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资产间的低相关性来抵消风险,创造出风险调整后的绝对回报。投资者在购入一种股票之后,同时购入这种股票的相当价位的看跌期权,随后投资者可以将手中的股票以期权价格卖出,以确保盈亏对冲,达到赚取收益的目的。
一:对冲基金经理王者
比如基金经理买入大量股票,因为担心股票下跌风险。做空对应股票的股指期货。对冲基金经理,一般要求很高,不管是专业理论还是实践能力,建议还是从基层一步步做起。
二:对冲基金经理排名
利用差价规避风险。一种是购买股票的同时购买看跌期权,一种是同时购入优质股劣质股,但凡出现上涨,获得的利润肯定比购买期权的成本或者劣质股下跌的损失要大,假如出现下跌,卖出期权可以减小损失,而优质股下跌的程度也肯定比卖出的劣质股下跌成都小,从而也可以减小损失三:美国对冲基金经理
对冲基金是一个竞争激烈甚至有些残酷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基金经理们为了获得超额收益而殚精竭虑,不断研发并完善新的策略,去博取市场里稍纵即逝的获利机会。
在这个行业赚到钱的一般都不是金融经济行业的人,而是需要机器学习,数学建模,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型人才。因为对冲基金现在都是机器程序成交,有一部电影叫做《蜂鸟计划》可以去看看,讲的就是对冲基金公司,主人公为了缩短交易的速度的故事。
第一、 我们来看看一般对冲基金公司的招聘内容。
第二、 我们再来看看现在国内最牛的一个对冲基金招聘内容
第三、全世界最牛的对冲基金公司的员工都是什么人:
文艺复兴基金--拒绝华尔街人士:雇佣科学家而不是金融家
在大多数量化对冲基金里,虽然都会雇佣科学家,但其比例一般不会太高。而在文艺复兴,情况却相反。在其200多名员工中,将近二分之一都是数学、物理学、统计学等领域顶尖的科学家。一个事实是,西蒙斯退休后,文艺复兴两名联合首席执行官,均来自IBM,而且均是语音识别的顶尖专家。有人曾经由此推测,文艺复兴的投资模型应该与在语音识别领域有广泛应用的隐马儿科夫模型有关。除此之外,在文艺复兴中,所有雇员中只有两位是金融学博士。而公司从不雇用商学院毕业生,也不雇用华尔街人士,这在美国的投资公司中都可堪称绝无仅有。
最后, 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基金表现
截止2016年底,文艺复兴基金总规模为360亿美元,主要分布在三只基金中:大奖章基金(Medallion)、文艺复兴机构股票基金(RIEF)和文艺复兴机构分散阿尔法基金(RIDA)。
三只基金中,大奖章基金创立时间最早(1988年),也是文艺复兴最具有代表性的基金。自成立以来,此基金的年化平均收益率达到38%,超过索罗斯和巴菲特等公认投资大师的业绩,被认为是长期表现最好的对冲基金;其除88年和89年收益较低外,其他年份收益均超过21%,而00年和08年的收益更是达到惊人的98.5%和98.2%。
偷偷告诉你,如果真的能够进去对冲基金公司工作,一般都发达了,内部都会有只限自己人内部购买的基金,大多超高杠杠的!😂
四:赤脚的对冲基金经理
第二部分
慈善机构
第六章
赤脚的对冲基金经理
对于穷人来说,冒险不可避免,他们常常自己做着小生意,或是经营农场,或是做零工,基本上得不到任何就业保障。在这样的生活中,一场不好的突变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2008年夏,在印尼万隆省的城市贫民区,伊布·蒂娜和她的残疾母亲、两个兄弟及4个孩子(3~19岁)住在西卡达斯的一间小房子里。三个小一点儿的孩子偶尔还会去上学,但最大的那个孩子已经辍学了。蒂娜的两个兄弟都未成家,一个是按日挣工资的建筑工人,另一个是出租车司机,他们挣的钱供一家人的花销,但似乎永远也不够交学费、不够给孩子买吃的穿的,也不够照顾生病的母亲。
然而,这并不是蒂娜生活的全部。她年轻时在一家服装厂上班,婚后便帮着丈夫打理服装生意,他们手下曾有4个员工,生意也做得不错。但他们信任的一个生意上的熟人给了他们一张2 000万印度尼西亚盾(购买力平价3 750美元)的空头支票,从此他们的麻烦就来了。他们报了警,而警察却向他们索要250万印度尼西亚盾的好处费,说是给了钱才同意着手调查。付了钱之后,警察的确逮捕了诈骗者,由于这个人承诺偿还欠款,因此只入狱一周便获释了。在偿还了蒂娜400万印度尼西亚盾之后(警察后来又要走了200万),诈骗者承诺将慢慢偿还余下的欠款,但此后他便杳无音信。蒂娜和丈夫交了450万的好处费,却只追回了400万的欠款。
在接下来的三四年里,夫妇俩努力工作,试图东山再起,最终通过政府的一个借贷计划,从PUKK贷款了1500万印度尼西亚盾(购买力平价2 800美元)。他们用贷款做起了服装生意,第一批大订单是短裤。于是,他们从服装厂购置了短裤,将短裤熨平并包装好,但这时订购商取消了订单,结果上千条短裤没人要,他们陷入了手足无措的境地。
一连串灾难给他们的婚姻造成了巨大压力,在第二次祸事之后不久,他们便离婚了。蒂娜带着4个孩子搬到了娘家,还带去了一大堆短裤。我们见到她时,她仍在努力平复自己内心的创伤,她说自己真的没有精力再做生意了。蒂娜认为,等她觉得好一点儿,她会利用母亲房子的一部分,开一家小的杂货店,或许专卖一些***节日穿的短裤。
