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私募基金如何找客户资源
在说私募基金寻找客户之前,先来说说什么是吧,可能大部分的人对这个名词还很陌生。
也就是寻找一些人进行投资,不过不是公开的,是一种非公开的私募方式。不过主要是向一部分固定的投资人进行招募的,招募主要是以证券为主的。
私募基金的优点有很多的,就比如它的收益十分的丰厚,不过风险的确是特别的大,而且私募基金的增值服务是非常非常齐全的,这点是可以放心的。
私募基金在寻找客户的最开始的阶段都是自己的朋友先开始的,首先呢,就是自己身边的朋友,家人进行投资的,不过在这,就是在起初的时候,也别想着挣钱了,因为毕竟是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这个阶段就是靠朋友家人提高自己的私募基金在这个圈子里的知名度吧,主要就是这个作用了。
接下来就是社会上的了,主要是靠朋友的朋友介绍,去进行投资,或者就是家人的朋友进行介绍投资,在这个阶段,收益是有的,需要注重的一点就是要站稳,留下好的印象,增加自己的私募基金的能力和实力,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去进行投资的。
最后,就是盈利阶段了,这时候的客户源就很多了,毕竟私募基金的名声已经打出来了,会有不少的人慕名前来的。
二:私募基金客户从哪里找
厂长的话
自4月底以来,A股一直处于止跌反弹的趋势。随着各类利好政策接踵而至,明显感觉到身边投资人的信心也在慢慢回复。最近,有朋友咨询厂长想了解从什么渠道购买私募性价比最高?各个渠道之间的优劣又有哪些?今天厂长就来和大家聊聊基金销售渠道的那些“猫腻”。
同一个策略的产品,费率为啥不一样?
自2019年结构性牛市以来,私募基金发展迅速。
中基协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末,私募证券基金的存续规模已经达到6.35万亿元。
很多这两年接触私募的投资人都是从银行理财、信托转过来的。
这些投资人里有不少是因为非标转标的趋势,被迫接触私募,由于对私募的了解程度较低,在最开始买私募产品时很容易被忽悠。
被忽悠并不是说一定会买到不好的产品,即便是不了解私募,在投向一个新的领域时,大多都会选择名气较大,长期业绩优秀的管理人,也就是百亿私募。
所以更多的投资人吃的是“暗亏”,比如买的产品“费率”极高。
曾经一位粉丝私信厂长透露,他在某券商买了一只私募产品,管理费2%,业绩提成25%。
但当他后续致电私募管理人具体了解时,发现相同策略的产品在管理人那的费率却是管理费1.5%,业绩提成20%。
这就是直销和代销在费率上的区别,从这个case里,我们可以看到券商赚了0.5%的管理费和5%的业绩提成。
而更多的投资人可能都不会想到去和管理人直接了解费率,很多管理人为了避免直销和代销的冲突,也不太会告知投资人直销产品的费率情况,
上面这个例子比较直白,还有一种情况是管理费和锁定期都一样,只在业绩提成的设计上有所区别。
比如同个策略的两只产品,产品A(代销)条款:收益5%以上提30%;产品B(直销)条款:收益部分提20%。
费前收益>15%时,产品B费后收益更高;
费前收益=15%时,两者的费后收益持平。
费前收益<15%时,产品A费后收益更高。
所以选择产品A还是产品B,主要得看你对产品的收益预期,如果觉得产品后续会有较高的收益选择产品B较为合适,反之选择产品A。
可能会有投资人疑惑,既然直销费率普遍比代销便宜,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买代销的产品呢?
