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基金委主任 什么级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部主任)

jijinwang
就在刚刚!挪威央行终于出手了!如果你还没反应过来,优质公司又要被抢走了?这是怎么回事?点赞加关注,我直接上干货。
 
要知道,挪威央行管理的就是他们国家的养老钱。
 
为此,它不轻易出手,但每一次出手,随后都是大级别行情,而他出手的也必然是万里挑一的优质公司。
 
比如去年二季度新进85万股某斯达半导,随后从168涨至501;去年四季度新进360万股某浙农股份,随后从8.63涨至20.15。
 
我在对它进行深度研究后发现,这次挪威央行又偷偷对A股核心资产动手了,重金抄底这3家公司,其中一家被买走了3041万股,公司光伏组件常年出口位居第一,下一个斯达很可能就是它?它是谁?点赞加关注,我直接公布答案。
 
第三家,华东医药挪威新进656万股,公司是集医药研发、生产、经销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药上市公司;
 
第二家,生益科技,挪威新进852万股,公司是全球第二大刚性覆铜板生产企业,全球市占率超过10%;
 
第一家更牛,公司被挪威买走了3041万股,公司光伏组件常年出口位居第一,下一个斯达很可能就是它?它是谁?点个关注,下期继续分析。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徐莉莎

“四川也是教育重镇,为什么没有省自然科学基金呢?”2011年,一个帖子出现在年轻科研工作者云集的论坛“小木虫”上。帖主“lly7571”不会想到,10年后,这个愿望终于成真。

今年1月,魏彦玉、王晓茹、寇纲等13名省政协委员把设立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重视和鼓励交叉研究的建议带上了省两会。该提案由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领衔办理,分管副省长参与协商。

10月9日,四川省政府领衔办理政协提案专题会议上传来消息,四川将整合现有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项目,设立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

“四川将‘重仓’基础研究!”“这是继天府实验室揭牌后,四川科技界的又一里程碑事件!”消息一出,科技工作者纷纷叫好。

四川已有关于基础研究的科技计划项目,甚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合作成立了“区域创新联合重点基金”,为什么还需要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近日,川观新闻记者进行了走访。

为何提议?

四川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投入比始终在6%以下

1月29日,当省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魏彦玉提交提案时,他在“希望承办的单位”一栏写下了“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政府办公厅”。

按照省政府常务会议要求,省政府领导各自领衔督办一件政协提案。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份提案由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领衔办理。

这份不到4页的提案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基础研究。

“所谓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更多研究一般性、规律性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基础研究被视为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

就像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看似遥远,却无处不在,它可以解释整个宇宙的结构与历史,也具有真实而独特的实际应用。就连智能手机的GPS应用程序也是依赖于广义相对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李静海曾撰文指出,以我国当前面临的“卡脖子”问题为例,表面上主要表现为技术领域的困难,但实质上这些困难往往归结于技术瓶颈背后具体核心科学问题的制约。因此,要解决“卡脖子”问题,必须要突破核心科学问题。

加强基础研究,也是四川发展的内生需求。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楠认为,区域竞争已不再单纯表现为争夺某一龙头企业或重大项目落地,而是向创新链前端的基础研究延伸,通过取得重大开创性的原始创新成果而构筑起先发优势。

多名提案专家指出,目前四川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投入还存在强度不够、“撒胡椒面”等现象,应对支柱产业创新项目、重大基础项目进行倾斜,助力相关项目优先落地。

尽管四川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连年增长,但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投入比始终在6%以下徘徊,近三年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动辄15%左右的投入相比,更是小巫见大巫。

魏彦玉提到,众多沿海省份都成立了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而我省还没有专门的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早在1988年就成立了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财政投入从最初的200万元,发展到如今的4.2亿元,支持科技人员逾5万人次。

每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中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也是一个基础研究水平的表征。据记者统计,近5年来,四川仅有4个项目获得该奖项。

“数据显示,科学研究的投入产出比达1∶33,四川经济增长将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驱动。”魏彦玉在专题会议上再次呼吁,重视基础研究。

有何作用?

