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如何拉低成本 ?基金怎么拉低成本

jijinwang
定投通过分批买入,降低一次性买在高位的风险。在基金下跌时积累便宜筹码,不断摊薄持仓成本。等待行情回暖时,有机会获得更高收益。
坚持就是胜利,静等春暖花开 [灵光一闪]

一:基金如何拉低成本价

可以摊薄成本。最好等大盘企稳再做,因为现在做了,大盘可能下跌又被套,或者是可以进行少量操作。
每份基金成本价就是你总共定投的月份数乘以1000的结果除以20193.52。
假如你今年一月也定投了,18*1000/20193.52=0.8914,每份成本价0.8914.
假如今年一月还没定投,17*1000/20193.52=0.84185,每份成本价0.84185,每份成本包括手续费。

二:基金拉低成本计算公式

股票摊低成本的计算公式是:   成本=市值/股数=(原持仓成本*原股数+买入价格*新买入股数)/(原股数+新买入股数)   为了保证基金经理资产组合的科学性,基金公司还设立了严格的风控流程。比如:持有任一股票的比例不得超过基金总资产的10%——防止押宝;持有任意股票的比例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0%——防止坐庄;基金经理对单一股票有投资比例权限,超过权限需要报投资决策委员会集体决策——防止冲对投资或内幕交易。

三:基金怎么拉低成本

基金持仓成本过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降低成本:
场内基金:通过高抛低吸、波段操作或做T的形式将成本降低。
因为场内ETF基金有独立的行情可以观看,因此交易方式和交易规则几乎和股票一样。如果场内基金的持仓成本高了,那么可以在基金下跌至支撑位的时候补仓,降低成本。补仓后假设基金开始反弹,再卖出一部分,等待基金再次下跌,就再次补仓。
1、由于场外基金每天只有一个净值,因此波段操作和做T的方式都不适合场外基金。场外基金持仓成本比较高,可以在基金净值下跌的时候反复补仓。
2、由于持有的场外基金成本已经变高,那么此时可以做一个基金定投,这样留有底仓。经过长期的定投后就能降低成本,并且长期定投未来的收益也会比一次性购买的收益高。
基金持仓成本是指在一个时期内连,续进行基金交易后的,交易总成本减去浮动盈亏的数额,除以现持有数量得到的数值。市场情况较好时,降低持仓成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补仓,可以加大购买力度,换取更多的基金份额,降低持仓成本;只要基金标的没问题,即可。
不会买基金最好不要随意买入,能认识到基金的投资价值是好事,但基金虽好,是否能**还要看,会不会利用它。投资必须要小心谨慎,有的人承担不起高风险,如股票型基金,这种类型的就不太适合这一类人进行投资,不事先了解就买入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极大的亏损。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降低基金持仓成本,以及不会买基金乱买可以吗问题的解答,这里建议大家,在不了解一款基金时,最好不要盲目投资,以免造成个人经济的损失。

四:基金补仓拉低成本

基金转换就意味着清仓,这样浮亏就变为实亏,在这只基金亏损的💰就真丢水里去了,再也没机会捞出来了。如果被套基金没有脱离未来上涨大趋势最好耐心等待,多付出时间成本,并且补仓拉低成本可加速回本。本人去年初第一次买基金,买了易方达蓝筹精选,现在回看正好买在山顶上,看到直线下跌,卖出部分留底仓,当时亏损比例大得吓人,但减仓后由于本金少了,实际亏损额并不大,可以减少下跌趋势中的实际损失。上月发现k 线在拐头向上了,符合目前消费回暖趋势,于是快速补仓,不到一月已经翻红,还盈利3个多点,一只深套看来遥遥无期的蔫🐔半死🐔这样一操作活过来了。当然,前景不妙的🐔还是早点炖了好歹还能喝口汤免得晚了瘦得只剩鸡骨头。


五:基金拉低成本是什么意思

21世纪中叶,中国已逐渐步入人口负增长时代,三胎政策影响甚微。

近年来,与出生率不断创新低与之对比明显的是,死亡率在逐步爬升,除了有新冠疫情影响的因素,更严峻的问题是劳动力供给在逐渐萎缩,而养老金的支出在水涨船高,大龄单身青年30岁未婚的大有人在,现代人陷入了不敢结婚,不敢消费,不敢生育的怪圈,也就是所谓的”低欲望“社会。

我们来看看隔壁日本和韩国的现状就知道,一旦贫富分化严重失衡,倒金字塔人口结构的重压将会不断加强,最明显的外在表现为中产阶级群体数量的流失,而中国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且没有大家族垄断势力的寡头,暂时还不会演化成邻国的态势。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老龄化速度加快,低欲望社会形态下,”银发经济“将成为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判断经济发展趋势只需要抓住关键问题,那就是未来的钱在谁手里。

