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力争2022年新材料企业营收突破450亿元

jijinwang
【邹城化工园区与金乡新材料园区发展的质量上还有一些差距,官方回应】
您好:邹城化工园区与金乡新材料园区发展的质量上还有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行业龙头较少,还是以传统煤化工和传统发酵企业为主,上市公司投资少。但更多的优势也展现出来。例如:济微高速,济宁东二环和即将开工的济邹高速,济曲快速使邹城园区的交通优势得以突出。由于距离主城区最近,人员便于流动,尤其是毕业大学生。相反,金乡园区路网单一、对大学生吸引力弱的劣势已经展现出来。所以,望园区加大对长三角地区化工、医药企业的招引,迎头赶上,做化工园区的模范!
已受理邹城市政府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您好,关于您关注的问题,处理部门:邹城市政府 [2022-04-29 17:36:39]回复如下:
尊敬的网友,您好!感谢您的信任和支持。您的问政由邹城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受理回复:邹城经济开发区是山东省首批省级经济开发区之一,规划用地面积95.41平方公里,设立邹城化工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三个区中园,规划发展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机器人五大主导产业,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引领区、深化改革试验区、对外开放先行区、动能转换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邹城化工产业园是山东省首批化工园区,经过多年发展,化工园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8家,形成了以兖矿能源、荣信集团、鲁抗医药、太阳宏河纸业、泰山玻纤、奔腾漆业、艾孚特科技为龙头的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同时,为加快主导产业补链延链步伐,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围绕煤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学制药等产业链,依托园区内现有头部企业,精准发力、靶向招商,招引落地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产业链项目。为进一步促进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开发区不断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了高精新医药孵化园,实施了工业供汽管线、PPP综合管廊、危化品停车场、消防和雨污管网、封闭道闸、主干道维修等重点工程,全面提升化工园区的产业承载能力。选聘南京南工大安全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监管机构,6名专家长驻开发区开展安全技术服务,进一步增强化工园区的安全监管和应急反应能力。下步,开发区将对标省内外一流园区,在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方面,查找差距和不足,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力争取得更大突破。在项目招引方面,聚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围绕省市“十强”“十大”产业和开发区主导产业,绘制产业链条图谱,按图索骥,精准招商,重点招引一批补链、延链、强链的大项目、好项目。在优化营商方面,发扬“店小二”精神,发挥工作专班优势,大力实施为企“帮办代办”服务,建立服务企业项目“绿色通道”,开展为企精准服务,提高服务效率,用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开发区。感谢您的问政,顺祝生活愉快。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7日讯 近日,记者在省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处了解到,近年来,山东聚焦风电、核能、氢能、储能等重点领域,持续推进产业创新,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全省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势头强劲。2022年一季度,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236亿元、同比增长5.9%;产业增加值594.3亿元、同比增长21.4%,GDP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0.27个百分点。

(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项目)

风电产业加速推进

截至2021年底,全省风电装机达到1942.4万千瓦,同比增长8.2%,位居全国前列;拥有重点风电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70余家,2021年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培育形成中车风电、金雷科技、通裕重工等风电整机及配套企业,产品涉及风电整机、主轴、塔筒、法兰、齿轮箱零部件、铸件等;吸引远景能源、上海电气、金风科技、明阳智能等国内知名整机企业落地山东。随着海上风场建设提速,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在烟台、威海、东营、滨州等地集聚发展,集装备研发制造、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运维服务于一体的风电全产业链加快发展。

今年4月,东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四大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8.5亿元左右,是我省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建设支撑“利器”。其中,中国海装年产120万千瓦海上风电智能化机组制造,将全力打造智能风电机组制造基地,同步落地国家海上风电工程技术分中心;上海电气年产160万千瓦海上风电主机及电机制造,主要生产中低风海上风电主机及电机机组,年产规模160万千瓦;天能海洋重工海上风电装备塔筒制造,建成投运可年生产30万吨海上风电装备塔筒,成为海上风电基础配套设备产品生产基地;东营港广利港区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海河联运码头一期及万吨级航道等项目,加速推进码头、航道改造。

(海阳核电场全景图)

