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国芯股吧是多少 紫光国微股吧

jijinwang
紫光展锐与紫光国微都是属于紫光集团的核心企业,都是芯片制造公司。紫光在法国、德国、新加坡、泰国、中国等国家设有研发和运营实体,现拥有3000名余员工;其智能安全芯片微连接器产品广泛应用于SIM卡、银行卡、交通卡、身份证、护照等产品,涉及电信、交通、酒店、金融服务、电子政务和物联网等领域。

一:紫光国薇股吧

近来,科技板块涨势喜人,相关个股的上涨很多,市场上的投资者对科技板块的热情也开始高涨。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科技板块中细分行业,特种集成电路行业的知名企业--紫光国微。
在还没开始分析紫光国微之前,推荐给大家我刚得来的特种集成电路行业龙头股名单,点击即可获取这份名单:
宝藏资料:特种集成电路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紫光国微是国内特种集成电路领头羊,主营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销售,压电石英晶体元器件的开发、生产与销售,LED蓝宝石衬底材料生产和销售。SIM卡芯片、银行IC卡芯片、存储器、总线器件等产品都它主要生产的产品。
说完了紫光国微的公司情况,接下来就来分析一下紫光国微公司比较棒的地方有哪些,值得我们去投资吗?
亮点一:拥有创新技术以及众多的知识产权
公司对于创新技术的掌握比较多,建立了单片及组件总线产品的设计、验证和测试平台,并研究出现场可编程技术和系统集成芯片的结合体,成功新推出的高性能系统集成产具备了现场可编程功能;经过了很多年的努力实践之下,公司在集成电路的设计和产业化方面有许多经验,在智能安全芯片、特种集成电路等核心产品方面,顶尖人才与知识产权成为了其最大的优势,有多项发明专利,让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奠基了坚硬的基础。
亮点二:突出的市场渠道与品牌优势
公司还积累了深厚的客户资源,同全球各大行业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产品在全球各地的市场上都有卖。并且与智慧连接、智慧金融等方面厂商开展长远的战略配合,芯片生态系统越来越强大进步,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一直在提高。将来,公司将不断注重市场需求,抓住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汽车电子以及数字货币等领域快速发展的机遇,展现技术、人才领域的优势,向市场供应不一样的产品与服务,同时使产业链上下游市场获得了积极开拓,在获得资本市场力量帮助的情况下,达成了公司战略发展的目标,不断地在行业内学习与探索,使自己变得更强大。
字数有限,更多关于紫光国微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学姐已经整合到这篇研报里了,打来链接看看吧:
【深度研报】紫光国微点评,建议收藏!
科技板块具备的成长性很强劲,处于在一条景气度十足的赛道上。作为科技板块的细分行业,现代军事武器中会把特种集成电路进行应用的广泛,我国特种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是在美国的科技封锁、我国的政策支持以及国防信息化的需求牵引的背景下获得发展的。因为这个行业有很多壁垒,比如资质、技术、市场等,竞争格局相对来说比较稳固;下游非常需要智能芯片的提供,有很大的国产替代空间,行业依然有充足的发展空间。紫光国微子靠着其专业的技术、丰富的产品线、广泛的市场布局,有望在国产化的浪潮中进一步巩固市场优势地位,从而在行业的发展当中优先获得红利。
从全方位来讲。紫光国威这家企业,我认为已经是特种集成电路行业里的龙头企业,有希望在行业改革的关头,凭借时代春风,发展速度加快。不过文章还有一定的滞后性,想继续研究紫光国微未来行情的小伙伴,可以点击这个链接,诊股不需要担心,会有专业的投顾帮助你,能够知道紫光国微现在行情是不是在一个买入或卖出的好时机:
【免费】测一测紫光国微还有机会吗?
应答时间:2021-09-27,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二:紫光国微股份股吧

该股短线再次破位下跌的可能性较大,后市看跌,建议星期一盘中冲高时清仓离场观望为宜,如果真正看好该股,等再次下跌后以更低的价格再买入会更好,持仓成本也可大幅降低
000597中线逐渐走弱,谨慎观望为主。短期内有机会,密切关注成交量变化;谨慎观望。
大盘在下跌通道之中,该股将延续弱势,持币观望。
主要是大盘暴跌导致的!  大盘好起来了 该股也会首先反弹!   从技术面分析就是这样的
基本面好的股票不等于就只涨不跌。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在整个大盘系统性风险被释放的情况下,所有个股都会已下跌来应对。只是跌多跌少的问题,先跌后跌的问题,以及跌后能否再涨回来的问题。

三:紫光国微股吧论坛

紫光国微180亿收购同一控制人旗下的紫光联盛100%股权,间接实现对全球销售规模最大的智能安全芯片组件生产厂商之一的Linxens的资产揽入,抛开价格,就技术性和业务而言,这是一笔比较好的并购。

芯片资产对于我国来说是急切和希望发展起来的产业,有优质的“芯”才能在国际上腰杆子更硬气。作为教育部旗下清华系企业,紫光国微多年来被定位为肩负做强做大“国芯”业务的企业之一,而对外并购优质芯片成为了一大“速成”途径。

