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炒股的思路(疫情炒股思路)

jijinwang
猫们有炒股的吗?有没有畅想一下,有朝一日要是发行一个“王一博投资组合”,会是什么情形?[what][what][what][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刷到一文,突发奇想一下,好期待![奸笑]

创投笔记|第三十一期


投稿人:彭昊宇,小村资本投资经理


人物简介:彭昊宇,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金融数学硕士、数学学士,擅长投资分析和交易结构设计、私募基金产品募投管退全流程工作。在小村资本任投资经理一职,负责为行业龙头上市公司提供资本服务,包括设计投资方案、组织评估投资项目、尽调谈判等,部分参与项目有中际装备(300308),大湖股份(600257)。同时,参与公司创业投资部早期项目投资,关注领域主要是互联网金融、文化和新消费。加入小村之前,曾任职于歌斐资产房地产投资部,参与投资和管理的基金产品总规模逾10亿元人民币。

新年伊始,A股却依然跌跌不休,李大霄的婴儿底之后,是胚胎底还是受精卵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看到了身边“股神”的消失速度的比账户里的钱还快。遥想大半年前,股票投资社区里的“大V”还能带着一起装逼一起飞。

那么,问题来了,去年上半年还站在风口上的“资本宠儿”股票投资社区类产品如今前途几何?用户群做大后是喂去“杀猪”还是流量变现?我想从两个层面来聊这件事。第一个层面,吐槽一下为啥这事现在看起来不靠谱?第二个层面,分析一下怎么让这件事靠谱些?

为啥这事现在看起来不靠谱呢?

“大V”觉醒,内容付费时代倒逼变现诉求

从股票投资社区的产生与发展背景来看。与2007年“大牛市”不同,伴随本轮“大牛市”的是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微信、微博、各类移动资讯应用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聊股票成为了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更多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85后”、“90后”年轻股民,尚缺乏投资经验,渴望提高投资效率。

在此背景之下,一批基于股票投资的社交产品应用应运而生——以雪球、牛股王、仙人掌股票和摩尔金融等为代表。这些产品的设计初衷主要是建立投资者互联交流平台,满足小散股民“提高投资能力”(躺着**)的需求。

“老一代”股票信息资讯类产品,如东方财富、同花顺,侧重于实时资讯提供和数据统计支持。而“新一代“产品更聚焦于与股票投资相关的内容发现,即通过打造优质的PGC(专业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OGC(职业生产内容)获取流量、培养用户粘性。

如果我们把股票投资比做一种“兴趣”,那么也可以把此类产品归入兴趣社交。因此,和豆瓣、穷游等多数兴趣社交产品一样,股票投资社交产品也是由“大V”、“小散”(一般用户)和平台本身构成的。

这些股票社区中的“大V”大多数并非专业金融证券从业者,但却是年轻股民眼中炒股界“民间高手”的缩影,他们是平台上优质内容的主要输出者,通过提供投资策略、个股研究或交易操作,吸引“小散”关注、建立粉丝群体。其中,有的UGC社区里的“大V”也是从一般用户成长而来,他们乐于分享、不求回报,但随着内容付费时代到来和“大V”商业意识的觉醒,大多数“大V”的诉求转向自身投资能力的商业化,而绝不仅是为一般用户热心服务。而一般用户的诉求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有钱赚 —— 要么给我股票代码,要么购买基金产品。因此,平台在这中间的价值体现是实现“大V”和一般用户的利益最优解。

参考其他兴趣社交或者社区导购类的产品,形成“套路”的盈利模式是先通过内容获取网络流量沉淀,建立“大V”(达人)粉丝群,再通过电商等工具实现流量变现。沿着这个思路,我们观察发现,目前主流股票投资社交产品的变现尝试是:

(1)提供付费“大V”内容阅读,类似基金的买方研究,产品向媒体化发展;

(2)帮助“大V”成立公司,发行基金产品,开放投资者认购,平台化身资管,分享佣金和收益分成,产品向金融化发展。

尽管“套路”看上去很美,但通过对服务本质和核心商业逻辑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些“看似很近”的钱并没有想象中好赚。

“大V”真假莫辨 “看似很近”的钱并不好赚

对于媒体化产品来说,摆在眼前的问题是,如何提升股民用户粘性,沉淀流量,并持续挖掘用户潜在价值(这一点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个靠近钱的行业来说很关键),提供更多增值服务,而目前市场上这类产品做得都不够好。

