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ITs的全称是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简单地说,它的意思是“筹集资金买房子并分享收益。”它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出现在美国。REITs通过发行股票(企业REITs)或发行收益证明书(契约型REITs)筹集资金,将筹集的资金投资于住宅公寓、零售物业、仓储、物流等房地产,并根据协议将投资收益分配给投资者。由于房地产往往具有较高的总价格和相对较差的流动性,REITs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参与大型房地产投资并获得收益的机会。
二、REItS基金的收益有哪些部分?
1、高比例分红。
基础设施公募REITs产品采取强制分红政策,要求将90%的收益所得以分红方式分配给份额持有人,稳定的分红率类似于债券的派息,表现出债性特点,但强制分红并不等同于债券的固定利息回报,有点类似于养老类的投资产品,投资期限一般较长,想快速获利的投资者,可能不是最适合的选择。
2、交易差价。
基础设施公募REITs采取封闭运作,但后续会在交易所上市交易,投资者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竞价交易,类似于股票交易一样。基础设施公募REITs上市首日涨跌幅限制为30%,上市首日以后涨跌幅限制为10%。很多投资者会考虑在上市首日卖出,赚取上市溢价
总结:REITs基金的收益主要来源于高比例分红、交易差价这二部分,值得注意的是REITs基金有点类似于养老类的投资产品,投资期限一般较长,想快速获利的投资者,可能不是最适合的选择。
三、怎么参与REItS基金?
1、场内交易:场内交易需要开通一个证券账户,开户后,在股票账户“业务办理”中找到开通设施基金交易权限后按照流程操作,开通权限,开通后等待发售即可,如果想要上市卖出赚取溢价的话,需要选择场内认购。
2、场外交易:基金代销机构认购reits基金,比如:天天基金、支付宝、微信、京东金融、爱基金、银行等场外认购。但是REItS场外认购的封闭期一般是三四十年,几十年不能卖出,除非是转到场内交易,一般手机或者柜台都可以办理
四、配售
如果reits基金认购金额超过募集金额,将会按比例对认购申请进行确认。查阅资料发现,一般reits的配售比例都低于10%。未成功认购reits基金的资金一般会在配售确认后的2个工作日左右原路退还。
小知识:配售比例这么低,为什么不直接等上市后场内交易,非得折腾几天参与配售?其实不然,一般上市后,都会有一个获利盘出手,价格回撤的过程。发行申购,100%**,但是少。上市后买,就不确定了,像REITS基金,要么赚点跑,要么格局长期持有,当定期存款,每年拿利息;想要靠波动**,很难。因为一年波动不大。
一:京东金融和天天基金哪个好点
蚂蚁财富、京东金融和同花顺爱基金,还有东方财富下的天天基金,当然
二:京东金融和天天基金哪个划算
天天基金是最为齐全的基金投资管理平台,包括所有的基金品种,各类分析、排行、研报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且基本上与所有基金管理公司都签订了优惠协议,购买和赎回既实惠又方便,每天净值盘中估算和盘后更新都比较准确和及时,因此,相对于其他基金投资平台来说,目前天天基金是最好的。望采纳。三:京东金融小白基金天天赚
5月初的时候,中基协公布了《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的数据,大部分人看的都是手机第一屏所能展示的机构,多数分析文章也都是这么个方向。
特立独行如我,肯定不会写这些。
那写啥?
