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很多讲量化交易内容,但大多都是告诉大家用技术指标编制程序进行量化交易。量化交易真的就是技术指标程序化后进行交易吗?如果只是如此简单,量化交易门槛也太低了。
事实进入量化交易行业都是高学历,是某一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员,例如全球量化交易最成功翘楚詹姆斯·西蒙斯是数学大家,公司员工也是各行业高学历人员,每个人都精通统计、概率等数据分析。
这些人员绝对没有把技术分析作为决策底层逻辑,所以量化交易不是简单把技术分析程序化就是量化交易。
为什么技术分析不能成为量化交易的底层逻辑?
原因是量化交易做的是数据统计分析,帮助决策者量化个股的收益率分布情况,风险特征,波动特征等数据,这些数据才是量化交易进行决策的基础,使决策者能够做出高概率决策。
而技术指标只是利用历史数据记录,无法帮助决策者确定个股特征,所以无法成为量化交易决策基础。
股票的数据统计分析是做投资决策重要手段,如何能够让散户也能够学会数据分析,利用数据分析了解你选择股票收益率分布,帮助确定主力资金是否介入其中?如何量化股票的风险?如何确定高成功率入场信号?
请观看我为你录制的《K线量化实战应用》,我将帮助你建立量化交易的逻辑
通过学习《K线量化实战应用》让你至少有以下几点收获:
1、看懂K线揭示的多空力量
2、对K线进行统计量化分析
3、通过统计分析帮助确定个股波动特征
4、主力进场进行量化,提前发现主力异动
5、量化个股波动特征,做到能够区分短线具有爆发力的个股特征和稳定上涨个股的特征,根据个股特征制定持仓策略。
使用专栏赠送指标能做到对股票进行量化,利用专栏赠送选股指标快速选出符合条件股票
量化交易其实没你想象那么难,你也能做到量化交易。欢迎你点击下方卡片,订阅购买我的专栏,我将带进入量化交易世界,帮你叩开财富大门!
双十一全年最低价!!!
2月16日深夜,一则消息在基金圈内传开——某国内头部量化私募的一款海外产品,1月份巨亏近40%,该产品为量化对冲产品,加了一定的杠杆,从离岸市场反投A股。业绩如果去掉高倍数的杠杆,与国内产品业绩相当。
第一财经记者从业内知情人士处获悉,该量化机构正是成立于2012年的百亿私募九坤。事实上,在A股单边大幅下挫的背景下,业绩遭滑铁卢又何止九坤一家。
早在2021年12月27日,千亿量化私募幻方CEO在朋友圈转发一张截图称,“最近几个月跑得不好,十分抱歉……这种时候,投资者不难受是不可能的,所以骂我骂我们完全接受。就是千万莫动手。”2022年以来,头部机构新发行产品净值在“水上”(1以上)的寥寥,关键在于量化机构部分策略的净值不仅下挫,跌幅还大于基准指数,指数增强变成“指数减弱”,这让以赚取超额收益为目的的基金口号沦为摆设。
除了业绩问题,去年以来量化私募公司治理、风控等问题也频频发生,这更令投资人担忧。去年10月,关于谁是百亿私募鸣石投资“实控人”的争执引爆基金圈。此外,经历了去年市场大涨、规模激增后,量化私募巨头策略同质化、规模掣肘的问题开始暴露。“市场从上涨转入震荡、beta(市场收益)减少之后,投资者才发现,原来费率高达‘2+20’的部分私募量化基金并未产生多少alpha(超额收益)。”资深全球宏观交易员袁玉玮告诉记者。
量化私募业绩遭滑铁卢
此次九坤净值暴跌40%的消息并未在圈内引起巨大波澜,这多少令人有些意外。但这也部分反映了在A股单边下挫的背景下,市场对包括量化策略和基本面多头在内的明星私募净值跳水已司空见惯。
成立于2012年的百亿私募九坤,除了在国内募资并发行布局A股的量化产品,亦在海外市场募资并通过离岸市场反投A股,而上述1月回撤高达40%的产品正是九坤的UbiquantAsiaPacificQuantitativeHedgeFundClassA。该私募于2月16日发布的一份“UBIQUANT亚太对冲基金2022年1月ClassA投资报告”显示,该基金1月的收益为-39.13%,产品自2019年4月成立以来的最大回撤为55.09%。
据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上述海外产品为量化对冲产品,加了近五倍杠杆,并反投A股,底层策略与内地同类产品的策略类似,业绩如果去掉高倍数的杠杆,与国内产品业绩相当。离岸市场对杠杆的容忍度更高,且融资更便利、成本更低,这也可能是近年来众多私募转战离岸市场的原因之一。
九坤方面于2月17日凌晨独家回应第一财经记者称:“本次回撤主要来自超额回撤和市值敞口暴露。今年以来A股波动加剧,市场环境剧烈变化,多个行业板块出现巨大反转,不管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业绩都颇为惨淡。我们经历过多次海内外资本市场动荡阶段,已经有成熟的机制妥善应对,未来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持续有效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
