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凡公益基金怎么样(益凡产品怎么样)

jijinwang

9月5日,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向受表彰的全国道德模范致以热烈的祝贺。他指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央文明委评选表彰新一届全国道德模范,这对倡导好风尚、弘扬正能量、促进全社会向上向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座谈会上宣读了表彰决定。

58位同志被授予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其中民革党员、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晓艳,九三学社社员、“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两位民主党派成员上榜

257位同志被授予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其中民盟盟员武霞敏,民建会员王贵武,农工党党员宋美录,致公党党员邢纪国,九三学社社员常明昌、王春生、李晶等7位民主党派成员上榜

当前,各民主党派正在深入开展“不忘合作初心 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今天,团结君就为大家梳理下上述8位民主党派成员的感人事迹,以此引导广大民主党派成员向他们学习,向全体道德模范致敬,把主题教育不断推向深入,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

国助人为乐模范民革党员张晓艳

张晓艳,女,汉族,1966年8月生,民革党员,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张晓艳发起成立“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汇聚北京900多名医疗专家志愿者,奔赴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开展医疗援助,行程数十万公里,为万余名患者义诊治疗,使一些偏远地区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见到来自北京的医生。张晓艳被群众誉为“最美医生志愿者”。

为了改善偏远地区缺乏优质医疗资源的情况,让老百姓看好病,张晓艳从2013年起,就开始琢磨如何把北京的知名医生组织起来到基层去,到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去开展服务。2015年3月,她发起成立“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当年4月,就组织10多名医生去山西省武乡县,开展第一次出京义诊活动。有的医生为了不耽误义诊,当天下班后连夜买票赶过去。志愿团的医生特别受欢迎,大家加班加点义诊服务500多名患者。2017年7月,张晓艳带领志愿团专家走进西藏林芝,开展了最为艰苦的一次义诊活动。他们转了两次飞机,又乘坐四五个小时的大巴才到达林芝的波密县,去县里的村庄又坐了一两个小时的汽车。途中海拔最高处达4700多米,工作环境海拔近3000米。专家们与藏民同吃同住,有的医生有高原反应,有的被蚊虫叮咬满身起红疹,但他们担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怕耽误第二天义诊。仅这次活动,志愿团就为2000多名藏族同胞进行了诊治。

为推动义诊长期进行,志愿团目前已经在一些县医院开展常态化支援,每月一次,风雨无阻。几年来,志愿团行程数十万公里,为超过万名患者做了义诊咨询和健康指导,为市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5000多名医护人员开展疑难杂症会诊、诊疗指导等培训帮扶活动,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了基层。考虑到还有很多地方没法及时到达,张晓艳便思考线上线下相结合,用远程会诊和远程培训的方式,与基层医生互动交流。如今,她正在筹备网络远程培训基层医生的工作。她说:“这一番忙碌很美好,视野开阔了,天地也变得更宽了。”

张晓艳为“时代楷模”北京榜样优秀群体成员,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首都道德模范等称号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九三学社社员程开甲

程开甲,男,汉族,1918年8月生,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生前系北京卫戍区某退休干部休养所退休干部。

程开甲是“两弹一星”元勋,坚守为核武器事业奋斗终生的信条,主动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和条件,毅然回国,带领科研人员完成了几十项核武器试验,把自己毕生心血和才智倾注在为国家构筑核盾牌上,是忠诚奉献、科学报国的典范。

坚守初心,科学报国。青少年时代,程开甲就立下科学救国、振兴中华的诺言。1949年,程开甲从爱丁堡大学毕业,留校任研究员。导师建议他把妻子接来,在英国工作、生活。但程开甲始终相信,回到家乡、报效祖国,才是根本的出路。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的优厚待遇和条件,义无反顾返回祖国。回国后,他投笔从戎走进大漠,投身于核武器研制试验。几十年来,他始终坚守初心,信守诺言,为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发展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程开甲常说,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敢于攀登那些前人少有涉及的领域。他善于超前思维、科学预见,提出许多富有创造性、前瞻性的重要学术思想和技术论断,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他参与主持首次原子弹、氢弹试验,以及两弹结合飞行试验等在内的30多次核试验,带领团队利用历次核试验积累的数据,对核爆炸现象、规律及核武器效应与防护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做出杰出贡献,兑现了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奋斗终生的承诺。

德馨品高、行为世范。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倡导学术民主、团结,从不以权威自居、不以名望压人,对起草的每份文件报告反复推敲,对科研试验中的每个隐患从不放过。他热心培养和提携后人。50多年来,程开甲创建的研究所及其所在的基地,已经走出10位院士、40多位将军。面对党和国家给予的最高荣誉,他始终保持淡泊心态。他常说:“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然而,他又是幸福的。在百岁生日的时候,他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程开甲荣获“改革先锋”称号,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八一”勋章,当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民盟盟员武霞敏