更糟糕的是,蒂娜的大女儿需要特殊的照顾。4年前,大女儿曾遭到绑架,绑架她的是住在她家旁边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这个人几天后便放了她,但大女儿因此留下了心理阴影,从此便待在家里,既不去工作也不去上学。
蒂娜是否太倒霉了?从某种程度上看的确如此。她认为,女儿遭到绑架是一次意外事件(不过这还与她们家离铁路很近有关,那里常常住着很多无家可归的人),但她同样坚信,她生意上的厄运其实就是那些小企业主生活的写照。
贫穷的风险
一个国际金融领域的朋友总说,穷人就像对冲基金经理一样——他们的生活充满了风险,而唯一的不同点就在于二者的收入水平。实际上,他对于这个问题的估计过于保守了:与几乎所有的小业主及农场主不同,对冲基金经理不需要承担自己全部的损失。此外,穷人常常要为他们自己的生意筹集所有资金,这些资金要么
很多穷人都经营着自己的小生意或农场。在我们针对18个国家的调查数据中,平均50%的城镇穷人从事着非农业工作,而从事农场生意的乡村穷人在25%~98%之间(南非是一个例外,黑人人口有史以来一直被排挤在农业之外)。此外,很多这样的家庭也做非农业生意。而且,大部分由穷人耕种的土地都缺乏灌溉,这使耕种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气。一场旱灾或是雨下得迟一点儿,都会导致未经灌溉的土地农作物歉收,半年的收入也成了泡影。并非只有业主或农场主才需要承担收入风险。对于穷人来说,按天计算工资的零工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在农村地区极度贫穷的人之中,半数以上是这样的零工。在城镇地区,零工的比例约为40%。如果这种零工够幸运的话,他们可以在建筑工地或农场找到能持续几周或数月的工作,但通常只能找到几天或几周的工作。零工永远都不知道,手头的活儿干完之后还能不能找到别的活儿。如果生意上出了问题,这份工作立即就会消失,比如我们在第二章中提到的帕克·索林,他没过多久就失业了,其原因在于化肥价格和油价的上涨,以及农民劳动力人数的减少。因此,与固定工人相比,零工的工作日更少,很多零工一年也干不了几天活儿。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项调查发现,零工平均每年工作254天(上班族为354天,个体户为338天),1/3最底层的零工只工作137天。
农业领域的大灾难,如1974年孟加拉国的旱灾(工资相对于购买力下降了50%,而且据估算,多达1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还有非洲的粮食危机(如尼日尔2005—2006年的旱灾),引起了媒体的高度
变化莫测的因素还不只这些,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也很大。2005—2008年,粮食价格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这一价格彻底瓦解,过去两年来只是涨到了危机前的水平。高粮食价格原则上会受到生产者(农村穷人)的欢迎,却会伤害到消费者(城镇穷人)。然而,2008年夏,粮食及化肥的价格都破了纪录。与我们在印尼和印度交谈过的人都觉得,他们快撑不住了:农民们认为,成本涨得超过了价格;工人们抱怨说,他们找不到工作,因为农民们都在省钱;同时,城镇居民几乎买不起粮食了。问题并不仅在于价格水平,而是这种不确定性。例如,农民要花很多钱买化肥,但他们无法确定,农作物丰收时的价格是否还能保持较高水平。对于穷人来说,风险并不仅限于收入或食品,我们在前一章谈到的健康问题也是风险的一个主要
穷人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风险。矛盾的是,有些事件在富裕国家被认为是灾难性的,但这些事件似乎很少在这些国家发生。2009年2月,世界银行总裁罗伯特·佐利克警告全球首脑们:“全球经济危机将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人类危机,除非他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护社区中的弱势群体。尽管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都在专注于拯救银行及激励方案,我们不应忘记发展中国家的那些穷人,如果这些国家的经济发生变动,那些穷人受到的影响会大得多。”世界银行发言人在谈到这一主题时还说道,随着全球需求的下降,穷人将失去他们的农产品市场、在建筑工地的零活儿,以及他们在工厂里的工作。由于缺乏外部援助,并伴随着税收减少的压力,穷国政府将会削减对学校、健康设施及援助计划的预算。
2009年1月,我们和索米妮·森古普塔——当时《****》驻印度的
