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基金所在基地是什么

jijinwang
长江所与水生所联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江汉湖群清洁水产水质净化生物-生态学基础及保障策略”正式启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联合申报的“江汉湖群清洁水产水质净化生物-生态学基础及保障策略”项目获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力争在4年时间内,通过解析江汉湖群典型水产养殖模式氮磷来源、转化及成因,研究池塘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水域生态效应;从生物-生态学角度研究强化清洁水产水质净化机制,阐明池塘-净化湿地清洁水产系统中氮磷循环机制以及系统尾水净零排放的生物-生态协同机理;揭示稻-渔综合种养系统氮磷等营养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高效流动的作用机制;最终确定基于养殖容量和受纳水体功能区划的尾水排放阈值。
  为顺利完成该目标任务,2021年4月1日至2日,水生所和长江所联合到位于江汉平原核心地带的荆州调研,实地考察项目实施区域的基本情况,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研究方案。此次调研由水生所科研处处长贺锋研究员带队,长江所副所长李创举研究员、科技处处长张辉研究员以及项目核心成员李钟杰研究员、李谷研究员、邱东茹研究员、周巧红研究员、徐栋研究员等20余位专家参加。
  在依托于长江所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池塘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家参观了中心目前正在运行的包括沟渠湿地-池塘复合循环水养殖、稻田-池塘复合种养、室内一体化循环水养殖等系统的清洁水产养殖模式,并对复合池塘养殖理念、生态滤池构建技术、固定化生态浮床技术以及稻田异位修复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荆州农业高新区长江大学农业产业科技园内,大家参观了不同类型的生态种养模式,听取了长江大学朱建强教授关于围绕稻虾模式研发开展的田间工程改造、水质调控、繁育分离、面源污染控制等系统性工作的介绍。通过实地走访,大家纷纷表示,此次调研的基地均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为顺利开展联合基金项目提供了基础保障。
  贺锋处长表示,联合基金为长江所和水生所紧密开展科研合作提供了条件,此次调研标志着项目的正式启动。李创举副所长希望团队成员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围绕项目目标,制定好研究技术路线,最终形成兼顾江汉湖群水域生态环境要求的清洁水产养殖综合决策系统,为江汉湖群乃至湖北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

调研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池塘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调研长江大学农业产业科技园
上一篇:长江所等单位完成的“鄱阳湖刀鲚资源、产卵场调查与保护研究”成果通过科技成果评价下一篇:长江所在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肉质提升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打印本页

【精品能源内容,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碳达峰、碳中和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加碳汇和减少碳排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

在碳汇方面,地质碳汇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工程碳汇)、基性超基性岩化学风化(矿物碳汇)和碳酸盐岩溶蚀(岩溶碳汇)三种类型。据中国地质调查局近年来的调查研究,我国陆域及毗邻海域沉积盆地深部咸水层、枯竭油气藏及深部不可采煤层分布广泛,可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提供万亿吨级的巨大空间;基性-超基性岩分布广泛且类型多样,矿物碳汇潜力可达13万亿吨;全国岩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岩溶碳汇通量平均每年为0.5亿吨碳,相当于中国森林碳汇通量的68%、草地碳汇通量的7.3倍。

在碳减排方面,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评价,我国336个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和全国水热型地热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分别为7亿吨和19亿吨,如果能够充分合理开发利用,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7.5亿吨和47亿吨,可有效支撑实现碳达峰目标。初步评估,地下10公里以浅的干热岩资源储量巨大,若能实现技术突破得以开发利用,将为碳减排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虽然我国地质碳汇潜力巨大,但与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碳汇相比,其在双碳目标实现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应有重视,推进地质碳汇调查研究与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工作程度和研究精度差距较大。我国地热资源虽然丰富,但受勘查开发技术、经济政策和地热矿业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资源探明率和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为此,建议:

一是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进一步突出地质碳汇作用。将地质碳汇相关内容纳入能源、工业、城乡建设等领域和石化化工、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重点行业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财政金融、碳汇能力、统计核算和督查考核等支撑政策。部署重大专项工程,开展全国地质碳汇本底调查、碳储量评估、潜力分析,建立地质碳汇监测体系,核算“地质作用-生态过程-人类活动”耦合系统碳收支量,探索建立地质碳汇核算和评估制度,逐步推动地质碳汇整体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二是建设地热清洁能源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积极支持建设地热清洁能源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全国地热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区划、探采实验等任务,深入开展重点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效应监测评价,加快推进干热岩资源调查和开发示范,加强地热勘查开发关键技术攻关,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科技支撑和清洁能源保障。

三是将地质碳汇基础理论和增汇技术研究列入国家科技创新研究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建议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地和人才计划中,加强地质碳汇科技战略部署。针对工程碳汇,加快推动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规模、环境影响、经济性评价以及地下运移监控等关键技术研发;针对矿化碳汇,加大对基性-超基性岩与饱和二氧化碳水溶液在地下反应速率、控制因素及固化机理研究和快速矿化固碳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力度;针对岩溶碳汇,重点部署微生物、碳酸苷酶、土地利用形式等人工干预对岩溶形成及碳汇的影响研究,以及“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技术方法攻关。赋能地质碳汇开发利用,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服务“双碳”战略目标。(农工界别小组拟提交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案)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属于中国能源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的作品,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