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哲伦基金怎么(麦哲伦怎么打)

jijinwang
《战胜华尔街》:如何才能选好股票?
说到投资组合,对想亲力亲为的投资者来说,除了配置债券,最重要的就是选好股票。那最有资格进行经验总结、投资分享的人,彼得·林奇绝对算得上一位,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基金经理。《战胜华尔街》这本书是他1993年出版的著作。
他在这本书里明确告诉你: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选对股票,在投资收益上跑赢华尔街的专业投资人士。
本书主要帮我们解决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业余投资者的业绩真的更好吗?
1、业余投资者可以干得更漂亮,创造比专业投资者更好的投资收益。
2、很多业余投资者没有意识到,他们有更大的投资决策自由;而基金经理们必须遵守很多限制性规定,在投资中反而束手束脚。
3、想多**就买股票,投资那些业务简单易懂的公司股票,尤其是自己充分了解的公司和行业。
二、麦哲伦基金选股思路能否复制?
1、采用“分析+调研”的选股方法,重点选择被低估的二线中小型股票,尤其是零售业和银行业中小型公司。
2、坚定实施价值投资理念,选择那些内在价值被严重低估的公司,这是有备而来的选股者最佳的投资机会。
3、投赛道,跟踪研究5只股票;不要平均分**金;适当把眼光往外看。
三、为何非要去实地调研上市公司?
1、选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过于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非常危险的。林奇的选股方法,就是艺术、科学加调查研究。
2、要做好公司的实地调研,大致有三个方法:一是随机抽样,二是聊透领导,三是立体打探。
3、即使不能像基金经理那样深度调研公司,你也可以找机会去体验一下,公司的产品或服务究竟怎么样。总之,不要随意买既陌生又不了解的公司股票,否则你会逐步迷失自己。
四、怎样抓住行业特色选对好股票?
1、对于零售行业,你可以综合运用自己的选股方法,尤其是通过逛街来寻找投资灵感。
2、对于业务枯燥的公司,你可以先看财报、再到现场,仔细审视它的业绩增长、成本控制、技术创新和市场份额,也就是看管理效率。
3、林奇擅长反向观察,从房产地业的利空消息中寻找潜力股。但是他对房利美公司贷款业务的分析投资,在次贷危机后曾引起争议,你可以保留个人看法。
五、你相信哪些股票投资黄金法则?
1、林奇总结的25条黄金法则,融合了基本面分析、市场心理分析、逆向思维等多个层面,是全面思考投资价值的箴言录。
2、林奇有关投资时机、投资心态的风险提示,非常有参考性。无论投资时机把握,还是投资心态调整,都要基于扎实分析、调研。
3、林奇是价值投资的信奉者,他所创造的投资业绩是真实的。

关于基金理财的,什么书值得推荐呢?

你能学会以下内容,应该也就差不多了。

基金:

1、基金的分类: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指数基金、ETF、分级基金(QDLL基金、LOF基金),以及各个基金的投资策略。

2、基金误区

1.基金分红能否获利?

2.新基金与老基金那种好?

3.净值低的基金一定比净值高的基金好吗?

4.只要定投指数基金,基金投资就能稳赢?

3、基金的一些基本规则:

1.费用

2.基金购买时间

3.基金的安全性

至于有没有好的基金书推荐,说实话,没有,因为我都是7、8本基金书一起看的,总结经验,没有看出有哪本有特别好的。

结合软件一起学吧,提升的更快,还有不要死记硬背基金的一些投资方法,有可能书里这个方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置顶了我的一篇债券基金的选取方法,可能写得太简单会让一些人觉得不实用吧。我只能说你如果能会选择好的债券基金,5~10%的年化收益率不是难事。

如果你还学习股票基金、指数基金…等知识可以关注我,我后期会一一分享的!


如果你是想学习研究一下基金理财方面的基础知识,推荐买一套证券从业考试的教材,单独基金理财的话,买其中的证券市场基础知识和证券投资基金两本也可以,证券从业人员(包括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员工)考试都是学的这个!

