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金包含哪些 ?

jijinwang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简介
中国职教师资培养的南方高地、产教融合促进者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坐落于广东省省会、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广州,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于2006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21年获批为广东省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是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学校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区位优势,打造中国“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的南方高地;致力于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重大战略需求,成为中国产教深度融合的促进者。
  历史沿革。学校前身为广东民族学院,创办于1957年,首任校长是老一辈革命家罗明同志。是全国首批授予学士学位的普通高等学校;1998年转型为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全国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2002年更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2005年,原广东省机械学校、原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广东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先后并入,2018年更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办学条件。学校现有东校区、西校区、北校区、白云校区、河源校区等5个校区,占地面积2615亩,校舍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44.45万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纸质馆藏总量为230万余册、中外文纸本期刊5726种;中文电子图书约112万种、中外文学位论文约480万篇。建设有校内实验及实训场所264个,建筑面积11.7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66亿元;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273个、校外教育实践实习基地179个。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学校现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大主要学科门类,民族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5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通信与信息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3个珠江学者设岗学科,教育学、民族学、新闻传播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电子信息、机械、能源动力、会计、新闻与传播等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是“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和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职教专硕”)教育试点单位,有25个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1182人,非全日制研究生272人。
  人才培养。学校现设有24个二级教学单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4984人;开设有74个本科专业,其中理工类专业35个,文科类专业39个;师范类专业36个;建有7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和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90余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学校构建了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师资与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体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建有10个产业学院;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获批“广东省大学科技园”“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单位资格;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开展协同创新战略合作项目,与知名企业共建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64个。近三年,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系列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内外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共获国家级奖励400多项、省级奖励900多项。就业率连年保持在同类高校前列,获评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广东省创新创业示范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科学研究。学校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科研平台,入选国家民委研究基地1个(中华民族共同体华南及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基地),建有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知识产权大数据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智库(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民族发展研究中心、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5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2个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际合作基地,13个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平台、10个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团队。此外,学校还与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共建了顺德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与河源市人民政府共建了河源研究院。近三年,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和国家社科基金共50项(自然科学33项,人文社科17项),其中,202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7项(自然科学14项,人文社科3项),其中,2021年获得省科学技术奖4项。

一:自然科学基金包括哪些

护理方面没有申请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
我也不确定,还是看看专业人士怎么说。

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哪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于1986年,30年来资助培养了诸多优秀科学家,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旗帜,是推动国家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30年来,每一个项目都倾注了科研人的无数个日夜,也经历了同行的严格甄别。因此,基金的资金投入代表着科学发展的趋势所向。

基于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其网站上公布的423213项立项项目数据,统计出自然科学基金30年来对242548位科学家(负责人)的资助情况。

本次统计采用当年价格加总计算的方法,对每个科学家(团队)在这30年获得的经费资助总额进行分析,并供科研人员查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年经费排行榜Top100”的计算结果如下。计算发现,获得经费资助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科学家有9人,在5000万以上29人,在1000万以上1017人。如下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8个学部,并设立了“联合基金”。对各学部30年来科学家获得经费情况按照当年价格进行加总计算,得出“各学部30年经费排行榜Top50”。

1. 数理科学部

数理科学部共有23人入围“全领域Top100”,亿级科学家4人。中科院以21名科学家入围本学部Top50而独占鳌头。北京大学也表现优秀,共有6人入围。上海交通大学共有3位科学家跻身排行榜。

2.化学科学部

化学科学部共有18人入围“全领域Top100”,亿级科学家1人。中科院依旧以18人入围本学部Top50而占据绝对优势。其次是清华大学共6名科学家入榜。厦门大学在化学科学领域成绩斐然,4名科学家榜上有名。

3.生命科学部

生命科学部共有7人入围“全领域Top100”。中科院以22人入围本学部Top50,无可动摇地占据了榜首。排名第二的为北京大学,共有7人上榜。中国农业大学发挥自身优势,有3名科学家荣登排行榜。

4.地球科学部

地球科学部共有15人入围“全领域Top100”,亿级科学家2人。在本学部Top50中占据人数最多的依旧是中科院,30人上榜。北京大学以4人上榜的成绩名列第二。西北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均有2名科学家上榜,并列第三。

5.工程与材料科学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共有7人入围“全领域Top100”。中科院地位依旧不可动摇,在本学部Top50中占据11名。清华大学5人入围名列第二。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均有3人入围,并列第三。

6.信息科学部

信息科学部共有12人入围“全领域Top100”。在本学部Top50榜单中,中科院占据14人,名列第一。清华大学5人,名列第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人,位居第三,亿级科学家1人。

7.管理科学部

管理科学部共有3人入围“全领域Top100”。中德科学基金交流中心获得亿级资助,该中心于2000年启用,每年向科学家提供近2千万经费资助开展合作与交流。北京大学有6人上榜,排名第一。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均有3人入围本学部Top50,并列第二。

8.医学科学部

医学科学部共有8人入围“全领域Top100”。中科院以8人入围本学部Top50,继续领衔。北京大学在医学领域表现优秀,有6人上榜。四川大学和浙江大学均有4名科学家入围,并列第三。

9.其他基金领域

另外还有7名入围全领域Top100的科学家, 以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居多。


三:自然科学基金包括哪些学科

  \r 3、运输损耗费:指材料在运输装卸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耗。\r 4、采购及保管费:指在组织采购、供应和保管材料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费用。包括:采购费、仓储费、工地保管费、仓储损耗。\r 5、检验试验费:指对建筑材料、构件和建筑安装物进行一般鉴定、检查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自设试验室进行试验所耗用的材料和化学品等费用,不包括新结构、新材料的试验费和建筑安装企业对有出厂合格证明的材料进行检验,对构件做破坏性试验及其他特殊要求的检验试

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哪些学科

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总体来说进步很大,但是问题也不少。个人认为还算不上世界一流。

中国的基础研究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中国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并引入了一系列倡议和方案,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计划,作为基础研究快速发展的新动力。中国基础研究支出稳步增长,从2001年的52.2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822.9亿元。

由于资金增加,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从2007年到1717年,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引用数量位居世界第二。它在18个学科中的引文数排名前10位,并且在高被引论文数量上排名第3 。 2016年,被“高度引用的研究人员”名单上的中国科学家人数增加到183人(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世界领先的突破,包括高温超导,多光子纠缠,中微子,量子通信和干细胞的研究。

中国的基础研究仍然面临着紧迫的问题

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始于不到100年前,仍然面临着突出的问题。 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开支仍然不足,大约是美国的六分之一。 中国的基础研究支出占其研发总支出的百分比多年来一直保持在5%左右,而美国和日本则为15%左右。 同时,企业和社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很低。 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缺乏领先的科学家。 中国尚未积累足够的基础研究成果和技术,导致工业技术路线图发生重大转变,基础研究尚未为工业通用技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