增加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投入

发挥“种子基金”“扶持基金”“人才孵化器”作用

四川已有多类项目支持基础研究,为什么还要专门设立一个自然科学基金?

王楠认为,以现有的知识和技术,难以预测在什么时候,在哪些具体领域,出现什么具体的突破,必须依靠科学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依靠科学家对科学前沿的敏感性进行自由探索。设立自然科学基金,无疑是从顶层设计上,增加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渠道,扩大总盘,保障科学家的自由探索。

按照“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投入比要达到8%以上。王楠认为,建设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也是在为争取国家基础研究资源、培育国家级科技成果和基础科技人才打基础。

西南交大电气工程学院教授王晓茹也是联名提案人之一,她最关注的是设立基金对人才的吸引。“主要面向海外或省外年轻博士,与人才引进政策相协调,设立自由探索板块,让更多有创造性思维的年轻科学家加入四川科研队伍。”

王晓茹坦言,自由探索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和原始创新。刚刚博士毕业或正在做博士后的年轻学者,他们在科研起步阶段,需要一个较稳定的土壤,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找到“无人区”做自由探索。

通过自然科学基金的设立,增加持续稳定的资源投入,发挥“种子基金”“扶持基金”“人才孵化器”作用,支持年轻人才队伍的成长,会形成正向循环效应,吸引更多年轻科研工作者到四川起步发展。

联名提案人、省政协委员、西南财经大学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寇纲认为,过去省里有各类资助项目,但不像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一样成体系、成规模。项目资金相对分散,可能会导致资源重复配置和浪费、学科相互隔离等问题。而成体系聚集和科学管理,可带来基金的品牌效应,进一步促进基础研究发展和人才培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它是五大类国家级科技计划之一,是资助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支持人才和团队建设、增强源头创新能力的科技计划。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89位院士致函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借鉴国际成功经验,设立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首肯。198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自成立以来,自然科学基金委坚持以支持基础研究为主线,形成了完备的运行机制、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成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也成为科技工作者心中目前最公平公正的基金。

寇纲时常与年轻科研工作者交流,“你要证明自己的科研水平进入‘国家队’,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最好的标志。”

尽管是标志性、殿堂级的存在,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临新形势,也有深化科学基金改革的压力。他们曾提出,在未来5至10年实现:基于科学问题属性分类的资助导向;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的智能辅助分类评审机制;源于知识体系逻辑结构、促进知识和应用融合的学科布局。

“相比对现有资助渠道进行艰难改革,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可以另起炉灶,加强我省基础研究的投入。”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周强认为,四川作为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的“后起之秀”,可以借鉴吸收国内外基金的先进经验,进行深度融合和机制体制创新,搭建四川特色自然基金的“四梁八柱”。

雏形已现

资金规模5.5亿元

体量和机构设置均超预期

尽管还在谋划,在10月9日的会议上,已经透露出相关部门对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建设的构想。

为办好该提案,今年7月,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政府督查室、省政协提案处、提案者代表组成联合调研组,前往浙江实地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书面和电话调研了江苏、湖南、广东等19个兄弟省份自然科学基金管理运行情况。

省科技厅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将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建设运行模式,结合四川实际支持设立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对我省自然科学基金工作进行宏观管理、统筹协调和监督评估。编制省自然科学基金规划和专项指南,创新体制机制,为科研工作者松绑赋能。

记者多方了解到,2021年省财政统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和省级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约2.5亿余元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据媒体报道,省财政厅在会上透露,2022年将在2.5亿元基础上新增3亿元,用于支持基础研究相关工作。

根据记者掌握的调研报告,目前浙江省的资金规模为4.2亿元,江苏省2021年度的资金规模也是4.2亿元。如果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建设按照上述方案持续推进,其资金规模将超过江浙两地,在全国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中也属于较大体量。

