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是纯多头的策略,如何在一个组合当中做出平滑的效果?
王晓宁采取的方法是分散。“首先要承认风险无处不在,很难预判,在组合里最好做些对冲,将风险分散掉。”
1
行业的分散。不赌赛道,通过行业均衡配置,用行业之间的对冲和轮动,保持组合在各种市场风格下的表现。
2
风格的分散。深度价值、周期、成长、稳健;基金会平衡4种风格的持仓,让组合在风格发生轮动时,韧性更强。
3
考虑债券配置的对冲。比如对冲债券的久期风险,就会考虑化工股的配置;对冲债券的城投债配置,就会相应减少股票地产链的比例;对冲债券信用风险,会相应减少对应的股票行业配置和银行股配置;对冲宏观流动性拐点的,会减少成长股的持仓;
“通过这些分散,可以对冲掉一些风格和行业上的风险。”王晓宁说,这样的构建方式,可以让这个多头的组合对市场的结构、行业轮动变得不敏感。
“将这些因素去掉之后,个股独立的阿尔法,就是我们擅长的部分。”王晓宁说。
一:债券型基金经理排名
基金公司债券团队实力目前公认比较好的有以下几家:南方、工银瑞信、汇添富、富国、易方达、中银。这些基金团队人员众多,而且业绩也较为优秀。不过有些公司业绩倒是不错,但是受限于公司规模,团队不是很大,比如华商、兴业全球、诺安。您可以自己看看,分析一下孰优孰劣,再结合自己的需求挑选适合自己的产品。二:怎么选择债券型基金经理
很多人买债基从来不考虑费率,但其实,债券型基金的费用对收益的影响很大。长期来看,债券型基金收益低于股基,费用占比高。市场有一些迷你债券型基金,如果这类基金短期表现不佳,可能遭遇清盘的风险,应该避免买入。
但是,债券基金的规模过大也不好,因为债券市场本身的流动性比股票市场要差一些,都说“船大难调头”,如果遇到突发事件需要减仓、换仓,就会比较困难。此外,规模过大会增加基金管理难度,摊薄收益。
根据数据或基金定期报告,我们可以查看某只债基的机构持有比例。机构拥有很大研究优势、信息优势,投资专业度高,选他们持有大比例的债券基金,就是跟随机构的脚步买债基,投资更有保障。
4、选基金公司实力够强的
债券投资需要对债市进行非常专业的分析和细致的研究,老牌的、大型的基金公司更有人才优势。此外,债券投资对流动性的要求也比较高,大的基金公司在流动性方面有优势。
5、选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很多债券基金是主动管理型产品,基金经理的投研能力十分重要,尤其是长期下来,收益会出现很大差距。建议投资者选择管理资产规模较大、投资年限超过5年、管理产品业绩长期比较稳定的基金经理。
此外,为了更严谨,我们要考量最新一任基金经理的任职时间。Wind数据显示,很多债券基金是2017年、2018年才更换的新基金经理,而同一基金经理持续管理的基金,业绩才具有持续性、才有参考价值。所以,最好选择近3年内都没有更换过基金经理的债券基金。
6、选择长期业绩排名靠前的
虽说基金的业绩只代表过去,不代表过来。但对基金来说,考验基金好坏还是要参考其历史业绩。
三:有哪些厉害的债券基金经理
朱爱林,经济学博士,美国密苏里大学MBA。证券从业经历7年。历任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投资经营管理部总经理助理、投资管理中心高级投资组合经理。2001年起任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债券基金经理。四:债券基金经理排名
最牛基金经理朱少醒,最厉害的一点就是,从业时间足够长,公募开放式基金2001年9月诞生,到现在也就19年多点,朱少醒入行15年,平均年化22.47%,按照入行时间来看,他就是A股市场公募基金第一人,没人能和他平起平坐。
不过有几位基金经理虽然从业时间比朱总略短,但是年化回报却比他高,这几位也同样是公募基金的国宝级基金经理。
睿远基金傅鹏博同样也是公募基金的老将了,从业时间11年,虽然资历比朱少醒短一些,但年化回报达到24.53%,比朱总还高出两个点,19年三月份开售的睿远成长,募集资金达到了600亿的惊人数字,当时创造了公募基金有史以来的最高募集规模。
易方达张坤,清华大学毕业,2012年开始管理的易方达中小盘混合,8年时间创造了782%的成绩,近5年排名前三,如果可以继续保持现在26%的年化回报,也是有希望超过朱总的名星基金经理。
泓德基金王克玉,从业10年,年化回报23%,对基金的最大回撤控制的非常到位。
纵观投资界,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也就是在21%,重要的是他可以一直保持,复利之下可以让他坐稳富豪榜前几名,由此可见保持长期稳定的复利回报有多么的重要。
