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的有普通股民长期炒股**了的吗?
我是一个小小股民,从1996年初入市,在股市摸爬滚打25年多,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的话,应该算是**了。在2014年以前,投入资金累计约22万元,从2014年到2020年陆续又投入了60万元,截止到现在,累计从股市取出资金约140万元,股票市值还有约110万元。几乎经历过中国股市绝大部分牛熊更替,有**的喜悦,更多的却是长时间套牢的痛苦和煎熬。奉劝各位,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若重新给我一次选择机会,我选择远离股市。
16年股龄,2006年入市。
3万块钱起步,中间取出过30万,之后又追加过两次,一次20万,一次50万。
2022年春节,账户300多,40%股票,15%场内的各类指数基金(ETF),剩下的买了一些券商的短期理财产品。
踩着第一轮牛市的风口入市,风风雨雨十几年,真的是体验了整个股市的辛酸。
要不是入市的时间点把握选择的好,估计现在早就退出股市了,因为股市实在是太惨烈了。
股市需要悟,或者说需要试错,但是试错是需要成本的,会让你亏很多钱。
大部分人都是在牛市的后半段入场,注定是被收割的那一批人。
而且一入市就被收割,对于之后的股市生涯非常不好,一方面不敢多追加资金,另一方面回本周期太长,挫败感强,容易“走火入魔”,成为股市中的赌徒。
所以,奉劝大家在入市的时候,真的应该谨慎,千万不要跟风。
我常和大家说,中国股市不是没有入场点,20年线附近,就是最好的入场点。
但我以为大家都能找到这最佳的入场点,实际情况却是新手压根不懂,老手也不愿意低位加仓。
其实,但凡是在市场极度悲观的时刻入场,并且能够坚持持有一些“绩优”股,不论多少,基本上都能赚到一些钱。
炒股肯定没有那么简单,但也不要把炒股这件事想得太复杂,抓大放小,赚大概率的钱。
其实,早在90年代,也就是自己还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孩时,就因为父亲炒股,对股市有所了解。
90年代末,他还曾斥资上万,买了当时第一代的股票机,用显示器,带彩色K线图的那种。
所以,很小的时候就研究股票,98年的1043,01年的2245,03年的1311,到05年的998,其实一个都没落下。
自己入市是2006年初,指数已经1200了,过了最惨的时间点了。
当时自己的感觉,就是有机会,想要尝试一下买股票,压根不知道是大牛市,也不知道会有什么6124,甚至一度还跟着广大股民一起期盼10000点。
从理论到实际,从看别人炒到自己入市,才发现自己是一个小白。
但为什么赚到钱了,这就是我想分享的第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一定要选对入场时机。
好的入场时机,归结起来,其实有两种。
第一种是在下跌的尾端。
下跌的尾端,其实就是跌得越来越慢,同时成交量越来越小的时候。
所谓的地量见地价,主要就是运用在这个场景。
但地量背后可能还有地量,这个场景的运用,还需要一定的能力去辨别。
第二种是在上涨的初期。
在一路下跌后,如果指数出现了明显的反转迹象。
当点位连续突破了多重均线阻力,并且成交量连续的放大,并且保持在高位。
这种情况,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入场时机。
当时2006年,就是抓住了这样一个时间点,998过后的大半年,当指数似乎不会再往下的时候,选择了入场。
经历过的人都知道,2006年的牛市,其实没有2007年疯狂,当时的走势是波澜不惊的,指数就是慢慢地爬坡,那时候真的是个入场好时机,很容易就长期持有股票。
一些牛市的震荡幅度很大,很容易就被洗盘出去了。
每一次大幅度下挫的股市,在企稳之后,真的都是一次很好的入场时机。
08年大跌后,09年的反弹,从1664,到3478,反弹翻倍了。
2010年也出现过大跌,指数从先前高点3361,跌到了2319,跌了1000点,跌幅近30%,然后一轮反弹就回到了3186,涨幅37%。
2011年,指数从3067开始下跌,没有太多抵抗,先跌到了1949,反弹过后又跌到了1849,也是2015年5178行情的起点。
5178后的第一轮去杠杆大跌,是到2850,跌幅45%,反弹高点3684,近30%。
之后第二轮是2016年的熔断大跌,最低2638,一路反弹到3587,反弹幅度36%。
再后来就是2018年的熊市,从3587跌到2440,跌幅超过30%,反弹到3288,再到3731,反弹幅度超过50%。
可以说,每次大跌的背后,都蕴含着很大的机会。
所以,大跌过后才是最佳的入场时机,这个时候市场往往很冷清,也没有太多的人愿意入场。