被人拉进了一个股票微信群,开做恒生指数,始是所谓的老师推荐股票,最近忽然改可信吗?

我也曾被莫名其妙地拉进这样的群,开始,确实是在讲股票的一些知识,推荐一些股票,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推荐的股票也还是比较准的。我当时想碰到了活雷锋了。不过我还是比较警觉的,天上毕竟不会掉馅饼的,果不其然,最后绕到恒指上,他把恒指盘给你看,如何**做给你看,群里也有人说打进钱去,跟着做,赚了多少钱,我不知道是不是托,我也在想,是不是模拟盘,不过对照了一下恒指,好像又是一样的。但,是假的真不了,最后总是要绕到他的标的上,就是你得把钱打到他指定的账户上,才能和他一起“**”。我当时的感觉是,他们确实很厉害,确实在**,但我要是不打钱,你还能当活雷锋的话,我就信了。但经过几次她的苦口婆心,我仍然不为所动,最后被踢出群。就是说,有那么几个人,他们的终极目标还是你口袋里的钱,不打钱,原形就毕露了!

富达麦哲伦基金

麦哲伦基金创立于1963年,原名富达国际基金(FidelityInternationalFund),1965年3月更名为麦哲伦基金。

富达·麦哲伦是美国共同基金业中的龙头,长期以来,它依靠良好的知名度和庞大的规模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青睐。这只基金最初由富达的总裁奈德·约翰逊管理,后来由彼得·林奇来操作。在林奇管理麦哲伦的13年中,年均收益率达29%,使业界极为震惊。

但这些已经成为历史。自从1996年6月鲍勃·斯坦斯基接管麦哲伦以来,麦哲伦基金每年的平均收益率只有7.8%,根据Morningstar的统计数据,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每年的平均收益率是8.9%,高于麦哲伦。去年麦哲伦基金比标准普尔落后4个百分点,虽说这也并不是很严重,却有负投资者们对它的期望。

从林奇1990年离任到现在,麦哲伦只是一直依靠自身显赫的声望来维持惨淡的经营。过去十年的收益积累了200多亿的资产,所以,虽然经营不怎么样,却依然在美国15只平衡型基金中列第14位。

鲍勃·斯坦斯基在接受《钱》杂志采访时曾很潇洒地说,他仍然相信自己能战胜市场,他的目标没有变,和《钱》杂志两年前采访他时所说的一样:每年超过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3到5个百分点,同时,他也承认自己过去一两年中业绩并不怎么好。

其实,过去一两年中斯坦斯基的失误还是很明显的,由于担心科技股定价过高,收入不会像预计的那么好,所以他一直在科技股投资上有所保留。2003年末,麦哲伦基金中科技股占总资产的15%,相当于标准普尔500的18%的科技股比例。而斯坦斯基只买了一些大公司(比如英特尔和思科)的少量股票,这些股票在2003年大部分时间内跑赢了大势。更糟的是,斯坦斯基在一些大的医药公司(比如2003年股价下跌14%的默克公司)上大举投资,以致一些保持盈利的投资,包括投资在花旗集团、泰科、摩根斯坦利和百思买上的,都不能弥补他的损失。

斯坦斯基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麦哲伦基金最近处于弱势的原因,但不能解释麦哲伦相当长时期内的萎靡不振。自从1990年以来,在三个不同基金经理的管理下,麦哲伦基金基本上跟随着标准普尔500指数走势,每当基金经理更替,主动式的投资风格也给予投资者不亚于指数走势的回报,这自然提升了基金的规模,但也不可避免地加大了问题的严重程度。1990年彼得·林奇离任的时候,麦哲伦基金有140亿美元的资产,1999年泡沫高峰期,该基金旗下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

