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基金的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历程

jijinwang
15年前,高瓴集团张磊斥资531亿元收购了“中国鞋王”百丽。资金刚到账,两位创始人毫不犹豫套现130亿迅速离场,而张磊则被当成了“冤大头”。没想到,仅仅过了两年,两个人的肠子都悔青了。
被誉为“中国鞋王”的百丽于1992年由商人邓耀和盛百椒在香港成立。百丽也因为两位创始人超前的服务意识和全国连锁店销售的观点而迅速火遍全国。
2007年邓耀和盛百椒携百丽去香港上市,并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开店潮。先是吞并了同样是“十大品牌”的森达,然后又陆续开了多达上万家的门店。其市值一度超过1500亿港元,是当时中国名副其实的最大鞋类零售商。
2013年是百丽的巅峰之年,也是百丽衰落的临界点。当时百丽国际营业收入增速开始放缓,只有1.5%。此前,年增长率基本都在两位数。
百丽从上市到濒临退市,经历了10年。鼎盛时期,百丽拥有2万多家门店,12万名员工,年销售额400亿。但由于鞋服行业整体市场扩张和百丽电商转型乏力等原因,百丽市场份额逐年减少,市值缩水80%。
投资者们眼看钱就要打水漂了,匆忙选择了套现后离场,百丽濒临破产。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所有投资人对百丽都是避之不及,谁要是敢接盘,估计要亏得分文不剩。
正在邓耀忧心忡忡,不知所措的时候,张磊把自己的流动资金531亿带到了百丽。买卖过程非常顺利,邓耀仿佛看到了救命稻草,毫不犹豫地卖掉,套现130亿后潇洒离场。
为了让百丽“活起来”,张磊带着高瓴资本团队入驻百丽,然后根据实际问题对百丽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张磊动员高瓴资本的赋能团队和精益运营团队进入工厂和门店,帮助百丽进行数字化转型,拓宽百丽的电商销售渠道。
首先将线下连锁店重新布局,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线上线下结合。然后为所有百丽门店打造独特的用户体验界面和门店服务优化。
其次,打通了百丽工厂与消费者直接对接的通道,让工厂第一时间根据大数据分析出消费者偏爱的产品,最快的时间做出相应的产品。
最后,为了给百丽的几个子品牌打造差异化特色,张磊通过收购国外高端女鞋品牌,对百丽的业务线进行了彻底的重构。比如百丽子品牌之一的滔博国际,2019年独立分拆上市,财报显示,2020/2021财年,滔博国际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350亿元。
通过两年的探索和努力,2019年百丽品牌市值已达750亿人民币。2020年,百丽时尚已成为中国零售量最大的时尚鞋服集团,以11.2%的市场份额占据中国时尚鞋市场第一,“重生”之后,百丽重回时尚鞋履市场“老大”的宝座。
张磊一直追求的是长远发展,这是他一直信奉的“价值理论”。无论做什么工作,每个人最大的投资不是别的,而是自己。
1972年张磊出生于河南驻马店。小时候,他并不聪明,学习热情似乎也没那么高。所以初中之前,他只是大家眼中的普通学生。
他的实力在高中开始显现。1990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顺利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开始学习。那时候他所学的专业是国际金融。
1998年赴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后获得耶鲁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国际关系硕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耶鲁捐赠基金会,在全球新兴市场投资基金负责投资南非、东南亚和中国。
在中国加入WTO的时候,张磊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前景,决定回国创业。带着自己的2000万美元投资了当时还不太出名的腾讯。
之后张磊不仅投资了美团、京东、滴滴等互联网公司,还投资了美的、格力等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资金规划达到数500亿美元,平均年化收益率高达39%。
一次次的投资成功,让圈内投资人对张磊羡慕不已。也有很多人来向张磊求教,张磊朴实地告诉来求教的朋友:做价值的朋友。为了系统阐述自己的价值思维、投资智慧和成功经验,张磊花了五年时间,亲笔撰写完成了著作《价值》。
书中包括价值投资知识、日常理财技巧、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经济学常识、用最少的时间创造最大的价值等等。读完之后,让人受益终生,轻松掌握使用钱生钱的思路和方法!
在这本书里,张磊没有讲财务报表,也没有写一些数据分析,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对投资和商业的理解,试图让普通投资人和创业者从书中学会如何从创业者的角度看问题,帮助他们学会看清商业模式本质的方法。
《价值》这本书凝聚了张磊 15年的投资经验。对于喜欢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师徒价值投资理念的朋友来说非常实用,尤其是书中大量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案例,远比普通的价值投资书籍更适合学习。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图片下方“看一看”即可下单购买。

