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算如何审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预算

jijinwang
国自然基金委确立系统性改革方案,2020 年总资助经费约 351 亿元!
6 月 11 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化改革方案》审议通过。根据科学网报道,基金委在审议会议中明确了“构建理念先进、制度规范、公正高效的新时代科学基金治理体系”的改革目标,制定了“明确资助导向、完善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的改革核心任务,并强调了改革举措、机制、重点工作方向和资助管理的优化。
会议还审议了 2020 年预算与资助计划。据悉,2020 年科学基金拟安排资助计划约 295 亿元(含联合资助方经费),预计间接费用约 56 亿元,合计总资助经费约 351 亿元。截至 5 月 20 日,基金委已收到 26.97 万项申请,比 2019 年同期增加 12.03%。目前正在紧张有序开展评审。

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预算

一、要抓住一个“新”字
1、题目要新颖:题目是很关键的东西,要从题目上吸引人,从题目上体现出你研究的“新”来。
(1)现在的研究热点。前五年,只要涉及到纳米技术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全部给予资助。
(2)别人可能没有听过的名词。2001年吧,有个学者的标书是“数字细胞”,一下就把人吸引住了,最后这个课题拿了一百多万;其实就是用仪器记录细胞信号,将细胞内的电活动用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了。随后出现了数字外科等等。当然也不能炒作新名词,名词新,也要有一些相应的学术内容。
提到的这两点是给大家一个启发,在项目的题目上也要下工夫。
2、内容要新颖:这是标书的关键,要有自己新的idea。从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上都要体现新,那就需要申报者多动脑筋,多下工夫。
1、勤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标书要多写,国家级的,省级的都要积极的写。在写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要怕中不了不敢写,也不要因为写了没有中就不写了,只有写了才有机会中,如果不写,是绝对没有机会的。当然这还涉及到一个心理的问题,如果你能完成一份完整的标书,心理上的一个障碍就可能消除。当你再动手开始写的时候你就会说标书我曾经写过,对它的各个步骤不生疏,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但是这个过程一定要经历。
2、勤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早点准备,在上次申报完以后就开始准备下一年度的题目。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写,来检查标书中存在的问题。修改一年的标书和修改一个月的标书的质量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3、勤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平时要多做些研究工作,对于自己的实验结果要多总结,多发表文章。因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要看你的工作基础,这个工作基础并不只是你现在有基金项目,而更重要的是看你在你自己的研究领域内长期做的工作是否与本次申报的内容有相关性,研究方向和内容上的相关性,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上的相关性。如果在这个学科有许多的文章,那中标机会就大大增加了。
4、最后就是平时多看杂志、多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网站,看大家在研究什么,看往年中了的标书,从别人中了的标书中得到一些启发。
5、最后一点,就是关注一些新的信息,上Internet,多查资料,多关心自己学科的最新动态,多写综述,建立工作基础。
三、申报内容和研究内容的确定
1、申报内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资金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100-500万元),有子课题和需要项目建议书;杰出青年和海外青年基金(50万元左右,青年的定义为当年的1月1日不满35周岁);面上项目(20-30万元左右),包括普通项目和青年基金;社科基金(10万元左右)和小项目(5-7万元)。我们应该申请那一部分呢?对于前两部分,中标的可能性太小,就是有实力的科研院所也是很难拿到那样的项目的;所以应该胖卦诤罅礁鱿钅可稀G嗄昊

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形式审查

尔云间 一个专门做科研的团队

云生信学生物信息学

以下文章

A科研显微镜.

科研显微镜是一个专业的学习平台,为广大科研用户提供免费文章写作技巧、科研绘图以及生物信息、meta分析、基金申请等资料,同时提供相应的科研服务,共同学习进步!