对于金融化产品来说,试图绕过金融机构、或取而代之,实现流量变现,也比较难出现爆发式增长(这与用户数量无关,即使对于千万用户级的产品来说也一样)。

根本原因在于,股票投资不是简单的兴趣,如果我们从风险和回报的角度去看,更难以形成标准化产品或服务,所有金融机构化的商业尝试都需要能够回答金融机构应该回答的问题。

小村投研认为,股票投资社交类产品对标准化盈利模式的探索可能才刚刚开始,收入规模化会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看好那些能够有效调动起传统金融机构资源、并展开合作的公司,他们或许更有机会早一步脱颖而出。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具体谈谈为什么我们说“看似很近”的钱也许没有想象中好赚:

1

“大V”投资能力需时间检验

股票社交类产品中的“大V”不同于兴趣社交中的达人,或社区导购产品中的KOL(关键意见领袖):后者是基于差异化需求提供标准化服务,用户各取所需,服务结果本身不存在一个硬性考核标准;对于前者,也就是“大V“而言,其服务结果必须直面一个赤裸裸的事实——帮用户**了吗?。

在市场单边上涨的时候,买菜大妈都能成为股神,区别只是赚多赚少而已。2015年上半年的时候,身边涌现出一大批股神,天天站在风口上“指点江山”。但在经历了“股灾2.0”、“股灾3.0”后,很多之前活跃度很高的“操盘圣手”却悄悄销声匿迹了,留下用户股票账户里一地鸡毛。由于投资能力这件事本身很难数据化、精准化,我们暂且把“大V”简单暴力地分成“真大V”和“假大V”。

“假大V”其实数量并不少,对于年轻股民来说也很难鉴别。原因非常简单:

第一是因为文章开头时提到的,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变得非常快 —— 也许我自身投资能力有限,但我抄抄张三李四,再合起来修改一下,加两句年轻股民爱听的话(如“满仓干”、“还有一倍上涨空间”、“一旦启动,再没机会上车”),起个引人注目的标题,一样有及时性,一样有人关注。

第二是因为之前单边上涨的“大牛市”背景,自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上证指数从2050点暴涨至5178点,涨幅逾250%,同时期内,创业板的涨幅更加惊人,超过300%(其实,如果从2012年底算起,至去年6月,创业板最高涨幅已接近700%),这样的牛市行情和牛市思维使得“假大V”犯错的成本很低。微博上有一个段子,说一个微博自媒体的“大V”股评师自曝股票账户里一共只有十来万,炒股没**,靠“借鉴”各类“大V”的文章,收取文章费、荐股入群费,在一个二线城市买了三套房。这样的例子可能是个极端,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那是不是我们能够想办法区分“假大V”,或是让他们随着时间自生自灭,问题就解决了?

从事与二级市场相关工作的人都应该明白,验证投资能力最重要的检验标准之一是时间,是个慢活儿,无论对于专业基金经理还是民间“大V”来说,只有具备长时间战胜市场、持续盈利的投资能力才会获得认可。然而,大部分股票投资社交产品成立时间较短,出生时正好赶上牛市,就含着牛市的金钥匙,短期爆发式的收益表现很难说明问题 —— 比如雪球组合,上线也才一年多,正好赶上牛市。即使这些组合很多都取得了远超过专业基金的收益,也在股灾来临后,通过选择清仓保存了多数胜利的果实,可我们依然很难判断其盈利可持续性(尤其考虑像本轮牛市的这种暴涨暴跌行情在未来不会是常态)。

除了产品成立时间短以外,拿用户关注度和网上的模拟炒股组合作为评估“大V”真实投资能力的重要依据,也存在很多问题:

(1) 模拟组合和真实交易不同步

股票投资长期盈亏平衡比例是“271”——20%的人**,70%的人亏钱,10%的人白忙活。“大V”本身属于20%的范畴,如果他们真实地在网上组合中公开同步操作,会引来一般用户跟风盘,在**效应的驱使下,跟风盘会越来越多,但长期下来不可能人人**,盈亏也不会变成从“271”变成“721”(事实上,像雪球70多万用户模拟股票组合,盈亏分布也是“271”,并没有改变这个格局)。

这便迫使“大V”随着用户关注度提高,反而逐渐隐藏起自己的真实交易,或者只论道、不讲术,避免自己的策略过度暴露给对手(股票投资本身就是一种策略预期和博弈,Howard Marks也曾说过与大多数人一致的预期不会产生超额收益)。

比如,雪球用户常把雪球热股榜戏称为“杀猪榜”,一是因为他们认为在热门股票中很难产生可获取超额收益的牛股,二是因为一个股票如果短期内舆论关注热度随着股价快速上涨,往往代表其进入了冲顶派发阶段(一只股票在上涨启动初期,关注度通常不会很高,随着涨幅积累,人气提高,获利者会把部分筹码高位派发给新来的接盘者)。再比如,在东方财富股吧也一直流传一个传说,就是机构会到股吧来做散户的舆情检测,利用散户情绪进行反向交易,这也是为什么股票一跌,很多股民就跑到股吧隔空“问候”主力全家的由来。