会上,省财政厅还透露,将根据发展需要和使用情况,考虑继续统筹存量和增量资金,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同时,两个部门还提到,将发挥省自然科学基金培育作用,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积极探索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优化经费管理流程,提升预算管理绩效。

多位提案人向记者表示,不管是从资金体量还是机构设置上来看,目前的方案超出预期。“我们此前构想,能不能在省科技厅里划一部分职能来做这件事”,寇纲说,现在省里的方案是成立单独的四川自然科学基金委。从管理的角度来讲,有单独的机构,其运行效率和工作推进力度会大不相同。

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推出后,鼓励什么、如何创新?

专家学者这样建言

目前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正处于积极筹备阶段,专家学者们积极建言,提出自己的思考。

· 更多向青年科技人员倾斜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魏彦玉建议,基金项目可分别设立一般、重点、重大等级别;一般项目单项支持经费不应过多,但项目数量可以较多,以支持更多人员从事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李研曾撰文指出,为充分发挥各级自然科学基金对基础研究工作的促进力度,应明确国家与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的功能定位,国家基金聚焦高端人才、高新成果,发挥壮大种苗、培植树木的作用。省级基金则应致力于种子选手的培育。

此外,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应拉开本地区基金项目竞争层次,鼓励杰出青年人才、资深专家更多参与国家级基金项目竞争,避免高端人才扎堆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造成资源浪费,形成恶性竞争。同时,基金政策应更多向未有建树的青年科技人员倾斜,充分发挥“育苗”作用。

李研建议,建立前瞻性基础研究领域监测机制,对世界先进基础研究方向和趋势进行预判,建立基础研究重大问题数据库,鼓励成建制的重大基础平台承担基础研究项目。

· 创新基金体制机制

突出四川特色,还体现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王晓茹认为,在评审和评价机制上有不少借鉴和创新的空间。

比如在评审机制上,建议对海外人才的项目采用国际评审,可以探索实名制评审;在项目书的设计上更加科学和灵活;扩大基础和前沿领域研究板块,鼓励自由探索。她建议,在国际交流和合作方面,除了在具体项目上的合作,还可以加强科技管理层面的交流和学习。

此外,多位受访者提到,要建立公平、公正、高效的机制,维护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品牌形象。有专家提出,要建立一套良性互动的申诉机制,“不能让问题隐藏在人们的口碑里”。

· 提高对长周期研究的容忍度

长周期与容忍度,也是专家们关注的重点。

现阶段,基础研究的长周期要求与科技评价机制并不匹配,缺少长期考核和稳定资助,助长了急功近利之风。基础研究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不确定因素多、风险大等特点。越重大的突破,孕育的时间可能越长。一些项目3到5年就要考核,对基础研究来说这个时间只够铺基础。

王晓茹说,我们和欧美等科技发达国家做同样的研究,可能在前5年,我们还处于领先;但是到了第10年、第20年或者更长,你会发现真正出原始创新成果或者形成创新体系的,可能是“龟”而不是前期领先的“兔”。

“很多情况下,我们又开始追逐新的热点。因为我们的评审或评价不鼓励做长周期的研究。”王晓茹说,“不鼓励到什么程度?不做热点研究,拿项目、发论文都很难,如果你没有很快出成果,你可能都活不下去。对于基础和前沿的研究,稳定和长期的支持可能更好。”

此外,对从事科技管理和资金管理的干部来说,长周期的基础研究不仅不能体现在当前的政绩上,其不确定性也带来了寻租、套利等风险,资金使用效率评价和审计,也是摆在眼前的问题。

王楠认为,这对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机制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容忍度,一方面稳科研工作者的心。为他们营造稳定、可持续的管理体制和科研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为领导干部“松绑”,建立健全尽职免责机制、完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这意味着围绕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干部考核、财政、审计等制度都要有相应的创新。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