先来说年轻人,改革开放只要有胆识下海经商,就可以白手起家的时代已落幕,那时候什么都缺,创新相对来说成功几率较大,而现在创业成功概率极低,原因就在于可创新的空间已越来越少了,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的腾飞,大部分是占了互联网的光,从电商,跨境电商到直播,短视频,这些蓝海市场已被充分挖掘,虽然在一些细分领域还是有可创新的点,但挖掘的概率已大大降低,大部分年轻人还是寻找稳定就业机会,或从存量市场中找商机。

再来说中年人。中年人其实是最煎熬的一代,上有老下有小,左有房贷右有车贷,不敢失业不敢创业,尤其是持续了三年的新冠疫情,让中年人的处境雪上加霜,就算是家里条件还算优越的富人阶级,在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重压下,势必也会增加中低风险项目的投资比例,稳中求变。

最后再来看老年人。不管是老一辈的企业家,还是退休后的国企干部,甚至是普通的打工人,只要年纪时有交社保,首先有一笔稳定的养老金,而且养老金已经迎来十几连涨,只要交够30年,一个月至少有个3000-5000元的稳定收入,虽然不是很多但至少能保证饿不死,因为老年人退休后实际上花不了多少钱,除了医药开支,其他大部分都是补贴上一代去了,所以从理论上来说,老年人是所有群体中消费能力最强的。

但大多数老年人由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而且没有清晰的养老规划,总是把大批的资金存在银行定期,资金利用率得到极大的限制,本来老人家辛苦忙碌了一辈子,到了晚年退休也没有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当然本身家境富裕的靠大额定期存款,每年的利息就够安享晚年了,但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如果想在退休时候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做好清晰的养老规划。下面我就来简单说说适合普通人养老规划的矩阵思路。

老年人的钱袋子分为三部分,月稳定现金流(社保养老金)+固定资产(房产或储蓄)+灵活现金流(自由职业收入),如何来分配这些资金,首先从风险等级依次排序。

1.保险。社保是最后的防线,但为了加固抗风险能力,在年轻的时候,有一定条件需要增加商业保险,商业保险又分很多种,有养老险,分红险,万能险等等,这里首选消费型的意外险和养老年金险为主,有条件闲余资金的可以再购买分红险,权当储蓄投资了,因为保险和银行储蓄不同,储蓄只有增值的能力,而保险除了有转嫁风险的能力之外也有增值的能力,况且保险还可以避税,现代社会最奇怪的现象在于,越有钱的人越喜欢买保险,越没钱的人越不买保险,关键的因素还是这个行业生态被以前一些保险推销员搞坏了,实际上买保险需要学习和讲究技巧,而不是随口听人说,购买保险签字的时候一定要针对保险条款逐字逐字分析,必要时可以咨询律师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

2.定期储蓄+货币基金+债券基金。除去保险开支后,最稳健的收入

3.混合基金+信托。到混合基金和信托部分,风险逐步进入中等级,只要留好前面的退路,那么适当冒险获取稳健收益也未尝不可,基金长期定投亏损概率几乎很低,很多人在基金上亏损主要还是用投资股票的心态去炒基金,有人计算过,就算是从2007年最高6000多点买入,每月定投基金拉低成本,2-3年后就已经可以回本了,如果拿到今天至少最低也有年化10%的收益,如果不会选基金就选最简单的指数基金,基金最忌讳的是一次性资金大额全部押上,而是应该当储蓄一样长期定投,而信托顾名思义也是信用托管委托理财,在未来某个时间节点收回或者传承,这种方式就比较高级了,一般比较适合至少是中高收入群体。

4.股票。股票是高风险的投资方式,如果是作为养老之用,优先选出高分红,高股息的蓝筹股,这里投入的资金可以不必太多,用良好的心态享受企业增值带来的复利。

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养老规划应该是自下而上,也就是我先巩固根基,把可防守的退路想好,再逐步去试探其他的道路,但现实生活中,人大多是感性的自上而下,也就是我有钱了先考虑的不是防守而是进攻,先购买房产,汽车,过度消耗月现金流,当然如果你的各种现金流能够完全盖过支出倒也无可厚非,而大部分人每个月光是还房贷车贷就已经疲惫不堪了,哪还有时间精力去考虑养老规划,做低风险的资产配置呢?

正确的养老规划思维,其实应该从年轻的时候就要开始打好基础,以前依靠炒房倒卖投机暴富的暴发户时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上一辈人确实靠投资房产发了一笔横财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从国家的政策可以看出来,房子只住不炒的大方针不会动摇,现在还有增值潜力的房产仅局限于一线城市的若干地段,大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已不会有太大升值空间,所以通过捷径投机取巧的做法已不再适合大部分人。

要想退休后过上高质量养老生活,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去思考如何购买更多的资产,而不是负债,当然也不是说完全不负债就是最好的,良性的负债能让我们的资产变得更有竞争力,比如车子就是非良性负债,不仅会随着长时间消耗贬值,而且平时养车的支出也需要花费高额现金流,如果不是为了谋生或必须用车,我是不建议过早买车的,当然如果你有办法将买车的非良性负债变为良性负载,那也是极好的。

对此,如果你有更好的养老规划思路,欢迎在评论区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