“写基金难,评基金难,连过五关拿到基金更难。

春季,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什么燕舞莺歌、鸟语花香的都是浮云啊。

总之,基金虐我千千遍,我待基金如初恋,说多了都是泪,互勉。”

目前自然基金在科技工

我们在申请项目时,一定要认真阅读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

基金项目指南

基金项目指南每年发布一次

基金项目申报

自2015年起,各类型项目申请书一律采用在线方式撰写(注意截止时间)。特别要求: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均应当使用唯一身份证件申请项目,曾经使用其他身份证件作为申请人或主要参与者获得过项目资助的,应当在申请书中说明,否则按不端行为处理,依托单位负有审核责任。

基金项目评审

基金委始终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基金项目采用两级评审制。从4月1—20日左右,各学科处对每份申请书进行形式审查(包括申请资格、申请内容、申请人签名、项目组成员签名等);经初审建议初筛掉的项目,不送同行评议,以提高同行评议质量和效率;合格后,4月下旬至5月份,将是各类项目通过网络进行同行评议的阶段,进行第一轮的五位同行专家网上电子评审(专家的选择主要是根据申请书中摘要内容和申请代码)在网上评审中,申请人可以提出回避对自己项目评审不利的评审专家;6月份所有的同行专家评审意见返回后由学科处负责人遴选参加第二轮评审会的项目(上会项目数和资助项目数比为1:1.2—1.5),7-8月召开学术评审会,在评审中基金委还对“非共识”项目进行妥善处理,保护创新性强而风险性高的项目。

基金项目的资助、管理和结题

每年10-11月,有关评审结果将通知相关依托单位,科研管理人员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sfc.gov.cn)查询本单位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申请项目批准资助通知、不予资助通知及专家评审意见将以电子邮件形式告知申请人。受资助者按通知要求登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系统(http://isis.nsfc.gov.cn),

受资助者在项目执行期间,每年12月份必须对一年的基金工作进行小结,填报项目进展报告和经费使用情况,1月10日前,将《项目进展报告》交给科技处主管人员;重点项目在执行两年后还将进行中期检查。

资助项目在结题时应填报《资助项目结题报告》,资助项目在结题时应如实填报《资助经费决算表》。

小贴士

基金的常用网站

www.nsfc.gov.c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www.most.gov.cn 国家科技部

www.cutech.edu.cn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www.cncbd.org.cn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3月3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2022年“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评审机制试点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图解说明。

那么,2022年RCC评审机制开展哪些试点工作呢?主要说一下跟我们密切相关的生命科学部和医学科学部,后续可参考学科会提出的具体要求。

有兴趣的小伙伴快点看看自己申报的时候选的是不是这些学科方向呢?


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算表

第十四条基金管理机构对已受理的基金资助项目申请,应当先从同行专家库中随机选择3名以上专家进行通讯评审,再组织专家进行会议评审;对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要或者其他特殊情况临时提出的基金资助项目申请,可以只进行通讯评审或者会议评审

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算比例

最近《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我为什么选择离开?》传遍学术圈。又一次激起了大家关于国内学术界科研人才流失的讨论,但是在学术圈内,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圈外人可能不知道,学术圈内经常有很多开玩笑似的吐槽,“读博穷三代,科研毁一生。”“还有什么是人工智能未来无法取代的? 研究生,他们的劳动力太廉价了!”所以,笔者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半吊子科研工



回想起来,几年前,复旦大学的王传超博士就在《Nature》上就发表过一篇名为《Give youth a chance》短文,当时在国内学术圈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他在文中恳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为新毕业的博士生提供资金和机会,以免青年科研人员外流、长期留在国外或完全脱离科研界。当时的情况与现状相比并没有什么两样,一个很现实的情况是:虽然目前中国的科研支出在持续增加,虽然中国的民众都在期待中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巨大进步,然而,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包括研究生和博士在内,正在告别自己的科研生涯。第一个重要原因是:虽然中国的科研投入越来越多,但刚毕业的硕博们却很难申请到科研课题和经费。