武霞敏,女,汉族,1939年1月生,民盟盟员,上海交通大学退休教师。

武霞敏身残志坚,开办“特殊讲坛”。40多年来,她坚持义务家教,为来自残疾人家庭、贫困家庭的孩子免费补课,惠及学生达600余人。她虽无法像普通人一样行走,却搀扶着一批又一批学生走向成功。

武霞敏3岁患小儿麻痹症,5岁时腿上就绑上钢条,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大学教师。1978年恢复高考,弄堂里很多青年人都请她帮忙补课。她和丈夫商量,在家里开设一个专门针对残疾人家庭和贫困家庭子女的“一对一”义务辅导班。1995年,由于长年单腿用力,她右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关节半脱位,她不得不提前退休,但家中的特殊课堂却一直开办着。补课忙起来,武霞敏顾不上自己吃饭,但她却时常把学生留在家里吃饭。

她的学生,既有初中生也有大学生。为了满足对不同年级学生教学的需要,她经常开着残疾车,到附近书店的教辅书专柜上“补货”,然后回家钻研。对一些特殊的孩子,武霞敏不仅辅导他们的功课,还主动和学生父母沟通,化解孩子和父母的矛盾,并给有自卑情绪的学生做心理辅导,鼓励他们乐观上进。

慷慨的武霞敏其实经济并不宽裕,一家人在老房子里住了几十年,几年前才在女儿资助下贷款买了新房。许多人看见她的住房条件后都说,武老师如果收补课费,凭着她的资历,早就能买几套房。可她只是淡淡一笑,“能够为社会尽一点力,这实在是一种幸福”。

武霞敏把教书育人作为己任,并把这种爱心传递给了学生。她的一些学生,在考上大学以后主动申请加入义教助残的队伍,把爱传递下去。

武霞敏荣获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等称号

民建会员王贵武

王贵武,男,汉族,1959年3月生,民建会员,天津银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烈士为国尽忠,我替烈士尽孝”——在过去的21年中,王贵武尊认16位烈士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帮助烈士们赡养父母、尽孝养老,演绎了一段超越血缘的感人故事。

1978年,王贵武入伍到驻兰州空军部队,1980年底复员回到家乡。他发扬军人优良作风,艰苦创业,于1997年成立了天津银座集团有限公司。1998年的一个夜晚,正在陪母亲看电视的王贵武,看到空军一个连队有10名官兵被洪水卷走、壮烈牺牲的场面,非常难过。“他们是我的战友,他们牺牲了,我来替他们尽孝。”他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母亲。“儿子,我们全家都支持你!”有了母亲和家人的支持,王贵武开始了自己的“认亲路”。

在作出决定的第二天,王贵武就来到英雄的部队,了解烈士情况。随后半个月,他跑了四省,把10位烈士的父母一一认下。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每位烈士的父母买了一份终身养老保险。从此以后,王贵武每年都到这些“父母”家探亲过年,一走就是半个月,回到自己家时往往已到元宵节,但家人从没有半句怨言。2008年,他又尊认在汶川地震中牺牲的6位烈士的父母,成为他们的“亲儿子”。他先后两次把烈士的父母接到天津,为他们量身定做新衣服,安排全面体检,还带他们去北京旅游。这些年,有烈士的父母去世,王贵武买墓地、办丧事,像亲儿子一样为老人披麻戴孝、守灵送终。

去年是王贵武认烈士父母20周年,他把银座集团一处办公场所改造成“英雄母亲之家”,接父母们来养老。一位烈士的母亲激动地说:“我们已经70多岁了,能住上这样的房子,真是太幸福了!”他改装供暖,安装电梯,还专门找了南北方各一名厨师,想方设法让父母们吃得好、住得好,生活得更加舒心。

王贵武还积极关心支持部队建设,先后出资50万元建立部队训练奖励基金;为部队送去电脑、电视和空调等;出资300万元改建兴武国防教育基地;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拥军,在实业报国、实业拥军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王贵武荣获“最美退役军人”等称号

农工党党员宋美录

宋美录,男,汉族,1978年6月生,农工党党员,河北省张家口经济开发区卫生计生局副局长兼老鸦庄镇卫生院院长。

宋美录投身公益事业20多年,发起成立张垣之心公益促进会,开展助学、助困、助残、环保等主题公益活动,送医送药、救死扶伤,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助人为乐精神。