机会或许永远是留给少部分人的,这个时间点能入场的人,基本上都是捡钱了。
而那些跟风入场的,想不亏钱都很难。
在股市里悟出的第二个道理,就是只有参与有成交量的股票,才有可能赚到钱。
曾经也跟着别人买股票,有一些股票的日均成交额,只有几百万,或者一两千万,几乎就像是一条死狗一样,一动不动。
等着别人口中的所谓消息,期盼着股票上涨,却始终没有结果,直到成交量来了,股价才会出现了上涨。
那些业绩也好,题材也罢,在没有成交量的支持下,什么都不是,只是困扰你资金时间成本的枷锁,浪费着你的时间在不断地等待。
所以,投资的时候,一定要找资金集中的地方。
不管是短线的黑马,还是长线的牛股,其实都是资金聚集的股票,是不断靠自己堆积出来的。
原因是股票一旦上涨,市值增长,就必然需要资金去填充,没有资金的话,连吹泡沫都吹不起来。
市场好不好,其实看成交量就行,个股有没有机会,同样是看成交量,换手率就行。
这么多年下来,还意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炒股本身就是炒预期,不是炒价值。
从最早的技术炒股,到后来的价值投资,经历过你会发现,没什么真正的技术可言,也没什么真正的价值可说。
两者都是客观存在,却又并不具备真正的意义。
技术是某种规律的推演,但技术本身也是靠资金来实现的,那么资金为什么要去画线,背后就是冲着预期来的。
同样的,价值也并不是当下的业绩,也是未来的业绩预期,资金之所以在当下以价值的名义去炒作,背后也是冲着预期去的。
说白了,资金要炒一只股票,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都会给自己一个预期。
这个预期可以是股票会继续涨,马上就能**,也可以是业绩会持续涨,长期就能**。
但本质上,所有的炒作都是提前的,并不能反应当下的情况。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概念出来,股价就会大涨,而到了业绩披露的时候,完全有可能会出现下跌。
所谓的价值投资,投资的也是未来预期的价值,并不是当下的价值。
而未来预期的价值,其实并没有一定的说法,题材也好、政策也好、概念也罢,都会影响未来预期的价值。
最近几年,经历了乐视的事情,经历了格力的事情,还有茅台、恒瑞等,让我们发现市场里的故事,听听就好。
说实话,曾经也被贾会计的生态链说动过,认为并购扩张的故事,真能把乐视打造成一家帝国。
结果,人家下周回国,就再也没有了踪影。
曾经也信过董小姐的造车,造手机,认为格力制造远胜小米。
结果,董小姐虽说在赌局上赢了雷老板,但两家企业的情况却是冰火两重天。
曾经还相信各种大白马,真的能不断地上涨,后来发现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增速就会放缓,就会遭受挑战,就可能会出现问题。
即便是阿里、腾讯、美团、拼多多这样的互联网大厂,寒冬说来就来。
做企业很难,投资股票同样很难,陷阱太多了。
而且这种陷阱,很多时候连投资机构都看不明白,更别说是普通的投资者了。
投资者手上的信息渠道非常有限,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很多决策的依据都存在问题。
所以,很多时候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大部分情况是因为时代背景和运气好。
尤其是这两年,拿着几匹大白马,挖到了一桶一桶金,真的是时代给的红利,和什么眼光、技术都没太多的关系。
这就好像前几年投资基金的基民一样,如果换到2021、2022才开始投资基金,应该也是亏了不少。
A股的还有一个特色,就是风格切换其实很快。
06年之前还未入市,大部分时间看到的都是庄股横行,各种理论,诸如缠论、波浪理论、江恩理论,之所以成立,是因为资金对于盘面掌控非常强。
等06年入市的时候,市场风格就有变化了,炒作的是以资源股为首的股票,不论是钢筋水泥,还是黄金石油,可以说是鸡犬升天。
08年大跌过后,09年出现了修复行情,那时候涌现出一批以业绩为主的股票,但已经开始集中在中小板了。
清晰地记得那个时代,小市值就是优势,大市值就没什么机会,二八行情特别明显。
11-13年也是大调整的时代,但纯题材的疯炒真是没少过,在2014-2015牛市起来之前,5G、通信、可穿戴、AI等,概念沾边的都是鸡犬升天。
暴风影音,其实就是这个概念的后时代产物,现如今已经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里。
14-15年的杠杆牛市,因为资金溢出的缘故,从主板到创业板,是轮流炒了一遍。
而16-17年的修复行情,风格再次变化,平安、万科等一批传统蓝筹站了出来,引领估值修复行情。
等到18年调整过后,19-20年的行情,白酒医药以及茅概念,又再度炒作起来,资金抱团成了主旋律。
