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转基金经理?

jijinwang
据澎湃新闻,随着权益基金发行逐步转暖,年内首只募资超百亿主动权益基金诞生。渠道人士透露,由易方达副总裁陈皓拟任基金经理的易方达品质动能三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募集规模已超100亿元计划募集规模上限,提前结束募集。

一:怎么找基金经理

  如何购买:一般是银行代理,不同的银行代理的基金种类也是不同的;或是在基金公司的指定地点直接购买。在银行购买时拿本人身份证和一张存有购买金额的借记卡在窗口办理。时间是上午9点半到11点办,下午1点到3点如果您在基金买卖网(www。jjmmw。com)上购买基金的申购费就是打四折!应该是折扣最大的了!我的很多朋友都是在上面买的回答第二个问题: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间接的证券投资方式。

二:基金经理转私募

先不谈优秀,因为就算成为了基金经理优秀的也不多,就先谈谈怎么成为一个私募基金经理吧。

作为交易员能力很重要(包括赢利率和稳定性),但是想要做基金经理名气和影响力更重要,只有别人打心底里觉得你是很明星,很牛掰,比他们自己胡乱炒一气厉害,他们才会心甘情愿的把钱给你,主动替你承担风险,所以,首先你要看起来很专业,熟悉各种政策,经常押中牛股,最好是从经纪人开始做起,能够接触到的有钱的客户都是现成的。

其次,有了客户以后就要有牌照了,可以选择券商托管,也可以选择自己成立私募公司,或者自己自己带着客户和自己投靠一家现成的私募公司,成为私募合伙人。

成了一名基金经理就一定优秀了么?no,基金经理也是要讲二八定律的,真有操盘实力的话,安安静静的做个牛散也不错。


三:研究员转基金经理容易吗

证券公司是最容易进的,因为多数都是临时工。
基金公司是不容易进的,因为从业人员数量和证券公司比微不足道。
基金公司的进入门槛高,如果是客服,营销岗还能相对容易些,投研部门就比较困难了,因为多数基金经理都经历过研究员这一过程,看看这些基金经理的学历就知道有多么高大上了。
最好是券商总部的研究部门,比如券商的研究所做研究员的,就很容易跳巢基金公司。
如果你在券商下属的营业部,那难度就非常大了,因为营业部是没有研究员的,只有n多分析师
分析师是干嘛的?就是做预测的,根本不具备行业调研或者行业从业经历。
你要知道在基金公司中行业研究员是有极大可能升级成为基金经理的
但是你看看基金经理的学历就知道了,大多数基金经理多数出自著名高校,而且有个统计八成的基金经理来自于13所高校。

四:投行转基金经理

“我在投行工作六年,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来做出这个决定。今天,我要从这里辞职了。”

香港某投行的S小姐在自己的离职信上敲出这句话。和她一样,每天都有人从投行离开,各自都有不一样的原因,并不是什么特别少见的事情。只是从圈外人来看,投行的工作光鲜,收入丰厚,为什么这么“轻易”就放弃呢?

他们为什么离开投行?

不喜欢工作的不确定性

IBD工作时间长出差多地球人都知道,其实对我来讲最受不了的不是强度而是不确定性,头一两年基本没法commit任何超出本周末的邀约,随时说活来了就得干,说飞哪就得飞哪,被迫和友人改期转手戏票之类的事不要太多。

另一点我慢慢不能接受的就是自己永远在execute,级别大一级压死人,客户压死人,很少能自己动脑子对做的事情有点input,工作满意度跟熟练度反比。加上每年发完奖金都会走一批来一批,MD以下的所有人都是如此inter-changeable,没有什么离开谁不转。最后往比自己高2-3年的小头目那一看,自己想过他们的生活么,既然结论是否且奖金也越来越不给力了,我就知道该给猎头打电话了。

性格不适合这份工作

链接:http://dwz.cn/68AsiM

28岁时,我据说成了某大行史上最年轻的大陆籍VP(升职祝贺信是老板群发的,有一堆人跑来跟你八卦)。而那一年,我接手的盘子的revenue翻了6倍,我觉得其中一半是运气,一半是能力。部门的RA跟我说,XX总当年VP的时候还比你大,你一定要争取当最年轻的MD。

是的,在同事们眼里,老板赏识我(其实只是因为我业绩好),客户喜欢我,我的职业前途一片光明。然后,在所有人的错愕和难以置信中,我交了辞职信。

为什么?

因为,我的性情不适合。这个行业是屁股决定脑袋,在其位,谋其职。该宰客时宰,该炒人时炒人。手起刀落时,静默无声。

客人的报表好看,investment grade,明明不需要钱,老板也让你三天两头劝人家发发债啊,收收购啊,反正就是不能放这块好肉在那里晾着。投行要的是单子,要的是业务,因为奖金是一年一年发的,当下的中国,几乎每个人都短视,想着捞几票升职涨工资兼吹水谈资,很少有从客人的长远利益考虑。

巴克莱管培生孙一帆

2013年12月31日,孙一帆告别金融业的工作,离开英国巴克莱投资银行,从伊斯坦布尔出发,陆路重走丝绸之路回到家乡,之后她又跑去拉丁美洲,一待就是9个月。在一路,她在美国参与了8日的沙漠乌托邦Burning Man,在各个农场学习朴门农业,在危地马拉学习形而上学与清醒梦,在秘鲁拿到瑜伽老师资格证书,并寻找萨满巫师学习灵性植物,在洪都拉斯学习自由潜水,在古巴和哥伦比亚学跳Salsa舞,26岁的她,走过了56国,办过摄影展,做过民乐指挥,甚至还出了属于自己的书。

