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社团盈利是不是真的

jijinwang
为什么不看好社团,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从盈利预期上来看,直接可以一票否决了,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当你要买商品A,你会去某宝或者某东搜索,这时候你可能会浏览好几个同类产品,比价,比产品细节等等,最终你选择了第X个店的产品,但是张三觉得第Y个更好,李四觉得第Z个产品更好………总结起来就是,电商平台的流量总有一部分会分到那些你觉得“贵”“性价比低”的产品,这就是利润来源之一了,换言之,电商平台可以把流量转化成利润,而社团不行,社团每天卖的东西就那些,时间久了,消费疲劳,虽然低价巨量,但是没利润,更无法把流量转化成利润,因为你一旦想涨点价个韭菜,韭菜直接就不来了,这也是现在各大社团平台遇到的核心问题。
其实不是这个模式不行,而是资本这种玩法,搞了太多次,韭菜已经变成老韭菜,不好割了。
另一个就是,电商平台都有自己的算法来分配流量,有日常价跟促销价,促销的时候可以不赚甚至亏,为了就是排名靠前,分到更多流量,这时候日常价的时候借助多分的流量可以盈利,只要总账算下来盈利,那这个事就能干。而社团不行,社团的价格,只会越来越低,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你本来想薄利多销赚点钱,最后变成亏本多销巨亏,消费疲劳会造成销量下滑,为了维持销量,社团采购会逼着供应商要么降价,要么换产品,你看着仓库黑压压的库存,陷入了沉思……最终只能降价。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一线品牌严格禁止经销商给社团供货,价格体系崩了,损失可远不止社团这点销量。
既然社团这么不看好,为啥巨头们还要玩呢?因为怕对手吃独食啊,在国内,只要是“垄断”的行业,等于躺赚,所以即便是不看好,也要咬牙陪玩,而且要表现出一副干到底的架势,其实看看京东就知道了,最佩服还是京东,京东是典型的陪玩,阿里有盒马—京东有7-Fresh,阿里有天猫小店—京东有京东小店,阿里收购十荟团,京东投资兴盛,自己还搞个京喜拼拼……反正对手有的,我必须要有,嘴上还要说,要大搞!实际上却不花太多精力,维持就行,这一点苏宁就不行,搞个什么苏鲜生,苏宁小店还号称要开1万家,认真就输了啊!话题稍微扯的有点远了……
最后再说一点吧,一分钱一分货,这个是真理

本报调查发现 近五成佛山受访者看好股票后市

文/表 广州日报记者张婷婷、夏振彬、陈昕宇

从去年7月至今大半年时间,股票行情爆红不断刺激着股民的神经。佛山股民在这场资本大战中表现如何,他们对后市行情继续看好吗?昨日,本报就此发布调查问卷,共回收90份有效问卷,其中55名受访者是股民,近五成受访者看好股票后市,近三成受访者表示会卖房炒股。

在这场全民参与的牛市行情中,有两个群体特别吸引市民的关注,即学生和买菜大妈,他们动辄超50%的盈利率让很多资深炒股者大跌眼镜,这两个群体的牛市炒股逻辑是怎样的?

问卷调查

盈利水平:

过半炒股者盈利不足三成

在本报发布的调查问卷中,65%的炒股者在35岁以下,31%的炒股者年龄在35岁~55岁之间,也有少数受访者年龄超过55岁,他们的投资金额较为分散,逾一半炒股者在股市的投资额在10万元以下,也有将近20%的炒股者在股票市场的投资额超过50万元。

他们的盈利水平如何?牛市火爆,我们每天都听说上百个涨停板,每天都听说某某某赚了多少钱,好像每个人都变成了“股神”,都在上演着翻倍的神话,但我们身边股民的盈利水平到底如何呢?在昨日本报发布的问卷调查中,今年以来,27%的炒股者盈利水平不足10%,35%的炒股者盈利水平在10%~30%之间,19%的炒股者盈利在30%~50%之间,仅有15%的人盈利率超50%。也就是说,其实超六成受访的炒股者今年以来的盈利率不超过30%。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参与本报问卷调查的受访者中,仅有2%的炒股者表示今年在股票市场中有亏损。

牛市还会持续吗?

近五成受访者看好牛市

七成股民不加仓

从去年七月份至今,牛市已经持续了好几拨,至今已经突破了4000点大关,炒股者对股票后市如何看待?49%的受访者认为强势政策利好支持,牛市会持续;还有45%的受访者表示他虽然重仓持有股票,但任何风吹草动的震荡都会让人心惊;也有6%的炒股者认为牛市已经到顶。

而他们的行动是如何呢?70%的受访者表示仅会利用现有资金量运作,不会再对股市有大的投入;也有17%的受访者已经逐渐减仓;另外有12%的受访者表示会继续加大投入。值得一提的是,在受访者中,已经退市的股民为零。

虽然过半股民觉得股票后市并不明朗,但炒股是佛山市民目前最心仪的投资方式。据本报调查样本显示,目前的情况下,相比起买房或者其他的保值投资,49%的人受访者更倾向于炒股投资,另有30%受访者表示会同时兼顾买房与炒股,仅有15%的受访者会选择买房。

话题:投资买房or炒股?

