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上海市监管部门在海量的证券交易信息中,发现了一个异常信号,一个开户一年只有6万元交易额的账号,突然买入了139万元,成交量对比之前整整扩大了23倍,这个账号在三个月后抛出股票,轻松赚了17万元。
之所以觉得异常,除了金额上的明显变化外,还有这个账号的交易节点,它在股票停牌的前一天分批量买入,又在复牌当天全部抛出。监管部门很快将情况向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进行通报,他们怀疑,是有人提前知道了内幕消息,利用股票谋取利益。
总队民警小李很快带着同事进行调查,结果令人大跌眼镜。这个账户的拥有者老徐,是个五十八岁的农民工,平日里在工地打杂,更不可思议的是,资料显示他只念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这样的文化程度,怎么会对金融证券市场了解如此透彻呢?
小李来到了老徐工作的工地,找到现场负责人,对方告诉他,因为老徐负责的事情相对简单,因此年收入大概在六七万左右,为了养活在农村的一家子,他省吃俭用,发了工资就赶紧邮寄给远在老家的媳妇。
“他用的还是老年机,连微信都不会使。”工头的话让民警疑云骤起,一个连社交软件都不用的人,怎么做到靠炒股**的?
奇怪的主妇
小李没有找到老徐,工头告诉他,老徐因为家中有事已经回去有一段时间了。民警只能暂时通过打电话的方式联系他。
对于自己有一个炒股账户还赚到钱的事情,老徐显得很迷茫。“不知道啊,炒股是啥玩意儿?”当民警问道最近一两年身份证有没有丢失过或者出现泄露的情况,老徐思索半天答道:“身份证倒是没丢。”
这个迷迷糊糊的当事人,没有给经侦总队提供有用的信息,从与他的简单对话来看,似乎他对此真的毫不知情。
一般来说,破获经侦类案件,查清楚流动资金最为关键。因此,经侦总队决定从这个账号的资金来源入手,搞清楚到底是谁往账号上打了钱。
很快,他们发现老徐账号上的钱来自一家上海银行,实际操作者姓樊。通过进一步调查,樊某曾经有海外求学的经历,主攻艺术专业,回国后很快结婚生子,如今是一名全职太太。
从履历上看,26岁的樊某好像也和金融股票市场扯不上关系。可这账户上的钱的确是她转过去的,银行预留的手机号码也是她的联系方式。
一个是小学都没毕业的农民工,一个是海归全职太太,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樊某可以拿到徐某的账户,用来进行大额证券交易呢?
突如其来的热情
有过炒股经历的人都知道,影响股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就包含了公司的一些重大事项,比如说公司决定并购重组时,往往会有一个前期沟通的过程,从双方刚开始洽谈的那一天起,意味内部信息的敏感期也开始了。
如果此刻出现了知情的不轨之人,很有可能在股票即将停牌前潜伏进去,然后等股票复牌,出现利好消息大幅上涨时,再全部抛售出去,达到非法牟利的目的。
如此看来,没有任何金融从业经验的樊某,不具备这个条件。
“先查下樊某和老徐之间有什么关系?”经侦总队副总队长决定从樊某的社会关系入手,看看她和这个农民工之间是否认识。
经调查,樊某的母亲也姓徐,两人会不会是亲戚关系呢?根据户籍信息,民警来到老徐的老家,听当地人说,老徐媳妇生了病,他带着家人去省城看病了。
民警拿着樊某母亲的照片,开始和村民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
“这不是徐梅吗?她多年不回来了,嫁得好,老公在上海开了一家建筑公司。”
“听说生了个闺女,还送去英国念书了。”
“老徐就是在他手底下打工。”
与热心的村民聊完后,民警确定了樊某和老徐的关系。根据大家提供的信息,他们找到了身处医院的老徐。
老徐饱经沧桑的脸上流露着农民特有的淳朴,他告诉民警,自打姐姐徐梅嫁出去后,考虑到条件相差太远,两家人多年来都没什么联系。
直到2015年的某一天,外甥女小樊突然打电话给他,说邀请舅舅一家来上海游玩。受宠若惊的老徐带着一口袋山货,踏进了这个国际大都市。
“小樊很热情,天天带我们下馆子。”老徐回忆道,后来听说舅舅一家生活困难,她还主动提出让老徐来上海打工,贴心安排在父亲的公司里。
刚进工地没多久,樊某就找上了老徐,说让他拿着身份证去银行办张卡。“我想着外甥女对我这么好,于是她说什么我就做什么了。”等老徐拿到银行卡后,又按照樊某的要求去了证券公司开户,一切办理完后,他把所有资料和账号都交给了外甥女。
“你当时有没有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民警很疑惑,老徐怎么会对樊某如此言听计从。
“哎……”老徐叹了口气说道:“人家这么看得起咱们家,又沾亲带故的,咋可能会害我。再说,帮了我这么大一个忙,也不好意思回绝嘛。”
憨厚的老徐并没想到,外甥女突如其来的热情实则另有目的。他更不会想到,自己的善良最终会被亲人利用,无缘无故被牵涉进一桩案件中。
解开了账号之谜,新的困惑再度出现,作为一个没有炒股经验的人,樊某应该也是受人指使,是谁让她处心积虑弄来的这一切,又躲在暗处默默操控呢?