每个人都认识迁移过来的人。很多人是为了回家过穆哈兰姆月[插图],印度很多的***都过这个节。每个人都很乐意和我们谈起他们的移居经历。很多母亲告诉我们,印度南部或北部的一些遥远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如卢迪亚纳、哥印拜陀和巴罗达,他们的儿子和侄子目前就在那儿生活和工作。当然,我们也听到了一些悲惨的经历——一个女人谈起,她儿子因患一种神秘的疾病而死在了德里——但她的口吻却很乐观。森古普塔问:“市里能找到工作吗?”“是的,市里有很多工作机会。”“你听说过裁员吗?”“没有,孟买没有发生裁员,一切都很好”……我们还来到了火车站,想看看是否有人因丢掉了工作而返乡。在那里,我们见到了三个正赶回孟买的年轻人。其中一个人从没来过孟买,其余两个人都是老手,他们向那个没来过孟买的人保证,他一定能在这儿找到工作。直到最后,森古普塔也没写出穷人如何受到全球经济萎缩影响的文章。
关键并不在于,孟买的建筑工作在危机时期没有减少——有些工作的确减少了——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目前最重要的现实问题是机会。他们仍然可以找到工作,工资是在村里干活儿的两倍多。相对于他们的痛苦经历——每天都担心找不到工作——流动建筑工人的生活似乎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当然,全球经济危机的确增加了穷人的风险,但对于他们每天需面对的全部风险来说,这并不算什么。即使没有令世界银行担心的全球危机,情况也会是这样。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期间,印度尼西亚盾贬值75%,粮食价格上涨250%,国民生产总值下跌12%。然而,种植大米的农民(一般是最贫穷的人群之一)实际购买力却提高了。只有政府雇员及工资相对固定的人,才陷入了糟糕的境地。1997—1998年,泰国爆发金融危机,经济下滑10%。即便如此,在接受调查的约1 000人中,2/3的人表示,他们的工资下降主要是因为一场旱灾。只有26%的人说主要原因是失业,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失业并不是完全由这场危机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穷人来说,事情似乎并不比往年更遭,因为他们的境况一直都很糟。他们正在面对一些非常熟悉的问题。在穷人看来,每一年都过得像身处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一样。穷人不仅过着风险更大的生活,而且同样一场灾难,可能会对他们造成更大的伤害。首先,对于手里本来没有几个钱的人来说,削减消费是极为痛苦的。如果一个不太穷的家庭需要削减消费,家庭成员或许就要少打电话,少买点儿肉,或是将孩子送到更便宜点儿的寄宿学校。显然,这都会令人感到痛苦。但对于穷人来说,大大削减收入可能就意味着一些必要开销的削减:去年,我们在乌代布尔农村地区对一些极度贫穷的家庭进行了调查,其中45%的成年人常常吃不饱饭。这是穷人最憎恨的一件事:与那些能吃饱饭的被访者相比,吃不饱饭的被访者表示,他们过得很不快乐。
其次,当今天收入与未来收入之间的关系呈S形时,与目前的不愉快相比,一场灾难对于穷人的影响或许会更糟。在图6–1中,我们画出了印尼女商人伊布·蒂娜今天收入与未来收入的关系。
我们在第一章中看到,对于几乎没有投资能力的人来说,如果投资回报相对较小,那么就可能会产生一个“贫穷陷阱”。而对于投资能力较高的人来说,投资回报也会更高。伊布·蒂娜显然就属于这种情况。在这个案例中,明天收入与今天收入的关系呈S形,因为她的生意要具备赢利所需的基本规模(在第九章,我们会看到,这是穷人做生意的一个主要特征,因此她的情况很常见)。在灾难之前,她和丈夫手下有4个员工,有足够的钱购买原材料,雇用员工制作服装,这是一个非常**的模式。在这之后,他们能做的只是买进成品短裤并进行包装,这种生意相对来说不怎么**,或者根本就不**。在支票被退回之前,伊布·蒂娜和她的丈夫处于“贫穷陷阱”之外。如果跟随他们的轨迹,我们会看到,他们正沿着最终实现高收入的轨道前进。然而,那场灾难卷走了他们全部的资产,并使他们掉进了“贫穷陷阱”。后来,他们赚的钱越来越少,变得越来越穷:当我们见到伊布·蒂娜时,她已经沦落到需要靠她兄弟的接济生活的地步。因此,这一“S”形世界的一场灾难会产生永久性后果。如果今天收入与明天收入的关系呈“S”形,这个家庭便会脱离通往中产阶级之路,转而踏上永久贫穷之路。图6–1 一次冲击对于伊布·蒂娜财产的影响
这种情况常常会受到一种心理过程的强化。失去希望,感到没有出路,这会大大降低人们渡过难关所需的自控力。我们在第二章看到,帕克·索林就属于这种情况,他曾在农场工作,但现在只是偶尔钓钓鱼。伊布·蒂娜也是一样。他们似乎都不具备振作起来、从头再来的心理素质。我们在乌代布尔见到了一个人,他在回答一个标准的调查问题时说,他曾经感到“担忧、紧张和不安”,这甚至影响了他一个多月的日常活动,如睡觉、工作和吃饭。我们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因为他的骆驼死了,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哭泣,并总感到紧张。