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做公募基金 ?为什么要做公募基金

jijinwang
股票市场的参与者都有谁?都怎么给他们定位?
1. 公募
公募的定位就是大散户。它跟我们散户的行为几乎是一样的,追涨杀跌。为什么会这样?这不是因为公募基金经理的水平很差,而是跟公募的运营机制有关系。
2. 散户
散户的定位就是韭菜。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成为一棵不被人割的韭菜,或者说假装是一棵韭菜。
3. 绝大多数的私募
绝大多数的私募其实也是偏韭菜的。大多数时候,这些私募在市场上的运作也很困难,也会受到许多限制。大家一定要明白:并不是私募做得那么差,而是在这个市场上,不可能是大多数资金都赚钱,一定是少数资金赚钱,多数资金赔钱。
4. 游资和犀利私募
游资和犀利私募几乎就是这个市场的收割机。有些年轻的基金经理,可以把年化收益率做到40%~50%,像泽熙(上海泽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几乎每年的年化收益率都可以达到100%,它们是非常厉害的收割机。一些游资做日内、择时和短线,那么相应地,它们赔钱的概率就比较低。如果它们在收割,那谁在亏钱?公募、散户,还有绝大多数的私募。
5. 产业资本
第一,配置。产业资本不以在市场上做差价为目的,它的首要目标是控制产业链结构。产业资本考虑的是,这样收购会不会让上下游非常顺,是不是对公司将来的发展有帮助,是不是和自身在资本市场的布局有关系。
第二,择时。
这个价格已经到了我认可的最低位置,或者像美股那样,我有很多的存款没地方花,那干脆收购自己的股票,然后注销。2015年年初的时候,美股就有一轮这样的浪潮,甚至有一些公司通过银行贷款买自己的股票注销。这些公司为什么会这么做?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些公司可能觉得借银行的钱更便宜,与其派息,还不如直接收购。
有关市场参与者定位的内容,参见表1。
这是各类市场参与者的定位及特点。并不是我们想定位成这样,而是因为各自交易的原因,以及市场交易的方式、方法和局限性,导致了这样的定位。