(2) 真实账户交易和网上模拟组合操作存在很大差异性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真实交易执行管理中,往往操作难度和操作资金规模的大小成正比——操作资金规模较大的时候,为了避免买卖引起市场过度波动,在交易时都会分多批次进行,但在模拟组合操作无法体现这一点,交易基本都是即时成交,并不存在实际的对手盘。

另外,在涨跌停板交易处理中也常常出现瑕疵。比方说,当一个股票抛出重组方案复牌时,由于通过资产重组,公司盈利能力发生了质的改变,市场往往会对股价有比较高的预期,此时复牌后的买盘远多于卖盘,股价会呈无量涨停,所以实盘交易中即使挂涨停价买入,因为卖盘极少,也不一定成交,但在模拟组合交易中,因为不存在对手盘,有时依然可以成交,致使模拟收益虚高。这也导致了部分产品因此干脆禁止了模拟组合中在涨跌停板价格上的股票成交,但这种处理显然也和真实交易不太一致。

2

散户真正的痛点是交易的管理和执行

移动互联网加速了信息传播速度,使得信息获取不再是核心痛点。在爆发的信息流背后,我们认为股票投资社交类产品其实做了件投资者教育的事。投资者教育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了解市场规则、认识风险,第二层是理解投资策略、学会投资分析,第三层是交易管理与执行。

股票社交类产品围绕前两层多多少少有所渗透,也体现了很多价值,但却很难渗透到第三个层面。这并不奇怪,因为第三层是建立在前两层基础之上,要求比较高,且需要较高的个人素质和天赋。

大多数用户往往只是希望通过股票投资这个途径赚点快钱(说白了就是理财),并没有意愿也没有时间在这个上面花费太多的精力,这正是他们的核心痛点所在:

(1)自己做股票投资精力或能力不足。

(2)公募基金虽然门槛低,但仓位不灵活,且太多公募基金目标只是Beat the Benchmark(跑赢市场基准收益率),牛市涨得不错,熊市跌得也惨,难以持续取得超额收益。

(3)私募基金仓位灵活,回撤控制得好,长期收益更稳定,但门槛高。

股票社交类产品在投资者教育的前两层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同时也勾勒出了一个“社区化私募基金”的轮廓,强调了互动交流、信任认同、真实对话在投资人和私募基金间的作用,但客观上对于用户来说最核心的痛点依然存在,那就是合格投资人门槛。大部分一般用户不一定消费得起“大V”的产品,因为这种私募产品最低投资门槛要100万元起,这也是金融化产品流量变现不会出现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万事也不能一棒子打死(留个后路,日后好相见),毕竟股票市场是个大蛋糕,可是从哪下刀,才能精准切入呢?接下里,我们试着分析一下怎么才能让这事靠谱些?

股票社交产品如何占据一席?

从宏观角度看,随着流动性释放、资产配置效应以及政府向权益类资产的引导,二级市场在未来4-5年内可能会吸收40-50万亿元的增量资金,沪深两市总市值有望达到GDP总量的1.5倍。从交易机制及制度改革方向上来看,未来有望推出注册制、取消涨跌幅、实行T+0、扩大衍生品交易工具、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等等——这意味着未来投资机构的机会可能远多于散户 。

股票社交产品想要在这个市场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更多可能还得要围绕在发挥入口价值和金融生态社区价值上,并利用自身价值积极和金融机构展开合作。(对于有类似战略布局的股票投资社交产品,小村资本也会持续关注。)

那么,怎么做,才能发挥入口价值和金融生态社区价值呢?小村投研认为,股票投资社交类产品和互联网券商之间可能会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看似一个是玩互联网的,一个是做传统金融的(目前互联网券商主要是传统券商的经纪业务互联网化),二者基因不匹配,但实际上,他们各自的用户本身有很高的重合度。

首先,通过股票投资社交产品提供丰富的内容服务可以增加互联网券商交易用户的粘性,打破佣金战“死循环”。券商用户现在是没有粘性的,选择在哪家券商开户交易主要看佣金水平,谁家收的低就选谁,完全是用脚投票。这种“畸形”的价格战主要是由于国内券商多年以来无差异的同质化服务造成的。尤其是对很多交易资产规模在100万以下的用户来说(这其中不乏很多符合“合格投资人”标准的优质客户,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2015年12月公布的数据,100万元以下自然人帐户市值占比高达97.03%。),围绕实现其财务目标所获得的服务寥然于无。

其实一个理性的投资者不会一味去追求低佣金,毕竟最终目的是通过股票证券投资获得收益,所以必然会权衡服务价值和服务价格。只是券商没有建立起服务价值的护城河,放任佣金和通道手续费划上等号,服务价格自然没什么空间。