他是有求必应的“热心肠”。无论谁有困难找到他,他都会伸出援手。平日里总会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关爱患者家属,资助贫困学生,参加公益活动。节假日,他还继续奔忙,为环卫工人送水,为城市清理垃圾。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将价值2万多元的药品送到市红十字会,并为灾区学生组织捐赠图书文具。自1995年以来,宋美录累计捐出1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近20名,参加公益活动500多次。

他是张家口草根公益的发起者和领路人。2008年,宋美录牵头组建了张垣之心公益促进会,将志愿者的点滴爱心汇聚成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这是张家口最早发起成立、最早登记注册的民间公益组织。成立至今,张垣之心公益促进会培养了一批训练有素的志愿者,累计组织426场大型公益活动,参与志愿服务累计2.3万人次,提供总价值320多万元的爱心物资,筹集资金160多万元,直接帮助贫困学生近万名。他们还围绕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主题打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现项目化运作,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实现民间公益组织品牌化发展之路。

他扶病济困、奉献真情。宋美录经常利用下班时间,带领卫生院职工深入乡村、送医上门,义务出诊近万次,服务周边百姓9万余人,每年抢救危重病人40多人次,每年为社区空巢老人、五保户、困难家庭等免费检查治疗,为弱势群体减免费用10多万元,发放价值20多万元的免费药品。

宋美录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助残阳光使者、河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致公党党员邢纪国

邢纪国,男,汉族,1977年1月生,致公党党员,中国改革报宁夏记者站站长。

邢纪国情系贫困地区,多年跟踪帮扶孤儿,持续邀请医疗专家为贫困患者诊治,常年资助贫困大学生,积极投身宁夏扶贫攻坚,善行义举的脚步遍布宁夏山川。

2009年,邢纪国到宁夏记者站驻站后,发现不少当地群众颈椎、腰椎病及白内障疾病较为严重。2012年至2016年,他多次邀请北京解放军总医院、316医院、306医院专家到青铜峡市人民医院为患者救治,诊治病患1900余例。他倡导和发起“百名专家牵手西部宁夏献爱”“益凡医疗公益万里行”等公益活动,资助弱势群体和特困家庭。近年来,他还协调致公党海淀区委、驻京部队医疗联合体,组织医疗专家等到宁夏生态移民村坐诊义诊,为1600余名困难群众送去健康计划。

邢纪国积极投身扶贫助残事业。他向贫困地区捐赠了200台电脑、26000册图书、500套服装。长期跟踪帮扶孤儿65名,带动社会力量捐款捐物累计达1.3亿元。2015年,邢纪国与身残志坚的吴忠市道德模范姜中云合作,成立宁夏首家残疾人电子商务服务站,帮助残疾人掌握手工艺制作、土特产加工、环卫工具制作等技能,借助该电商平台销售产品,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2017年,他积极协调慈善机构为同心县扶贫捐助560万元,资助200名贫困大学生。

邢纪国还致力于探索“公益+创业+扶贫”的精准扶贫路径,帮助贫困地区增强“造血”功能。2015年,邢纪国依托中国改革报宁夏记者站,借助外部资源,在宁夏贫困地区建立青年“双创双扶”孵化基地。2018年,他又帮助引进建设“和沐生活·双创扶贫”电商服务平台,目前,平台已收到上万订单。

邢纪国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致公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个人、宁夏回族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

九三学社社员常明昌

常明昌,男,汉族,1963年1月生,九三学社社员,山西农业大学教授。

常明昌33年执着追梦,坚持奋战在教学科研和科技扶贫第一线,率团队在全国首开食用菌专业人才本科教育,在省内40多个市县开展科技服务,引领全省食用菌产业转型发展,为促进全省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常明昌牢记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耕耘在本科教学一线。先后主编全国规划食用菌本科、专科统编教材4部,讲授《食用菌栽培学》《真菌分类学》等课程2012年率团队在国内开创食用菌专业人才本科教育,食用菌学科建设在全国名列第三,为推动培育专业人才提供了良好平台。他先后为近2万名本科生授课,他的课程一直是听课规模最大的校选课,300多人的大教室总是座无虚席,培养出一批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

常明昌科研创新结出了累累硕果。他先后发表论文216篇,出版著作12部,发表16个食用菌新种,培育食用菌新品种2个,率领团队完成技术标准19项,建立了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标准体系,研发的产品荣获了中国(山西)特色农业博览会5项金奖。2002年常明昌自筹资金近千万元,创立了山西省最大的食用菌研究基地。2014年以来,常明昌主持国家成果转化重点项目、国家星火项目等重大项目研究,全面提升食用菌人才、学科、科研、产业“四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持续发展。

