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中上海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jijinwang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这位商业大咖,来自浙江湖州,是位超级学霸,曾获2009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等荣誉。他22岁毕业于复旦大学留校当教师,24岁进入医药领域,25岁起担任数家A股及港股上市公司董事或独立董事,26岁领导的科研项目属上海首例超千万元的科技无形资产;40岁担任复星集团总裁,48岁担任上市公司复星国际总裁;50岁身价95亿元;51岁升任上市公司联席董事长,身价也破百亿为120亿元;今年以12亿美元财富位列《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2378名;
 
————他就是复星国际执行董事兼联席董事长汪群斌。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经营实践中,复星是中国企业中为数不多的成功例子。过去十年间,这家公司就像一辆高速前进的列车。它的总营收从2009年的35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430亿元,净利润从46亿增长至148亿元。汪群斌医药研究的巨大成功,还引起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关注,访华时专门邀请了复星集团负责人等一批知名企业家共进早餐。复星开始名声大噪。
 
值得一提的是,汪群斌不常接受媒体专访。和擅长演讲、个性鲜明的“中国巴菲特”之称的郭广昌不同,汪群斌稳重内敛,极少主动延展话题,露面时一贯穿着衬衣、西服、皮鞋,头发一丝不乱,永远面带微笑。从上世纪90年代带领团队研发PCR试剂,为复星赚到了第一个1亿元,到现在作为联席董事长,推动复星在技术、管理、机制、文化上的创新,汪群斌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位“企业工作者”。
 
 
公开资料显示,汪群斌,1969年10月出生,浙江湖州人,毕业于复旦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任是复星国际执行董事兼联席董事长,亦为该公司及其附属公司的创始人,自1994年以来一直在该集团内多间公司担任董事。曾出任豫园股份(上交所上市) 及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上交所上市-股份代号:600285)董事 、复星医药(香港联交所及上交所上市)及国药控股(香港联交所上市)非执行董事。历任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实业部总经理,上海复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上海友谊复星(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复星国际副董事长兼CEO。
 
人物经历:
 
1969年10月出生
1991年,从复旦大学取得遗传工程学学士学位,
1991年7月,担任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 教师
1993年8月,加入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升任总裁、董事长
1995年,汪群斌领导的研制部门承担了市科委\"现化生物与新药发展基金项目\"――\"十种遗传病、肿瘤等疾病的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研制\"。95年初复星的核酸技术经评定无形资产1023万元,属上海首例超千万元的科技无形资产;
1996年10月开始,汪群斌带领复星实业先后投资数亿元,在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领域里,开展了资源优化配置和\"1+1\u003e2\"的共同发展,与上海华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十一家企业成功地进行了合资合作。
1997年开始,经过大量的准备工作,复星实业在巴西、印度、南非等国积极拓展业务,并首批获得民营科技企业自主经营进出口权。
2009年,汪群斌开始担任复星集团总裁。
2009年9月至2014年3月,担任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总裁
2013年9至2014年4月,担任上海星仁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董事长
2017年3月28日,获委任为复星国际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2020年2月23日,升任复星国际联席董事长。
2020年11月,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民营经济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财富情况:
2021年4月,汪群斌以12亿美元财富位列《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2378名。
2020年2月26日,以120亿元人民币财富名列《2020世茂深港国际中心·胡润全球富豪榜》第1692位。
2019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排名第389位,财富值72.1亿元人民币。
2019年10月10日,《2019年胡润百富榜》揭晓,汪群斌以95亿元人民币财富获得427名。
2019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汪群斌以12亿美元财富排名第1818位。

1、现在遍地开花的私募股权投资(PE)是一个好的职业选择吗?

 “PE投资是我人生的第二份工作,也很有可能是我的最后一份工作。”陈玮说。

  在此之前,他的身份是一名大学老师。“小时候,先是想当医生,后是想当兵,结果高考之后学了会计。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老师,由于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毕业后统一分配工作,自己无法选择职业,结果老师这份工作我一干就干了近15年。”2011年,陈玮在《我的PE观》一书中写到。

  35岁那年,陈玮孤身一人南下深圳,命运从此改变。从加入深创投开始投资生涯,到后来离职创立东方富海,“从满身活力到双鬓染白”,在过去二十年的投资生涯里,陈玮见证和参与了中国PE波澜壮阔的成长历程,成为中国本土创投拓荒者之一。

  从大学老师转战PE

  从高校老师到出国留学再到“下海”,陈玮的故事带着浓厚的时代色彩。

  1981年,陈玮考入兰州商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期间攻读了厦门大学会计系博士学位,师从中国会计学泰斗葛家澍教授。1999年,陈玮告别了副教授的安逸生活,去荷兰一所大学研读工商管理项目。

  上世纪90年代,全国掀起了一股公务员辞职下海潮。留学归国后,陈玮毅然决然地告别了讲台,南下来到了当时金融创新最为活跃的深圳。

  “刚来深圳的时候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些什么,当时听说深创投刚刚成立,就投了一份简历去应聘。”彼时,以深创投为首的本土创投崛起,急需大批专业人才。半个月后,经过当时深创投总裁阚治东不到10分钟的面试之后,陈玮如愿加盟深创投,正式进入投资圈。