如今,麦哲伦基金的规模甚至减少到680亿美元,不只落后于先锋500指数,而且落后于两只美国基金,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拥有巨额的资金,如果斯坦斯基把1000万美元投资一只有前途的小股票,那无论这只股票怎么样,基本上都不会影响到基金整体的盈利。但斯坦斯基集中投资了一些巨型公司,平均算来,他向挑选出的每家公司投资了2.9亿美元,最多的超过20亿美元,结果,他的资金都被大公司套牢了。他拥有的最多的股票包括花旗集团、美国国际集团、维亚康姆、通用、微软等蓝筹巨头。

斯坦斯基认为,巨大的基金规模决定了他应该主要购买相匹配的标准普尔200(标准普尔500中最大的两百家公司)中的公司股票,也就是说,基金的规模要和所要购买股票的公司规模相适应。

林奇却不同,他往往会买一些亲自调研之后确信会升值的品种,像小型的、前景模糊的公司的以及外国股票和债券等,这些都有助于他的基金获得比较好的收益。正如他所说过的,不要担心错过所谓的最佳投资时机,因为真正的好机会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尽管外界长期评论说,麦哲伦不过是只指数型基金,但斯坦斯基包括富达都表示否认,比如,富达指出,去年底麦哲伦持有的233只股票中只有175只选择了标准普尔500,标准普尔500中另外325家公司不在基金的投资范围内。不过自从1990年以来,麦哲伦基金的走势几乎与标准普尔500指数相同步。关于鲍勃

鲍勃·斯坦斯基是一个在小地方成长起来的成功男孩,父亲是一个火炉和空调维修人员,斯坦斯基从小就生活在伍斯特的工人阶层中,后来获得达德利尼可斯大学的会计学学位和纽约大学的工商硕士学位。他说他的第一份收入来自曾经买的一支叫Valtec工业的光纤股票,当时这只股票从每股9美元一下飙升到了60美元,令他大赚了一笔。1983年斯坦斯基进入富达不久后便被安排作麦哲伦基金经理彼得·林奇的助手,当时他并没有希望将来有一天能管理麦哲伦基金,只是考虑什么可以帮助他得到一些股权,以便可以留在富达。

1987年斯坦斯基接手富达成长公司基金,管理2060万美元的基金,主要投资于小型IPO公司。在他接手的9年中,成长公司的基金平均每年的收益率达到16%,并积累了85亿美元的资产。1990年购买思科IPO股票也许是他整个事业生涯中最完美的投资,那时几便士就能买进一股,低廉的股价使其不断盈利。1996年斯坦斯基被分派管理麦哲伦基金,事实证明,这比管理成长型公司基金有着更艰巨的挑战,不光巨大的基金规模束缚着斯坦斯基的管理,他还必须让麦哲伦在富达的方针指引下进行运作。一定程度上,这要归结于他的前任、在1992年中期到1996年中期掌管基金的杰斐·维尼克,他管理麦哲伦基金时随心所欲,无所拘束,后来因为在债券上投了一笔明显失误的赌注后辞职而去,此后,富达便对麦哲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制度约束。

为了从401(k)投资者那儿拉到更多的新生意,富达对它旗下的许多大基金开始强行加大控制,由彼得·林奇创造出的牛仔式的企业文化似乎不再受人欣赏。基金经理们鼓足干劲去寻求固定的收益,不再为了追求排名表上的名次而承担很大的风险。作为规模最大、地位最重要的富达旗下子基金,麦哲伦必须保持稳步前进。

现在一些麦哲伦投资者已经开始变得坐立不安了。根据一家金融调查公司的数据,在斯坦斯基任期内,麦哲伦基金的净赎回额达203亿美元,甚至在去年投资者们纷纷撤回到平衡型基金的时候净赎回额也达24亿美元。

从1997年起,麦哲伦不再对新的投资者发售,但不断下降的资产回报率让富达损失严重。在2001年3月31日财政年结束的时候,麦哲伦为富达赚了7.1亿美元,去年这个数字下降到3.44亿美元。对于基金持有者和受到麦哲伦基金衰退影响的公司来说,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富达将会作出什么改变吗?对此,斯坦斯基的上司、富达管理和调查部门的负责人阿比·约翰逊表示,斯坦斯基和她都认为基金的规模是合适的,目前他们没有改变其结构的打算。

一些旁观者认为,富达或许正给斯坦斯基和一些大基金的经理更大的回旋余地以承受寻求高回报所产生的风险。对于斯坦斯基,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相当一部分财产已经投入了麦哲伦,他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买进,持有还是抛售?