层层追查
樊某的父亲首先列入怀疑名单,经侦总队依法从银行获取了父女俩近两年来的资金流水,发现每个月樊某父亲都会给女儿固定转一笔钱,且数目不菲。
粗略算算,光是半年的流水,就已经远超樊某转进股票账户里的钱了。
是不是她的父亲才是真正控制账户的人?
经侦民警很快对樊某父亲的关系网进行梳理,发现他与那只股票的上市公司和收购公司都没有任何关系,从而排除了嫌疑。
通过进一步追查樊某资金动向,民警得知,她用父亲转过来的钱购买了很多理财产品。其中一个灵活申赎型产品近两年有大笔资金流出的记录。很有可能,打入股票账号里的资金,正是来自这个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相对购买股票而言,本身风险是很小的。樊某放弃中低风险转投高风险的诱因到底是什么?这是民警迫在眉睫要搞清楚的事情,他们与银行经理沟通后得知,这个产品的持有人,除了樊某外,还有她的丈夫宁某。
了解到宁某所供职的公司后,小李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他是一家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职业的特殊性让他可以接触到很多并购重组、公司上市公告等内幕消息,光从这一点来看,宁某的嫌疑很大。
可从那家证券公司调取到宁某的档案却发现,他刚入职没几年,还是在账号出现异常操作后才成为投行经理的。没成为经理前,他怎么会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敏感信息呢?
按照相关规定,但凡是在证券公司工作的人及亲属都不能开立证券公司账号,如果不是他的话,妻子樊某为什么想尽办法也要联系上多年不见的舅舅,还专门弄来他的账号?
想要知道宁某到底有没有利用自身职业优势掌握那只股票的内幕进行违规操作,看来,只有找到上市公司和并购公司的负责人,才能了解其中原委了。
一无所获
经侦总队很快兵分两路,一路前往宁某工作的证券公司挖掘有关信息,另外一路则奔赴上市公司了解并购重组的情况。
身处上市公司的民警发现,负责此次工作的成交券商,正是宁某所在的公司,可在项目的执行者名单中,并没有宁某的名字。知情者只有两人,从业务上来说,和宁某也没有任何交集。
看着这份名单,民警觉得很蹊跷。一般来说,像这样规模的项目,不可能只有两个执行人。根据他们以往的经验,类似的项目,光负责人就有三四个,成员有时候甚至高达十余人。
顺着这个可疑点,他们把侦查的重点转移到这家上市公司,找到了董事长秘书小许了解详细的情况。
“我们第一次谈收购的时候,只有老潘和另外一个大哥。”小许看着民警递过来的宁某照片,摇了摇头说:“没见过这个人。”
小许告诉民警,老潘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前期很多事情都是由他和老潘对接,大家打过几次交道,也见过老潘带来的助手,不过都不是宁某。
调查进行到这里,似乎走入了死胡同。既然宁某没有和上市公司的人接触过,他又是怎么得知消息的?
位于证券公司的这组民警,很快找来老潘了解情况,他们怀疑,是不是老潘和宁某在聊天中,无意中透露了并购重组的信息。
可答案却令他们失望了,老潘努力回忆了很久,也没有想起过最近和宁某有过什么接触。“我的助手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在这行工作规矩大家都懂的,不允许随意泄露信息。”介于老潘的助手出差去了外地,民警一时之间也无法找到他本人询问情况。
种种迹象表明,宁某的异常举动具有很大嫌疑,可如今收集证据却成为了最困难的事情。民警多次往返证券公司和上市公司,始终没有找到一点有价值的信息。
难道,这宁某有未卜先知的本事?