一:为什么要做公募基金

我们常常听别人说公募、私募,那么在选择购买基金时,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1、募集方式。公募基金以公开的方式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募集基金,可以通过电视报刊、基金公司网站、银行代售等方式公开发行,私募基金不能公开、只能向特定的机构或个人发行。2、产品规模不同。公募基金单只基金的资产规模通常为几亿至几百亿元,股票池通常有几十至几百只股票。而私募基金单只基金的资产规模仅有几千万至几十亿元。3、投资限制。公募基金在股票投资上受限较多,如持股最低仓位为6成,不能参与股指期货对冲等。而私募基金的仓位非常灵活,既可空仓也可满仓,且可参与股票、股指期货、商品期货等多种金融品种的投资。4、费用。公募基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固定管理费,由于公募基金规模庞大,每年的固定管理费便足以维持公募基金公司的正常运作。而私募基金的收入来源主要为浮动管理费,该费用的收取规则是私募公司在基金净值每创新高的利润中提取20%作为提成,这就意味着私募公司必须在给投资人持续赚钱的前提下才能盈利。5、流动性。公募基金的流动性非常好,而私募基金的流动性则相对较差,且有部分私募基金在购买后有6个月至1年不得赎回的限制。
你好,根据募集方式的不同,基金可以分为公开募集基金和非公开募集基金。公募基金是指以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募集资金并以证券为投资对象的证券投资基金。公募基金在法律法规的严格监管下,在投资范围、投资策略、信息披露、利润分配、运行管理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行业规范。本系列文章所述“基金”,除特别说明外,均指公募基金。
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主要区别包括:
首先,公募基金以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募集基金,可以通过基金公司直销、第三方代售等方式面向公众公开发行,而私募基金不能公开发行,只能向特定合格投资者募集。
其次,公募基金作为普惠金融产品,所要求的购买资金门槛通常比较低,而私募基金要求投资者具有较高的风险识别能力以及风险承担能力,相应的购买资金门槛比较高,通常需几十万元起步。
第三,公募基金透明度相对更高,通过季报、半年报、年报等定期报告,定期公布产品投资运作的相关信息,而私募基金只向特定的合格投资者披露产品信息,披露内容非公开发布。
第四,公募基金在风控和合规方面较为严格,投资过程中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多,而私募基金则较为灵活。例如,公募基金组合的投向和可运用的投资工具比较单一,而且由合同事先约定,在投资过程中很难直接变更。而私募组合通常约定较少,在投资工具运用方面也更加灵活。
第五,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收费机制不同,公募基金收入主要来源于固定管理费,而私募基金收入主要来源于浮动管理费(业绩提成),例如,私募基金可在合同中约定在投资收益中提取20%作为提成。
最后,公募基金的流动性通常要好于私募基金。在产品成立后,采取开放式运作方式的公募基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建仓封闭期运作后通常就可以进行申赎,而私募基金通常采取定期开放的形式,如每个季度或者每半年开放赎回一次。
公募可以对外宣传,起购起点低(很多1块起投),由于募集规模很大,而且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不高,基金经理在操作的时候相对于私募高亏损的可能性和高收益的可能性都小一些。
私募不可以对外宣传,投资者需要资格认定,一般100万起投,分为股权类和证券类私募,原则上要求在中基协备案,也要求通过银行或券商托管,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私募产品没有备案,甚至人去楼空暴雷的事件也不少。也是由于私募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相对高,所以在基金经理操作的时候高亏损和高收益的可能相对于公募都更大。
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的区别: 1、募集方式不同; 2、募集对象和门槛不同; 3、产品规模不同; 4、信息披露不同; 5、追求目标不同。
说得简单一点,公募就是公开募集。公开的意思有二:第一是可以做广告,向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募集。第二是募集的对象数量比较多,比如一般定义为200人以上。
私募就是私下募集。私下的意思如上:第一,不可以做广告。第二,只能向特定的对象募集。所谓特定的对象又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对方比较有钱具有一定的风险控制能力,二是指对方是特定行业或者特定类别的机构或者人。第三,私募的募集对象数量一般比较少,比如200人以下。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公募基金就是那些已经通过证监会审核,可以在银行网点、证券公司网点、以及各种基金营销机构进行销售,可以大做广告的,并且在各种交易行情中可以看到信息的那些基金。
私募基金是我们都看不到的,私下悄悄进行的。由于国内私募基金还不合法,他们一般都以投资公司、投资管理公司、投资咨询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的身份存在。操作方法比公募基金简单一些。但是风格更加强悍一些。
私募基金跟公募基金比较,最大的不同是,私募基金是不受基金法律保护的,只受到民法、合同法等一般的经济和民事法律保护。也就是说,证监会是不会来保护私募基金投资者的,出了问题你们自己解决,或者上法院,或者私了。
gbyxj | 2006-09-28

二:为什么要买公募基金

这篇回答将探讨两个问题:

1、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的业绩哪个更好;

2、注册制实施对两者的影响。

一、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过往的业绩

根据海通证券量化团队2017年发布的一份有关公私募十年业绩对比报告表明:在上涨的市场中,公募表现更佳,在下跌或者震荡市场中,私募业绩则更好;而风控方面,私募的回撤反而比公募做得更好。

该份报告根据2006年到2016年十年横跨两个熊牛的数据,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整理分析,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业绩表现比较如下:

在取得正平均收益率的年份中,除2010年、2014年两年平均收益率是私募基金超过公募基金外,其他6年的平均收益率私募基金均不敌公募基金;从取得正收益的基金的比例来看,平均收益率为正的8年,除了2010年外,其余年份私募基金取得正收益基金的比例均小于等于公募基金。

在2008、2011、2016这3个取得负平均收益率的年份中,私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均高于公募基金平均收益率,换言之私募基金比公募基金更加抗跌;从取得正收益的基金的比例来看,2008年、2010年分别有4.55%、4.50%的私募基金取得正收益,无公募基金取得正收益,但2016年取得正收益的公募基金比例大于私募基金。

风控表现如下:

从整体年化波动率来看,2006、2009、2013、2014这4年,私募基金平均年化波动率大于公募基金,其余的7年为公募基金平均年化波动率大于私募。从整体上看,私募收益的波动程度比公募稍小,或者说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比较风险稍低。