一:我国并购的发展历程

“近几年,中企并购规模已超越美国第四次并购浪潮,上市公司产业并购渐成主流,并购基金围绕上市公司投资有哪些业务模式?上市公司参与并购基金有何潜在问题和风险?”

01中企并购活跃,并购基金借势发展

根据Wind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国内并购发起数量以2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宣布的并购数量为年均7,763起,年均并购金额达到2.88万亿(约4250亿美元),已经超越美国第4次并购浪潮的势头。

数据

得益于并购市场的活跃,2014至2018年,国内共成立并购基金644只,累计完成募集2728亿元;其中上市公司发起、参投的并购基金共计390只,占并购金数量的60.55%,且完成募集的203只基金共募集1685亿元,占募集规模的61.76%。在单只规模上,有27只基金规模达10亿元,2017年单只规模最大为50亿元,2018年泰禾产业并购基金单只规模达到200亿元。上市公司发起或参投的产业并购基金数量、规模都明显提高。

数据

02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结构性变化

国内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主要有借壳上市、整体上市、和产业并购三种。

1、借壳上市类运作因2016年重组新规对借壳标准的严格完善而骤减,2016-2018年期间完成或通过的借壳案例平均不足10家,作为严格发行制度的补充,预计借壳上市在注册制未完全放开前仍将保持一定的市场需求。

2、整体上市是上市公司对发行制度的历史修正,在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2005年股改后随着市场和支付工具的发展,整体上市成为市场主流并占有重要比例。伴随国企整合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驱动,整体上市在2014-2018年出现了阶段性的活跃。

3、产业整合式并购是上市公司规模化发展和国内产业逐渐集聚化的必然要求和趋势。40年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成果为产业整合奠定了物质基础,上市公司及市场体制的改革为整合提供了外部条件。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A股上市公司发生的并购案例不少于4010起,并购金额不少于1.82万亿,占全年并购案例的34.6%,超过全年并购金额的65%。其中,以产业上下游资产为标的的产业并购占比不断上升,并已成为并购市场主流。

03上市公司产业并购的特点

不同于借壳上市和整体上市,产业并购是上市公司向独立第三方购买企业股权或资产,交易对手非关联化、交易市场化、产业协同化是这类并购的显著特点。

上市公司通过纵向或横向的产业整合或跨行并购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并使公司业务规模快速成长。这种并购交易立足于公司长远发展、市场化程度高、代表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目前,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已成为市场化产业并购的先锋。

04上市公司产业并购的驱动力

1、产业面临整合与升级压力

世界经济面临衰退,国内经济增长乏力,市场竞争格局正从区域分割状态迈向全国统一甚至向全球一体化市场演变;产业经济处于结构调整状态,行业内产能过剩,竞争加剧,这种残酷的市场环境促使行业必须走向成熟,产业并购将是满足这一需要的重要途径。

尽管企业通过内生性增长获得业绩成长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但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每年的成长性仍寄予很高的期望,在原有企业经营难以为继或者业务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上市公司要获得新的盈利增长点,或通过横向并购扩大市场占有率,或纵向并购整合上下游资源并降低成本,或者通过混合并购获取优质资产。

2.资本市场为产业整合提供工具和支撑

目前,IPO审核和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是股票发行的改革方向,这必将推动股票市场和估值的理性回归并有利于平衡产业资本估值,企业发展的重心将逐步从上市驱动向价值驱动和成长驱动转变,从而推动上市公司市场化并购。