我们接着问他,是否曾想办法治疗这种抑郁症(比如找朋友、医疗保健人员或传统医生谈谈心),他似乎很不耐烦地说:“我失去了我的骆驼,当然会伤心了,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这种影响或许还来自其他一些心理因素:面对风险(不仅包括收入风险,还有死亡或疾病的风险)会使我们为此担忧,而担忧会给我们带来压力,产生抑郁情绪。在穷人当中,抑郁的症状更为普遍。我们在感到压力时更难集中注意力,这可能会降低我们的效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贫穷与身体所分泌的皮质醇水平密切相关,因为皮质醇水平标志着压力的大小。相反,当家庭成员接受某种援助时,他们的皮质醇水平就会有所下降。例如,与母亲未接受墨西哥现金转移计划的孩子相比,受益于该计划的孩子的皮质醇水平要低得多。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皮质醇会直接损害人的认知及决策能力。由压力释放的皮质醇会影响大脑的部分区域,如前额皮质、类扁桃体、海马区,这些都是认知功能的重要区域;特别是前额皮质,该区域对于抑制冲击响应很重要。因此,将实验对象置于实验室的压力环境之下、面对不同的经济选择时,他们不太可能会做出理智的决定。
障碍
穷人怎样应付这些风险呢?在面临工资或收入下降时,穷人的一个自然反应就是,增加工作量。然而,这有时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如果在时局不好时(例如一场旱灾或成本价格上涨),所有的穷人都想增加自己的工作量,他们会相互竞争,导致工资水平进一步下降。如果他们不能在村外找到一份工作,这种情况会变得更严重。因此,在印度那些较为封闭的村庄里,劳力们更难走出去寻找工作,同一类旱灾会对这里产生更为消极的影响。在这些地区,在解决工资降低的问题上,增加工作量并不一定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如果灾后增加工作量并非一个好选择,那么最好的办法常常是,通过业务多元化来缩小风险范围,就像对冲基金经理一样。很明显,穷人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智慧。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穷人选择了多样化的活动,而不是金融工具。一个关于穷人的显著事实就是,一个家庭似乎会涉足多种职业:在对孟加拉邦27个村庄展开的一项调查中,即使那些声称以耕作为生的家庭,也只是花了40%的时间从事耕作。调查中的一般家庭都有三个成员在工作,涉及7种职业。尽管大多数农村家庭都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但这往往不是他们唯一的谋生方式。这可能是一种降低风险的方式——如果一项活动赔了钱,其他活动还能让他们维持生计。不过,我们将看到,这其中或许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在一个村庄的不同位置有很多块地,这也会使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分散。当村里的一个区域遭受病虫害时,其他区域则可能安然无恙;如果不下雨,在更容易吸收地下水的地里,庄稼存活的概率更大。而且,最令人惊讶的是,同一村庄的不同区域可能会有不同的小气候,这是由暴露程度、坡度、高度及湿度所决定的。
临时性迁居也可以从这一层面来加以解释。一家人全都迁居城里较为少见。通常情况下,选择迁居的家庭成员大多为印度或墨西哥的男人或十几岁男孩,还有中国、菲律宾及泰国的女孩,其他人则留在家里。这可以确保一个家庭的财富并未全都押在去城里工作的人身上,还可以保持这个家庭在村里的人际关系。我们将看到,这种人际关系常常是非常有用的。
穷人降低风险的另一种方式是,保守地经营他们的农场或生意。例如,他们或许知道有一种新型农作物的产量更高,却不去耕种这种作物。固守传统方法的一个好处就是,农民不需要去买新的种子,他们可以再种植上个季节省下来的种子——新种子常常要花费很多钱。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农民们能赚到几倍于投资新种子的钱,但作物歉收情况还是有可能出现的(比如不下雨),到那时,农民就会赔掉用来买新种子的额外投资。
家庭还会利用一些富有创意的方式来分散风险。印度的农户利用婚姻作为一种分散大家庭“风险组合”的方式。一个女人婚后搬到婆家所在的村庄,娘家与婆家之间就建立了一条纽带,在遇到麻烦时,两个家族便可以寻求对方的帮助。农户一般会将自己的女儿嫁到不远不近的村庄,既方便与亲家建立关系,气候格局又不会完全相同。这样一来,如果一个村庄受灾,另一个村庄没受灾,他们就能向对方伸出援手。另一种保险的方式或许就是,生很多个孩子。别忘了,帕克·苏达诺有9个孩子,就是为了保证至少有一个能为他养老。