从年度平均最大回撤来看,各年度私募基金的平均值除2016年外均低于公募基金;而年度最大回撤小于10%的占比,除2015年、2016年私募基金比例略低于公募基金,其余年份私募基金的占比均高于公募基金。与波动率一样,体现了私募基金相较于公募基金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

以下是我本人对以上十年数据分析的一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为什么会出现上涨市场中公募表现更好,而下跌市场私募表现更好,我认为有几个原因。首先公募产品对持仓比例,国家对此是有严格的控制的。比如说对股票型基金的持仓要求,就超过了80%。在这种情况下,当市场向好的时候,公募基金由于持仓比较重,因此受益于市场的总体上涨。而当市场不好的时候,公募基金持有仓位过重,又不能随便止盈止损,唯一的手段就是调仓换股,将仓位集中到一些抗跌的股票中去,但在整体市场向下时,板块轮跌个股轮跌,会削弱换股策略的效果。而私募基金往往不设置最低仓位比例,当市场恶劣时,可以空仓应对,这将有效降低在市场极端状况下的风险。

二、由于国家队的背景,往往在股灾来临的时候,高层会出面窗口指导,让公募基金坚持持仓操作或者加仓来应对灾情,而这种逆市场大势的做法,往往会让公募基金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失。2015年的股灾中,国家多市场各方亦有这方面的指导,但对私募仅仅是一种劝说的态度,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有些私募毫无底线的做空,结果后面被收拾得很惨,这又是后话了。

三、由于公募每个季度都必须报告其仓位,因此,很多市场其仓位被市场所熟悉,一旦遇到政治对手或者其他的原因,被人阻击,则将带来极大的损失。当然,至2014年私募备案制后,阳光私募每个季度亦需要向协会报告其持仓情况,因此,阳光私募基金,实际上亦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头部的私募公司所担心的问题,自己的仓位被证券公司所窥视,又被协会所窥视,一旦券商或协会中某些人以权谋私,则将又是一种风险。

那么注册制呢?

注册制实际上是改变原来的所谓审核制,降低人为因素对企业上市的干扰,让市场更加符合资源配置的要求,让更优秀的公司上市,让业绩差的公司退市,优胜劣汰,这是高层的本意所在,也是三个代表的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体现;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核心所在。当然,中间或许还有一些规则的改变,比如尝试推行T+0的交易制度改变。

由于退市制度的重大改变,比如ST股的退市将更加的快速,而优质企业上市渠道的畅通,将造成壳资源在一段时期内迅速贬值,因此垃圾股很可能被抛弃,甚至跌到非常低。而垃圾股往往又是所谓的庄股,这些庄股中,除了实业的控股股东外,很有可能会存在一些阳光私募基金所参与的所谓的市场管理。在2000年的时候,《基金黑幕》揭露了基金公司如何与庄共谋,其中不泛有公募公司的参与,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大大减少了。总体上,我认为或许私募公司参与这种垃圾股的投机更多一些。(但壳资源跟上市成本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壳资源在注册制下,亦会有其价值,这里不作探讨。)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题主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

此外,前述海通的结论中,有一个数据值得

如果注册制改变原来主要市场指标,让龙头公司占据更多的比例,那么,会变成一个较失真的指数市场,也就是人造的牛市。由于公募基金偏向蓝筹股的做法,会对公募基金有实际性的利好。

如果注册制未改变原来主要市场指标,那么我们需要考虑中短期其他因素对市场的影响,比如说疫情影响,又比如说贸易战影响,又比如说,市场本身运行的趋势。

考虑到疫情以及贸易战的在一两年内都难以根本改变趋势,因此在一两年内,牛市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一旦是震荡市场或者下跌市场,那么这种局面,即使是现在推出了注册制,那么,私募基金的表现也有可能比公募要好些。

问题是,我们的投资,不可能是投资整体公募,或者整体私募,也许以后会出这种指数基金,但当前还没出现这种产品。

我们的投资往往只能选择某个公募,某个产品,或者某个私募,某个私募产品。

这里面又有不同的学问:

公募基金的优势在于,其一,由于募集针对社会公众,因此募集的资金往往会更多,拥有规模效应,因此在调研或者跟上市公司谈合作中,往往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其二,由于国家队的背景,各种资源的支持,管理上采取的是严格的人才引进政策,公募基金在人才培训上,会更加有优势,一些明星基金经理纷纷涌现,产品净值因此而奔跑。

阳光私募基金的优势在于,其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拥有非常强大的激励机制。除了收取年费以外,20%业绩提成,是关键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最近十几年,在公募的明星基金经理不断奔私的根本原因。从2007年第一批嘉实的赵军、星石投资的江晖、朱雀投资的李华轮、景泰利丰的张英飚、世诚投资的陈家琳、鼎锋资产的张高,到2009年第二批的曾昭雄、孙建冬、许良胜,到2014年私募备案制后第三批宝盈的王茹远、上投摩根的冯刚、新华的王卫东、汇添富的齐东超、华宝兴业的邵喆阳、华安的尚志民等,至今已经有五百多位明星基金经理由公转私了。公募实际上沦为了为私募输出人才的黄埔军校。这些优秀的人才,无疑将引领中国阳光私募继续前进,从百亿私募到千亿私募乃至万亿私募进军。

其二,由于可以采取空仓、重仓、放杠杆、对冲等多种策略,在投资上更加有自由度,更加适合投资高手放开手脚去大干一场,实现自己投资理念,贯彻投资之道。

申明:

一、过往的数据不代表未来的业绩,本文涉及到具体的公司或者个人,不代表推荐其产品或者个人;

二、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对待。


三:为什么要配置公募基金

公募基金 可以投资非上市股权投资,非上市企业的债券计划吗?谢谢! 不可以!公募基金是不能投资非上市股权的,也不能直接投入到实业。

四:公募基金为什么不能赎回

春节后,受机构重仓股大跌影响,主动权益类基金净值大幅下滑,不少投资者担忧出现基金赎回潮。

接受证券时报

整体赎回压力可承受

市场虽震荡,但是整体基金申赎情况仍较平稳。上海某公募权益类投资总监表示,近期赎回金额较前期的确大幅增加,日赎回金额约占总规模的0.5%~1%,总体平稳,基金申赎和运作均正常。赎回数量较多的既有权益类产品,也有货币基金。

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渠道负责人也向

深圳一位研究部总经理兼基金经理坦言,自己老基金遭遇30%左右赎回,次新基金被赎回的幅度更大。对于后市,他并没有很悲观,认为未来3~6个月仍有机构性机会,自己不太会去下调仓位,目前配置以消费、制造领域为主,消费占50%~60%,制造占30%~40%。

上海某公募基金市场部人士表示,公募产品出现赎回潮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存量产品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赎回潮,更多的投资者选择观望等待而非割肉离场。只有等到产品净值修复到一定程度时,才可能开始启动赎回。另一方面,一些机构重仓板块的估值已明显回落。

华北某公募基金市场部人士也认为,从整体看,目前并未出现“赎回潮”。春节之后,赎回量比较多的是混合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对于一些新基金有3个月封闭期,封闭期内不能赎回,所以给了基金经理一段休整时间。他指出,节后一些新入场的基民被深套,因为净值跌幅较大,这些人反而暂时不会赎回离场。容易摇摆的是那些跌到成本线附近,或尚有微弱盈利的基民。

短期不必担心赎回潮

据平安证券统计,历史上基金大规模集中赎回仅出现在2015年,当时上证综指单季下跌24.7%,其余时间段基金的申购赎回净额占比在-8%至3%区间波动,历史上4次低点均滞后于上证综指1个季度,发生于市场企稳上行前夕,4次低点对应上证综指平均跌幅10.7%。

平安证券认为,短期不必对于基金集中赎回过于担忧,基金集中赎回可能需要触发两项指标锚,一是10%以上的下跌幅度,二是1个季度的滞后期。3月份市场仍在休整阶段,波动可能在海外流动性扰动下有所加大。

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FOF基金经理表示,近日与基金经理们交流发现,面对基金赎回和净值下滑,现在一般有两种应对策略:其一,如果判断市场趋势走弱,降低仓位就是必须的;其二,如果认为调整只是暂时的,则可以静观其变,如果持仓资产风险小、质量高,就没有必要进行重大调整,反而是继续加仓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