实际上在本次180亿收购安全芯片组件生产商Linxens之前,紫光国微此前还曾抛800亿元定增方案投入集成电路业务,其中600亿元拟投入存储芯片工厂,37.9亿元拟收购全球半导体后段封测服务领导厂商之一的台湾力成25%股权,162亿元拟投入对芯片产业链上下游的公司的收购,不过后来该定增计划终止。如今启动对法国芯片资产Linxens的并购揽入,也不失为紫光国微在做强做大芯片业务上的一大步。

源自风生焱起的个人分析,欢迎


四:紫光国微股吧分析

紫光国微(002049.SZ)出现令人大跌眼镜的一幕。

10月21日,紫光国微披露的2020年三季报显示,其前三季度业绩同比增长87.51%达到6.85亿元,不仅创历史同期新高,而且远超此前年度最高业绩2019年的4.06亿元。

紫光国微同时还预计,2020年净利润可达7.51亿元至8.72亿元,同比增长85%至115%。

但靓丽的业绩甫一揭开面纱,紫光国微股价却应声跌停。

统计显示,紫光国微股价在10月21日放量跌停,单日蒸发的市值达到76.66亿元。

“紫光国微股价在业绩公告之际跌停,与其实际业绩低于市场预期有关。”一位私募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市场预期出现反差

作为国内智慧芯片领导企业,紫光国微被多家证券研究机构一致看好。

统计显示,从8月20日以来,至少有15份证券研报给予紫光国微买入或增持投资评级。

其中,国金证券研报预测紫光国微2020年至2022年归母净利润为9.25亿元、12.94亿元17.4亿元,光大证券研报对应年度的预测业绩则为9.1亿元、11.8亿元、15.4 亿元。

这与紫光国微10月21日给出的预计2020年净利润7.51亿元至8.72亿元存在较大落差。

紫光国微股价突然跌停,同样令人倍感意外。

此前的8月7日,在紫光国微股价攀上历史最高峰之际,国泰君安研报声称紫光国微业绩长期增长动力充足,将其2020年目标价上调至176.25元/股。

值得注意的是,国泰君安上述研报预测的紫光国微2020年业绩,与紫光国微公司的预计上限基本相符,为8.56亿元。

尽管如此,紫光国微股价却至此见顶回落,至今跌幅达到27.15%。收盘价为113.65元/股,与国泰君安研报的目标价渐行渐远。

但与国金证券研报、光大证券研报等相比,国泰君安研报对紫光国微业绩的预测更为接近实际情况。

“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实现的业绩,与之前的预计差不多,并且接近预计的上限,应该算增长目标跟预期一致了。”紫光国微工作人员10月21日下午对21世纪经济报道

根据之前披露,紫光国微预计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5.48亿元至6.94亿元。

而对紫光国微业绩预测处于公司预计区间的国泰君安上述研报,还预测紫光国微2021年和2022年的业绩分别为12.69亿元与17.79亿元,这个预测与国金证券上述研报相差不大,但高于光大证券上述研报。

大股东套现逾16亿

股价遭遇黑天鹅的紫光国微,此前已经被机构调仓。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二季末,紫光国微的基金持股为占11.29%的6841.14万股,但三季末下降为占7.86%的4761.11万股。

引人注目的还在于,在紫光国微股价大幅上涨的第三季度,大股东逢高进行了减持套现。

按照公告,紫光国微间接控股股东紫光集团及其下属全资子公司紫光通信,于7月1日以集中竞价方式分别减持112万股和120万股,两者均实现了清仓。

而紫光国微控股股东紫光春华,则在7月20日至22日,通过大宗交易方式累计减持779.31万股。由此,紫光春华及其一致行动人累计减持紫光国微股份1011.31万股,占总股本的1.67%。

以大宗交易成交均价和集中竞价减持时的收盘价粗略计算,紫光春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套现逾16亿元。

另外,同方股份(6001009.SH)也在9月17日至21日,通过集中竞价累计出售紫光国微253万股,套现2.99亿元。

紫光国微可算是今年的牛股之一,即使最近股价有所回落,但今年以来的整体涨幅还是达到123.85%,尤其是4月1日至8月7日,其股价区间飙涨213.06%,令市场侧目。

但紫光国微的重大并购却在股价大涨期间画上休止符。

根据公告,6月5日,紫光国微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事项未获得证监会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主要理由是标的资产权属存在瑕疵和标的资产商誉金额占比较大,且申请人未能充分说明本次交易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

而紫光国微是次重组拟收购的是控股股东紫光集团旗下的紫光联盛100%股权,交易价约为180亿元,其声称标的拥有的智能安全芯片组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不过,紫光国微还在继续扩大芯片产业,其10月9日公告称,拟发行可转债募资不超过15亿元,用于新型高端安全系列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车载控制器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可转债募投的重点是发展智能安全芯片业务,这也是公司发展的方向,现在券商正在做可转债的尽调。”前述紫光国微工作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