记者获得的一份九坤产品投资报告显示,“在不考虑杠杆因素的情况下,总体收益回撤约-7.8%,其中-4.7%来自alpha,-2.1%来自市值敞口暴露,费用和基差(对冲成本)分别贡献-0.5%左右的亏损。叠加杠杆(一月份杠杆维持在5倍左右),本基金回撤管理人预估为-39.13%。”1月的第四周,也就是A股跌幅最为剧烈的一周,当周中证500指数下跌约-5.6%,市场成交显著缩量,从万亿元以上回落到7000亿~9000亿元之间,其中该基金市值敞口暴露在单周市场大幅下跌的影响下,贡献了50%的亏损。
截至2月17日收盘,创业板指数年初以来跌幅高达12.91%,中证500跌8.03%,沪深300跌6.30%。不过,九坤海外产品短期内出现如此巨大的回撤仍与杠杆有关。该基金产品已经表明“高波动的风险特征”的定位,即该产品在创造较大收益空间的同时,也可能面临较大幅度的回撤与波动,盈亏同源。为了安抚投资者情绪,该机构也对记者表示,已于2022年2月4日以自有资金3000万美元申购本基金,称“与投资人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风控、治理问题频发
九坤的净值大跌也引发了各界对于量化产品风控的担忧。
某位从事宏观对冲的私募投资经理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如果1月时机构方向做反了,例如买成长、空价值,再加上杠杆效应,的确足够他们亏了。”去年四季度以来,以新能源、半导体为代表的景气赛道遭遇大幅杀跌,机构换仓、估值过高等都是主因。
亦有量化私募人士对记者提及,“一般机构会判断市场方向,偏高的杠杆也是海外市场增厚收益的惯常做法,而下行风险往往会用衍生品进行对冲,但能在一个月内出现高达40%的跌幅,的确可能与风控问题有关。”
今年以来,头部机构发行的产品普遍难敌市场集体下挫的压力,新发行产品净值在“水上”(1以上)的寥寥。早前关于正心谷300亿元产品净值跌至0.66的消息一度在市场上发酵。此外,汐泰的多只产品在开年以来也出现超10%的回撤,该机构投资总监在回应中称,“如同噩梦一般”“将竭尽所能给大家一个交代”。
而近期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1月底,朱雀今年以来收益-11.46%,聚鸣-11.54%,高毅(冯柳)-9.41%;就量化策略来看,衍复指增今年以来收益-7.37%,灵均中证500收益-10.01%,天演中证500收益-11.02%,幻方中证500收益-12.27%,九坤中证500收益-12.37%。相比起基准指数(中证500)期间近10.9%的跌幅,不难看出很多产品根本不存在超额收益。
除了风控、业绩问题,私募机构的公司治理问题也层出不穷。例如,去年10月13日,一张截图在业内广泛传播,疑似涉及鸣石投资内部的控制权纠纷。“相信大家都已经知悉我与李总之间在进行的关于公司控制权的纠纷,对此事给大家带来的困扰我深感抱歉。”截图中这样写道。该文字或出自鸣石投资创始人之一的袁宇。
截图内容显示,袁宇和总裁李硕间已就公司控制权产生纠纷,李硕已解除袁宇在公司的职位及其对策略组的管理。这直接触发了“关键人条款”,打破了二人之间“不损害鸣石利益”的默契,接下来鸣石投资可能将面临大量赎回。随后,记者也获悉,不少理财子公司等专户投资机构都出现不同程度地赎回。去年12月8日,记者获悉,李硕已辞任总裁及市场部负责人职务,总经理袁宇全权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这场夺权风波也终于告一段落。
消化规模需修炼内功
未来,对于私募机构而言,尤其是大规模的头部私募而言,如何修炼技术、消化规模才是最为关键的课题。
某头部量化私募人士对记者感叹,现在是低调反思、不断修炼策略的时候,“大家现在就指望以后涨的时候别掉队,跌的时候别垫底。得长记性,尽量不错。”
规模掣肘不容忽视。埃尘资产FOF基金经理李明鸿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经历了2021年的规模扩容,百亿级私募数量大涨。但问题在于,目前私募量化机构相当一部分超额收益仍来源于交易性阿尔法,策略上也已不是纯粹地进行日频调仓叠加T+0策略,而是到了日内多次调仓的程度,对交易性阿尔法愈加依赖。但随着规模的扩张,再要频繁换仓就意味着交易价格会比起始的目标价格出现较大偏离,因此摊薄到每个产品上的交易性阿尔法会持续下降。机构也建议关注一些有策略容量限制的机构产品,或是一些更为小众的量化策略。
李明鸿称,观察到部分量化策略可能在下跌当中触发止损的点从而形成“多杀多”,这都会在短期内加大市场的跌幅,甚至导致部分股票超跌。
此外,对于投资者而言,李明鸿也认为,2022年对量化产品的投资也需要做一定的选择,当指数跌出安全边际或跌到长期均线时,投资者可以适度参与指数增强产品。同时,当市场恢复信心并存在一定动能时,相关量化策略表现会更好,因为往往这些策略赚取的就是投资者情绪面上追涨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