大致来说,每10个平衡基金的持有者中就有一个投资了麦哲伦基金。新泽西普罗维登斯的退休者赛斯勒夫妇持有麦哲伦基金有20多年了--投资到个人养老帐户(IRA)的8000美元如今已经升值到65000美元。现年73岁的鲍勃·赛斯勒认为,或许现在麦哲伦基金不如彼得·林奇管理时那样好,但也不错了。而"FundAlsrm.com"的创始人罗伊·维茨则认为,是彼得·林奇造就了麦哲伦基金的旗舰地位,如今它的衰退却不能不让人们有些伤感。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对于麦哲伦目前的情况,大致来说,投资者有两种选择:

如果你持有的麦哲伦基金的数量达到征税的程度。如果你是在1997年麦哲伦基金对新的投资者停止发售之前买的基金,所持有的数量已经达到征税程度,要是转移投资的话,你得缴数量巨大的所得税。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把钱继续保留在基金里,同时寻找其他地方的新投资。

如果你持有的麦哲伦基金的数量已经无利可图。如果像超过四分之三的麦哲伦投资者一样,你所持有的基金已经无利可图,那么不需要担心缴税,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应该把所持有的基金转移到其他基金中去。

[编辑]从麦哲伦基金成长的故事看中国新兴基金业

话说三十几年前,二十郎当岁的彼得·林奇刚就任基金经理人不久,那个基金规模很小,摇摇欲坠,可能被撤销或与别的命运同样坎坷的小基金合并。彼时正是美军败走中南半岛,世界经济在能源危机扫荡下奄奄一息的悲惨岁月。

林奇的上司富达先生,隔三差五地走到他身边想给小老弟一些秘诀:"怎么不买些XX股呢?你看,上周涨这么多!"或者:"听说,那个某某,要大干一场,赶快让基金买上些吧!"行情低迷十几年已经让人很不爽了,老板还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实在烦人。

某日,彼得终于开窍了,告诉长官:这几个月搭地铁上下班让我有个心得,车要走了,等下一班就是,不用追赶。有些人珍惜时光,为了两三分钟,跑步赶火车,不信纸有没有赶上,摔倒、被门夹到、脚扭到的机会都比别人高很多,真是不划算啊!反正下班车一会儿就来。接着他又说:股票也不用追,这个涨了,还有没涨该涨的;也有涨了会跌回来的,追股票的下场跟追地铁一样,得不偿失。后来,他的基金真的因为太小而跟另一档合并,经过二十年之后,这个基金成长为全世界管理资产最多的基金,他留下长期稳定的操作纪录,为投资创造的收益至今无人能及。猜到了吧,这个基金就麦哲伦基金。

就算在共同基金最为发达的市场--美国,基金投资人和基金公司的股东对于基金报酬的预期、基金管理独立性的尊重都经过相当长时间学习的过程。国内的基金还在初期发展的阶段,对于投资基金的信心并不坚定。这一点没有速成的方法,惟有耐心地观察及等待,我估计在国内至少还要有一轮多空循环,方可看出高下。在国外,也是经过多个多空循环后,一些坚守基本面分析专业、坚守纪律性操作的基金公司以及基金经理人,以杰出的绩效向投资者证明买基金比自己做股票要好多了。

所谓杰出的绩效包括几个元素,首要的是稳定性,再就是比市场好,一个好的基金在每一次市场上涨时基金净值要能比上一次上涨更上层楼、在每一次下跌时可以比上一次下跌时净值垫高一些。在中国,只要经济发展向上的趋势不改变,资本市场作为经济成长的橱窗,速度或许有快有缓,基金都有长足发展空间。