除了一些投资者可能压根不知道有直销以外,各类代销渠道其实也有他们独特的优势。
各个代销渠道的优劣势
目前市场主要的代销渠道有四个:银行、信托、券商、三方财富。
首先是银行,在各类代销渠道里银行最为强势,因为手里的客户最多。
银行的风控相对比较严格,白名单很难进,规模50亿以下的私募基本不会考虑,对私募过往的长期业绩要求很高,所以银行代销的基本都是景林、淡水泉、高毅这类白马私募。
所以银行的优势就是代销的产品相对稳健,不一定会有特别高的收益,但基本不太会有大雷。
缺点是基本不会有黑马私募,另外银行代销的产品很多在投资范围上也有限制,以及相对较高的预警线、止损线标准。
信托和银行类似,存量客户很多,有非标转标的需求。
银行和信托的最大问题厂长觉得是理财顾问能力都相对较弱,当然银行私行的理顾除外。
信托的理财顾问大多是卖非标固收的,很多对权益产品不了解;银行这边的客户经理则很多是卖保险、银行理财起家,很多你问他私募产品是投啥的都不一定清楚,因为他们最擅长的是告诉你他们行的理财产品比其他行收益高0.2%、0.3%。
在过去“刚兑”的大背景下,闭着眼睛卖产品就行了。
所以投资者如果指望这两个代销渠道的理财顾问给你较为专业的意见真的有点难,毕竟人家以前就和股票、期货这些品种搭不上边。
一定要在银行买,记得选私行的理财顾问,不过私行门槛大家都懂,不是超高净值人群就别想了。
然后是三方财富,除了传统的那几家大三方以外,也包括一些线上渠道。
这些机构优势是产品很多很全,但更像是一个基金超市,私募质量参差不齐,比较适合自身对私募有有一定投资和判断能力的投资者。
然后由于佣金水平相对高点,理财顾问对客户的服务上可能更加上心一点。
其中传统的大三方,认购费是免不了的,他们的理财顾问大多靠这个赚佣金,而线上那些,部分可以沟通。
劣势可能就是风控相对银行、券商会弱一点,代销私募的引入机制更加灵活。
另外KPI压力比较大,有些时候可能会为了完成业绩推一些看上去比较好卖但实际性价比没那么高的产品。
至于三方财富的理顾专业水平,这个就碰运气了,有极其专业的,也有啥都不懂的,平均水平应该处于券商和银行之间。
最后是券商,也是厂长自己接触多一些的代销机构。
首先券商天然对二级市场较为熟悉,他们的客户经理由于经纪业务的原因,每天都和股票打交道,对证券基金的接触也比较早,所以平均专业度这块是最高的。
另外券商的投研实力比上面几个渠道肯定也是强不少的,他们的客户也可以定期收到不少私募产品的研报,包括市场观点等等。
那1%的认购费,换这些研报其实也不算亏了,特别是一些投研能力强的大平台。
厂长自己买私募的时候,一些自己很熟的,会争取直接联系到直销,有费率优势。
但也有些也通过线上三方和券商渠道,有些是额度问题,有些也是看重他们的投研上的服务。
像开头前面讲的券商的例子,费率高就一定不好吗?不尽然。
如果你能通过他们投研服务,做出更优判断,这点费率还是很值的。毕竟,自己乱闯,高买低卖的例子,相信老司机多少有过。
剩下的信托和银行的较少一些。
当然,这个不能说哪个一定更好,只能说适合与否。有人偏爱权益,有人偏爱固收收益类;有人喜欢便捷式筛选服务,有人喜欢自己多研究一些。
对FOF的误解
说到费率,那厂长也顺便聊聊FOF。
以前大多数人对FOF都有个双重收费的印象,实际上这几年下来FOF+子基金的“双重收费”已经降了很多。
首先FOF由于资金量相对较大,可以拿到一些子基金的稀缺策略产品的额度,另外管理费和后端carry这些也基本可以谈到最低。
另外好的FOF机构可以挖掘鲜有人知的潜力私募,并根据投资人的风险偏好进行择时调仓,考虑到这些优点,业内平均水准的“双重收费”的费率其实并不算高。
相比费率,核心的评判还是资产配置上的作用,筛选配置的私募是否有价值,后续的管理是否带来更好的收益。
如果能买到好的FOF产品,持有体验也会很不错,比如一些配置均衡的FOF在今年股市大跌的情况下也可能依然坚挺,回撤可控。
三:私募基金与客户的收益分成
对于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人来讲,基金获得收益后,扣除必要的成本费用税金(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费、银行托管费、中介机构的费用、营业税等等),所获得的是基金的净收益,按照一般惯例,这个净收益中的20%由基金管理提取,叫做业绩报酬,也有叫做浮动管理费的(按年收取的管理费称之为固定管理费),其余80%由全体投资人按比例进行分配,如果是有限合伙制的PE基金,合伙企业不需缴纳所得税,普通合伙人的税金是按照个体工商户的纳税方式,即5%~35%的累积税制,有限合伙人现在一般是按20%税率收取的从根本上分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或者阳光私募,按规定都是不能承诺收益率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承担,所以在选择的时候要仔细的选择管理团队,以及团队的过往业绩
具体得看基金合同规定详情,一般都是规定抽取业绩报仇的下限,分层抽成
四:私募基金公司客户活动
一般来讲,私募有3种情况:1、老板的钱,这种私募相当于老板的私人资产管理机构,基本不需要市场及销售2、小型私募,通过向身边人营销做起,口口相传积累客户3、阳光私募,通过信托公司和银行销售 至于网上营销,除了博客、发帖等,也可以与一些第三方理财网站合作,如好买、数米等不过老实说,网上买私募,我自己都不太放心,除非这个产品有完善的治理流程方便的话,你可以再详细说下你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