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抗日根据地
皖江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第七师在皖中、皖南地区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它位于长江两侧,东起江浦、当涂,西至怀宁、彭泽,北临滁河、合肥,南抵宣城、南陵。由巢无、和含、皖南、沿江四块基本区域组成。是华中新四军向西、向南敌后发展和反攻日军的重要的前进阵地,也是沟通淮南新四军军部和第二师、第五师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派李世农到皖中无为地区组建了中共皖中工作委员会,恢复和重建各地党组织,组织群众参加抗日团体,团结爱国进步人士投入抗日民族解放斗争,推动了皖中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一九三八年,日军向华中腹地深入推进,皖中地区成为抗日的前线。二月,红军第二十八军和桐柏山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四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奉命东进从皖西霍山出发,开赴皖中舒城、桐城、庐江一带,开展游击战争。五月十二日,第四支队一部在巢湖东南蒋家河口伏击日军,取得了新四军江北的首战胜利。 十一月,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率军部特务营到达皖中无为地区,将庐江、无为地区党组织领导的游击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负责皖中抗战的任务。一九三九年五月,新四军军长叶挺由皖南北上,在皖中庐江县东汤池宣布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张云逸任总指挥、徐海东任副指挥。一九四〇年七月十七日,日军占领了无为县城,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七月下旬,曾希圣随新四军军长叶挺一起离开重庆,抵达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九月,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返回巢无地区,恢复皖中地区的抗日形势,并相继成立了区、乡民主政府,皖中地区成为了抗日的根据地。
一九四一年一月六日,国民党军向新四军皖南部队发动围攻,皖南事变爆发。曾希圣闻讯后,立即组织人员开展皖南突围部队的接应工作。一月十七日,国民党下令宣布撤销了新四军的番号。一月二十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新组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二月二十八日,陈毅等联名电令曾希圣,将已突围过江的皖南突围部队与原江北游击队组建新四军第七师。三月,在曾希圣、何伟、周新武等同志主持下,先后在无为县东乡长坝吴和巢南银屏山区召开了全区的党政军干部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将从皖南事变中突围到达无为的七百余名干部、战士和原在皖江地区坚持斗争的无为游击纵队以及三支队挺进团共一千九百余人组建成新四军第七师。五月一日,新四军第七师在安徽无为县东乡白茆胡家瓦屋召开大会,宣布第七师正式成立,张鼎丞任师长,曾希圣任政治委员。同时还成立了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吕惠生任县长。并成立了以曾希圣为书记的第七师军政委员会。随后,曾希圣等率党政军机关迁入巢南山区,领导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经过艰苦的斗争,粉碎了日伪军对无为东乡的“扫荡”。 部队也由一千九百余人发展到六千余人,形成了以巢县、无为为中心的皖南抗日根据地。
一九四二年春,第七师相继创建了皖中、皖南游击根据地,打通了第六师、第二师的战略联系。四月二十七日,为统一领导皖江地区的斗争,中共皖鄂赣边区委员会在无为县恍城区正式成立,何伟、曾希圣先后任书记。随后,召开了皖中参议会,选举了知名爱国人士金稚石为议长。成立皖中行政公署,吕惠生为行署主任。皖江地区开始有了统一的行政机构。
一九四三年三月,皖江区党委成立。六月,曾希圣审时度势,指示财政委员会迅速成立大江银行,并发行了大江币,控制了皖江地区的金融市场。同时,由政府贷款在根据地人口密集的地方建起了供销合作社。此外,根据地还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十二月一日,在行署主任吕惠生领导下,根据地的无为黄丝滩大堤动工修建,一九四四年五月三日竣工,彻底根除了严重威胁皖中地区的水患,对保障皖江地区的农业丰收起了重要作用。当时的新四军第七师不仅有“富七师”之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七师小弟弟,吃穿无忧虑,钱多粮食足,兵民抗战乐悠悠!” 曾希圣充满自信地宣告:“今后不管敌人如何进攻,战斗在大江沿岸的七师,将始终像一把尖刀插在敌人的大动脉上。”
一九四五年初,皖南专员公署成立,辖繁昌、铜陵县政府,宣城、南芜行政办事处,行署直辖临江行政办事处及无南行政办事处。三月,皖中区党委改称皖江区党委,皖中行署改称皖江行署,自此,皖中抗日根据地即称皖江抗日根据地已经形成。一九四五年秋,新四军第七师向安徽省无为县襄安镇的拒降日军发起攻击。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七师展开大反攻,解放了无为、巢县、芜湖等地日伪军据点。抗日战争胜利时,皖江抗日根据地的面积为三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三百万人。九月,遵照党中央决定,撤出皖中、皖南、苏南等八个解放区。皖江地区的部队和党政人员北撤到山东解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