三成考虑卖房炒股

在本报发起的问卷调查中,记者了解到97%的受访者都对房地产以及股票市场的各种新政有所了解,其中有六成市民甚至非常认真地研究过相关政策。

面对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双重刺激,市民会如何取舍?49%的受访者表示房地产大势已去,不会再对房地产追加投资;但剩余过半的人群则表示会考虑投资房地产。

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有市民卖房炒股的说法一度在坊间流传,今年以来随着房地产刺激政策出台,市民还会卖房炒股吗?在本报发起的问卷调查中,七成受访者表示如果现在有一套闲置房产,不会考虑卖房炒股;但另外三成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卖房炒股,其中有13%的受访者直言一定会卖房炒股。

炒股故事

股市大妈牛市投资:

玩概念 爱好低价股

炒股群体中有不容小觑的一个群体:炒股大妈。她们凭借自己独特的炒股敏感在股票市场中游走,赚得盆满钵满。

顺德李阿姨是一位家庭主妇,她在2007年持数十万元入市炒股不久被套牢,于去年年末解套。今年年初她拿100万元重新入市,四处打探消息,在朋友推荐下买了几只股票,到今年四月初,她已经赚了130万元。李阿姨昨日告诉记者,她喜欢挑选一些概念股进入,“我喜欢购买科技股和电脑产品股等,选那种跌了两三天的股票冲进去拿住,赚得最多的一只股票从14元多涨到30多元。”

除了玩概念,喜欢购买低价的小盘股是炒股大妈的共性。南海区的王阿姨炒股多年,她会选择几只便宜的股票然后锁定一只购买,“我的投入也不多,几万到十几万元,从去年到现在赚了140%,还不错哦。”

聚焦学生股民:

女生一月赚2600元

除了炒股大妈,思维最活跃的大学生群体也是这拨股市行情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读大三的陈思然念旅游管理专业,一个多月前她成为股民。“我先后投入了1.8万元,赚了2600元。”陈思然表示,自己把从小到大的压岁钱投入股市,先后买了五六只股票,最厉害的一个投8000元赚了2000元。

陈思然表示,宿舍里8个女生她最先炒股,另一个女生也在几天前开户,而其他6人则越来越“心动”,也想入市炒股。

在陈思然看来,炒股的学生跟专业没有关系,不过金融专业的学生更多,他们有的从上大学开始就炒股。“根据我的观察,现在每10个大学生里就有1个股民,至少0.8个。”陈思然表示,身边同学一般是把积攒压岁钱或者兼职的积蓄用来炒股,没见过跟家人要钱炒股的。

技术派看专业书选股

“周围很多同学炒股,现在来看收益率基本上有20%左右。”佛科院的赵同学称,有不少同学还专门去图书馆借来股票投资技术的书籍。

“我们是学生都不敢贸然去投一只股票,基本上都是看过各种技术线,然后分析过,才敢入手。”杨同学称。

拿学费炒股血本无归

提起股市,如今小陈可是不敢再去尝试。大三时,还是一名大学生的小陈曾经将家里给的1万多元学费投入股市,但最终连学费都赔了。又不敢告诉家里,只能靠自己勤工俭学赚取学费。“当时买了一只南方航空的股票,周围的人都说好,没想到才刚买,那只股票立马跌了,最后‘血本无归’。”

专家:

获利背后是巨大风险

随着股市大热,不乏卖房炒股甚至借钱炒股的“激进派”。“这种行为有很多非理性的成分。”佛科院社会学教授张喜平表示,股市一般是波浪形前进,不论再怎么涨也存在风险。

在张喜平看来,一方面要提醒股民理性选择,看到获利的背面是巨大风险;另一方面相关方面也可以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

学生炒股可培养财商

对于学生股民,应该怎么看呢?“我觉得这个现象挺好的,说明大学生越来越会理财。”在记者的采访中,大学生普遍支持。在佛科院社会学教授张喜平看来,学生股民是一个正常现象,学生“入市”可以作为一个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窗口,不应反对。

“但是大学生的钱大多不是自己挣的,不能把自己饭钱都用来炒股,基本生活都没有保障,不能冒这样的风险。”张喜平表示,学生炒股更应谨慎。

花絮:

佛科院办模拟炒股大赛

佛科院经济学社会长杨同学昨日告诉记者,该社团每年都会举行模拟炒股大赛,今年报名的人数是历届以来最高,有将近400名学生报名参加。

截至昨日共15天时间,排名第一的学生已从股市中获得76%收益。杨同学称,有位投入四五万元炒股的学生,去年11月份至今已经赚了1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