证监会于2016年启动《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修订,一方面是对绕道借壳、轻资产跨界并购、甚至忽悠式重组进行严格监管和打压,另一方面也是对上市公司开展产业并购的鼓励,使并购重组由政策或套利驱动回归到企业和企业家的商业及价值驱动本源。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效率及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同时,伴随行业龙头的陆续上市,上市公司利用品牌、融资、支付手段等多方面优势,在中国的产业并购市场中崭露头角。主要举措有以下几个方面:

定价市场化,上市公司股份支付的定价给予更多的选择窗口和定价弹性,资产定价逐步放开,评估方法给予更多的选择;

支付手段多样化,重组配套融资放开,除股票和现金支付外,定向可转换债券(例如赛腾股份(603283)收购菱欧科技)亦可作为支付工具,非流通的认股权证等创新手段正深入研究,使支付手段成为交易利益平衡和风险控制的重要因素;

发行对象进一步放松,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换股)可以满足多股东收购和整合的需求。

股份的锁定期逐步放开,以推动股票的流动性,大股东增持的老股老办法(锁定12个月)、新股新办法(锁定36个月);

发行对象业绩承诺有条件放松,鼓励给予交易各方更大市场博弈空间;

要约收购效率进一步提升,要约收购的行政许可取消,简化了审核程序,审核周期缩短,推动上市公司市场化收购;

鼓励大股东增持股份。行政许可程序已简化,股份发行中的股东增持、30%以上的每年2%的增持、50%以上股东的股份增持取消豁免申请的行政许可程序。

3、并购基金推动上市公司产业并购

目前,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3600多家上市企业已经出现分化,面临技术变革、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大势,部分上市公司已失去成长优势,增长放缓或面临淘汰出局;另一部分企业则成长性很强、扩展能力大,但缺乏资金和并购能力。资本市场虽然每年都要发生上万起并购案例,但大多是现金并购,效率不高。尤其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大多是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做大做强的途径离不开并购,但缺乏资金和专业的并购能力,潜在的并购市场和矛盾需求为专业化的并购基金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上市公司参与并购基金投资的模式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帮助上市公司完成产业链上下的整合,提高资源配制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有效结合。

05

并购基金的运作模式

国际并购基金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及日本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第四次并购浪潮中,以国际私募资本巨头KKR为代表的杠杆并购投资基金崭露头角,随后并购基金获得了空前发展。国际并购基金既有共同基金“集体投资、专家经营、分散风险、共同受益”的共性,又因其明确的投资倾向而独具特色。

从资金的募集角度来看,并购基金属于私募股权基金,主要采用向特定机构或个人非公开募集的方式筹集资金;从被投资企业的发展阶段来看,并购基金主要投资成熟期、具有稳定现金流的目标企业,而风险投资主要投资创业型企业;从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来看,并购基金意在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而其他私募股权投资对企业控制权无兴趣;

从并购基金的投资策略来看,并购基金主要分为控股型并购基金和参股型并购基金。以获取标的公司控制权的并购基金对基金管理机构具有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并购基金还主要以参与并购事件为主,短期内并未大规模出现真正的Buyout基金。

1、 控股型并购基金

控股型并购基金的运作模式强调获得并购标的控制权,并以此主导目标企业的整合、重组及运营,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并购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是国际并购基金的主流模式。控股型并购基金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1) 以获得并购标的企业控制权为投资前提。国外企业股权相对分散,职业经理人文化趋于成熟,投资者对企业控制权的市场化意识非常强,标的企业控制权的流动性空间较大。当企业发展出现困难或遇有好的市场机会,股东出售意愿较强,并购人较易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这是国际并购基金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2) 以杠杆收购为并购投资的核心运作手段。国外成熟的金融体系为控股型并购基金提供了垃圾债券、优先贷款、夹层融资等多样化的并购融资工具,并购基金杠杆率得以数倍甚至数十倍地释放,投资规模和收益率随之获得提升。