21年,市场的风格再度切换到新兴市场中,碳中和引发的一系列概念引爆,以新能源为首的行情炒作,最终也是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和山顶上被套的一干股民。
就这短短十几年,每一轮像样的行情上涨,背后的资金逻辑都完全不同,风格切换非常快。
如果说过去的理论,过去的技术,在过去非常有效,那么在风格变化之后,很多都已经失效了。
股民想要长期在市场里**,对于整个市场的风格变化把控要非常到位,很多都是某两年赚到了钱,建立了自信,最终又还给了市场。
最后给几个小锦囊,给到才入市没多久的新股民们。
1、指数基金是个好东西。
就这两年,愈发觉得指数基金是个好东西了。
因为市场上的股票越来越多,选股的难度越来越大。
传统知名的股票,都是上个时代的产物,在这个时代很难大显身手。
涨幅榜上的很多大牛股,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但如果深究其板块,却是主流的热门板块。
行业的趋势,相对的比较明显的,这就代表投资指数基金的风险反而会小很多。
即便收益率可能不会特别高,投资性价比也非常不错。
2、未来很难有大牛市,也不会有大熊市。
A股的特色,不是长得高,而是容易长胖,这个和IPO还有融资,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种不断长胖的情况,直接导致A股未来的机会,都是局部性的,结构性的。
可以这么说,结构性牛市和结构性熊市,将成为主旋律。
结构性牛市集中在具备爆发力的新兴产业,结构性熊市主要在一些夕阳行业。
从产业升级,到经济转型,到整个股市的结构化转型,将是未来5-10年A股的主要任务。
但究竟哪些板块可以真正意义上脱颖而出,还真是不太好判断。
但是,积极地去接纳新鲜事物,一定是对的。
3、科创板是一块宝地。
很多人还没意识到,科创板真的是一块宝地。
当然,所谓的宝地,肯定不是遍地都是金矿,而是说未来挖出来的钻石,大多都在科创板里。
其实这个逻辑和创业板是雷同的,创业板最终也就挖出了那些大牛股,占比也很低。
科创板代表着未来,代表着新生代的企业,能够提前给它们到公开市场融资,无疑是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帮助。
但如何精挑细选地找到科创板里的投资机会,在鱼龙混杂的市场里摸出钻石,就看自己的本事了。
对行业的精选,在熟悉的领域里寻找优质企业。
4、分散投资+长期投资,这个组合更容易**。
随着量化资金的频频入场,未来短期投资的机会越来越少。
虽说还有人能在短线交易里赚到钱,但占比越来越低了。
长线投资也有长线投资的坑,但是如果长线投资,能够增加一些分散投资,机会还是很大的。
如果你选了5只股票,有2-3只出现了长期的走牛,那么基本上这个投资肯定是**的,就是赚多赚少而已。
之所以要适度分散,其实是为了增加自己投资的容错率。
5、尽量别指望靠炒股发财。
最后一条,就是建议大家,降低预期,别再指望靠炒股发财了。
最好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就好像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当GDP增长预期只有5%左右,当市场的重心回到IPO上,整个股票市场的大机会,已经很少了。
这不仅仅是未来很难有大牛市的意思,而是应该把投资的重心,适度地转移,不要都放在股市里。
尤其是对于那些,并不适合炒股的人,体验过,如果真的没能赚到钱,没必要固执地在股票市场里淘金。
参与者一定要明确一点:股票市场未来可能会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投资市场,资金会将市场呵护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2、2018年私募大佬葛卫东、罗伟广的基金亏惨,散户还怀疑自己的炒股水平吗?还有信心吗?
股票投资不要比谁现在赚的多,亏得少,要比未来谁能赚得多,赚的持久!我一直说股票投资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赛!2018年对于投资者,私募、甚至是基金来说确实业绩不好,但是要知道的是这是一个大级别的熊市周期,并且是底部区域,所以不好是正常的!!
散户亏钱往往是因为没有格局和眼光,在熊市里需要做的不是比谁赚得多,甚至能盈利,而是比谁能拿到更多更优质的底部筹码!请记住,要在对的周期做对的事,熊市底部区域本来就不是给你**的地方,而是给你收集筹码的区域,相反的,牛市里也不是给你收集筹码的地方,而是给你**的周期!因此,没有搞明白这个周期的道理,在股市里永远不可能持续盈利,甚至赚大钱!
