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伦敦写作《资本论》的时候,当时英国股市非常火爆,**机会多多。
当时,马克思一个朋友去世,留给他六百英镑的遗产。马克思决定在股市上炒一把。
他在写给恩格斯的信里说:
“假如我在最近几天内有钱的话,就可以在这里的交易所赚到许多钱。现在伦敦又到了可以靠机智和少量的资金**的时候了。”
不久,马克思就接到了这笔资金。他在给自己舅舅的信里说自己的成绩:主要是在做英国的股票投机。我用这个办法已经赚了四百多英镑。这回报率真高!
附录:现在的系统果然进化了,认为四百多英镑错误,该是四百多万!哈哈!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走。”这是著名的马太效应,主要指社会财富资源会自动向资本更多、投资能力更强的企业和个人倾斜。而在电影里,当主人公从穷小伙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不花一分钱就能享受上流社会的福利待遇。
这部《百万英镑》上映于1954年,改编自马克·吐温同名小说,由罗纳德·尼姆执导,格利高里·派克、和乔伊丝·格伦菲尔领衔主演。电影情节非常有讽刺意味,穷人想靠着劳动换取一顿饱饭,却没有机会,有钱人拿着一张纸,却到处有人恭迎。
【壹】
电影中主人公亨利·亚当斯独自驾帆船出海,不幸迷失方向后,被路过的轮船所救到了英国。举目无亲的他找到英国大使馆寻求帮助,但大使馆的冷漠让他吃到了闭门羹。
经历了海上风暴之后,衣衫褴褛的亨利只能在街上开始流浪生活,正当他为吃饭发愁时,却在酒店遇到了两位英国绅士。在酒店里,两位英国绅士在了解到亨利举目无亲且身无分文之后递给亨利一个信封,并且与亨利定了一个协议,如果亨利能在一个月后将信封里的钱如数奉还,他们便提供给亨利任何工作,而信封里装着的是一百万英镑的支票。
起初,亨利并不知道信封里装的一百万英镑支票,饥肠辘辘的他走进一家餐馆,吃完饭之后,却发现没法付钱。他只得打开信封,拿出这张一百万英镑支票付款,起初对他冷淡的餐馆老板在看到支票后,立马一改之前态度,还给他免单。
从餐馆出来之后,亨利首先想到的是将钱还回去,但两位英国绅士在他身上打了一个赌,为此一个月也没见他。
【贰】
之后,那张百万英镑成为亨利在英国的通行证,不仅让他吃饭免单,还体验到了定制服装、住高端酒店套房的优越感。亨利一下成为全城讨论的对象,出入各种上流社会的舞会,在舞会上,他还结交到一位美丽优雅的女孩鲍西娅。两人认识后迅速陷入爱河,但同时这份恋情让本就尽力节俭的亨利债台高筑。亨利试图将自己的困境告知鲍西娅,但鲍西娅的误会让二人的关系更加火热。
可是,这种生活并不是无限期的。一个月后,亨利就要归还那张虚拟的支票,可能又要被打回原形。为此,亨利决定自谋出路。于是,他决定利用现有名气和好友联手发售股票。果然如他所料,人们得到亨利的保证后,疯狂地购入大量的股票,亨利也从中赚到二十英镑佣金。而此时亨利因为向女友坦白自己是穷人的事实,被女友是个无耻的骗子。
失落的亨利回到酒店后,又因为一场恶作剧成为众矢之的,造谣他从来就没有百万英镑,而亨利丢失了支票也无法证明。突然间亨利的人设倒塌,之前购买的股票开始大跌,许诺亨利不需要付款的商户们也开始上门催账。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当亨利再次找到支票时,亨利再度成为大众认知中的百万富翁,围堵的人们全都散去,人们再次相信了亨利的股票,重新返回购买。
故事结尾,亨利将百万英镑的支票还给了两位富翁,通过再度暴涨的股票获利的两万英镑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而小说的主人公,其实正是马克·吐温的真实写照,他曾经拥有一座金矿的股份,却在股市中屡战屡败,屡炒屡输,随着股市的崩盘马克·吐温再度变得贫穷,他将自己的经历写入这部《百万英镑》,通过主角亨利的奇妙经历为大家揭露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的金钱万能、人性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