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如何判断波峰波谷 ?简谐波波峰波谷判断

jijinwang
市场就是一张无形的网,总是轮番波动,有涨才有跌,有波峰和波谷,随市场而为[玫瑰][玫瑰][玫瑰]
1.大盘如果在3280左右稳住,今天收小阳就是好事[比心][比心][比心]
2.猪肉概念昨天表现不错,后续应该还有,如果小跌可以加点,如果涨,再看一步[玫瑰][玫瑰][玫瑰]
3.中药板块,继续持有[比心][比心][比心]
4.金融暂时波动大,看不明白的话就死捂[呲牙][呲牙]
5.半导体最近跌可以慢慢加仓[玫瑰][玫瑰][玫瑰]
新粉,置顶文章必看[比心][比心][比心][比心]
投资路上,峰哥一路相随[比心][比心][比心]

一:如何判断波峰波谷的振动方向?

质点振动方向肯定就是它的运动方向,
可以说瞬时振动方向没有意义
把振动方向定义为一个坐标轴,
振动方向就是通过弹簧的直线;
这两种说法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分,要看上下文

二:基金出现波峰波谷的原因

充氩气的F —H 管中,电子由热阴极发出,阴极K 栅极1G 之间的加速电压1G V 使电子加速,在板极P 和栅极2G 之间有减速电压P V 。当电子通过栅极2G 进入2G P 空间时,如果剩余能量大于P eV ,就能到达极板P ,极形成电流P I 。
电子在12G G 空间与氩原子发生碰撞,电子把一部分能量给了氩原子,本身剩余的能量小于P eV ,则电子不能到达板极P ,如果发生这样情况的电子很多,电流表中电流将显著下降。
实验时,把2G V 的电压逐渐增加,电子在12G G 空间的电场作用下被加速而获得越来越大的能量。但在起始阶段,电压2G V 较低,电子的能量较小, 即使在运动过程中与氩原子相碰撞(为弹性碰撞)也只有微小的能量交换。
这样,穿过第二栅极2G 的电子所形成的电流P I 随第二栅极电压2G V 的增加而增大(如图5-2 oa 段)。当2G V 达到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时,电子在第二栅极附近与氩原子相碰撞(此时产生非弹性碰撞)。
电子把从加速电场中获得的全部能量传递给氩原子,使氩原子从基态激发到第一激发态,而电子本身由于把全部能量传递给了氩原子,它即使穿过第二栅极,也不能克服反向拒斥电压P V 而被折回第二栅极。
所以电流P I 将显著减小。氩原子在第一激发态不稳定,会跃迁回基态,同时以光子形式向外辐射能量。以后随着第二栅极电压2G V 的增加,电子的能量也随之增加
与氩原子相碰撞后还留下足够的能量,这就可以克服拒斥电压P V 的作用力而到达板极P ,这时电流又开始上升,直到2G V 是2倍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时,电子在12G G 空间会因二次非弹性碰撞而失去能量,结果板极电流P I 第二次下降。这种能量转移随着加速电压的增加而呈周期性。
使用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理论,法兰克和赫兹给予了这实验合理的解释。当电压很低时,被加速的电子只能获得一点点能量。
他们只能与水银原子进行纯弹性碰撞。这是因为量子力学不允许一个原子吸收任何能量,除非碰撞能量大于将电子跃迁至较高的能量量子态所需的能量。
由于是纯弹性碰撞,系统内的总动能大约不变。又因为电子的质量超小于水银原子的质量,电子能够紧紧地获取大部分的动能。
增加电压会使电场增加,刚从阴极发射出来的电子,感受到的静电力也会加大。电子的速度会加快,更有能量地冲向栅极。所以,更多的电子会冲过栅极,抵达阳极。因此安培计读到的电流也会单调递增。
水银原子的电子的最低激发能量是 4.9eV。当加速电压升到 4.9 伏特时,每一个移动至栅极的自由电子拥有至少 4.9eV动能(外加电子在那温度的静能)。
自由电子与水银原子可能会发生非弹性碰撞。自由电子的动能可能被用来使水银原子的束缚电子从一个能量量子态跃迁至另一个能量量子态,从而增加了束缚电子的能极,称这过程为水银原子被激发。但是,经过这非弹性碰撞,自由电子失去了 4.9eV 动能
它不再能克服栅极与阳极之间负值的电压。大多数的自由电子会被栅极吸收。因此,抵达阳极的电流会猛烈地降低。
假设加速电压超过 4.9 伏特,自由电子会在从阴极移动至栅极的路途中,遇到一个非弹性碰撞,失去 4.9 eV,然后继续被加速。照着这方式,在电压超过 4.9eV之后,电流重新单调递增。当电压在 9.8 伏特时,情况又有改变。
每一个自由电子有足够的能量造成两次非弹性碰撞,失去 9.8eV 。自由电子又无法抵达阳极。安培计读到的电流再度会猛烈地降低。电压每增加 4.9 伏特,就会发生一次这种状况,电子累积足够能量(4.9eV的整数倍)后,造成更多次的非弹性碰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弗兰克—赫兹实验
提高电压,在达到第二激发能量时,电流是不是还会达到一个极值?
应该是11.5V左右,用夫兰克-赫兹实验测出来的值。

