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规模为什么显绿?

jijinwang
这数据太猛了!基金总数量逼近1万只,资产净值高达253150.54亿元,本月增长水平近一年最高!
 
梁亮整理最近一年基金总数量、规模及份额的变化情况,具体数据见图表。
 
截止今年6月21日,基金总数量达到9800只,总份额达232058.62亿份,资产总净值达253150.54亿元。
 
分析图表中的基金总数一栏可以发现,过去一年基金总数每月都是稳定增加约100只左右,呈较为稳定的上行趋势。
 
结合较上月增加份额一栏数据分析,今年3月份市场较为低迷的时候还是较多基民成功抄到了“次级底部”,较2月份增加了8436.94亿份份额,为过去一年第二高的单月增长份额。
 
不过在上证2863点底部出现的4月份,基金增加份额仅有283.70亿份,为近一年最低。证明绝大多数基民还是错过了真正的“市场底”。
 
分析资产净值变化一栏可以发现,虽然6月才过了21个交易日,但因为市场的总体改善,资产净值已较上月大幅增加了1430.32亿元,为近一年最高。据此可以判断大部分基民在本月实现了“大回血”。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今年1-4月整体市场环境偏弱的情况下,基金总数、份额及资产净值都是上升的。证明整个基金行业仍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上升期”。
 
你是广大基民中的一员吗?近一年投资基金的收益情况如何?欢迎在评论区与梁亮一起交流。

一:基金规模为什么不显示

您是什么时候购买的,如果是今天购买的,还有待2个交易日才能看到

二:基金规模为什么会变化

为什么基金公司热衷发新基金,主要原因是有以下几个:

首先基金管理公司有扩规模的发展需求。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规模越大,基金管理公司的效益也就越好。在行业的竞争中实力就会提升,品牌效应也会显著的增强。盈利越强就能招收更多的有实力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公司发展中。发行新基金是增加公司规模的比较快的方式之一。

其次就是基金管理公司有扩大客户量的需求。由于发新基金可以吸引更多新的客户加入。

再有基金管理公司会利用明星基金经理的明星效应。通常普通投资者有追求明星基金所发热点产品的习惯,所以基金管理公司通常会利用明星基金去发行新基金。基金经理的激励也是和基金管理规模有关。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利用了基民对新基金追捧的一个购买习惯。相当多的普通投资者认为新基金比较便宜,都是面值一元,他们通常不愿意接受基金净值比较高的老基金,通常大部分投资者会嫌贵,所以大多数投资者比较容易接受买新基金,其实这里是一个投资误区。

以上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仅供您参考。


三:基金规模为什么做不大

近两年来,“爆款”基金频出,在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和渠道营销的攻势之下,一日售罄的基金不在少数。经过近一段时间市场波动的洗礼,“爆款”基金的表现如何?

根据天相投顾统计数据,2020年和2021年设立的188只新发“爆款”基金(指5日及以内募集完毕,且募集规模在50亿元及以上的基金,下同),自2021年至2022年一季度共计亏损1792.21亿元。“爆款”基金的净值表现也不佳,部分产品近一年净值跌超30%。

两年内成立的“爆款”基金共亏近1800亿元,多数净值下跌

2019年开始,“炒股不如买基金”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大量新基民被吸引入场,随后两年基金发行市场持续火爆,“爆款”基金频出,“爆款”基金的**效应又如何?

根据天相投顾统计数据,2020年和2021年两年内共计成立188只“爆款”基金。自2021年至2022年一季度,这188只基金共计亏损1792.21亿元。其中,亏损主要来自于2022年一季度,这些“爆款”基金在这一季度内共计亏损1627.74亿元,而2021全年的亏损仅164.47亿元。

2020年-2021年两年内新发的“爆款”基金中,2021年利润前十名共计盈利151.93亿元,而亏损前十名共计亏损233.70亿元,其中不乏募集规模超百亿但在2021一年之内就亏损超过10亿元的基金,最多亏损超过50亿元。

