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基民在投资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最近某某行业估值太高了,不要买这个行业的基金。或者,基金要在估值低的时候买,这样安全垫才足够厚......
那么,如果每次都在估值低的时候买入,估值适中的时候拿着不动,等到了估值高的时候卖出,岂不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方法?
见下方图片1
这就是我们之前跟大家介绍过的低估值指数定投策略,也叫“低估值策略”。这种策略最大的优点是:真正做到低买高卖,每笔买入都有足够的胜率,避免了追涨杀跌。
那么怎么看指数估值的高低呢?
一般,指数的估值通常用市盈率(PE)或市净率(PB)表示。不过,单纯看指数的PE或PB无法准确知道目前估值处于什么位置,并且各指数的PE、PB的低估、高估区间不同,比如截止2019年4月26日,中证500的PE是26倍,处于低估,而上证50的PE是10倍,却并不低估。
因此引入“估值百分位”概念,相当于把历史PE或PB从低到高进行排序,看看当前PE或PB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我们通常认为当估值百分位小于20%或30%时,处于低估;当估值百分位大于60%或70%时,处于高估。
这个方法的实际效果如何?
我拿沪深300指数做了一个测试。假设从2018年4月份起,每周四进行定投。当定投日沪深300指数的估值在近5年估值的百分位低于30%,也就是低估,我就定投1000块钱,如果估值百分位大于70%,处于高估,就赎回1000块钱基金,而如果定投日的估值百分位在30%-70%之间,那既不追加,也不赎回。也就是定期检视指数的估值水平,但按情况决定是否买卖。
按照这样的原则,直到2018年8月2日,我才等来第一次的投资机会,四年下来我一共买了50次,赎回37次。而且,买入的时间都是指数的低位,比如2018年11月份,这时指数下跌的空间已经不大,而未来向上空间却很大。但是当指数估值高估,比如2020年7月之后,这个策略开始逐步卖出,虽然可能错过去年下半年的行情,但也降低了春节之后回调的影响。
见下方图片2
数据来源:wind,时间截至2021年4月8日
那么收益如何呢?截止到2021年4月8日,低估值策略累计盈利22964元,因为赎回所以本金减少到1.3万元,带来收益率虚高,但按照定投过程中最大本金投入,5万元,保守测算的收益率是45.93%。而如果不看指数的估值水平,从2018年4月初就开始每周定投1000块,累计投入14.8万元,收益率则是30.54%,对比之下,低估值策略有着明显的优势。
见下方图片3
数据来源:wind,时间截至2021年4月8日
说明:数据仅为测算,不代表真实收益及未来表现
上面仅是策略介绍,具体投资还得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及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当然了,大家在用这个策略的时候,也可以多选几只指数基金,建一个指数基金池,每隔一段时间检视这几只基金的估值水平,然后买入被低估较多的基金,卖出被高估的基金。
但是,这个策略也有不足,即投资周期较长。一般,指数从低估到高估大约需要3~5年,这就意味着定投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所以,大家在用这种策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你用于定投的资金是未来3~5年能坚持投资的闲钱。
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为大家介绍了低估值策略的使用方法,大家还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去选择。
边学边赚,就在好买商学院,更多内容,关注我们@好买商学院
高估与低估
《时间的价值》一文,磨洋工好多天了,这个周末总算成稿,还需再打磨一下,下周与大家见面。
周末和大家聊点轻松的话题:高估与低估。故事如有雷同,纯属意外。
这两天去了一趟北京,约见同窗好友,得知其换了工作。我这位朋友和我一样,计算机专业出身,毕业时为了户口和稳定,选择了企事业单位。摸爬滚打几年,也走上了领导岗位,小日子过得也还算圆满,毕竟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北京安家置业了。
这种平静的生活,却被这位同窗的妹夫打破了。一位学历和能力都不如他的小伙,年收入却比他高出一大截,这让他觉得有些不舒服。不得不说,行业赛道决定了收入的平均水平。
人到中年,各种危机接踵而来。同窗好友在工作上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但每次谈到跳槽换工作,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都劝他要慎重,毕竟换的新工作未必会比现在更好,在企事业单位至少稳定。另外,离开互联网企业已经好多年,再回去能适应吗?互联网最近裁员的也不在少数。
同窗好友一开始也很犹豫,虽然对找到更合适的工作有些信心不足,但他最终还是下定决心试一试。重操旧业没有那么容易,从算法到编程,都得从头开始准备。或许是“低估”了自己,在准备半年之后,在同学的内推下,这位朋友拿到了美团的offer,收入上了一个新台阶。
让我颇感触动的并不是收入的增长,而是迈出这一步改变的勇气。正如这位朋友事后总结道:“我们不应该低估自己,毕竟我们之前的专业基础是非常扎实的,只要好好准备,重操旧业并不是难事。”
或许改变没有那么难,只是我们低估了自己的潜力。
这是关于“低估”的故事,另一个是同事给我分享的“高估”的故事。
同事家里的亲戚,自身条件一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对自己却是迷之自信,对找男朋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北京必须有车、有房、有户口,还得高富帅!用我同事的话说,毫无竞争力的人反而更容易“高估”自己,归根到底就是认不清现实,不自知。
低估和高估,都是源于人们对价值本身的认知,而且这个估值往往自己说了不算。比如自己觉得不行或者自己觉得特别厉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社会第三方体系对你的价值如何评估?
当然,在爱情这个维度不能完全用价值来评估,但门当户对或许也是一种常规的评价体系,虽然不能代表或者决定什么,但至少也是一种大众的普适价值观。
在基金投资的过程中,尤其是指数基金,有一种说法叫:低估时买入,高估时卖出,也有不少的大佬按期公布指数基金估值表。对于此,我个人觉得可以考虑适度参考,但是不能完全照搬执行,否则也会错过很多机会、犯很多错。
虽然这么多年,投资研究人员都试图将市场量化,把投资的过程数值化。就拿估值来说,市盈率也好,市净率也罢,只不过是我们评估价值的一些常见指标。不管我们用多少量化指标来表征,都不足以反映投资标的的全貌,当然如果这些指标很难看,比如严重高估,还是要引起我们关注。
体检报告上一切指标都正常并不能保证你一定健康,但如果有很多指标都不正常,那或许就很可能是身体出了问题。
新能源、半导体板块,这些年就没有低估过,如果按照“低估买入”的原则,大概是没有机会参与和享受这些板块的投资红利吧。如果按照“高估卖出”原则,即便买入也拿不住,吃不到什么肉。
银行板块,这些年基本上也都处于低估状态,如果按照“低估买入”原则,这些年估计大概率没怎么**。
尽信书不如无书,纸上得来终觉浅,灵活应用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