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来说说这批私募的身份,很多老股民必定听闻过淡水泉、景林资产、高毅资产!此外,典型的大佬级还包括星石投资、相聚投资、望正资本、重阳投资、清和泉资本、拾贝投资、东方港湾、从容投资、和聚投资、鸿道投资、千合投资、林园投资、观富资产、展博投资、民森投资等等。这批私募团队组成了业内最强的投资阵容!
2、这些私募中的顶尖团队,面对A股如今的指数点位,怎么做的 ?答案是加仓!根据华润信托最新披露数据,今年7月份在华润托管的约110只顶级私募产品的平均股票仓位达到81.81%,环比上升1.82%。这创下了近五年来这个私募群体的最高仓位!这也是过去十年中,这批机构历史上的第二高仓位。
3、根据数据样本的显示,他们的加仓动作从今年5月就开始了!此后的两个月时间内平均仓位大幅增加10%!值得注意的是,处于配置高位的“食品、饮料”,在7月份出现小幅减持,但目前配置比例仍旧高于历史均值。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信息点是,中证500成分股的比例持续下滑,截至目前已连续三年低于20%。与此同时,头部私募对港股配置持续上升,配置比例快速接近20%。讲白了这些顶尖私募团体在港股配置比例变大,中小创配置比例有小幅减少,另外大消费方面的股也出现了减持!
4、看到这里,我相信绝大部分股民朋友也都看明白了。在牛市暴力洗盘的调整期间,业内最强私募阵容一直在,虽然有一些板块策略上的小调整,主要目的是为了躲避利润回撤的风险,但对后市的信心他们更足,仓位说明了一切。
一:华润信托桥水基金
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从私募基金和信托的合作开始说起,为什么很多投资者会将私募基金和信托联系一起?那是因为私募基金最早就是通过信托的渠道开展业务,成为阳光私募,直到国家立法确认了私募基金的定为,才没有了阳光私募的说法。
私募基金在没有合法化之前,主要是通过与信托公司进行合作来取信投资者。因为信托公司可以与银行对资金的安全性进行监管,一定程度上的推动了私募基金的发展,并开始进入银行的白名单。市场通过探索开启了私募基金与信托公司合作的大门,证券投资类信托也成为了信托公司的一个重要业务。
私募基金也通过信托公司的渠道找到了一条相对合法化的发展路径,信托公司也就顺理成为私募基金产品的受托人和发行人。相对“地下私募”而言,媒体把证券投资类信托称为“阳光私募”,与公募基金呼应。
2003年7月12日,云国投信托(现云南信托)推出“中国龙资本市场信托计划”。云国投模式的核心是,产品发行人与投资顾问均为信托公司。这个模式是信托公司主动管理早期的践行者,而主动管理正是信托公司当下苦苦转型的方向。
中国龙已经于2018年7月清盘,清盘时的收益率高达962.55%,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中国龙都交出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单,使得赵凯声名鹊起,直到2012年11月,其离开云国投,涌峰投资。
2004年2月20日,私募投资人赵丹阳与深国投信托(现华润信托)合作,成立“深国投-赤子之心(中国)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投资顾问”的形式开启了私募基金阳光化的模式。
华润信托·赤子之心价值已经于2008年1月清盘,清盘时的收益率是51.42%,年均收益约为12.86%。
目前市场上对于国内第一只“阳光私募”产品到底是出现在2003年还是2004年,还存在着争议,其背后,也是云国投模式(原云南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现云南信托)与深国投模式(原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现华润信托)之争。
因此,私募基金和信托公司之所以很多人会混为一谈,其实是源于特定历史背景下,两个金融机构的发展需要,私募基金要提高公信力,信托公司需要拓宽收入
而阳光私募快速发展的那几年,几乎都是与信托公司合作发行的产品,包括做得比较好的华润信托、云南信托、华宝信托等等。
直到现在,证券类的信托产品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占比已经开始逐步降低了。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8年二季度末,证券投资类信托占资金信托比重已降至12.94%。
从2017年的15.39%开始逐步下滑到现在的12.94%,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私募基金的合法化以后,原本只能选择信托公司的私募基金开始通过与券商、期货公司等更多的中介机构合作,信托公司的业务开始受到挑战。
因此,信托和私募,个人认为业务差别还是非常多的,而两者最容易让人混淆的,就是这两种金融模式曾经的合作,这里就给大家做个说明。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分享不易,谢谢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