目前,中国面向学术界新人的第一大基金是青年研究基金(Young Research Fund),约占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预算的20%,然而每个项目在三年期限内只有24万元RMB。第二大基金是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期限为两年的项目总共能获得5-8万元RMB。坦率的讲,这些科研经费很多时候都不能满足需要,甚至连购买必要的实验室试剂和耗材钱都不够。正因如此,许多年轻的研究人员都在积极的申请海外的Ph.D,结果是,这些年轻人把科研生涯中最宝贵的时间贡献给了那些留学国家,不仅如此,很多科研实力强的也会因此留在国外。所以,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主动放弃美国国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是打心底表示敬意。邓稼先前辈回国报效国家是伟大,这是一种英雄的精神;但不能因此就对二老进行道德绑架,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



第二点,国内的学术圈子里,许多不成文的条条框框太多了。例如一些人都认为做科研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一些人认为大学教授不潜心钻学术做讲座开公司就是腐败,一些前沿学科领域年轻学者经常会受到一些人带有偏见的评价。难道做科学家就应该比做工程师要更加清高?科学家必须不食人间烟火才显得出类拔萃?难道前沿理论学科就只能甘于奉献不求回报?早几年,从事生物信息学的科技机构“华大基因”就曾因为研究的是技术和方法,追求效益而被斥“没有科学含量”误国误民。而2012年12月20日出版的《Nature》评选出了年度科学界十大人物,让37岁的华大人王俊成为唯一一位入选的中国人,狠狠的打了一些质疑者的脸。后来《Nature》对此发表社论,题目就是《科学家真的需要博士学位吗?》对此,汪建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头脑里没有框框的年轻人更适合搞创新,我们就是要给年轻人干事的空间,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



放眼世界,情况也没好多少,贫穷依旧是科学发展的最大壁垒。科学界总体上与整个社会一样,也存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在加州大学,有医学研究员年收入超过百万美元,但博士后们的收入不到5万美元。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成了科研之路上的拦路虎,过去几十年,精英科学家和“科研民工”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Nature》调查了超过3600名研究员的薪水,超过半数表示自己为了科研事业牺牲了生活质量,其中有20%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向学生推荐科研职业。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搞科学研究充满风险且代价昂贵。数个世纪以前,科学家多数是贵族出生,而今天的情况比那时也没好多少。其中对中国的研究显示,进入顶尖大学的官员和富商的子女比例更高。出生于贫困家庭的科学家经济负担很重,对博士后和初级研究员来说压力更大,所以很多人因此转向了海外。虽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利用高薪吸引海外科学家归国,但能够得到高薪的科学家毕竟只是其中的极少一部分人。





虽然本人家境尚可,但我自始至终非常能够理解那些为了生活放弃梦想的人。鄙人有一位挚交好友,某省高考状元,天资聪颖,勤奋刻苦,读研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发表了多篇包括SCI、EI检索的学术论文,被其教授称为“10年难得一遇的科研型人才”,考虑推荐其保送清华的Ph.D,但被他拒绝了。毕业后完全放弃了之前的学术背景,进入一家知名券商的后台从事系统开发工作,也自此断送了自己的学术生涯。朋友们无不表示惋惜,对此他笑笑说:“比起科研,我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去完成。”只有我知道,在他的家乡,那个十八线县城下的某个村子砖瓦房里,卧病在床的父亲,年老体衰的母亲,嗷嗷待哺的弟弟妹妹,家徒四壁的情景,在生活和现实面前,理想又算的了什么?我想,一定是这个时代哪里出了问题。



如今,在学术圈内的年轻科研工



英雄不问出身,关于如何吸引和留住科研人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要让时代的悲剧继续,科学研究不应该是只凭情怀和热血才能坚持下来的事业。所以,请社会能够对科研新人们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苛责;请有关部门不要放弃TA们,很多科研人只是希望能够活的更有尊严;请记住一点,给每一位年轻的科研工



仓促行文,如有词不达意,让您感觉不适之处,还望包涵,敬请批评指正。





最后的最后,向那些舍身忘己,舍己为人,坚持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同行们献上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