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浅见:
Google、AWS 等加入 .NET 基金会后,开始在自家云平台全面支持 .NET 技术栈。据目前不完全统计,.NET 全球开发者数量有 5 百多万,这些大厂的云平台支持 .NET 技术栈,可以吸引更多 .NET 开发者和公司。
另外,这些大厂也是在提前布局未来自家的技术平台。.NET 技术横跨桌面、Web、移动应用、云原生等几乎所有的领域。大厂扶持 .NET,就是为了现在和将来在自家的云平台和软硬件设施更好的支持和采用 .NET 技术,没有后顾之忧。
Java 能不能做到和 .NET 一样横跨所有领域并比 .NET 做得更好是小事,但只要大厂继续使用 Java 建设自己的平台并实现巨大盈利,难免会再次被 Oracle 喂屎。
一:外国人为什么喜欢成立基金会
早在2015年底,扎克伯格的大女儿出生时,还未变“小渣”的小扎,激动的和妻子普利西拉表示,要将他们持有的Facebook股票收益中的99%(约450亿美元)捐献给慈善机构,用以促进人类的发展和社会平等事业。
这番选择,在普通民众眼中,貌似是一种境界很高、常人难以企及的“大爱”,不过,换做懂行的人们来看,也就只能呵呵罢了。
因为,细读读其中条款,你会清楚的发现,所谓的“捐献给慈善机构”,其实是被做成了“基金会”,然后委托了一个公司(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管理,而这公司的托管对象,竟然就是扎克伯格两口子本尊和他们的团队!
平日里,我们时常听到一些跟西方慈善事业有关的“鸡汤”,比如,卡内基曾经说过:“死后留下大笔遗产的人是可耻的”;约翰·洛克菲勒基金会号称:“使巨额财富传承下去的无限期计划,不符合公众利益”。
20世纪初,卡内基夫妇和他们的独生女
然而,这些世界级得富豪们,他们所谓的高调“裸捐”,真的仅是为了激励子女发奋图强和专心在做慈善吗?
讲真,现实中的“慈善的世界”,可远比这些冠冕堂皇的解释,要复杂的多。
总结起来,富豪们的做慈善的“动机”,主要有以下三点:1.搞慈善去献爱心;2.做基金会来避税;3.以基金会为根据地,影响美国政坛。
先看第一点——搞慈善帮扶活动,将爱撒向全世界。
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盖茨基-梅琳达金会创办的初衷,很大程度上,就源于此。
1993年,盖茨两口子去非洲旅游时,震惊于当地肆虐的流行病和糟糕的医疗条件,决定出钱来进行医疗事业方面的慈善。
1994年盖茨建立了威廉·盖茨基金会,总部设在美国西雅图。到了2000年,该基金会和盖茨学习基金会合并为“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这就是当今大名鼎鼎的盖茨基金会。
必须承认的是,盖茨基金会在疫苗研发、传染病防治和落后地区、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帮扶方面,贡献突出,而且遇到事儿的时候,出手也非常大方。
比如,从九十年代末开始,盖茨基金会一直属于仅次于美国政府的世卫组织第二大资助者。本次疫情中,曾经先后两次,共捐赠了2.5亿美元用于抗疫相关活动。
结果因为出手太大方,再加上前些年曾经说过的一些“预见性言论”,竟然还“躺枪”了。被一些愚蒙的美国民众极力声讨,认为他是要先通过故意散播病毒对人类进行“筛选淘汰”,再以打疫苗的形式向每个人的身体里注射迷你芯片,最终达成“净化人类”的这一不可告人的“惊天大阴谋”。
这么多年来,在盖茨基金会的“表率作用”下,吸引一大批巨富家族开始投身“慈善基金会”。像早前的2010年,在盖茨和巴菲特的组织下,搞了个全球范围内的“捐赠誓言”(Giving Pledge)活动,号召富豪们在死掉前自愿捐出至少一半的身家用于慈善事业。
虽说这看起来就是个白花钱的“捐献”活动,但门槛却相当的高,只接受超级富豪参加,对身份和身价的审核特别苛刻。截至目前,已有约150名富豪加入,被《财富》杂志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慈善资金筹集活动。
大家猜一猜,咱们中国入伙的是哪位?不是马爸爸,而是向来低调的蒙牛集团创始人、前董事长牛根生。
牛根生
那么,为什么这些大富大贵之人,宁可捐掉至少一半的资产,而不留给子孙后代呢?