对于券商来说,短期内可以以价换量,通过占据更多市场份额来增加总收入,但持久的价格战依然不利于行业总体的可持续性发展(毕竟经纪业务贡献券商总收入的50%以上,占比很重)。

互联网券商很大程度上就充分发挥了低佣金优势,这两年通过以价换量的战术快速渗透经纪市场份额,收入规模大幅增长。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当竞争者后来居上,市场佣金差异越来越小,或不再那么敏感时,决定经纪市场份额的必然会是增值服务——如投顾服务、投研服务和资产管理服务等。

这就给股票投资社交产品带来了机会和合作空间。这类产品完全可以在与互联网券商的合作中,通过“接地气”的内容优势切入,培养用户粘性,更深地挖掘用户价值、了解用户,创造机会和空间。比如可以联合互联网券商描绘用户画像,定向提供相应投研报告、咨询服务等。

其次,股票投资社交平台中类似私募基金孵化的事可以和券商资管形成良好互补。一方面,基金孵化可以在券商资管的丰满羽翼下稳健成长。把股票社交平台中积累的互联网大数据和传统金融机构对基金的风控评估手段相结合,实现更立体的评价体系,再经过券商资管财富管理部实现多元产品化。另一方面,券商已经成熟的资管系统可以直接消化一部分的产品用户流量,给股票投资社交平台发私募减轻产品供给压力。

最后,整个围绕“社区化私募基金”投资生态体系建设,两者可以各自发挥所长,互补互益。把线下资源和线上社区充分整合,在分享和交流中相互了解,建立投资人对私募基金的信任和投资风格的认可,而不是简简单单只看净值数字,同时也给私募基金同行之间广泛的交流学习提供一个不问出身的开放式平台。

股票投资试错成本太高

当然,股票社交类产品和互联网券商的结合也许是一个可能的路径,但并不是唯一,未来的打法一定会更加开放。但是,无论选择如何去做这件事,我们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对于想做资管的股票投资社交产品来说,应始终把保护用户利益放在首位。

把“大V”孵化成基金经理的事,我们认为不应操之过急,关于考评方法也需要反复斟酌。毕竟股票投资不是粉丝经济,对于用户来说,试错成本太高,平台应该始终把用户利益放在平台利益之前,对用户负责。

同时,对于这些做内容的平台来说,第一批“大V”用户往往水平比较高,但随着流量大规模入驻,优质用户会流逝,如何维护好优质用户资源,同时不断新开发更多的优质用户,也将会是平台需要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

“创投笔记”专栏:


走了这么久,还记得曾经的你吗?


几年前,你初来乍到,发誓要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投资人。你满心地期待,寻找到举世无双的千里良驹;你祈祷着,撒下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灌溉过的土地结出美丽之花。


于是,你通宵达旦,翻看各种商业计划书。你谨小慎微,推测演算各种成败概率。你出差泡会,打量各种各样的陌生创业者,疲惫却又亢奋。


几年前,你放弃很多,义无反顾地开始创业之旅。你畅想着,要用双手和智慧去改变固有的世界,挑战原来的秩序;你也憧憬过,开发的产品飞进每一部手机,获得赞誉如潮,就像那些业已成功的前辈。


你要向世人证明,自己不是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堂吉诃德,也不只会蹲在咖啡馆夸夸其谈。


于是,你勤勤恳恳,无休无止地对着电脑敲打。天黑了又白,代码抹了又改;你战战兢兢,冒着严寒酷暑拜会形形色色的投资人。辛苦于你,如家常便饭。


成长有烦恼。成长有代价。挫折乃至失败,在你身旁虎视眈眈。于是,有的公司倒下,有的人离去。以效益论英雄的商业世界,失败了,似乎便一无是处。


可无论如何,你走在投资和创业这条路上的经历,就是一笔财富。与你如此,与他们亦如此。若你有不愉快的遭遇,那可以是他人的前车之鉴;倘若你有成功的经验,那可以是创投同行的“指明灯”。


于此,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启动“创投笔记”专栏。


征稿对象:每一位投资人,每一位创业者。


愿您分享:你们的故事、感悟、难题和方法论,写成文章发给我们。如果投资人可以在文中着重阐述你们选择企业的要求、“相面”创业者的技巧;创业者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初心与情怀。那便最好不过。


投稿方式:邮箱:xjbmaker@163.com 微信:yanyan_olivier


如果创业者对投资人有问题,或者求关注,可以发邮件或微信联系我们。我们将请投资人进行解答。


投资和创业,是一场苦行僧。新京报愿陪左右,为您鼓与呼。成长路上,我们携手同行。

投稿 彭昊宇

编辑 闫妍

● ● ●

关注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

加入创客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