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未来基金会在河南哪个医院

jijinwang
当年,“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等老前辈们,冒着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不断地加强学习,艰苦地进行自主研发,才有了我国后来的核物理体系!
“中国人可以来美国学习制造原子弹……”这是1945年老美主动做出的承诺。当时,国内上下一度十分兴奋。要知道我国当时的原子弹技术完全为零!
开发出属于我国自己的核工业体系,是几代中华儿女的梦想!然而,当年仅21岁的青年学者朱光亚,和华罗庚等5人去了美国留学之后,谁知道却被老美狠狠“涮”了一把!
踏上美国的土地后他们才得知,全美所有的原子能研究所都仅限于对美籍人士开放,其他人根本没门儿。再加上抗战结束后,由于国内形势的剧烈转变,导致中国人更是不能踏进原子能研究所半步。
朱光亚一行人顿时感到又失望,又恼怒。可转念一想,好容易来一趟,总不能“头脑空空”地回去吧?就这样几个人经过商量,决定到不同的大学去深造。
其中,朱光亚去的是密执安大学,攻读核物理专业,师从著名学者M.L.Wiedenbeck副教授。而这个专业与原子弹的研发直接相关。
他怀抱着深厚的民族使命感,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一有时间就废寝忘食地进行钻研,学习国际上最先进的核物理学体系。到1949年初,短短不到3年间,他便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令同学们刮目相看。
同时,他撰写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物理学期刊上,一夜间声名远播。美国当局这才顿时意识到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马上向他开出优厚的待遇如高薪、住房条件等等,想要吸引他留下来发展。
但在诱人的待遇跟前,他却丝毫没有动心,却带头给所有留美的同学写了一封公开信,号召大家都跟他一块回国发展,把自己在美国学到的先进的科技体系和科技理念,用于国内的科技研发!
不少华人留学生们为他的赤子之情所感动,也主动表示愿意和他一起回国。回国后,他受聘任教于北京大学,并于同年10月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后来由于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他于1953年初被调往东北人民大学。三年后,随着国家做出了研发原子弹的部署,朱光亚受命组建国内第一个原子能专业,次年该专业被调往北京大学。
由此,他全身心地扎进了对原子弹的研发当中。经过朱光亚及其团队多年来如一日的艰苦研究,到1964年,国内的第一颗原子弹终于在罗布泊爆炸成功!
那一刻朱光亚的心情是无比的激动,因为我国的核物理体系终于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那晚上,从不醉酒的他,破天荒地一醉方休!成绩并没有让他躺在功劳簿上。
他带领他的团队再接再厉,又开启了下一个科研项目--氢弹研发。果然才过了两年多,国内的第一颗氢弹也爆炸成功!短短两年多,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取得了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成功,这也让我国一举成为全球极少数能独立驾驭核技术的大国之一。
这其中,朱光亚功不可没,他又开始决定向另一座高峰发起攀登--尝试着实现导弹、原子弹的“两弹结合”,并组织了机载核航弹爆炸试验,以及导弹运载核弹头爆炸试验,将我国的核武器运用提升了一大步!
当然,他取得的成绩可不止这些。他还主导了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研究开发了中国首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主持了对核燃料加工、核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先进技术的研发。
在他的一手推动下,我国的核工业体系实现了质的飞跃。朱光亚历任国防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等重要职务。他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并于1999年9月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6年,他荣获香港“何梁何利奖”,并将100万元港币的奖金全部捐出,专门用来奖励我国的优秀工程科技专家。他还把自己的四万多块钱稿费也捐赠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2011年,这位对中国核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可亲可敬的老人与世长辞,享年87岁。
可以说,在我国核工业发展史上,朱光亚这个名字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为了表彰他对国防工业做出的巨大贡献,特地将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朱光亚星”,永远在天空守护着他热爱的这片国土。
现如今,我们之所以能够享受和平,正是因为朱光亚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无私奉献,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作为这一代父母,更有义务让孩子们从网红的崇拜中脱离出来,崇拜科学家、尊重英雄。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科学家的故事,不妨读一读这套《给孩子的中国榜样故事》,里边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陈景润等一大批代表性科学家,让他们的故事重塑孩子的价值观,让孩子的未来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