从净值增长率来看,爆款基金的表现也难言乐观。根据wind数据,2020年、2021年两年内成立的募集规模在百亿以上且一日售罄的基金中,截至今年6月2日,仅有6只基金成立以来的净值增长率为正值,其余19只基金净值增长率均为负值;而这些基金的近一年净值增长率全部为负值,最高下跌超过30%。并且,这些基金中大部分规模已经相较首发规模出现较大缩水。

“爆款”基金的利润和净值增长情况诚然与市场行情有关,2020年全年A股市场呈结构性牛市,2021年A股三大指数全年均录得上涨但涨幅较上年缩小,而2022年开年A股出现了较大回落,上证指数一季度累计下跌超10%,深证成指下跌超18%。不过,投资者追逐“爆款”产品的一大原因就是期待其能收获强于整体市场的表现,因此,基金表现低迷也引发投资者不满,许多投资者称一些“爆款”基金和明星基金经理已经跌下神坛。

曾经创下超1300亿元公募基金发行认购历史纪录的“超级爆款”基金(启动比例配售后最终募集规模为297亿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基金规模已经跌至百亿元以下,近一年来该基金净值下跌达33.32%。有基民表示,该基金的基金经理“不配国民经理的称号”。

在这两年的基金发行大年之下,公募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费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根据天相投顾数据,2020年,我国公募基金全行业管理费总收入为931.12亿元,2021年增长至1418.19亿元,增幅达到52.31%。其中,非货币基金2021年管理费收入为1174.38亿元,相较2020年增长62.29%。

权益类产品是基金公司管理费的贡献主力,并保持了较快增长。混合型基金2021年管理费收入为764.61亿元,占据全行业管理费收入的一半以上,较2020年增长了80.73%;股票型基金2021年管理费收入增长也较快,达到56.54%,而债券型基金仅增长15.42%。

今年“爆款”基金难再现,“牛市产物”需谨慎?

今年以来,在A股整体的震荡行情下,曾经“爆款”基金的火热发行场景已经很少出现。根据wind数据,除了作为现金管理工具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之外,今年新成立的基金几乎没有发行规模达到百亿元的,今年以来(按基金成立日统计)新成立基金的平均发行份额为7.96亿份,相较2021年的平均发行份额下降49.5%,相较2020年则下降了65.2%。

分产品类型来看,权益类基金发行的清冷境遇更为明显。债券型基金的平均发行份额变动不大,而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则出现明显下滑。今年以来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发行份额为2.90亿份,较2021年下降60.9%,较2020年下降82.7%;混合型基金的平均发行份额为5.90亿份,较2021年下降69.3%,较2020年下降77.9%。

基金业内人士表示,基金公司有扩大管理规模的需求,以增加管理费收入,同时销售渠道也有做大规模的动力,对于在市场高点发行的新基投资者往往会有更高的认购热情,可以说“爆款”基金是多方力量的产物。不过,基金业内素有“好发不好做”的说法,在市场高点建仓后续下跌的可能性大,规模过大对于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也是更大的挑战。

前光大证券分析师刘均伟曾指出,“爆款”基金是牛市下的产物,而牛市是把双刃剑,可以让踩准节奏的基金产品成为爆款,但后续业绩表现若不尽人意,不仅规模缩水,也将对投资者带来伤害。“爆款”基金后续份额的变化主要受业绩主导,据其统计历年年末规模排名前十的主动权益类基金数据,大多数基金是依靠首发优势进入前十,且依靠首发规模进入前十的主动权益基金,若后续业绩表现一般则规模将出现大幅下行。首发规模过高的基金往往在管理难度以及基金经理心理压力上均较大,若业绩表现一般,将面临大量赎回,对投资者而言造成的伤害极大,也不利于基金公司对客户的维护。

