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投资是不是很简单,做到以下4点就可以了。
一、基金投资的四项技能
1、长期持有。2、追跌(分层级、分批次)。3、止盈(分层级、分批次),必须要大波段,有时候一年也碰不到一次。4、均衡配置,防止有的行业要调整三至五年,大部分投资者不具备这种非凡的耐心,均衡配置可以克服这一点,因为每个行业的花期不同。
二、基金投资的基本素质
要做到以上第4条很简单,可前3条极难,大部分投资者都不具备。
1、长期持有最难,要克服贪婪和恐惧的冲击,只关注诗和远方。
2、追跌,在下跌初期大部分投资者都能做到,可真正到了低位,利空不断,恐惧充满市场,众人皆醉我独醒、淡定、从容能做到非常之困难。
3、止盈,说容易,可真正到了顶部,贪婪之心人皆有之,人声鼎沸之时卖出是极难的,此时卖飞了不后悔必须做到。
最后一点,有认知,有策略,必须知行合一。
我写分享不为流量,不为粉丝,不为收益,是仅是为了分享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投资理念,如果给你有一丝一毫的帮助,就心满意足。
深度好文,值得深思!深思!
年初以来A股整体表现不佳,“固收+”基金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截至2022年4月22日,wind“固收+”基金(AC类分开计算)共有2270只,其中超90%的产品年初以来的收益告负,平均跌幅近5%,超200只基金跌幅超10%。(wind)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净值在1元以下的“固收+”占比迅速攀升近30%!一直被誉为“稳稳的幸福”的固收+为何让人失望了?
“固收+”基金净值≤1元的占比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2/3/31
样本选取自WIND的“固收+”基金概念类型,基金过往表现不预示未来,投资需谨慎
为什么 “固收+”产生亏损?
固收+由“固收”和“+”组成,通常是以债基类资产为底,固定收益的同时,辅以权益类资产。然而今年很多固收+出现了一个问题:
固收部分不能完全承受住“+”部分的亏损。
原因我们分析主要有两点:
首先,截至4月27日,年内沪指已下跌超18%,创业板指下跌超31%,申万31个一级行业除了煤炭外均呈下跌。
虽然同是固收+,但股债比例还有一九、二八、三七、四六等之分,在市场向好时,股票仓位是追求利益的长板,磨底时也可能是导致亏损的短板。
其次固收+的 “+”不仅有股票,还可能有可转债、新股申购、定增等多种策略。
不少产品此前表现不俗,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可转债此前连续走强三年,但年初以来中证转债指数回调近10%(wind,20220422),在估值承压、正股走弱的情况下,可转债市场情绪转弱。
我们还能相信“固收+”吗?
了解了固收+表现不佳的原因,那么我们还能相信固收+吗?任何投资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固收+”产品虽然以收益稳健著称,但并不代表就能完全避免亏损。一个产品好不好关键还要看中长期业绩。
其实目前净值≤1元的“固收+”中于2021年6月后成立的占比高达62%,因此这个数据大幅提升或与去年以来,新“固收+”基金成立较多有关,并不能反映“固收+”的中长期业绩。
我们以偏债混合型基金指数代表固收+基金,2010年以来,在偏股混合基金指数和沪深300波动跳跃不停歇的情况下,偏债混合基金指数走出了一条相对平稳向上的曲线。
截止4月22日,偏债混合基金指数涨幅是94.91%,同期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涨幅为136.18%,沪深300是12.24%。
数据来源:wind,20100101-20220422
如何选择“固收+”产品?
说到这里,最后我们再聊聊市场上那么多“固收+”产品,如何更好地做选择?
首先,要了解不同基金的“固收+”策略。
一般来说,固收+权益仓位越高,带来的风险收益水平也越大。所以购买之前,要了解产品招募说明书,上面会有资产比例的说明。
“+”策略多种多样,我们整理常见的几大类在文字版供参考。
资料来源:南方基金整理,仅举例,实际请以基金合同说明为准
其次,要关注基金经理能力圈及基金公司综合实力。
由于“固收+”基金横跨股票和债券两大类资产,日常投资管理又是通过可转债、定增、打新、大宗交易、股指期货对冲等等业务来拓展产品收益空间,同时严控回撤,所以这一目标究竟完成得如何,很大程度有赖于基金经理的资产配置能力,以及基金公司内部团队的投研资源支持。
所以基金经理经验是否老道,以及基金公司积累是否深厚特别重要。
最后,选“固收+”产品时除了看收益也要看波动。相比与高波动的权益基金,“固收+”的意义在于让持有人“拿得住、拿得稳、赚到钱”。所以,在看“固收+”历史业绩时,除了收益,一定要看波动情况。
之前我们跟大家介绍过一个不错的指标:卡玛比率=区间年化收益率/区间最大回撤。这个指标越高,基金每承担一单位回撤时获得的收益水平也就越高,该“固收+”的历史业绩优势也更加明显。
对于较为稳健的“固收+”产品,还是那句话,建议长期持有。
耐心在投资中是必不可少的美德,波动低的资产配置更需要耐心来浇灌营养,无须过度关注短期波动,时间会证明一切。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