叫不上名字的小胖子
一个星期后,小李带着同事又一次来到上市公司。这一次,他们总算等来了公司的董事长。
“其实一路上我也很纠结,来了这么多次都没发现什么,是不是需要换个方向,但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小许作为董秘,虽然时常陪伴在董事长身边,但根据我们前期了解的信息,他并不是每次会议都参加了,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疏漏?”带着刨根问底的心态,小李一直在等董事长回来,打算和他面对面了解情况。
“小许说的其实和实际情况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听闻小李他们为了破案奔波了很长时间,董事长客气地递上两杯茶。突然间,他好像想起来什么说道:“倒是有一次,我和老潘他们吃完饭回来喝茶聊天的时候,门外来了一个小胖子,我也不知道他叫什么,看着不是项目组的人,所以没让他进来。”
“小胖子?您还记得他的长相吗?”小李一听来了精神,赶忙拿出宁某的照片递给他。董事长看了半天,有些拿不准地摇了摇头。“要不这样吧,你们去监控室调取录像看看。”在他的建议下,小李一行很快来到监控室,根据董事长提供的大致时间,果然在办公室外的走廊上看到了一个胖子,经辨认,此人正是宁某。
“您还记得当时在谈什么内容吗?”案件总算有了突破性进展,小李显得很是兴奋,可董事长接下来的话却如同一盆冷水又让他瞬间跌入谷底。“应该是没说什么太细节的东西,就是简单聊了几句。”
根据董事长的说法,当时宁某站在门外,办公室内的对话又没涉及什么机密,按常规来讲,宁某不会得知内幕,那他又是从哪里听到的风声?
还有,一个不在项目组的人,怎么会大晚上出现在上市公司内部,是谁把他叫来的,老潘当时就在屋内,为何对此只字不提?
职业嗅觉还是被人陷害
带着监控截取到的画面,小李找到了老潘。当看到宁某的身影时,老潘脸色大变。
“这的确是我的疏漏。”没等民警问话,老潘就主动说道:“那天刚好有一份文件要用,可我和助手都喝了酒,打电话回去想喊人送过来,结果小宁接了电话。”
老潘告诉民警,宁某那时还在公司加班,考虑到文件是密封好的,因此他请求宁某跑一趟帮帮忙,对方倒是很爽快地答应了。“大家都在一个公司上班,再说他也只是送个东西,所以我就大意了。”
这的确只是个小疏忽,老潘拿到的文件是完好无损的状态。加之很多重要信息,都是在停牌后双方才坐下来仔细讨论的。“这里面充满变数,他是不可能得知并购能不能成的。”
“可事实摆在眼前,并购成功了,宁某也从中牟利了。”小李很严肃地问:“其实我一直有个疑问,我看过会议记录,参加讨论的人不少,为什么执行者只有你和助手的名字呢?”
听完此话,老潘嘴角不轻易地抽动了下,他思考了很久才支支吾吾地说:“这个表格是我助手填写的。”
原来,证券公司为了图省事,把表格拿给老潘让他们自行填写,没有进行后续的督促和收集。巧的是,宁某出现那天晚上,见老潘和助手都无法开车,就提出送他们回家,坐在副驾驶的助手刚好拿出表格问他要怎么填,有些醉意的老潘一时不察,就让助手自己看着办。
自打这件事后,老潘对宁某印象不错,产生了有意提携的想法,虽然明知宁某不是项目组成员,还是会带着他一起与上市公司的负责人吃饭、喝茶。
正因这一系列不恰当的操作,才让宁某无意中得知了并购重组的消息,加上他并没有被列入项目执行人,自以为不会引起怀疑,因此才策划了这一出戏码。
随后,宁某和樊某以涉嫌内幕交易罪被公安机关抓捕。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负责审理此案,樊某在庭上表示,自己和丈夫完全不知道内幕交易的事情,只是凭职业嗅觉做出的判断。
“如果他真的知道内幕,我们怎么可能只买这么点?光是一个理财产品我就买了几百万。”樊某很是不满:“我家境不差,丈夫收入也不错,他是被陷害的。”
当被问道,既然是正常交易,为什么不一次性购买,非要分成几批买入时,她却语塞回答不出来。
在人证物证与交易细节面前,宁某终于承认了自己的违法行为,他表示,之所以让妻子分批买入,是怕一次性大量购买会被系统监测到,所以才会一次十几万分了几批买入。他还表示,愿意退还全部违法所得。
最终,樊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被告人宁某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同时对其处以“从业禁止”。这意味着,宁某在完成服刑后的三年内,将会被禁止从事与证券相关职业。而老潘和助手,以及他们所在的证券公司,也受到监管部门的相应处罚。
高回报率意味着高风险,很多证券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在拿着高薪的同时,却淡忘了遵守法律法规这一基本原则。宁某的生活条件可谓称得上优越,还是为了十多万元做下后悔终生的事情,一时贪念不仅害苦了自己,也影响了整个家庭。宁某的结局,无疑敲响了行业警钟,也告诉着每一个人,做人做事除了要守住底线外,也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