他建议,投资者的基金投资应更为谨慎,即使在产品数量急剧上升的情况下,投资者的资金也逐步流向中长期业绩优异的基金,不必过分

新京报贝壳财经


四:基金规模为什么会变小

这不能笼统地下结论。根据海外经验与目前的国内实际情况,50亿元上下规模的基金较好。一般来说,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中如果有大基金,通常其调仓都是在小基金调仓之后进行,灵活性明显不如小基金。大基金48-通常只能在流通性好的大盘股进行配置,从历史经验看,超越大盘获得超额收益的难度相比要较规模适中的基金要大。而规模太小的基金容易面临清盘的风险。5000万元的资产净值一直被视为是开放式基金的“生存底线”。

五:银行基金规模为什么做不大

基金是以追求相对收益为主的产品,而广大投资者需要的是能**的绝对收益的产品,当市场下跌时,基金虽然相对市场有超额收益,但绝对收益却为负,基民对基金收益不满,基金公司也有苦难言。究其缘由,还是没有契合投资者的需求。
在美国这样的成熟基金市场中,90%的股票型基金是不择时的,而大量的专业销售机构在基金公司和基金投资者中起到了良好的桥梁作用。他们通过对投资者风险偏好的了解,通过对证券市场专业的研究,在帮助投资者做好资产配置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的第三方基金销售刚开始起步,首批获得资格的四家机构已经开始运营,基金业的参与主体正在进一步完善。
在美国基金销售市场,专业第三方销售公司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市场也因此对国内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寄予了厚望,期望其能在基金销售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事实上,美国与中国的基金销售市场发展历程不同,不能完全类比。在英美,银行并非基金渠道的垄断者。在英国,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基金销售限制较严,银行或只销售自己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或必须代销市场上所有基金,这在制度上保证了基金销售渠道的竞争性。而美国法律曾长期禁止商业银行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零售网点从事零售业务,虽然上世纪90年代中期解除了禁令,但仍保留了一定的限制,这就遏制了商业银行在销售渠道上形成垄断或寡头的可能性。虽然在英美专业投顾基金销售量较大,但在德国和法国,银行渠道的基金销售量却占据主流。
谁做主导?基金销售市场究竟是银行主导好,还是第三方销售机构主导好,这并没有统一的定论,关键是看谁能够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对交易的便利、安全、低费率以及专业性这四方面的要求。
对于交易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来说,银行在这些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营业网点和信用是所有代销机构中最强的。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与银行相比,在基金交易的便利性、安全性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只能通过发展丰富的网上销售服务来进行弥补。
对于专业性来讲,客户的需求量是最大的。基金投资是一项知识密集型行为,涉及到大量关于基金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普通投资者很难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技巧来进行理性投资。因此,专业的基金投资咨询对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买卖决策十分必要。在美国和欧洲,专业的咨询服务是基金销售渠道广泛提供的重要服务内容。绝大多数投资者都向销售渠道寻求和使用投资咨询。根据ICI的统计,美国80%以上的基金投资者在做出买卖基金决策时使用专业投资咨询服务,50%的基金投资者只通过专业投资咨询买卖基金。因此,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若想在基金销售市场分一杯羹,需要降低费率和提高专业投资顾问服务,特别是后者,虽然很多第三方销售机构都认识到提高专业“投顾”服务的必要性,但这是长期的、艰巨的、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的工作,需要较大的投入,而回报却可能比较慢。
总体来看,在满足客户交易的便利、安全、低费率以及专业性这四个方面来看,银行在前两个方面占有明显优势,虽然专业性这方面存在不足,但今年以来,银行也加大了对客户的专业化服务的力度。相比第三方销售机构来说,银行的资金实力更强,培养一支专业化服务队伍更加容易。此外,基金销售业务相对单一,而银行的业务多元化,营业网点和投资顾问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因此,第三方销售机构若想在专业性上超越银行并非易事,需要较大的投入,那些原来有相关业务和客户积累的第三方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将会处于有利地位。尽管基金第三方销售机构未来发展道路可能并非一帆风顺,但他们的加入有利于促进基金销售机构的多元化和相互竞争,为基金投资者提供更加质优价廉的服务。作者为海通证券首席基金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