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建仓易缓不易急。不少人进场后,看到推荐的基金,一把买入或者两三天就干到满仓,这是错误的。养基是长期投资,谁也不可能每次都买在最低点,但谁都可以买在较低的区域,这个区域是空间概念,也是时间概念。比如今年三月到五月这段时间,就是今年的较低区域,但这个区域是事后才知道的,身处其中时,谁也不敢言底部。对于建仓我的体会是,在年度均线之下,分批介入,用十几个交易日积累底仓(一层至三层),之后就定投加仓,遇到急跌深跌时,手动补仓,但也不可一次补太多份额。
第二,控制仓位是根本。养基养基,重在“养”字,养的核心是仓位控制。一般情况下,基金总仓位在三层和九层之间腾挪变换,低于三层失去了养基的意义,高于九层则没有了灵活性,风险巨大。基金总仓位与大盘指数密切相关。大概率来说,3300点之下,九层仓乃至满仓都可以的,3300–3400,八层仓位安全且积极,3400–3500,七层仓位游刃有余,3500–3600,六层仓位进退自如,3600-3700,五层仓位不惧涨跌,3700-3800,四层仓位以静制动,3800点之上,三层仓位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
第三,会买不如会卖。不少人有过曾浮盈三五十个点,几天内跌下神坛,最后平盘出手甚至含泪割肉的经历,那都是不懂止盈吃的亏。养基必须有自己的纪律,自己的操作系统,盈利目标必须设置红线,触线就得止盈,不贪恋后续的红利,这才能保住养基成果,否则,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本人置顶的石头养基纪律,是血的教训换来的,新入场可以参考。
继财政部和央行互怼之后,四大证券报中的《证券时报》又疑似隔空怼上了《证券日报》,小编作为一个卑微的吃瓜群众,更加看不懂上面的节奏了......
《证券时报》疑似隔空怼《证券日报》
ⅰ、《证券日报》:中国股市需要一点屹立不倒的东西
8月16日,《证券日报》头版刊发董少鹏评论文章称,"中国股市需要一点屹立不倒的东西"——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投资者无心恋战,股市成交量较低。面对一时的压力,我们要坚守住中国股市发展所需要的"屹立不倒的东西",即价值投资理念和坚定的发展信念。
左:《证券日报》截图 右:《证券时报》截图
ⅱ、《证券时报》:什么东西能屹立不倒?
8月20日,《证券时报》疑似隔空怼证券日报,刊文称单纯议论"屹立不倒" 没有意义。文中表示:前几天,有人呼吁,"中国股市需要一点屹立不倒的东西",在这种时候,与其高声训话,倒不如真心诚意地挖点儿真问题出来,这对市场、投资者才是一个负责的态度,也才更有价值。至于什么倒不倒的,那是投资者的事,用不着外人训示。
《证券时报》文章的语气颇为不善,对"中国股市需要一点屹立不倒的东西"的言论,其鄙夷之情溢于言表,吃瓜群众吃瓜看戏默默发笑,又想起上周四(8月16日)《证券日报》的另一出"搞笑"言论。
《证券日报》的"搞笑言论"不止这一出
权益类基金加仓到95%是利好?
8月16日,《证券日报》喊话:"截至8月14日,有215只权益类基金的持股仓位已经提升至95%,以满仓状态应对当前的市场行情,"抄底"味道十足。需要注意的是,这215只权益类基金并非是一直保持着高仓位运行。根据Wind资讯仓位估算数据梳理得知,该215只基金在一个月前的平均持股仓位仅为63.68%,短期内的加仓动作十分明显。"
权益类基金是指投资于股票、股票型、混合型等权益类资产,只有固定收益类的基金不是权益类的,比如保本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基金。而《证券日报》的小编很明显是个外行,想给市场提振信心,但反而放出了一个利空:加仓至95%,那后面怎么办?
基金88%魔咒了解一下~!
历史经验显示,在基金仓位由低变高时,基金推出的大量买单会不断推动A股上涨,其造成的财富效应则会引来更多场外资金流入;但当基金仓位达到一定"高度"时,其买入能力已近枯竭,善"见风使舵"的投资者会抢先一步落袋为安,高企的股价出现回落,市场开始由涨转跌。而这个仓位"高度",在历经多年总结后,市场将其确定在88%附近,这便是基金"88%魔咒"的由来。
对于这些已经将仓位提升至95%的权益类基金,如果没有准确抄到底部,在没钱补仓的状态下,满仓的他们没法再进行补仓,再适逢股市大跌,基民会任由自己亏损不赎回?恐怕还将引发进一步的抛盘。
小编很想反问一句,把权益类基金满仓的消息解读成利好,这到底是什么心态,究竟是不了解证券市场还是说别有用心,把投资者都当韭菜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