中国基金业发展所倚赖的资本市场一般被归类为新兴市场,过去国际上对于新兴市场的印象大致可归类为两点:第一是市场波动性较大;第二点则是公司治理结构不佳。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投资新兴市场似乎是风险极高的事情,因此要承受较高的风险溢价。不可否认,这两点的确曾是新兴市场的特征,不过经过近几年的调整与融合,新兴市场本质上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投资入应该修正对于新兴市场的认知。

首先,随着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资本在国际间移动十分迅速,因此波动性大已不再。是新兴市场的特色。从市场波动值(Volatility)来看,美国纳斯达克指数过去两年的波动值已经比MSCI亚洲新兴市场指数波动值要高,中国A股市场的波动值在今年甚至亚洲邻近市场要小。

其次,在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浪潮下,许多新兴市场逐渐解除原有的限制,对外开放市场,例如台湾最近即废止QFII的制度。事实显示,在国际资金的进驻后,新兴市场的企业管理水平也有迎头赶上的趋势。在台湾地区、新加坡等市场,一些占大盘权值高的蓝筹股,外资持有股权的比例已经过半,就股东结构而言,这些公司已算是国际级的企业,因此在管理上须同步提升至国际级的水平,决策时亦须考虑外资股东的想法。国内的企业在迈向国际舞台的过程中,遇到如股权结构改变、购并的情况时,也必须尊重国外媒体的看法,这也是升级为国际企业所必经的过程。

综合以上两点,投资新兴市场的策略也须加以调整。过去国际投资人习惯将市场按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来划分,但随着新兴市场国际化的脚步,不同国家间的股市渐趋同步,反而是不同产业间的景气周期差异更加明显。因此,以国别作为资产分散的依据,已远不如以不同产业来分散风险的效果。特别是对于新兴市场而言,产业的优势更为明显,例如一向采取价值型投资法的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在其投资组合中就有中国石油这家公司,他并不会因为中国石油来自属于新兴市场的中国大陆就不投资,这个例子亦告诉我们,只要公司治理国际化,且所属产业具备竞争优势,即使公司在新兴市场,投资前景仍被看好。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彼得林奇的麦哲伦基金年平均复利为29.2%。

你好,彼得林奇的书我都看过了

对于你的提问我也有想过但是现在做基金投资4年以来学到一些东西!

麦哲伦基金年平均复利为29.2%。在中国这个市场和国外的市场不一样的~国外都100多年的资本市场了

中国20多年~在中国是买不到这个基金的!

但是如果你在中国基金市场能选到1-3只好的基金的话!做一个长期的定投以会有可观的收益的!

但是最好的只有年平均12-18%左右!

多看看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还是很好的多学知识

再给你推介一本货币战争很经典的!

什么投资都要时间换取收益!现在市场是低位如果你懂的话可以建仓了!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帮到你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巴菲特和林奇谁的收益更高

我敢说100%是巴的多!

因为,基金有个防范风险的限制,不能够超额(总基金份额的5%)买入其最看好的公司的股票!

而,巴却没有这个限制!当其真的看好某公司的股票时,其不光可以大量买入,还可以收购!所以,巴的收益率要远比林的高得多!看一下 这2两个人 收益率报告不是就可以了吗

不过着2个人我全很喜欢哈哈

\相比之下巴菲特的收入高。呵呵,巴菲特!那是毋庸置疑的。。。都一样 难度现在你们认为他们都是自己在做吗?

他们为什么出名 就是为了卖他的基金 巴菲特的基金的世界上也就是中等的 不拉拉风头 谁买呀

你要是有钱了 也是这么做 他们都是有团队的 全部是实地调研的 直接分析这个公司有没有前途的 然后团队做绝对的 不是他做决定的 他们就是 树立名气来出风头卖基金的

麦哲伦金融真的像人们说的那么好吗

不知道外界是怎么说的,就我来说麦哲伦金融还是挺不错的,他们重要的专业,而且还有汇丰银行为客户资金存管提供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