穷人应对风险的所有方法一般都很昂贵。在农业领域就有很好的证明:在印度,有些贫穷农民住在年均降雨量不太正常的区域,他们利用农业投入来获取利润的方式较为保守,且效率较低。如果这些农民住在年均降雨量可预测的地区,那么他们的利润率就会上涨35%。此外,受这种风险影响的只有穷人;对于较为富有的农民来说,农作物利润率与雨水变量之间并无关联,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承担得起作物歉收的损失,因此他们愿意承担这份风险。贫穷农民常常采用的另一种策略是,做某人的佃农。也就是说,地主支付部分耕作成本并收取部分成果。这种方式以激励为代价降低农民风险:由于知道地主将拿走地里所种任何作物的一部分,农民努力工作的热情就会减少。印度的一项研究表明,与享有自己地里作物所有权的农民相比,佃农所付出的耕种热情将减少20%。结果,这样的土地耕种得较为粗糙,利用率也较低。
很多穷人都身兼数职,但这同样是缺乏效率的。如果不够专业的话,他们很难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在城市里,有些女人会涉足三种不同的职业,而有些男人却无法专注于一项工作,因为他们想每隔几周就回到村里。这些人会放弃学习其主业方面的技能及增加经验的机会,进而错失专门从事其擅长领域的收益。
因此,一旦遭受某种冲击,穷人不仅会面临很大的风险,担心坏事的发生,他们充分认识自己潜力的能力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互相帮助
另一个处理风险的方式是,村民们相互帮助,渡过难关。大多数穷人都住在村庄或社区中,他们有一个范围广泛的熟人网络:基于宗教或种族的大家庭及社区。尽管有些灾难会影响到关系网中的每个人,但有些困难则更为具体。如果目前处境好的人帮助了有难处的人,那么当前者有难处时一样可以得到对方的帮助,这样每个人都会过得更好:助人为乐并不仅限于慈善机构。
在克里斯托弗·尤拉所做的一项调查中,这种非正式保障的成效与局限得到了体现。尤拉在尼日利亚乡村地区住了整整一年,他让村民们记录下互相馈赠的每件礼物或每笔非正式借款,以及还款的具体条件。每个月,他都会问村民们是否发生过什么坏事。他发现,无论在任何时候,每个普通家庭都与平均2.5个其他家庭存在借贷关系。此外,贷款条件会根据借贷双方的情况进行调整。当借款人遭遇一次灾难时,他会偿还得少一些(通常少于原始借款量),但如果贷款人遇到难事时,借款人实际上会偿还比借款更多的钱。对于减少每个人所面对的风险,这种密集的相互借贷网络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这种非正式互助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使关系网中所有人的总收入没有改变,但在有些家庭遭遇一次灾难时,他们仍然需要缩减开支。一个较大的研究机构对这一非正式保险现象进行了调查,通过对科特迪瓦、泰国等一些国家的调查,他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尽管传统的互动网络的确有助于分摊灾难的影响,但这种网络所提供的保障并不是完美的。如果风险有了很好的保障,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就应根据其平均收入能力而定,始终保持一个大致的水平:在一个家庭处境不错时,它会帮助别的家庭;而在其境况不好时,别的家庭也会帮助它。然而,我们常常看到的情况并非如此。
特别是健康危机,穷人在这方面极度缺乏保障。在印尼,如果一个家庭成员得了重病,那么这个家庭的消费水平就会下降20%。一项在菲律宾展开的研究表明,在涉及非致命重病的情况下,村庄内部的互助程度非常糟糕。当一个家庭收成不好或家里有人失业时,村里的其他家庭会向其伸出援手。遭遇困境的家庭会收到礼物、无息贷款及其他形式的援助。然而,当个人患上某种疾病时,情况显然就大不相同了,人们普遍认为他的家庭应对此负责。
这种医疗保障的缺乏非常令人惊讶,因为各个家庭的确在其他方面相互帮助。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谈到了伊布·艾姆塔特,她是我们在爪哇岛一个小村庄见到的女人,她的丈夫患有眼疾,孩子不得不辍学,因为她负担不起治疗孩子哮喘病的医疗费。伊布·艾姆塔特向当地放债人借了10万印度尼西亚盾(购买力平价18.75美元),用于支付丈夫眼疾的医疗费。当我们见到她时,她已经欠款100万印度尼西亚盾了(加上逐渐增多的贷款利息)。她非常担心,因为放债人威胁说,如果她还不起钱,就要拿走家里所有的东西。然而,我们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她的一个女儿刚刚给了她一台电视机。女儿自己刚刚花80万印度尼西亚盾(购买力平价150美元)买了一台新电视机,于是决定将那台旧的(仍然很好用)送给母亲。我们有些惊讶:如果女儿留着那台旧电视机,给父母一些钱还款,这不是更合理吗?我们问艾姆塔特:“难道没有一个孩子能帮忙还款吗?”她摇了摇头,回答说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困难,他们也要照顾自己的家——她的意思是说,她不愿孩子们以馈赠的形式帮助她。她似乎认为,没有人帮她解决医疗费是很正常的。
为什么人们不向彼此提供更多帮助呢?为什么某些风险未得到很好的规避呢?