3) 以打造优秀整合能力的管理团队为安全保障。控股型并购需要对标的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经营整合,因此需要具有资深经营经验和优秀整合能力的决策管理团队主导标的企业的一系列整合重组,以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和价值。因此控股型并购基金管理团队包括资深职业经理人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创始人,这也是国外控股型并购基金与其他PE运作模式的较大区别之一。

2、参股型并购基金

参股型并购基金并不取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而是通过提供债权融资或股权融资的方式,协助其他主导并购方参与对目标企业的整合重组。参股型并购基金虽然不能主导标的企业的整合,但可以少量资本为支点,借助增值服务和网络资源参与并购。通常参与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为并购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并购基金根据对行业和并购双方整合价值的判断,以较商业银行并购贷款更为灵活的方式提供过桥贷款,以较低风险获得固定或浮动收益。同时可通过将一部分债务融资转变成权益性资本,实现长期股权投资收益;

二是适当对标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购基金可以是已有并购企业的跟进投资者,也可以联合其他有整合实力的产业投资者为主导投资者,共同对被并购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整合重组,在适当时候通过将所持股权转让等形式退出。

06

国内并购基金面临的主要问题

1、 融资渠道单一

与国外并购基金通常运用银行贷款、垃圾债券等融资工具进行杠杆收购不同,国内并购基金的融资工具比较单一。尽管商业银行并购贷款占并购资金


二:中国并购发展历程

美国的并购历史是西方并购历史的集中反映和代表。从1898年起,美国企业已经掀起了五次并购浪潮。
这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898年到1903年之间。它以横向并购为特征,使资本主义迅速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形成了一大批垄断企业。这五年期间,美国的工业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100家最大的公司规模增长了400%,并控制了全国工业资本的40%。这次浪潮终止的原因有二:第一,美国在1903年出现经济衰退,股市低迷,股价大跌,并购资金来源不足;第二,以《谢尔曼法》的制定为标志,美国国内掀起了反垄断运动的高潮,政府开始抑制导致垄断的并购行为。
这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以1929年为高潮。第二次并购浪潮的最大特点是相当规模的纵向并购的出现。虽然横向并购仍为主流,但是纵向并购风行一时。这次并购主要发生在汽车制造业、石油工业、冶金工业及食品加工业,它加强了第一次并购浪潮的集中,也加强了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1929年爆发的美国经济危机导致该次并购浪潮的终结。
这次并购浪潮发生在“二战”以后的整个20世纪50至60年代。它以混合并购为最大的特点。通过这次跨部门和跨行业的混合并购,美国出现了一批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这次并购浪潮终结于70年代的石油危机。
这次并购浪潮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持续到80年代末,以1985年为高潮。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高风险、高收益的“垃圾债券”这种新型的融资工具的出现,为杠杆收购(LBO)与经营者收购(MBO)创造了条件。杠杆收购(LBO)与经营者收购(MBO)的结合创造出一批全新的“积极投资者”。他们集投资者(委托人)和经营者(代理人)于一身,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从而降低了企业的代理人成本;(2)分解式交易(DivestitureTransaction)为许多综合型大公司采用。通过分解式交易,母公司将其子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分离出去,或者把它出售给别的企业。据估计,此类交易占总交易量的1/3左右。通过这类交易,企业经营者甩掉了包袱,把主要精力放在最有效率的业务上,由此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3)敌意收购的比例较高。
美国从1990年起开始陷入经济衰退,轰轰烈烈的第四次并购浪潮也进入暂时的低潮。
这次并购浪潮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至今,以2000年至2001年高新技术领域的并购为高潮。它有如下特点:(1)跨国并购风起云涌。比如美国得克萨斯公用事业收购英国能源集团,美国环球影城公司收购荷兰的波利格来姆公司,德国的戴姆勒收购了美国的克莱斯勒,英国石油收购美国阿莫科石油;(2)强强联手引人注目。如:美国花旗银行和美国保险巨子旅行者集团的合并金额高达725亿美元,成为全球业务范围涵盖最广的国际金融集团;艾克森以近79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的美孚公司,缔造了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美国在线公司和时代华纳公司组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交易案金额高达1400多亿美元,打造了全球最大的网络传媒集团;(3)大多数企业逐渐放弃了杠杆收购,财务性收购让位于战略性收购,企业开始更多地从自身发展的战略角度来考虑并购问题。
并购在我国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的事物,从1984年至今短短20多年的时间,并购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我国的并购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探索阶段(1984—1987)
1984年7月,保定纺织机械厂和保定市锅炉厂以承担全部债务的形式分别兼并了保定市针织器材厂和保定市鼓风机厂,拉开了中国企业并购重组的序幕。随后,并购开始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展开。这一时期的并购有以下特点:(1)并购数量少,规模小,都在同一地区、同一行业进行;(2)政府以所有者身份主导并购,其目的是为了消灭亏损,减少财政包袱;(3)并购方式主要是承担债务和出资购买。
2.第一次并购浪潮(1987—1989)
1987年以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并购重组的政策,促成了第一次并购高潮。据有关部门统计,80年代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13个计划单列市共有6226个企业兼并了6966个企业,共转移资产82.25亿元,减少亏损企业4095户,减少亏损金额5.22亿元。这段时间企业并购的特点如下:(1)出现了跨地区、跨行业并购;(2)出现了控股等新的并购方式;(3)并购动因由单纯消灭亏损向提高企业经营活力、优化经济结构发展;(4)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出现。
3.第二次并购浪潮(1992—2001)
1992年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促进了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的进程。随着产权交易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育,上市公司出现,外资并购国企和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不断涌现。这段时间的企业并购特点如下:(1)企业并购的规模进一步扩大;(2)产权交易市场普遍兴起,在企业并购重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上市公司股权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要方式;(4)以资本为纽带的混合式并购有所发展,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集团;(5)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纷纷参与并购,并购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国有企业。
4.第三次并购浪潮(2002至今)
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既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又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并购法规,如《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等。这些法规的制定必将引发新一轮的并购高潮的涌现。
http://www.blog.edu.cn/user2/cxlsd003/

