200点等等,达到了自己假设的预期之后,便抛锚割肉。丧失了未来更多的盈利可能。


第三,处置效应

即投资者趋于过长的时间持有正在亏损的股票,而过快的卖掉正在盈利的股票。

股市里的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是资本市场中一种普遍存在的非理性的行为,拿个图片来举例这张图片,左边的问题是涨的时候拿不住,稍有利润就立刻卖出,急于锁定短期的利润;而在这张图的右边,是跌的时候无法接受以亏损状态卖出,反而是不断的在一次次大跌中加仓,由于缺乏仓位管理很快就处于满仓死亡的状态。

这其实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交易恶习,左边的恶习决定了你在股市中最多只能赚一点点钱,右边则是决定着你迟早要在股票中亏完所有钱。

以上三种股市散户常见的亏钱心态,一定要克服,只有了解市场、懂得市场投资行为的规律性、克服人性,才能在投资中获得稳稳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