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有什么基金(乳腺癌患者适合做什么运动)

jijinwang
公益募集:参加腾讯公益九九公益日,明早截止,刚才用与美丽同行名字发生了一个,全部募捐指定到“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 深圳粉红丝带公益基金专项”,用于乳腺癌患者健康教育。
0.01元起捐,每个捐款都有一个电子捐款证书,可以在二维码里面查看,自己下载,也有一个团队的累积募集证书,任何人都可以以自己设立的团队名字募集,每个捐赠人个人证书,也有一个团队证书,募集的款项捐赠方向都一样。
每个人也可以点击“组队”,以自己团队名义继续募集,全部募集的流向都一样,感谢有你!
世界因为有你而更加温暖[玫瑰][玫瑰][玫瑰]

10月28日,SMI宣布牵手卓月月子中心,双方共同打造产后修复健康管理服务。与此同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SMI针对国内乳腺癌患者推出保乳保子宫基金,该基金规模已破百万。

SMI隶属于SMI瑞士医疗投资国际集团,该集团前身为瑞士日内瓦医疗协会。八年前,SMI正式正式进军中国,海外就医服务是其进入的首个领域。

“前几年我们都是把国内的患者带到国外就医,后来我们试着带海外医生来中国治疗,发现就医效率和就诊量提高了。发展到现在我们直接在国内设立医疗中心,并逐步连锁化。同时跟国内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建立合作。”SMI在华执行董事长林刚告诉记者。

在中国的海外就医市场中,传统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起步早、数量多,主要是通过获得国外医疗机构授权,将国内患者介绍到合作机构,并提供陪诊、术后跟踪等服务。

作为纯粹的服务性行业,海外就医市场门槛并不高,竞争格局混乱,致使第三方服务机构手握诸多海外顶尖医疗资源,但发挥的作用很有限。

海外就医市场竞争激烈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海外就医。

一组经常被引用的数据是,美国癌症病人的五年生存率达到 68%以上,相比之下,中国肿瘤防治办在2014年1月发布的《中国肿瘤统计年报》显示:中国癌症病人五年生存率仅为 25%左右。

美国萨特医院、约翰·缪尔医学中心医生方明指出:“临床医学中国和美国各有优势,治疗技巧的本身做到一定程度差别就不大。但美国肿瘤的治疗存活率是中国的一倍,这是一个跨学科的协作过程,会涉及免疫、病理、外科、影像等,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效果。而且美国医生技术水平也比中国更平均。”

林刚进一步指出:“现在海外就医主要受众一部分是癌症等重症,命悬一线而国内无法治疗,另外是慢病、妇科肿瘤等。癌症肿瘤找美国,康复、健康管理等找欧洲,法国、瑞士、意大利等,体检则是日本等国。”

对于海外就医领域第三方机构来说,核心竞争力在于合作医院的数量、医院排名和资质、服务水平等。

目前,SMI在十一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战略合作联盟基地,光是欧洲的合作医院就达12家,包括擅长女性肿瘤防治的意大利米兰IEO欧洲肿瘤防治中心、心血管和内分泌等疾病临床治疗世界领先的麻省总医院、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等。

根据收费内容不同,第三方机构的营收来自于预约服务和配套服务,具体包括帮助挑选医疗机构和医生、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设计行程、办理医疗签证、翻译材料、机场接送和食宿安排、海外空中救援等。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提供这类海外就医服务的第三方机构数量超过千家。

“但简单的对接意义不大。国外的医院评定和病患的评价体系比较完善,不少患者也可以自主与国际医院做对接,入行门槛比较低。现在也没有相关的监管法规,就是自发经营。” SMI在华执行董事长助理阮广忠坦言。

此外,国内第三方机构质量参差不齐。

独角兽工作室提供的《海外就医中介行业测评分析报告》指出,目前国家对海外就医终结没有强制的规定,导致服务和价格差异比较大。而海外就医人群比较特殊,主要依靠企业合作的方式推广,获客成本较高。

阮广忠告诉记者,海外肿瘤手术一台最少是20至30万,患者的总开销动辄百万,服务费用比手术治疗费用高很多。即便如此,“机构获得的营收还是很低,平均100名前来咨询的患者,只有2名-3名会选择出国治疗。”

伸及私人医疗中心

四年前,SMI开始尝试转型,一方面在中国成立医疗中心,一方面推出肿瘤基金深入患者群。

据了解,SMI的保乳保子宫基金联合多名欧洲医生发起,通过多学科整体医疗和微无创手术,为妇科肿瘤患者提供治疗。在此之前,国际上已经证明了使用四分之一乳房切除术加上放射疗法已经足以治疗乳腺癌,不需要使用乳房切除术。

“基金规模现在是数百万级,会持续增长,”阮广忠表示,“现在的检测已经能发现乳腺癌的患病机率,癌症需要很多年的蛰伏期才会癌变,没确诊就把它切除是不科学的。但这个需要长期的监测,这也是中国医疗服务比西方国家薄弱的环节。”

去年,SMI瑞士领誉私人医疗中心正式落户广州,该中心定位高端医疗市场,为中国的白领精英提供全球化的私人医疗服务。据了解,医疗中心一般安排三至五名海外医生坐诊,配备十多名护士、客服人员,可以为300名至500名高端会员客户服务。

除了原先的对接海外就医患者,医疗中心的另一个主要职能是将欧美的医疗技术引进到中国的医院。通过跟国内的医疗机构尤其是民营医疗机构合作,补充医院的不足和提升治疗水平。

截至目前,SMI共成立三家医疗中心,与国内一百多家医院达成合作。SMI 董事局主席兼总裁、BioData论坛发起人埃尔韦·科格瑞恩透露,未来将在中国建立2到5家高端私人医院、100家私人医疗中心、培训1万名家庭医生。

跟SMI一样延伸服务内容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不在少数。其中,厚朴方舟在海外设立全资子公司、建立直属服务团队、自建车队、自营厚朴之家公寓,并提供住院24小时住院陪护。盛诺一家则是向医学机构转型,建设国际医学诊断中心,凭借国际医疗资源为中国重症患者一站式提供诊断方案和治疗方案。

《海外就医中介行业测评分析报告》预计,未来第三方机构不再仅限于海外就医的中介服务,而是加深医疗属性,在咨询、护理、诊后管理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

另外,海外就医价格也将愈加透明化,许多小型公司将会并购或退出海外就医,最终将会剩下多家巨头公司并存,但不会出现垄断。

更多内容请下载21世纪经济报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