对此,我们似乎有充分的理由,或许我们不愿向朋友或邻居提供无条件的帮助。一方面,我们或许会担心,保证向某人提供帮助可能会使人们产生一种惰性心理——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或者,人们可能会在没有必要时提出需求。或者,相互帮助的许诺并未真正实现:我帮助了你,但轮到你帮助我时,你却总是在忙别的。
我们为何会不愿帮助别人?这方面的解释似乎有很多。但我们尚不清楚,这是否可以解释不去帮助那些病重的人,因为患病并非一种选择。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非正式保险来自这样一种情况,我们之所以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们日后可能也需要别人的帮助。然而,情况并非完全如此。例如,或许我们会在紧急关头向邻居伸出援手,但当时我们可能并没想过自己也会遇到这种问题。这可能仅仅是出于看到邻居挨饿而袖手旁观是不道德的。贝奇·哈特曼和吉姆·博伊斯合著了一本关于孟加拉国农村生活的书,书中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书中描述了互为邻里的两个家庭,一个信仰印度教,一个是***,两家的关系并不是很亲密。印度教家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因此一家人都在挨饿。出于绝望,这个家庭的女人常常越过栅栏,到邻居家的院子里偷点儿能吃的树叶。而那个***家庭知道这一切,但决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家庭的男人说:“我知道她的人品并不坏,如果我陷入了她那样的处境,我可能也会偷东西的。当我发现少了点儿东西时,我会努力做到不生气。我总想:拿走东西的人一定比我更饿。”
人们会在彼此遇到难处时互相帮忙,这是出于一种道德责任感,并不是他们盼望着将来能得到回报。这一事实有助于说明,为什么非正式的关系网不具备处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即使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如果家里还有饭吃而邻居却在挨饿,他们也会给邻居一口吃的。然而,帮助别人支付医疗费用这类情况已经超出了互助行为的界限:鉴于医疗费用极为昂贵,很多家庭将不得不因此倾家荡产。因此,将健康问题列在助人为乐的基本道德责任之外,还是说得通的。因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种更高的社会契合度。
互助保险是一种助人为乐的道德责任,这种观点说明了为什么在尼日利亚的一些村庄,村民们助人为乐都是从个人出发,而不是大家都去帮助一个对象,虽然以后面这种方式分摊风险会更有效。这或许还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伊布·艾姆塔特的女儿给了母亲一台电视机,却没有帮她支付医疗费。她不想为父母的健康承担全部责任,也不指望其他兄弟姐妹能慷慨解囊。因此,她选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她的父母做一点事情。
穷人的保险公司在哪里?
鉴于非正式互助网络的保障有代价高昂的风险及局限性,我们肯定会想,为什么穷人没有更多的渠道获取正式保险,也就是由一家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然而,任何形式的正式保险在穷人当中都很少见。医疗险、坏天气险,还有牲畜死亡险,这些都是富裕国家农民生活中的标准保险产品,而在发展中国家则多多少少是欠缺的。
既然小额信贷是人人皆知的,对于高尚又有创意的资本家来说,穷人的保险似乎是一个明确的机会目标(《福布斯》专栏称之为“穿不透的自然市场”)。穷人面临着大量的风险,如果保险费用合理的话,他们应该愿意为自己的生活、健康、牲畜或庄稼投一份保。几十亿穷人都在等待着投保,即使每项政策只有微薄的利润,这也是一桩大买卖。同时,这也会为全球穷人带来很大的帮助。这一切似乎只缺少某个组织这一市场的人。
因此,一些国际组织(例如世界银行)及大型基金会(例如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投资了数亿美元,鼓励穷人参与投保。当然,这种保险的提供显然存在很多难处。这是一些基本问题,并不仅限于穷人,但在贫穷国家较为突出,因为它们很难对保险公司进行有效管理,也很难对被保险人实行监督。我们已经提到过道德风险:一旦人们知道自己无须承担全部后果,他们就可能会改变其行为(不那么认真耕种、在医疗方面花更多的钱等)。以医疗保险为例,我们已经看到,即使没有医疗保险,穷人也总会去拜访不同类别的医疗从业人员。如果能够免费看病的话,他们会怎样呢?医生是否还有理由让病人做一些不必要的化验、为其开一些不必要的药品——特别是在他们有自己的实验室的情况下(美国和印度的很多医生都有自己的实验室),然后到药店去拿提成?一切似乎都表明:病人想看到行动,因此他们更喜欢会开药方的医生,而医生开的药越多,挣得就越多。在卫生保健服务管理不善的国家,任何人都能以“医生”的身份开家药店,为门诊病人提供基于报销制度的医疗保险,这似乎是他们走向破产的第一步。