三:简谐波波峰波谷判断

这个具体要靠自己长期的摸索观察,不过你去读一些技术方面的书籍会很有帮助的,其中布林线就是一个很好的指标

四:波的干涉怎么判断波峰波谷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陈星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想必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验,在雷雨天气,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的光,然后过了好久才听到轰隆隆的雷声。这其中的原因也不难理解,那就是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多了。

闪电

空气中声音的速度大概是340m/s,一马赫的速度,就是指的是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对于光,它的速度似乎是无限的,在日常生活中,光似乎能瞬间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例如我们打开手电筒,几乎就在同时我们就看到了手电筒发出的光传播的很远。其实光的速度也是有限的,只不过非常大。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10^8 m/s。这个速度有多快呢?光在一秒钟内前进的距离大约就可以绕地球赤道7圈半,也就是说,几乎一眨眼的时间光就可以毫不费力的环游世界。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为38万公里,光打个来回也仅仅需要两秒多(事实上,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准确距离就是计算激光来回所花费时间得到的)。而人类在1969年第一次登上月球,花费了三天多的时间才到达月球,由此可见光速有多快。光速是目前人类已知速度的上限,没有什么东西能运动的比光速还快。既然光速这么快,那科学家们是如何知道光速的准确数值的呢?

激光测距

光速测量史

人类历史上首次测量光速是在1676年。当时丹麦天文学家奥勒·罗默通过研究木星的卫星木卫一发现光速是有限的,并不是无限的,并由此估计出了光速的值。他估算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光速的估量

其中的大环是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小环是木卫一绕木星的轨道。当地球远离木星(从L到K)和接近木星(从F到G)时,木卫一从木星的阴影里(C到D)出来的时间会产生变化,从这个变化可以就知道光速是有限的,再加上木卫一绕木星的公转周期和地球的公转周期以及公转速度,就可以估算出光速了。从这中方法估计出的光速误差很大,约为2.2x10^8m/s, 比实际值小26%。

在1728年,英国天文学家詹姆斯·布拉德利进一步提高了光速的准确度。他所使用的是恒星的光行差。光行差如下图所示

光行差示意图

光行差,简单的来说就是地球的运动,会使恒星的方位产生变化。举例来说就是,假设在无风的天气里下雨,雨滴会垂直下落到你的身上,当你以一定的速度奔跑是,雨滴就会以另外一个角度落到你身上,不再垂直。结合这个角度的改变和你的速度,就可以估计出雨滴下落的速度。同样使用恒星光行差,结合地球的公转速度和恒星角度的变化,就可以估算出光速。使用这种方法估算出的光速约为3.01*10^8 m/s,误差仅仅为0.4%。

新思路:如何提升光速测量精度?

首次准确在地球上,而不是依靠天体运动来测量光速的实验是在1849年由法国物理学家阿曼德·斐索实行的,他使用的方法叫做齿轮测速法。

齿轮法测光速

这个方法的关键在于齿轮的转速,齿轮从很低的转速开始逐渐提速,在转速提升到某一关键速度的时候,齿轮转过两个齿的角度时,光线刚好从远处的镜子里折回。这样根据两齿之间的角度以及齿轮的转速,镜子的距离就可以计算出光速的大小。假设齿轮的转速刚好是 ,齿轮一共有N个齿,远处的镜子距离观察者L。那么光速=L**N/

1849年阿曼德·斐索用这种装置测出的光速是3.15*10^8m/s,误差为5%,但是随后,法国科学家莱昂·傅科(就是用傅科摆演示地球自转的那个科学家),提高了这个装置的精确度,用旋转镜面代替了旋转的之轮,测出了2.98*10^8m/s的光速值,误差缩小到了0.5%. 旋转齿轮法和旋转镜面法对于光速的准确测量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这种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很有说服力。直到1926年,这种方法都一直被当做测量光速的首选,精度一直提高到了0.001%左右。