人与人的智商其实差不多,散户与牛散的知识面以及消息面获得途径也差不多,可是为什么牛散们能大赚,而普通散户却一直在亏钱呢??差的其实不是信心,而是格局和眼光!你如果是为了几年后的未来而在此时布局,那么你就能赢这几年的钱,但是如果你只在乎眼严厉,等待你的只能是变为一颗颗的韭菜!!记住,赚小钱靠的是技术和运气,而赚大钱靠的是格局!!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请加我的关注并点赞。如果您有什么疑惑和投资建议也欢迎私信提出,谢谢您们的支持。
2018年,众多私募公募基金出现了亏损,有的亏损幅度还很大。这个事情要多角度分析,不能仅仅因为基金的亏损就一竿子打死。
第一,股指的情况
以沪指为例,股指已经从3587点跌到今年的最低点2449点,目前股指也不过在2500点附近,最大跌幅超过了30%。股指跌幅都这么大,个股就更惨了,很多个股跌幅超过50%甚至有的个股跌幅超过了80%,想一想都觉得好悲惨啊。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这种情况下,想不赔钱真得很不容易。熊市里操作股票想赚到钱难啊。就连大资金私募都不可避免失手,王亚伟也损失惨重,众多私募基金业绩惨不忍睹。
对于广大股民来说,2018年绝大多数是赔钱的,而且很多人赔的很多,早已经进入装死模式中。
第二,投资理念
不要觉得基金亏损很大就一定是错误的。很多基金经理都是价值投资的践行者,选择的个股可能会因为大盘的走势受到影响,导致价格严重背离其价值,而价值回归需要一个时间,短时间被市场抛弃埋没并不代表金子就不会发光。
索罗斯投资中,也经常会有比较大幅的亏损,但都坚信其投资理念。国内很多机构也是如此,即便亏损仍然按照自己的步伐分批建仓,一年或者几年以后,可能会有几倍的涨幅。
A股市场今年走势的确不好,基本上一直处于大的下跌趋势之中。亏损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整个环境不好。在这种环境下,作为散户,要懂得顺势而为,要懂得空仓等待,要学会回避风险,保证资金不被套牢。耐心等待机会的到来。
各位朋友和各位粉丝,记得点赞持!
欢迎关注!欢迎评论!
禅壹,证券分析师,技术派,多年私募操盘手。20多年的股市实盘征战,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理论基础。
2018年不仅仅是私募大佬葛卫东、罗伟广的基金亏惨,就连2015年名声大噪的辛宇也是几个基金以清盘的节奏告终。对于股民而言,在股市中千万不要过分的神话谁谁谁,谁都有输的时候,只是时间不同而已,就连“投机大王”杰西·利佛摩尔,最终的结果还不是“爆仓”,亏得身价全无嘛。幸运之神,不可能支持暴富传奇。所以,对于葛卫东、罗伟广的基金亏惨,感到惋惜,因为私募的投资者也是亏的。但是,对于散户而言,没有必要怀疑自己的炒股水平。为什么?
一、投资,重要的是相信价值。
价值股,可以说是股市恒久不变的话题你,包括未来的预期,都指向着两个字:价值。所以,在股市中一旦失去了价值,就等同于什么都得不到。葛卫东最开始做期货,也爆过仓,在这几年中做得很好,但同样也基金亏得惨。如果说研究其投资的标的话,尾声亏得惨?很大的原因就是投资的非价值股股份多了,跌得多了,也就呈现的亏得多。但是如果一直相信价值,以及执行合适的策略呢?可能2018年也就亏不到哪里去。
二、重在规避风险,切莫贪多。
2018年本就是震荡下跌年,在年初不仅仅一次的说过这样的言论。当然,不会标榜自己,重要的是想表达投资需要的是策略投资,而不是情绪化投资,也就是依据市场的因素进而制定相对应的策略与执行,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要懂得如何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规避风险。并且并不是所有的基金都值得投资。像葛卫东等大佬的基金亏损幅度均达到了40%以上,这与散户还有什么区别呢?肯定没有做好相对应的策略与执行而造成的。所以,投资重要的是在更大程度规避风险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贪多。
作者不易,多多点赞,十分感谢!
3、一些有二十年经验的老股民水平都远超很多股评人士,你认为呢?
这个问题要分开来讲,从知识面,理论上,口才上,股评人士水平要比老股民高,高好多。
但从实战经验,实盘操作,心理,心态,技术,应急,分析上,老股民比股评人士不是略胜一筹,而是天地之别。
股评人士由于所在职位,所讲的话言不由衷,每讲一句都要,考虑到政策,证券,机构,集团,个人利益,得失,所以股民感觉股评人士水平有限,失准。其实是利益至上所至。
老股民,又要分:一,长期盈利。二,不死不活两种。
第二种老股民,由于见识广,经验丰富,久病成医,其水平足可以和股评人士一比高低,不分上下。
第一种老股民,由于久战沙场,攻城掠地,和关乎其切身利益,身价性命,不得不练就铜骨铁身,一身滚打防雷的本领。其经验,水平,知识,胆量,心态,技术,估算,评测,远超过股评人士N倍。不是一个层次,根本没得比。
很正常,因为他的策略还没失灵,还可以继续蒙头发大财,只有在股市失败的人才做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