另一个问题是“逆向选择”。如果保险是非强制性的,那些知道自己将来可能会出问题的人,参保的概率或许更大。这也无所谓,只要保险公司清楚这一点即可,因为这可以折算成额外的费用。然而,如果保险公司并不能确定人们是否因目前需要而参保,他们所能做的只有提高每个人的投保费。不过,更高的费用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因为这会赶走那些觉得自己将来可能不需要保险的人。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更严重了。因此,在美国,人们很难以合理价格参加医疗保险,因为他们无法说服自己的老板为员工投保。所以,价格合理的医疗保险计划一般都是强制性的——如果每个人都必须参保,保险公司就不会承担高风险。
第三个问题是明目张胆的欺诈行为:怎样防止医院给保险公司提供大量虚假索赔证明,或收取病人不必要的医疗费?而且,如果一位农民为自己的一头水牛投了保,怎样才能防止他谎称自己的水牛死了?印度工业信贷投资基金会的纳奇凯特·摩尔和宾杜·安纳斯来自印度的同一金融部门,该部门主要致力于为穷人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他们略带自嘲地对我们讲,很多年前,他们第一次灾难性的尝试是提供牛险:首先,一大堆投保人都声称自己的牛丢了。于是,他们决定,要想索赔死去的动物,主人必须提供死牛的耳朵。结果繁荣了牛耳市场:任何死去的牛无论投保与否,耳朵都会被割掉并卖给那些投保牛险的人。这样一来,他们既可以得到索赔,又保留着自己的牛。2009年夏,在我们参加的一次会议上,印度IT巨头印孚瑟斯公司创立者、前首席执行官南丹·尼勒卡尼对其独特身份认证的计划进行了说明,因为政府一直要求他为每个印度人提供一种“独特身份证”。他向听众们保证,只需10个指纹及一张虹膜照片,就足以准确地对每个人加以认证。摩尔听得很认真,当尼勒卡尼停顿时,摩尔突然说:“太遗憾了,牛没有手指。”
某些险种比较容易投保,例如天气。如果附近气象台测量的降雨量在特定水平之下,农民就应估算一下保险公司支付给他的钱款数量(根据他所支付的保险费)。由于没有人能控制天气,而且人们无法判断该为此做些什么(不同于医疗的情况,人们必须决定需要哪种化验或治疗),因而不存在道德风险或欺骗行为。
在医保范围之内,为灾难性健康问题投保(重大疾病、事故),似乎比为门诊病人支付费用更容易。没有人无缘无故地想做手术或化疗,而且治疗与否很容易得到验证。虽然过度诊治的危险仍然存在,但保险公司可以就支付哪项治疗费用设限。但这仍然存在一个大问题,即保险公司并不想只有病人来投保。避免逆向选择的技巧就是,找到出于健康之外的原因集中来投保的目标人群——一家大公司的员工、小额信贷客户、公费医疗者……尝试着让他们参保。
正因为如此,很多小额信贷机构(MFI)想到了提供医疗保险的方法。他们有大量的借款人资源,可以向这些人销售保险产品。而且,由于重大疾病问题,有时原本信誉良好的小额信贷客户也会变成违约者,小额信贷机构投保也将因此承担一定的风险。此外,向客户收取保险费会很容易,因为贷款负责人每周都会与他们见面——实际上,他们可以将保险费折算到贷款中。
2007年时,SKS小额信贷公司是印度最大的一家小额信贷机构。该机构引入了一种名为“Swayam Shakti”的试点医疗保险计划,涉及生育险、住院治疗险及意外事故险。为了避免一些群体进行逆向选择,SKS强制为他们投保该计划。为了解决潜在的欺骗问题,投保收益范围被设限,该计划鼓励客户们前往那些与SKS有长期关系的医院。为了使其更加人性化,去这些医院的客户们获得了一种“无现金工具”:只要他们的治疗涉及一种投保疾病,他们就无须支付费用——SKS会直接向医院支付。
当SKS开始引入这一保险产品时,该公司尝试着强制客户投保。但由于客户提出了**,SKS决定只在首次延期时进行强制性投保。结果,有些客户决定不再延期贷款了,于是SKS逐渐失去了提供该保险地区的客户。几个月之后,SKS贷款延期率从60%左右降至50%左右。另一家小额信贷机构的首席执行官问起我们与SKS的合作时,我们回答说正在评估强制性医疗险对小额信贷客户的影响,这位首席执行官听后笑着说:“哦,这我了解!SKS在哪里推出这种强制产品,我们在哪里的客户就会增多。人们都离开SKS加入了我们的机构!”约1/4的客户想继续从SKS借款,但他们又不想参保,于是利用了这样一个漏洞:他们在一年期保险快要到期之前预付贷款。这样一来,当他们延期贷款时,他们仍然巧妙地处于投保期之内,因此不必支付更多的保险费。针对客户的这一手段,SKS决定将这一保险产品变成自愿性的。然而,只有少数客户自愿投保,导致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再次出现。用于每位投保客户的费用迅速增长,由于处于亏损状态,代表SKS提供保险的印度工业信贷伦巴德保险公司决定,要求SKS停止接受新的投保客户。其他一些试图推出类似计划的组织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即客户**强制性投保。
小额健康保险并不是唯一遇到麻烦的险种。包括我们麻省理工学院的同事罗伯特·汤森在内的一组研究人员,试图对一种简单天气险的影响进行评估。与我们前面描述过的险种类似,当降雨量少于特定水平时,保险公司会支付一定数量的理赔金给客户。这种产品在印度有两个销售区——古吉拉特邦和安得拉邦——都是干旱少雨的地区。在这两个地区,该产品通过一家知名的小额信贷组织进行销售。该组织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为农民提供并赠送保险服务。总的来看,签约率依然很低:最多只有20%的农民购买了某种保险,而且只有在这家小额信贷机构的工作人员上门销售时,才能达到这一签约水平。此外,即使买了保险的人也没买多少:如果不下雨的话,大多数农民所买的保险只能弥补其2%~3%的损失。
为什么穷人不想买保险?