其实,除了“蚂蚁/天天/腾讯”三巨头之外,其他三方代销平台完全可以写一写,这里面可有不少的故事。
这些公司往往都在某个细分的领域里有自己独到的特色和亮点,说句大实话,所谓的大厂们也对着他们的界面“借鉴”了不少东西。
不管你是在公募基金,头部三方平台,还是所谓的小平台,这篇文章都值得你一看。
一、看看基本盘基于中基协的数据,我整理了一下三方代销平台的情况:
除了少数的几家之外,上面表格中的大多数机构我都打过交道,身份还比较有意思,包括员工、同行友商、公募电商负责人和公号博主,这让我获得了不同的视角和感受。
很有趣。
三方机构有几个特征非常明显。
首先是头部效应显著。手握流量的互联网平台就是爸爸,蚂蚁和天天分别是移动和PC时代的流量天花板。别看腾讯(腾安)现在保有量只能在三方机构中排名第三,那是因为人家代销牌照拿得最晚,早先都是通过“基金公司直销+给好买引流”的模式在做,加上在公司准入、资产引入和营销上整体也都把得比较紧的。
我的初步判断是,2-3年内腾讯的非货基保有量将超过天天,大家可以拭目以待。其实对于腾讯这样的平台来说,它的目标不该是超越天天,而是应该对标招行。
如果以超越天天为目标,那格局真就小了。
其次是非巨头平台在细分领域往往有自己特别强的竞争力,超不过巨头,但养活自己没问题。大多数时候做的是巨头们看不上的脏活累活,或是拥有自己比较有黏性的场景。
在前几年的互金热潮中,盈米和好买外接了不少互金平台,这都得一家一家谈,然后一家一家接,对方还常常有各种个性化定制需求,做得很辛苦。
同花顺、蛋卷、陆金所、京东、诺亚、恒天、苏宁、百度和宜信这几家,原先都有自己的业务形态和用户群,做三方代销,算是对原有业务的延伸和客户的迁移。这其中有做股票交易的,做流量平台的,做线下财富管理的,也有做P2P的,不一而足。
第三是进行了大量的产品模式创新。盈米的“货币三佳”/四笔钱、蛋卷的大V组合、京东的小白基金等等,都给我留下来挺深的印象。大平台就更不用说了,天天的超级转换、蚂蚁的余额宝/基金T+1快赎、腾讯的各种攒钱场景,同时收获了用户的口碑和巨量的用户规模。
以上这些都还是此前我看到的。背后还有不少我没看到你看到了的,以及更多连你我都没看到就下线了的。
第四是老板的个人能力和判断对公司的业务形态影响巨大。好的一面是老板往往都是专业出身,对行业有深刻的理解、有强大的热情和内驱力,但不足的地方是往往容易把公司变成一言堂,导致公司都在老板的情怀或是营收目标指导下做事,而不是当前最该做的事情。
这一点上我不举例子,容易得罪人。
其他还有一些特殊气质的公司。
比如中欧,它是榜单中有公募背景同时又能在三方代销做出声响的平台,据说极其内卷,压力和强度都很大。想来也正该如此,否则真的跑不出来。
至于基煜、汇成等几家,都是面向机构服务的,有些还在在特定时点抓住特定机会,冒着风险吃到肉的,不可复制也不好多说,就不展开了。
对了,还有一个大连网金,我是从来没听说过也没打过交道,有了解的同学可以留言让大家看到。
二、有啥问题?有时我会觉得,金融行业的本质是农业。
或者说,你以为自己在做金融,其实却是在做农业。
三方平台身处金融行业,跟金融机构面临一样的问题:看天吃饭。行情好了,躺着就能把钱赚了;行情不好,跑上跑下一通折腾还不落好。
而中小型的三方平台们则更苦。他们要面对更多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四连杀”:个人端没客户、机构端没话语权、资金上没闭环、服务上无感知。
个人端没客户。少的只有几万,多一点的有几十万、上百万,但相比巨头平台动辄几千万乃至上亿的用户体量,在收入贡献、产品建设能力和市场影响力上,都后继乏力。
机构端没话语权。因为客户规模偏小,在与机构合作时,谈不到更高的尾佣;想做点创新和活动吧,也没法从基金公司电商部或是渠道部要到预算和人力的投入,最好的情况,就是把在大平台做好的视频或是写好的文章在这里再发一遍;就算是接入新机构、新产品,在优先级上也得往后放,甚至对于一些排名中后段的基金公司来说,在内部决策时都会被质疑——这么小的平台,接来有啥用?