还有不少明星基金经理,比如董承非.谢治宇.萧楠等等…他们的年化回报都在20%左右,长期持有就应该选择这些长期表现优秀的基金经理。
如果觉得有用不妨点赞支持一下。
五:债券基金经理年薪
这两天,基金业两个新闻刷屏。一个是5月6日,前兴证全球基金顶流基金经理、副总经理、后离职投奔私募的董承非宣布,将拿出4000万元认购其新发的私募产品;另一个是5月7日,易方达明星基金经理林森宣布离职。据业内人士称,林森与其他公募大佬一样,也会选择加入私募发产品。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董承非还是林森,都曾是公募圈顶流基金经理,管理规模均超过500亿。
公开资料显示,董承非自2003年起就加入兴全基金,2007年2月开始管理兴全全球视野股票基金。在其担任基金经理后共管理过7只基金,管理规模最高时超过700亿,其代表作兴全趋势基金在7年内实现了321%的回报。
林森2015年4月加入易方达基金,曾任投资经理、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投资经理年限6.44年,历任管理基金17只。林森的代表作是易方达瑞程灵活基金、易方达安心回馈基金,前者在林森管理的五年时间内获得接近2倍的投资回报,后者在林森管理的六年时间内获得1.3倍的回报。林森管理基金规模最高时超过1000亿,今年初仍然有700亿。
公募千亿顶流基金经理纷纷奔私,背后真正的驱动力是什么呢?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归根结底还是利益刺激。公募基金明星经理们收入不菲,但和私募相比,还是差距较大。公募基金经理收入构成只有基础薪水和管理费分红,但私募是根据业绩提成,通常可以拿到超额收益的10%-20%。按照管理规模50亿,5年回报100%计算,在公募基金年收入可能千万左右;但如果在私募,仅业绩提成部分5年就可以拿到4-10亿元,平均年收入1-2亿元。对于那些业绩更好、规模更大的顶流基金经理来说,私募给出的业绩激励更是夸张。
当然,和私募相比,公募提供的则是旱涝保收的安稳环境。像董承非和林森这样的明星基金经理,其所在的公募基金提供的薪水并不低。虽然公募基金从不披露基金经理的年收入,但我们根据公开信息也大致可以了解这个行业的收入水平。
以董承非为例,此次他一次拿出4000万购买自己的私募产品,足以说明他此前在公募基金收入爆棚。按照一般高净资产人士投资高风险理财产品不会超过净资产20%的说法,董承非的身家至少在2亿元。
那么,董承非在兴证全球基金的收入情况如何呢?
我们以董承非管理规模最大的兴全趋势投资混合(LOF)为例,截至2021年末,该基金全年平均规模约350亿,全年按1.5%的比例收取管理费,2020年和2021年管理费分别为3.64亿元和5.51亿元,支付给销售机构的费用分别为0.77亿元和1.41亿元,占管理费比例分别为21%和26%。再扣除交易佣金等费用,剩余大约70%管理费中,按公募基金行业管理,董承非的团队至少可拿到10%-15%,也就是说,仅在兴全趋势投资混合这个产品上,2020年和2021年,董承非带领的基金团队管理费分红可能高达4000万和6000万。这部分分红中,董承非作为带头人,是可以拿大头的。
我们简单统计了一下,2018年-2021年,董承非管理的5只基金管理费净收入(扣除销售费用)合计约40亿,如果管理团队按10%提取激励,则董承非团队过去4年至少拿到了4亿元;如果按15%提取激励,则董承非团队至少获得6亿元。如果董承非跟团队按6:4分配的话,那么董承非2018年迄今获得的管理费收入大约为2.4亿元—3.6亿元,计算下来,董承非年均收入6000万-9000万元。
这个计算数据大概也符合媒体之前报道出的头部基金经理的年终奖数字。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为何董承非投身私募之后,能毫不费力地拿出4000万元购买自己的产品。
再来看看林森的收入。林森管理的主要是债券型基金,相比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管理费偏低,因此也导致基金经理薪水比股票型基金经理低。我们统计了一下,2018年-2021年,林森管理的几只主要产品(未全部统计)为易方达贡献了至少5.4亿元管理费净收入(扣除销售费),林森为首的管理团队按10%提取激励的话,则可以分到5000万元;按15%提取激励,则可以分到大约7000万元。平均下来,林森的年收入也可以达到千万年薪,但跟董承非平均超过5000万的年收入相比,就有点偏低了。
这也说明,林森比董承非有更强烈的动力要离开公募基金转投私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