投保需求低的第一个可能性就是,政府破坏了这一市场。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需求达人的观点:当市场无法发挥作用时,政府或国际机构的供应过大可能就会受到指责。具体而言,当灾难降临时,那些善良的灵魂会伸出援手,因此人们实际上并不需要保险。
在发生大暴雨的年头,印度一些地区争相想被定为“旱灾区”,因为这样就可以得到政府援助。在政府的建筑工地上,人们可以找到工作、分到食物等。但有一点我们应明确,这不过是穷人需要的一小部分。一方面,政府只在大灾发生时才会进行干预,而不会去管一头牛死了或某人被车撞了这类事。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救灾物资分发到穷人手中也不够及时。
另一种可能性是,穷人对保险的概念并不是很了解。的确,保险与穷人接触过的大多数交易并不一样。保险是你预先支付一定费用,为将来生活购买的一种保障,但希望自己永远都不会用到。我们在与SKS客户交谈时遇到了很多人,即使他们在过去一年里没有遭遇过祸事,当他们的医疗保险费不能报销时,他们仍然感到很沮丧。我们当然可以将保险的概念解释得更清楚,但我们很难想象,这些人能够巧妙地发现SKS系统中的漏洞,却搞不清楚保险的基本原理。为了销售天气险,汤森想弄清楚人们是否了解保险的运行方式,于是对此做了一个实验。在拜访每一位农民时,销售人员会大声地向他们简要介绍一种假想的保险产品(温度险),然后向潜在客户提出几个假想的问题,主要是关于这种保险怎样生效的。被访者答对问题的比率为75%。目前,我们尚不清楚,普通美国人或法国人是否能做得更好。因此,毫无疑问,将天气险解释得更清楚,对于农民购买保险的意愿并无影响。
农民能够理解保险的核心概念,以及保险是怎样运行的,他们只是对买保险不感兴趣而已。然而,他们还是会考虑买点儿小东西。在没有任何销售努力的情况下,一次简单的家访会将购买天气险的人数提高四成。在菲律宾,有些家庭被随机挑选出来,完成一份基本调查,其中包含很多关于健康的问题,相对于未填写基本调查的对照家庭,他们最终更有可能会购买医疗险。据推测,回答健康方面的问题提醒了他们可能会发生的情况。
即使没有这些小点拨,鉴于发生问题的概率也很高,穷人为什么仍对保险的好处置若罔闻呢?
我们认为,主要问题在于,由于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一些问题,市场所提供的险种只覆盖了灾难性的情况,这就带来了大量的问题。
可信度始终是保险产品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保险合同要求一个家庭预付一些钱,而他们将来能否得到补偿则是由保险公司决定的,所以这个家庭一定要完全信任该保险公司。以天气险为例,产品销售小组有时会与来自贝司克斯的人一起——贝司克斯是农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组织——有时则单独开展工作。他们发现,与贝司克斯的人一起时,签约率会受到很大影响,这表明信任是一个问题。
遗憾的是,这种可信度的缺乏或许是一种地方病,它取决于产品的性质,以及保险公司应对任何欺诈可能的方式。2009年冬,我们访问了SKS的一些客户,这些客户已决定不再续订医疗险。一位女士说,她去医院看胃病,但后来SKS拒绝给她报销,因此她决定不再续订该保险了。由于该险种只覆盖灾难性问题,胃病虽然很可怕,却并不在报销范围之内。我们不知道她是否了解这种区分——毕竟,她去了医院并在那接受了治疗。她还谈到一位购买了另一种保险的女士,这位女士的丈夫死于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她在丈夫去世前还是花了大笔的医疗费。丈夫去世后,她向保险公司提出了理赔要求,但保险公司拒绝支付,理由是她的丈夫从没住过院。很多女士都被这件事吓坏了,于是她们都决定不再支付保险费。从纯粹法律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显然有权拒绝理赔。但另一方面,还有什么事会比这更具灾难性呢?天气险也存在着很多类似的问题。庄稼可能会枯死,农民可能会挨饿,但如果气象站所测量的降雨量在标准之上,那么该地区就没有人能得到理赔金。然而,还有很多局部气候:在地区平均降雨量在旱灾线之上的年头,很多农民必须承受与灾难几乎相同的损失,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腐败现象很普遍的情况下,让受难的农民接受气象台的定论并不容易。
第二个问题是时间的不一致,这方面我们已在前文谈过。在决定是否买保险时,我们需要现在付出行动(支付保险费),但回报却发生在未来。这是人类不太擅长的一种推理类型。当保险只覆盖灾难性问题时,这个问题就变得更难处理了:回报会发生在未来——一个特别不愉快的、谁也不愿去想的未来。不去花太多时间预测这些事件,或许是一种自我保护,而且这或许也能说明,人们为什么在答完问卷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时,才更有可能会去买保险。
出于这些原因,小额保险或许不会成为下一个拥有10亿客户的市场机制:对于市场愿意提供的某些保险产品,大多数人都不太喜欢,这似乎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而另一方面,穷人显然要为此承担难以接受的风险。
因此,政府需要扮演一个明确的角色,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必须取代私人保险市场。但要让一个真正的市场出现,政府必须挺身而出。私人公司可以继续销售其正在销售的险种(有严格限制的灾难险、基于指数的天气险等)。但就目前来说,政府应为穷人支付部分保险费。已有证据表明,这是行得通的:在加纳,当农民享受很大一部分天气险补贴时,几乎所有农民都会购买这种保险。因为对灾难的恐惧会使穷人采取昂贵的缓解对策,保险补贴费用可以由农民的额外收入自行抵消。与未接受廉价保险的农民相比,接受这一保险的农民更有可能为自己的庄稼施肥,因而会获得更好的收成,他们吃不饱饭的可能性也变小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看到保险的好处,感受到这一市场的繁荣,那么保险补贴或许就可以取消了。即使没有这种可能性,只要穷人无须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对冲基金经理,并因此而实现巨大的潜在利益,这似乎也是一个利用公共资金促进共同富裕的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