对一帆来说,辞职算不上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我在投行的时候,我不能做回真正的自我。”她是作为管理培训生被招进公司的,这是一个培养公司未来管理者的项目,接受了各种各样的培训,先是在英国总部培训两个月,然后在新加坡公司,每9个月轮一次岗。“每天都要穿得很正式,说话也要拿捏着,我性格直率,所以觉得挺憋得慌的。而且每天干的事情都是

想要追求自己的生活、改变金钱观

在投行工作意味着和家人聚少离多。不少投行人在结婚生子后,就会开始考虑跳槽。也有人发现自己在对金钱的执念中越陷越深,想要做出改变。

黑石前MD:Khemaridh Hy

HY是2015年的5月离开金融行业的,那时年仅35岁。他200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理科学士学位,计算机科学),之后在一系列的小型对冲基金工作,6年前加入贝莱德工作。在那里,他一路升迁,成为贝莱德22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业务的纽约研究主管。然后,在他获得权力的高峰之后,Hy离开了他深爱的行业。

关于辞职,HY表示:“我花了两到三年时间才痛下决心。曾经有过一种自我怀疑,我问自己是否愚蠢到要离开一些曾经如此努力的事情,且它们是有很高的进入门槛。这有点像退休的陈述,我对自己说,你正处在你的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为什么要这时离开呢? ”

他直言不讳,使他留在金融领域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恐惧。尽管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他有能力在其他地方都混得不错,但Hy表示,他十分担心“贫困”。这不仅仅是脱离了富有的曼哈顿的“贫困”,也有现实的无家可归。“这就是所谓的稀缺心态,不管你拥有多少钱,你都会害怕有一天你会把它们都用光。”

当Hy离开贝莱德时,他给了自己二年的缓冲期。虽然银行账户缩水,对他来说依然是一个持续的焦虑

事实上,很多人在进入投行后,发现实际的工作和想象中不太一样。有些人选择忍耐,因为不想放弃投行的光环;有些人则选择遵从内心,去做更适合自己的行业或者自己想要做的事业。

投行出路有哪些?

离开投行的人,一般都去哪儿?

1

Analyst的出路

  • 跳槽到另一家更有名气的投行:这家银行可能有更好的团队、更多的bonus、更快的升职路线。
  • 跳槽到另一个部门:如equity research, ECM/DCM, corporate banking等等,这些部门往往有着性价比更高的工作时间。
  • 去hedge fund或者private equity
  • 读MBA

其他的出路还包括自己创业,在积累了一定财富和经验后接管家族企业,或回到自己的祖国做一些相关的事情。

2

Associate的出路

  • 跳到别的银行或部门。
  • 去hedge fund或者private equity,但是相比Analyst难度有所增大。
  • 跳槽到公司。这在Associate级别是更加普遍的选择,一是因为公司的工作不至于过长过累,二是因为在原来的投行里晋升不上去。

3

Vice President的出路

VP级别的出路其实并不是很多,一方面他们专业水准很高而且有很强的客户基础,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级别又不够跳槽到最高管理层的位置。而且,他们在投行的收入高、工作又相对舒服,少有公司能与之相比。因此许多VP都会留在投行,争取Director甚至Managing Director的位置。

  • 跳槽到别的银行。银行里VP的数量很少,因此好的VP一定是各家银行手里的香饽饽!
  • 去hedge fund或者private equity,通常为老板或者同事所加入或创立。

4

Director & MD的出路

Director和Managing Director的出路说实话不是很多,主要看客户基础、人脉和产生费用的能力如何。

  • 跳槽到别的银行:他们可能会在新的银行带领一个团队,或者晋升到最高管理层(M&A领队),并继续在投行里一战到底。
  • 创业。他们可能会创立自己的精品投行、咨询公司甚至是私募基金。
  • 加入公司的最高管理层:一些成功的MD会成为公司的CFO,有些甚至还会成为公司的CEO。例如滴滴总裁柳青,曾经就是高盛亚洲区董事总经理。

当然还有一些MD会追寻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进入政府部门或者从事公益事业,亦或是周游世界、享受生活。

离开投行,并不只是换一份工作

对很多投行人来说,离开投行并不只是换一份工作,而是改变生活方式。有些人还留在圈子里,有些人则永远告别,做自己想做的事。

例如哈佛大学硕士,华尔街工作十年的杜聪,他离开投行,选择拯救万千艾滋病患者。

在第一次去艾滋病村,看到患者的时候,他开始正视自己,拷问自己,反思生命,并放下别人羡慕的锦绣前程,做起了公益。即使“比以前更忙,一文不挣,全年无休,” 一做就是20年。

还有前文提到的孙一凡,她曾说“不如趁年轻,趁一无所有,先圆了自己的非洲梦和公益梦。”26岁去了50多个国家,为津巴布韦的孩子们筹集善款建学校;去肯尼亚,在贫民窟做志愿者……

还有更多的人,他们去实现了自己心中的小小梦想:有法国小哥不喜欢石油这种污染环境的行当跑回巴黎主权基金投新能源的,有回老家某中亚国家财政部的,有不怕冷去莫斯科挣卢布的,有波兰妹子干脆辞职去玩票学甜点顺便准备婚礼的,有德国小哥回国去做纹身和科特饰品创业的……

不论是留下,还是离开,都是人生中的一个选择。

希望你能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