当然,很大程度上,确实跟他们的比较高的境界有关,生活无忧,视野开阔的人,往往关心的都是非常高大上的议题。比如,这位老牛同志,辞掉蒙牛集团的行政事务后,就一直在专心做慈善,他的话很形象——“前半生经商,通过渡己来渡人;后半生行善,通过渡人来渡己”。
只是,更多的富豪们,动机可没这么单纯。于是,有了第二三点——慈善基金会的那些事儿。
大家都知道,富人们如果想把自己的遗产以“继承”的形式直接传给后人,在纳税方面,是非常“吃亏”的——美国富豪的钱如果不搞个基金会“裸捐”,根据美国遗产法,将直接干掉50%,再过30年,50%再变50%,慢慢的就真留不下什么了。
而且,就算富豪本尊还健在,他旗下的各项税目,也属于一项巨大的支出。
那么,以“做慈善为由”,成立基金会,不但企业本身可以享受税收减免优惠,还同时能落得个好名声。
毕竟,放眼全球,以慈善和科学为目的的基金会们,运营收入基本都是享受免税或者减税政策的。
最典型的,像瑞典的诺贝尔基金会,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争取到了免税资格。
还有法国,按他们的法律规定,企业下属的基金会在完成一定额度的捐赠后,可以拿到最多60%的减税比例。
所以,去年巴黎圣母院着火后,马克龙一呼吁捐款,各大法国奢侈品牌们响应的都挺积极。
对于富豪云集的美国而言,也是同样的操作。
咱就以北美最早的现代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为例。
洛氏的第一个基金会始于1910年,成立之初,号称宗旨是“促进全人类的安康”。
不过,再看看当年的时代背景,我们就可以发现,这老头的动机,还是挺复杂的。
20世纪初的美国,底层劳动者对巨富阶层的怨气很大,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同时,政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对垄断资产阶级出台了《反托拉斯法》和其他限制措施。
也“恰巧”在1910年,美国大部分州开始征收“累进收入所得税”。显然,这方面,洛克菲勒财团无疑成了该税款的重点征收对象。
于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就非常“应景”的诞生了——把收入“捐赠给”自己旗下的“基金会”,以“做慈善”的名义,合法合理的避掉累进收入所得税。而那些所谓的“基金会”,最终解释权和掌控权,还是自己说了算,就是左手倒右手而已。
之后的一个多世纪,经过家族几代人精心经营,洛克菲勒财团已将绝大部分财产转移至不同门类的基金会。
由此,该财团实现了以下几个目标:第一,原来需要被征走的一部分个人收入所得税被“消化”掉了——把钱财从左口袋取出,放到右口袋,就可免去需要交纳的巨额税金,还顺便树立了自身良好的公众形象,提升美誉度,同时也确实能帮扶到一些弱势群体,可谓是“名利双收”;
1914年,在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成立了北京协和医学院,这也属于当年全中国最先进的医科学校
第二,由于钱已不在洛氏名下,遗产税自然也就免了,但所有的资产,尤其是基金会的董事会,事实上一直处于家族成员的控制之下,进而公开、合法的做到“富可以过N代”。
第三,这些“搞慈善”的基金会,即便号称是non-profit(非营利)性质的,但其实,在“捐钱”和花钱的同时,多数都有着可观的盈利收入,而且还提供了数量庞大的就业岗位。
先不说美国,就看世界知名度最高的诺贝尔基金会。
要知道,一个多世纪前,最初拿诺贝尔的遗产成立基金会时,只有3100万瑞典克朗,而到了2018年,单项诺贝尔奖奖金就已经涨至了900万克朗(约合人民币738万元)。那么,在100多年的通货膨胀下,诺贝尔的遗产为什么还没花完呢?
很显然,这就是所谓“资本的运作”了。
对于所有的“基金会”而言,无论大小,原理都差不多——由某个“金主”提供一大笔启动的本钱,然后招呼一帮管理人员,把这笔钱投入资本市场。期间,如果经营的好,名气做大了话,还通常会有各路“金主”对该基金会进行“捐助”。因而,基金会控制下的资金会像滚雪球般不断做大,来维持其日常运转。
比如诺贝尔基金会,开始的时候,曾经严格参照诺贝尔的遗嘱,只做“安全投资”。大概就是一部分存银行定期,一部分买些余额宝或者
到了二战后,愈发感觉力不从心,干脆也不拘泥于诺贝尔他老人家的遗嘱了,开始尝试一些中高风险的投资,大举进军股票和基金市场,甚至是房地产领域。各路投资、理财业绩一直不错,而且....所得收益,还是全部免-税的!
所以啊,虽然基金会们大多属于non-taxation(非纳税),但几乎都在打着non-profit(非营利)的旗号,合法合理的盈利、避税,堪称一些富豪家族的“隐身大法”。
咱们还以享受了部分免税政策的盖茨基金会为例。根据该基金会2003年财务报告显示,2003年基金会的投资额为276亿美元,投资收益达39.3亿美元,而当年的税收、捐款及其他慈善开支才13.4亿美元。该基金会所获取的利润是上交税收、捐款及其他慈善总开支的近三倍。
最后要提及的,还有各类“基金会”同美国政府和政客们“不可不说”的关系。
最直观的看,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很多政府高官,都与基金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仅洛克菲勒基金会一家就出过三位美国国务卿。
基金会在某种程度上,被用作了政商“结合”,操纵社会的平台。
一方面,对于美国政客而言,与其到处奔走呼号,去忽悠基层选民,不如直接尝试去游说一个亿万富翁。富豪占着大量的社会资源,还具有一定的媒体影响力,他帮忙运作的话,总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那边,对于富豪阶层而言,“衙门有人好办事”,自然也属于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甚至,在美国,各大基金会素有“影子内阁”之称。
而且,最近几十年间,在对外政权颠覆与”和平演变“中,美国的某些基金会作为“非营利的民间组织”,也“自觉自愿地充当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被用作了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输出平台。它们旗下分支开展的诸多项目,像发展教育和资助培训、出版刊物、出版各类研究报告等等,细品品,很多都带着类似色彩。
比如,近年来打着“促进民主”、“解决冲突”旗号,同委内瑞拉反对派勾勾搭搭,到处煽风点火的,就是一个来自于美国的所谓的“民间基金会”。
“当我们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让更多遭遇不幸和贫困的兄弟姐妹共享,自己清清白白地离开这个世界,就是一种高尚和伟大”。
或是“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
这些鸡汤名言,大家随便听听就好了,可别完全当真。
二:美国人为什么喜欢成立基金会
那是在逃避遗产稅,美国的遗产稅是百分之五十,为了逃稅,成立慈善基金会,然后让自家人管理,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