三:携程的并购发展历程

携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携程”或“公司”)近日通过了港交所上市聆讯,将成为2021年继百度、哔哩哔哩又一成功赴港二次上市的互联网巨头,上市日期为4月19日。公司本次计划发行3163.56万股,最终发行价确定为268港元/股,预计募资约85亿港元。募资资金中约45%将用于拓展一站式旅行服务及改善用户体验、另外45%用于对技术进行投资、剩下的10%用于一般公司用途。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携程营收同比下滑48.69%至183.27亿元;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32.47亿元。

携程通过内生增长以及多次外延收购,成为国内在线旅游行业的霸主。不过,频繁收购让携程积累了大额商誉,公司同时还面临着美团、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的竞争。

疫情影响致2020年出现亏损 毛利率保持平稳

携程是一家一站式旅行平台,提供旅行产品、服务和旅行内容。2003年,公司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目前市值超过200亿美元。按照易观报告,以商品交易总额(GMV)口径统计,公司是2019年中国最大的在线旅游平台,市场份额13.7%,相较第二名的3.8%优势明显。同时,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在线旅行平台,2019年市场份额为2.3%。

截至2021年2月28日,百度持有携程约11.5%的股份,是公司的单一最大股东。此外,公司董事及高管合计持股6.7%,Naspers持股5.5%。

携程2019年实现营收357.16亿元、归母净利润70.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83%和530.49%。公司2019年利润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为2018年基数较低以及其他收入增加。研究显示,携程2018年产生其他支出10.75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公司2018年的业绩基数。另一方面,公司2019年获得其他收入36.30亿元,主要

图1:2018年至2020年携程营收、归母净利润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携程营收同比下滑48.69%至183.27亿元,归母净利润录得32.47亿元亏损。不过,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与2020年前两个季度相比,公司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业绩有所好转且均已实现盈利。