资金上没闭环。不算大平台,其他的一众平台的底色就是基金货架,上文提到的各种产品创新,更多的是给已经触达的用户一个转化的理由。这是一个从0-1的过程,真的是太难了:让用户看到->让用户被触动->绑卡->入金->投入更多资金,每一个节点都有巨大的折损。用户做了这一切,只是为了一件事——资金的保值和增值。
换言之,你为了让用户有足够强的动力克服重重阻力来投资,除了强调收益之外,几乎没有太多可用的手段。然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你不能给用户承诺收益,也不能定向补贴来增厚收益。
这何止是难,简直是难死了。
而对大平台来说,用户为了更方便地收付款而在支付宝绑定银行卡,为了更方便地收发红包而在
同时,又由于支付宝和
资金流入和流出这两个场景,对应的都是十几亿DAU的大体量用户,而居中的投资场景,至多是小几千万DAU,对于中小型三方来说,可能也就几万到几十万了。
说了那么多,一看这个图相信你就能明白,没有资金闭环的中小型三方平台,只能在极小用户基数的基本盘里,从单一的投资场景下去完成从获客到投资的整个流程,这种情况下,要想赶超巨头平台几乎是不可能的。
什么叫内行看门道,这就是。
懂得了这些,我想你才会真正明白,招行为什么积极引入各种线上线下消费场景,要把MAU提升到和AUM并重的地位,把两者同时作为北极星指标——无他,只为提高场景渗透率、做大基本盘而已。
服务上无感知。由于覆盖用户量级太小,无论你做了多少业务创新、产品优化或是服务提升,能够看到并且感受到的永远只是一小撮人。
同时由于用户规模太小,你无法获得足够多的样本数和反馈,进行更加有效的迭代和优化,最终的结果就是做了不少事,但最后还是说不清楚哪些有效、哪些无效。
所以你就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明明一些新产品新服务都是小平台首创的,后来被大平台“借鉴”去了。最后首创者做得不温不火,而在大平台却“炸”了,对用户体验或是业务转化都有很好的提升。
除此之外,更不用说在外部合作机构拿不到好产品和好资源,在内部创新服务抢不到资源和预算了——即便一时拿到了,也很难持续。要知道在大平台里,同时孵化的项目不要太多,而且不少项目在几年内还不追求业务产出,这完全就没法竞争了。
近些年看到不少人给三方平台支招,包括增加接入的基金数量、做场景运营、提升用户体验、做智能投顾、做财富管理之类,道理说得都对,但也都有同样致命的问题——已经做了的往往发现没啥效果,暂时没做的大概率就是永远不会做了。
这可咋办?
三、该往哪走?有个叫高杉尚孝的日本人写了本书,《麦肯锡问题分析与解决的技巧》。整本书很一般,但其中有一句话击中了我的灵魂:
问题的本质就是现状和期望之间有了落差。
换言之,方法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问题是由目标和现状之间的落差决定的。上文已经说了中小平台那么多问题,那么目标是什么呢?上图。
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四个进阶目标,可以对照看下自己的非货基保有量处于哪个阶段:
- 5亿是参加游戏的生存底线。按照偏互联网的情况来估算,如果达到5亿保有量,假设人均持仓5000元,那么客户规模要有10万。数量看起来不大,其实做起来不容易。目前保有量111亿的诺亚,累计注册用户才38万,其中高净值用户2.7万(数据
挺累人的。
四、别人有啥解法?想解法之前,先抛开蚂蚁、天天、腾讯这三巨头,选几家做得有代表性的平台来看看。
这张图相信大家都看得懂,我就不多做解释了。
从中其实可以抽象出一些共性的底层逻辑出来,即【产品代销-交易提效-特色服务-流量导入】四大模块。先上图,然后展开说说。
核心是产品代销。这是三方平台的基本功,先拿到代销牌照,然后接入公募机构的基金产品,以及产品接入后的货架建设。整个过程下来,基础的BD、财务、互联网产品、互联网运营能力都在里面了。
交易提效。包括APP/
特色服务。这个依托于各家自身的禀赋和目标,多数平台只能选择其中几项来做。
- 金融背景强一点的,更多从财富管理、海外资产配置、投顾服务入手
- 互联网背景强一些的,则喜欢先做宝宝类产品、搭建各种攒钱和投资场景
- 其他一些本身拥有互联网产品的平台,则会从社区、资讯等角度切入,比如雪球。
流量导入。前三项都属于内功修炼,在这之前,平台还需要解决流量导入的问题。
- 外部线上流量导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盈米和好买,前者是在前几年互金大爆发的时候,积极接入了各种大小平台,提供交易插件或H5进行对接;后者是接受腾讯投资后承接了理财通的天量流量。
- 内部线上流量:同花顺有地表最强的炒股软件,陆金所有平安集团的海量用户和交叉协同,京东和百度也都是国内一二线流量巨头。
- 内部线下流量:主要就是诺亚和恒天,开设了大量的线下理财网点,耕耘多年。
基于以上逻辑,各家平台不断建设和演进,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市场格局。不过,这是不是就是行业终态了呢?各家平台是否已经没有提升的空间了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具体的策略和打法,我们在下篇一起揭示,敬请期待!
#专栏作家#张德春,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四:天天基金 京东金融
天天基金是最为齐全的基金投资管理平台,包括所有的基金品种,各类分析、排行、研报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且基本上与所有基金管理公司都签订了优惠协议,购买和赎回既实惠又方便 ,每天净值盘中估算和盘后更新都比较准确和及时,因此,相对于其他基金投资平台来说,目前天天基金是最好的。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