齿轮测速法较为精确并且可信地测出了光速的值。之后不久(1861-1862年)就出现了伟大的麦克斯韦(1831-1879,苏格兰物理学家),给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完美的描述了电磁波的运动,他从方程组中得出电磁波的速度约为c=3*10^8m/s,非常接近当时光速的值,于是他大胆的猜测光就是一种特殊频率的电磁波。后来的实验确实证明了他的猜测。

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当知道光是电磁波之后,我们就可以从另外一种方式得到准确的光速,那就是通过测量(真空磁导率)和(真空介电常数)来计算光速,也就是上面提到的c=。在1907年,美国科学家爱德华(Edward Bennett Rosa)和多尔西(N.E. Dorsey)通过这种方法给出了当时最精确的光速值2.99788*10^8m/s,误差仅仅为0.003%.。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工业技术的发展, 各种测量光速的新技术相继出现,例如谐振腔法(1950年),无线电干涉法(1958年),激光干涉法(1972年)等。下面我们一一介绍。

谐振腔法主要依据的物理原理就是光也是电磁波,因为任意波长的电磁波具有相同的速度,而电磁波的速度和它的波长和频率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 速度=波长*频率。谐振腔法通过腔的尺寸可以很准确计算出里面电磁波的波长,而电磁波的频率又是已知的,因此,可以直接用上述公式计算出光的速度(或者说电磁波的速度)。

最后一种要说的就是激光干涉法了。目前各种资料查到的光速的值 299792458m/s,是通过激光干涉法测量出来的。无线电干涉和激光干涉本质上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使用的是电磁波,只是波长不相同而已。因此我们只介绍激光干涉法。

想象一下水波,如下图所示,当两个水波相遇时,会产生干涉。当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遇时,产生相加干涉,当波峰和波谷相遇时,会产生相消干涉。同样的道理对于光或者激光也是成立的。

水波干涉和波峰波谷示意图

激光干涉条纹

激光是一种高度相干的光,因此很适合用于进行干涉。从激光器发出的光的频率是已知的,精度可以达到10^-9赫兹 左右,波长的测量是通过法布里-珀罗干涉仪测量并和基准波长86-氪605nm的光谱线进行比较得到的,精度也可以达到10^-9m左右。由于激光干涉对于波长的要求非常的高,产生的干涉条纹和激光的波长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干涉条纹可以十分准确的计算出激光的波长。有了激光的频率和波长,就可以计算出光速了:光速=频率*波长。

1972年通过激光干涉法测出的光速值是299792.4562±0.0011m/s, 这时当时能达到的最高的精度了,因为当时米的定义是通过86-氪605nm的光谱线给出的,它的精度限制了光速精度的进一步提高。

不久后的1983年,国际计量大会直接规定光速的值为299792458m/s, 并且反过来用光速重新定义了米。也就是说现在的光速值是给定的,不会再改变了,精度也不会再继续提高了,因为它已经成了"米"这个基本单位的基准。所谓的基准,就是指"米"这个单位的最高精度是由光速的值给出的,因为光速值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从光速测量的历史可以看出,科学的进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需要好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光速测量精度的不断提高,到现在成了一个确定的值,这对于物理学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光速是物理中一个重要的常数,著名的质能方程 E=mc^2, 狭义相对论中的"尺缩钟慢"效应,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波,时空弯曲等等,都和光速密切相关。


五:波源怎么判断波峰与波谷

证券市场里的价格波动趋势分为上升趋势和下跌趋势,从波谷到波峰为上升趋势,从波峰到波谷为下跌趋势。

怎么判断上升趋势?怎么判断下跌趋势?

对于趋势,道氏理论是这样明确定义的:后一个高点高于前一个高点,回调低点也高于前一个低点,这就是上升趋势,反之就是下跌趋势。简单理解就是说创新高不创新低就是上升趋势,创新低不创新高就是下降趋势。如下图:

道氏理论还说趋势有短期趋势、中期趋势、长期趋势。

这三种趋势又该如何理解呢?我们把它套上时间周期就好理解了。例如用周K线图、日K线图、60分钟K线图来划分,周K线图就是长期趋势,日K线图就是中期趋势,而60分钟K线图就是短期趋势了。

判断一个趋势必须在一定的时间框架下进行,否则就无法真正理解和看清趋势。

譬如你说当前某只股票是上升趋势,而我看到的可能是下跌趋势。因为你是在60分钟K线图上看到的趋势,你看到的K线图走势确实是上升趋势。而我在周K线图上看到的趋势却是下跌趋势,必定和你争论起来。所以,描述某个市场的价格趋势,一定要先带上时间周期这个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