与收入波动较大不同,携程近年来的毛利率整体保持平稳,2018年至2020年分别为80%、79%和78%。

住宿预订、交通票务构成主要收入

携程的收入

资料显示,携程绝大部分的住宿预订收入

图2:2018年至2020年携程各业务收入占比变化

旅游度假业务指携程向用户提供覆盖国内外不同目的地的打包旅游度假产品,包括跟团游、半跟团游、定制旅行等。2020年,该业务的营收占比明显下降。

但另一方面,携程商旅管理和其他业务近年来营收占比明显上升。其中,其他业务占营收的比例从2018年6%上升至2020年10%。根据招股书披露,携程的其他业务主要包括线上广告及金融服务。

频繁收购积累大额商誉 酒旅业务面临美团竞争压力

回顾携程1999年创立以来的发展历史,对外收购是公司扩大市场份额的一个重要方式。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携程通过增发普通股的方式与百度换股获得去哪儿总投票权的约45%;2016年,公司收购天巡(Skyscanner)进行国际化拓展,总购买对价约14亿英镑;2016年1月和2017年5月,公司投资印度的在线旅行公司MakeMyTrip Limited的可转换债券及普通股。

频繁收购扩大了携程的市场份额,也使得公司账面上积累了巨额商誉,未来可能存在减值风险。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的商誉金额达到594亿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携程目前在国内在线旅游平台领域市场份额领先,但公司也面临着美团、阿里飞猪等互联网巨头企业激烈的竞争。根据美团披露的2020年财报,其2020年国内酒店间夜量为3.55亿。美团当年来自于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的营收为212.52亿元,同比下滑4.6%。同时,该业务还贡献了美团主要的经营利润

根据头豹研究院整理数据,按照间夜量口径统计,2020年下半年美团的在线酒店市场份额位列第一,达到约51%,远高于携程的26%。此外,美团平台高星级酒店的占比也在持续上升。2020年财报显示,高星级酒店间夜量占公司第四季度间夜总量的比例超过15%,其中五星级酒店间夜量同比增长超过110%。

面对具有流量和用户规模优势的竞争对手,携程基本盘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四:阿里并购考拉发展历程

北京时间9月6日,网易与阿里巴巴共同宣布达成战略合作,阿里巴巴集团以20亿美元全资收购网易旗下跨境电商平台考拉。同时,阿里巴巴作为领投方参与了网易云音乐此轮7亿美元的融资。首先就是在份额上,网易考拉与天猫国际在近年来从未跌出前两名。也就是说,跨境电商这一块,天猫国际以后的份额将一骑绝尘,再难觅敌手。
这个“敌手”,不是京东、苏宁,正是在疯狂生长的拼多多。阿里为了抗衡拼多多推出“99划算节”大力扶持聚划算,今年2月,拼多多也上线了跨境电商项目“多多国际”——显然,阿里不能看着网易考拉流入拼多多的口袋里(丁磊早期为拼多多投资人)。
阿里得到的好处还有业务上的融合与互补。网易考拉在母婴品类上颇有优势,并且已经有一整套包括种草社区、短视频考拉ONE物以及直播在内的内容生态,跨境的仓储上也有一定规模,这些可成为阿里业务的增量。
至于阿里对网易云音乐的执着,也是看到了腾讯在音乐上的强势。网易云音乐目前不归属阿里,但阿里的投资足以让其不流入腾讯阵营,说白了,这还是巨头之间的战争啊。
并且,网易云音乐需要新的资金来补充版权,同时开拓社交等新业务。并且阿里资金的注入拉高了网易云音乐的市场估值,一点儿都不亏,甚至可以说赚大了。总的来说,这是笔双赢的买卖,不知一旁的腾讯或者拼多多看到后会作何感想,毕竟竞争眼看着要更加激烈了。
带去新的商机,新的平台,扩大阿里经营范围,**不亏。
就是让卖货的对手少了一个也更加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首先因为我做的是阿里运营,所以我所说明的肯定是站在我角度上去考虑的,一般我都会选做阿里淘宝运营的,一般如果你在做这个突然去做别的第一别的你很陌生第二要的时间也很多
阿里巴巴依靠此次全资拿下网易考拉,轻松占据海外购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了。阿里业务实力增长的同时也挫败了拼多多插手这块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