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题目大家就知道我今天要讲诺贝尔奖基金了。
为了让大家阅读起来更加亲切一点,以下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所有的货币单位(瑞典克朗),我都刻意隐藏,大家知道就好。
诺奖基金主要数据
如果把它当做一只家族基金的话,它的大概样子是这样的,现在整个盘子是51亿,去年投资回报率为8.5%,收益大概4亿,从中拿出6,000万用来生活(颁奖)。
大部分人对这个数字无感,那我们可以把整体规模再给他缩小100倍。再来理解一下。
老诺家搞了一个家族基金,现在整个盘子里面有5,000万,去年投资回报率为8.5%(也没多厉害),收益大概400万,从中拿出60万用来补贴生活(每个月5万的生活费)。
现在是不是好理解多了?
不用说,大家肯定都希望有这样的一支家族基金。上可赡养老人,下可抚养子女。你夫妻二人,则可以一心一意醉心于自己的事业。
怎么来构造这样的家族基金呢?诺贝尔的经验可供参考。
诺奖基金的前50年和后70年
其实诺奖基金也并非一帆风顺,从1901年开始首次颁奖,基金在前5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一直缩水的。
比如1945年诺奖奖金名义值只有12万,比1901年的15万在名义上就减少了20%,如果按照美元来计算的话,实际上缩水近2/3。
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基金会要持续承担高达10%的税负。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政府还加征临时国防税。基金本身面临着沉重的负担。
其次是诺贝尔在遗嘱当中要求基金主要投资于比较安全的资产,比如债券等。这导致基金的稳定性较好,但是收益率较低。
转折发生在二战后,尤其是1953年。诺奖基金身上的各种税负开始逐渐取消。在美国的投资活动也享受免税待遇。诺奖基金开始投资于风险市场,包括股票,房地产等。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经验积累,诺奖基金逐渐把投资框架固定了下来。
. 债券投资比例:20%±10%;
. 股票投资比例:50%±10%;
. 另类投资(对冲基金、实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比例在30%±10%。
凭借这样的投资框架,诺奖基金市值从1953年的大概300万美元壮大到了今年的5.8亿美元,升值190倍。
这个成绩很厉害吗?并没有。68年间的年复合收益率只有8%。
不过,这个过程当中诺奖基金还在不断地颁发奖金,同时还要支出必要的费用,维护诺奖基金的正常运转。根据诺奖基金会章程规定,只能拿3%~4%的资产用于颁发奖金和基金的运营。
如果把这个数据加回去,诺奖基金68年来的复合收益率在11%~12%。
这个数据看上去就比较厉害了。虽然和顶级投资者的收益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已经远超大部分家庭的资产积累速度。
构造普通人的家族基金
首先,一定要在资产组合中配置类似股票这样的高收益品种。所有长期投资类型当中,迄今还没有能够战胜股票的品种。虽然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只有中短期的波动,长期则是确定性的收益。诺奖基金也是从50年代开始投资股票,从而扭转了整个收益率的颓势。
其次,要构建一个稳健的投资框架,除了进攻性的股票以外,也要配置比较稳定的债券资产。毕竟每年都要发奖金,每年都要支出运营的费用,所以资产不能大幅缩水。这是追求稳健的主要原因。家族基金也面临类似的需求,每年收益中的一部分要提取出来用于生活开支。需要尽量避免资产大幅缩水的情况。
最后,只提取年收益中的小部分用于开支。这一点很好理解,如果每年花的比赚得还多,那么整个基金一定是日益缩水的。在诺奖基金的例子当中,每年收益约12%,但是每年的开支只有3%。也就是赚到的钱只有1/4拿来开销。
反向推算
接下来,我们根据家族每年的开销,和家族基金盈利能力,来推算,需要多大的资金规模。
这里我们做了一个假设,每年的开销必须不高于年收益的25%。
红色那一行,是我认为对于一线城市大部分家庭来说,比较靠谱的方案。
准备667万的家族基金。努力一下,把年化收益做到15%。这个目标并不容易,但也不是高不可及。概率上的年化收益期望在100万左右。取出25%,也就是25万用于家庭开销。相当于每个月2万的开支。对于没有沉重房贷的家庭而言,这个方案最为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