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基金理财怎么解决负债(负债的人怎么理财)

jijinwang
基金资产净值的计算:基金的资产减去负债,再除以已对外发行的股数。
计算基金资产净值是基金会计团队的工作,基金会计团队所使用的计算机系统极其复杂,他们用这样的系统来核算投资的流入和流出、标的证券的买入和卖出、基金的经营费用以及一些特定证券的收入、利得和损失。一旦基金资产的净值计算过程完成,所有的会计分录就会公示出来,会计账簿会跟着“结账”,就可以算出每股资产净值并公示于市场。

如今,打开手机银行APP查看理财产品,再也看不到“保本”、“预期收益率”的宣传语,取而代之的是“业绩比较基准”等字样。2022年1月1日起,资管新规正式实施,理财产品告别“保本保收益”时代,迈向全面“净值化”。为什么会有净值化转型?在全面净值化时代,投资者又该如何管理自己的“钱袋子”呢?


为什么银行理财“不保本”了?

在资管新规出台前,投资者对银行理财最直观的印象大多是“保本保收益”,这里涉及到的“刚性兑付”概念是指理财产品到期后,银行必须分配本金及固定收益给投资者的。因此,即使理财产品实际出现了亏损,银行也会想方设法按照事先约定的预期收益来进行兑付。

那么银行是如何实现“刚性兑付”的呢?这里不得不提到资金池的运作模式:

资金池的运作模式

资金池运作模式出现的初衷是商业银行希望把行内各种项目(通常为非交易所转让的股权及债权类融资项目)的长期融资需求与投资者的短期理财需求相匹配,通过项目与产品的期限错配来降低资金的募集成本,并且通过资金的集约化管理来降低运作成本,进而提升投资者的短期投资收益。

随着资金池运作模式的理财产品大规模兴起,其弊端也慢慢显现。当底层的长期限,高风险项目出现无法兑付本息的情况时,整个资金池的总体收益也会受影响。

为了达到预期收益率的目标,银行的处理方式之一是借新还旧,通过发行新的理财产品去承接到期理财产品。这种方式在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扩张的前提下大概率是可以支撑的,但如果理财规模收缩,这个模式将难以为继,实际隐藏着非常大的系统性风险。

另外一种方式是银行用自有资金来偿还客户,而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将产品的损益留在了银行内部,长此以往容易让银行陷入破产危机,对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造成威胁。在此背景下,监管于2018年起开始逐步推进理财净值化改革,为银行理财筑起了一道透明的“防火墙”,让投资者可以及时了解产品的净值波动,同时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患于未然。


净值化转型之路


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经历了三个阶段。

资管新规出台 2018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对当时同类资管业务管理标准不一致、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监管套利、产品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系统性规范和整改要求,其中着重强调了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需要进行净值化管理。

配套管理办法颁布 2018年9月和12月出台了针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旨在推动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回归资管业务本源。

净值化转型完成以六大行为首,全国各家银行根据监管指导逐步转型,于2021年底基本完成净值化转型。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26.96万亿元,占比92.97%,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增加23.89万亿元;非净值型产品余额为2.04万亿元,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大幅减少16.39万亿元,保本理财正式退出历史舞台,银行理财开启全面净值化道路。


什么是净值型理财产品?


所谓净值型理财产品,是指产品发行时未明确预期收益率,产品收益以净值的形式展示,投资者根据产品的实际运作情况,享受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产品净值是指理财产品的总价值减去负债所得的结果,净值除以总份额就能得到单位净值。)

理财产品净值化运作后与公募基金类似,要求理财产品单独核算、独立运作、有托管机构,并且要按照监管要求进行信息披露,且不得有预期收益率的概念,最终收益以产品在申购和赎回时的累计单位净值来核算。

从广义上来讲,银行理财净值化是一个集法规制度、净值计算、估值规则和会计规则切换于一体的监管体系。而实现净值化转型最关键的一步,则是要做好资管产品净值的合理核算。其中资管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即银行理财产品底层金融资产的估值方式要从过去的摊余成本法向市值法切换。

摊余成本法: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不考虑市场价值波动。

市值法:计算净值时,同时考虑投资债券的票面利率以及由于市值波动带来的估值损益。市值法要更准确反映理财产品当前的市场价值,价格会随投资标的市场价值波动而波动。

此外,资管新规明确规定,净值生成应当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也就是中国版I9会计准则。I9会计准则的核心变化可以归纳为三类:

金融资产分类方式变化:将四分类改为三分类,主要通过业务模式与合同现金流(SPPI)两个维度进行判断,大大缩减了摊余成本法的使用范围;

对预期信用损失进行减值准备:使用摊余成本法的情况下,需要计提减值,依然会产生净值波动;

修订套期会计相关规定:使套期会计更加如实地反映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


今年净值化理财产品收益情况如何?


根据普益标准,截至一季度末,2021年以来成立且仍在存续,3月份有披露净值的理财产品共有19,499只,其中1,812只破净,占比9.29%;有3,434只理财产品今年以来收益率为负,占比17.61%。

从今年以来收益率分布看,多数理财产品今年以来收益率集中在0-1%区间,平均收益率0.45%,而同期全市场公募基金今年以来收益率为-6.85%。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表现相对稳健。

理财产品今年以来收益率分布

数据来源: Wind,数据截至2022.3.31


为什么近期出现亏损?


今年开年以来,国内外市场波动较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全球流动性趋紧。3月美联储加息落地,美国CPI攀升且创下了历史新高,就业数据表现亮眼,进一步强化了美联储加速退出量化宽松的预期。全球货币政策预计转向紧缩,叠加美股持续动荡,对A股和债市都形成了一定压力。

第二个原因是俄乌地缘冲突。俄乌作为粮食和能源生产大国,双方的战争冲突和随后的制裁措施,导致能源、农产品、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普涨,间接加剧了全球的通胀担忧。正因为这样的悲观预期,市场中的避险情绪快速上升,美元、黄金等资产在一季度各类资产中涨幅靠前。

第三是由于全球经济前景仍不明朗。目前奥米克戎变异毒株在国内外快速扩散,对今年一季度的经济活动持续造成压力。受乌克兰局势影响,IMF也已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理财“不保本”≠“不安全”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出现暂时的回调,很多投资者产生因此产生心理落差,主要源于固有的“刚兑”理念和当前对于“破净”的担忧。随着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未来产品净值的短期波动与盈亏都将成为常态,短期回调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冲击,但产品净值是否为正收益只有在到期或赎回时才会真实展现,净值阶段性的回撤和产品到期时的实质性亏损并不是一回事。

那么,在理财净值化时代,投资者该怎么识别风险,维护自身资产权益呢?

首先,投资者要及时关注产品的信息披露,比如发行公告、定期报告、重大事项公告等,做到不走理财冤枉路、明明白白理财!

其次,投资者应仔细阅读产品介绍材料,充分了解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根据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挑选适合自己的产品。比如,您的风险承受能力测评结果是“谨慎型”或“稳健型”,那么可以选择风险等级较低的产品。

此外,投资者要看清理财产品的持有期限、产品费率,包括销售服务费、托管费、认购/申购费、赎回费等。一般来说,其他条件都类似的情况下,理财产品综合费率越低,投资者最后获得的实际收益越高。

最后,在购买前投资者应多参考理财产品的历史业绩,可以通过净值曲线、近七日年化收益率等指标了解产品过往表现。如果该产品是首次发行,可以多参考该银行同类型产品的历史业绩。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