常明昌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因地制宜推广到实践中。为了提高科技成果在脱贫攻坚中的贡献率,他设立咨询电话,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并经常深入农户开展服务,切实解决食用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自筹资金,创办了食用菌培训和研发中试基地,带头建成山西省第一个现代化的食用菌工厂化车间,推动食用菌工厂化发展水平走到了全国前列。多年来,他先后在全省40多个市县开展科技服务,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推广优良品种300多个,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常明昌荣获全国师德标兵、山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九三学社社员王春生

王春生,男,汉族,1964年3月生,九三学社社员,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

王春生长期坚守海洋科研工作第一线,参加我国30多个航次调查,8次担任首席科学家,11次搭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探秘海底。他带领团队刻苦钻研,不畏艰辛,屡创佳绩,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提升我国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的话语权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深海探秘勇士”。

工作30多年来,王春生平均每年参加一至两次海上科考,每次随船出海,少则一个多月,多则小半年。2005年中国首次大洋环球科考,王春生担任前半程的首席科学家,在船上连续工作152天。由于高强度作业,两台岩芯取样钻机先后出现不同故障,但此时船上携带的备品备件都已用完。王春生立刻组织抢修,把其中一台钻机的逆变器拆下来装到另一台上,以保证科考作业顺利开展。他们克服安装空间狭小、耐压筒沉重的困难,花了几个小时才完成拆装。由于两台钻机设计细节各不相同,重新组装后,控制系统仍无法正常启动。经过三天三夜的远程会商、抢修,终于使钻机恢复了工作。

2013年以来,王春生担任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航次4个航段的首席科学家,进行了11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6352米,取得了大量深海生物样品和视频资料,对深海生物多样性及分布特点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相关规定制定上的话语权。

王春生非常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带领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有力支撑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工作。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第十九届会议审议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申请和第二十届审议中国五矿集团多金属结核保留区勘探合同申请时,王春生负责勘探区环境研究与评价方面的陈述和答辩,为顺利申请到2个矿区的勘探合同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国际海底管理局“西太平洋海山区环境管理计划”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他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多项;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2本;发现海洋生物3个新属,50多个新种;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海洋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王春生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航次先进个人、十佳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九三学社社员李晶

李晶,女,汉族,1987年10月生,九三学社社员,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孝康养老服务中心主任。

李晶心怀感恩和大爱,开办老年公寓、养老服务中心,收养和资助贫困孤残老人,像照顾亲人一样照顾身边的老人。老人们称赞她是从大山里走出的“爱心天使”。

李晶是在“希望工程”爱心资助下完成学业的,他人的关爱让她心怀感恩,她从小就立志要做一个爱心使者。2010年,她来到民和县,发现这里有些无人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独居、贫困的老人,他们的养老问题牵动着李晶的心。2012年,她多方筹措资金开办了民和县第一家老年公寓。公寓自开办以来,先后收住贫困孤寡老人40余人,免费收住贫困孤残、无家可归老人9人。李晶亲切地称他们为“爷爷”“奶奶”。

2014年的一天,一位流浪老人被送到了老年公寓。老人双下肢残疾,由于智力障碍、语言障碍,无法正常沟通。一有时间,李晶就过来帮助老人洗漱,给老人喂饭,整理床铺,陪老人晒太阳,教老人说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老人终于开口说话了。

为了能给老人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2015年,李晶创办了孝康养老服务中心。2018年夏天,她下乡调研时,发现郭家山村的李奶奶因偏瘫并伴有高血压、胃溃疡、脑梗等多种疾病导致行动不便,孙子年幼、儿子外出打工,老人只能长期卧床。李晶将李奶奶接到医院住院治疗,并自己出钱安排服务中心护理员悉心照顾,自己也经常去看望陪护。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奶奶病情得到了缓解。出院后,李晶又为李奶奶购置了床上便器、坐便椅、双拐、轮椅等辅助器具,并一遍遍嘱咐李奶奶药该怎么吃、器具该怎么用。李晶还给李奶奶设计了一套适合她使用双拐的方法。这样,李奶奶不仅可以随时晒太阳,还能到巷道里和邻居拉家常。李奶奶逢人就说:“李晶就像我的孙女一样!”

李晶荣获全国敬老助老模范人物、青海省孝亲敬老之星等称号,被授予青海青年五四奖章

注:本文梳理的民主党派成员相关内容,主要依据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简介及事迹。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欢迎文后留言,分享您的感想。

作者 _ 周福志

本期编辑 _ 王艺晗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