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因其具有新的业务增长空间,能够贡献较为稳定、成本较低的负债来源,对冲对公业务板块和金融同业同质化竞争的潜在风险,其重要性已日益显现。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重要意义,体现在:
1)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空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对大客户的议价能力开始下降,而相对于公司贷款,银行在零售贷款领域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因此具有更高的收益率。
2)提供较为稳定和低成本的负债来源。新经济增长使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处于上升通道,而零售贷款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不良率低于对公贷款。零售贷款业务有助于银行节约资本,获得水平相似甚至更高的收益率的同时,降低贷款不良率。
3)对冲对公业务板块和同业竞争性风险。相对于对公业务和金融同业业务,零售业务单体体量小、风险较为分散,具备天然的稳定性优势。
在推动商业银行零售持续转型中,不同体量的商业银行机构选择不同的价值链环节和竞争要素,最终就会形成差异化的业务模式和行业格局。而客户获取和管理、渠道覆盖和体验、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风险管理机制、组织文化这些将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核心驱动要素。
接下来,我认为,数字化转型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路径选择,通过数据驱动实现从新客获取到存客经营提升的内生增长能力,数字化转型使商业银行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提供最佳的客户体验,破解客户与银行的信息不通畅和不对称,解决传统模式形成的需求瓶颈, 全力加速推动新一轮零售转型是推进“大零售”业务格局构建的重要一环,要紧紧依靠数字化的强力驱动,构建起“线上+线下、客户+账户、数据+生态、体验+口碑”的新零售模式,走科技引领发展的差异化、多元性道路,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甚至激发新需求和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我国正处于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兴起的重要发展阶段。对商业银行来讲,居民消费升级为零售金融业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居民家庭财富规模仍然有可能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商业银行只有适应这个需要,才能够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居民消费升级,居民的消费需求从原来衣食住行为主的生存型消费,逐步转向包括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旅游休闲等一些改善型的消费,给商业银行的零售金融业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证券时报记者 王君晖
自2018年资管新规正式出台以来,我国资产管理领域持续开展全面深入的改革。监管部门持续推动同类资管产品统一标准,建立健全制度规则,有效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近日最新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显示了资管领域改革的成效。
随着银行理财转型过渡期的顺利收官,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门槛大幅降低,产品种类不断丰富,覆盖投资者数量持续增长,居民财富管理需求进一步满足。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4.76万只,募集资金122.19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资管新规发布以来,理财产品已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61万亿元。
在资管新规确立的主动化、净值化的监管导向下,银行理财业务过渡期整改任务已基本完成,整体符合预期。截至2021年底,保本理财产品规模已由资管新规发布时的4万亿元压降至零;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26.96万亿元,占比92.97%,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增加23.89万亿元;同业理财降至541亿元,较资管新规发布前下降97.52%;理财产品多层嵌套投资规模占总资产比例仅为0.1%,较资管新规发布时规模下降97%。绝大部分银行如期完成理财存量整改计划,为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行业制度体系的日臻完善,为银行理财转型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监管部门持续完善理财业务监管规则,逐步形成贯穿监管机构经营主线的监管法规体系,全面覆盖公司治理、投资运作、销售消保、风险内控等关键环节。同时,“养老理财试点”“跨境理财通”工作稳妥开展,也丰富了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拓宽了居民个人跨境投资渠道。
2022年,银行理财行业步入提质升级新阶段。应该说,在引导资金进入国民经济关键环节、核心领域方面,银行理财行业仍大有可为。理财市场机构应进一步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汇集中长期资金、灵活配置资产、穿越周期波动的功能作用,抓住广大居民对财富保值增值的巨大刚需,不断提高专业管理水平,满足理财投资者平衡风险与收益的需求,积极帮助居民在整个生命周期管理财富,提升抵御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