核能产业跨越发展

依托优良沿海核电厂址资源,抢抓核能产业跨越发展新机遇,核能综合利用实现弯道超车、短道速滑、创新突破。海阳核电一期建成投运,实现在运核电“零突破”,累计发电超过710亿千瓦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荣成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有序推进;海阳核电二期工程获得国家核准。截至目前,全省在运在建核电装机达到570万千瓦。持续放大“核电+”效应,建成全国首个核能居民供热商用项目,世界首个“水热同传”、世界首个“水热同产同送”科技示范工程,打造全国首个核能“零碳”供暖城市;探索研究核能海水淡化、核能制氢、核能+现代农业等先进技术及成果转化。积极推动中核、国家电投、中国广核、华能等央企在鲁投资开发,国家电投核能总部正式落户山东,建成烟台核电研发中心、山东核电高端装备先进技术研究院、核岛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山东荣成国家电投新能源科技馆。据统计,全省已有核电装备供货业绩企业50余家,其中,拥有民用核安全设备制造许可证持证企业11家。

(潍坊潍柴加氢站)

氢能产业起势突破

超前布局氢能产业、加速抢占氢能技术制高点,率先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引育集聚氢能产业链重点企业100余家,属全国氢能产业链最完整的省份之一。入围科技部“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成为全国首个、唯一氢能大规模推广应用的示范省;全国唯一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山东;烟台冰轮环境研制氢液化领域新型高效氦气螺杆压缩机,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加氢站建设科学布局、适度超前、有序发展,加氢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加氢站25座,位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莱芜泰钢加氢母站是全省首座、全国第二座加氢母站;全国首座高速加氢站在济青高速淄博南服务区启用。以交通领域为突破,在城市公交、城际物流、重载货运、城市环卫和港口园区等场景,推动氢能一系列应用示范,全省累计推广应用燃料电池汽车1000余辆,示范运行总里程1500余万公里。2021年6月,首条城际青岛—临沂氢干线启动运行。

锂电产业全面提速

锂电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重要板块和储能应用重要支撑,山东科学规划布局,出台支持政策,开展试点示范,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聚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锂电池制造基地。2021年出台全国首个储能应用实施意见,创新提出储能优先、调峰奖励优先发电量等“政策包”,谋划布局青岛、淄博、枣庄、济宁、泰安等五大储能产业基地,以试点促推广应用、以示范促深化发展,建成投运首批7个、520兆瓦电化学储能示范项目;今年4月,第二批储能示范项目启动,总规模超310万千瓦。率先推动山东科技大学、三峡集团等高校企业成立“储能技术学院”,建成全国首家国家电网电池储能技术实验室共享(山东)实验室、国内首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强链补链延链配套企业,培育精工电子、丰元锂能等一批骨干企业,基本建成覆盖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储能集成、工程建设、咨询检测等完整产业链。截至目前,全省建成新型储能电站37座、电化学储能总装机规模达76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二;引育锂电产业相关企业、研究机构60余家,2021年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

“十四五”是推进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期、窗口期,也是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的黄金期。山东将聚焦新能源装备制造和推广应用,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强、产业层级高、产业链条全、产业特色优的新能源产业聚集区,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实施强链补链延链。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聚焦风电装备、光伏发电装备、核电装备、氢能装备等重点产业链,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拉出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主要配套企业、补短板突破环节、锻长板重点领域等系列清单,开辟“1张图谱+N张清单”产业发展路径,推动产业发展规模质量效益全面提升。

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创新“领航+骨干”合作模式,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联动发展。立足打造“国和”先进三代核能基地,推动国家电投核能总部加快实体运营。聚焦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补强海上风电主机、氢能及燃料电池核心装备等短板,精准招引一批“龙头型”企业和“补链型”项目。

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加快推动山东能源研究院、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依托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上海核工院北方分院等高校,建设先进核能、新型电力系统等研发创新平台。聚焦新能源、储能、能源节约等领域,全力争创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

闪电新闻记者 殷明慧 通讯员 赵楠楠 通讯员 张建佩 通讯员 段文奇 通讯员 苏航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