  “阚总是我从事投资的第一位领导和老师。”陈玮回忆起这段往事仍充满感激。对于中国本土创投而言,阚治东的地位相当于“教父”级别,他提出的一系列投资管理模式为后来者所借鉴。

  不过,知识分子转身为商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陈玮回忆,最早做投资的时候,需要克服了很多弱点,比如知识分子的软弱。“实践补了我的短板,让我的缺点在实践当中逐步克服。”数年之后,他担任深创投总裁,管理几十亿元的资金。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在此之后,本土创投此前投资的项目开始逐渐在二级市场退出,打通了一二级市场通道之后,本土创投开始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也正是在这个风起云涌的资本时代,陈玮决定离开深创投。

  “公元2006,岁次丙戌年,谛诺山下,雁栖湖边的一个酒吧,几个梦想者,喝着啤酒,看着世界杯,勾画着自己的创业投资人生之旅。人的一生中,能够让人时刻铭记的瞬间很少,但那天晚上,在大伙的记忆中,自始至终都清晰得象一张照片。”

  那一年8月,世界杯期间,陈玮和几位深创投兄弟在深圳华侨城谛诺山下、雁栖湖边的一间酒吧喝酒看球,畅想未来的投资人生。一个月后,陈玮创立东方富海,成为国内最早一批民营背景的PE机构。

  中国PE历史上的艰难岁月

  创业维艰,自从创立东方富海之后陈玮算是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滋味。

  他回忆,2007年东方富海募集第一期基金,就碰上了金融危机。“LP原先承诺的9亿元募资总额,最后也萎缩到了3.26亿元,原本一年1800万元的管理费收入最后却只有600万元”。但没有人离开,大家都笃定信念,勒紧裤腰带,硬着头皮继续干。一期基金也不负众望,投出了一批好企业,例如仅星源材质和广田股份两个项目就带来了超过8亿元的投资回报,超华科技、华伍股份、信维通信等项目的成功上市也带来了数倍的投资回报。

  但好景不长。2011年,东方富海开始募集一期大基金,却未料到2012年底,A股迎来了历史上第八次暂停,退出无门,本土创投举步维艰。陈玮曾在微博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八月天,落叶醉,PE苦,创业喊累,投资项目谁来退?总是GP泪!”

  这是中国PE历史上的艰难岁月。彼时,中国资本市场进入全民PE的年代,PE行业的疯狂造富神话使得Pre-IPO项目炙手可热,但随着IPO暂停,被投企业上市遥遥无期,一切被打回原形。2013年,整个PE行业迎来了大洗牌,国内90%的PE投资机构面临倒闭或转型的危机。

  目睹了整个行业的诱惑与贪婪后,陈玮意识到投资需要做减法,在2013年决定东方富海从原本的综合性基金转型成专业基金——果断放弃了农业、消费等方向,留下与东方富海“基因”相匹配的“4+1”投资方向: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健康医疗、以及影视文化,自此形成了东方富海的独特打法。

  过去11年,35支基金,总规模达200亿,超300个已投项目,65个项目成功退出,近40个项目成功上市....陈玮执掌下的东方富海成为中国本土民营PE的范本。

  这些年头上的“PE灰”

  “投资是个充满了遗憾的残缺美学,焦虑、后悔、纠结,大概是做投资人绕不开的三种情绪,投错了,会懊恼投多了,投对了,又悔当初投少了。”陈玮说,头上的白发都是做投资这些年长出来的,叫做“PE灰”。

  陈玮坦言,投资生涯最心痛的大概就是与沪江网失之交臂。

  2009年,东方富海与现在的互联网教育巨头沪江网就有过交集,当时的沪江网正在寻求A轮融资,估值1.2亿元,基金团队已经基本谈妥,投资3000万元,占股20%,按照当时的投委会规定,7个委员中5票同意就行。

  最终还是差了这“临门一脚”。陈玮回忆,“那时在线教育还没有起来,对于我们这些老同志来说,大家有些看不懂,我们都觉得互联网化在线教育未来一定是方向,但还很远。”后来又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我们当时最后一次和他谈判的时候,伏瑞彩因为加班加感冒晕倒了,我们就有一些犹豫”。伏瑞彩是沪江创始人兼CEO,陈玮说当时项目组很担心他的身体,最终因差一票没有过会非常可惜。

  错失了这个原本可以实现百亿回报的项目,陈玮也曾有过深刻的反思。“坦白说,健康因素只是很小的一个插曲,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对互联网的理解不够。”

  后来,陈玮曾一度深扎互联网,得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互联网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个时代。作为PE,你可以不投资互联网,但你不可以不用互联网思维!在企业中如何应用互联网技术和逻辑思维己成为最具成长性的商业模式! ”

  如今,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陈玮认为To C互联网的红利也正在枯竭,消费及互联网领域竞争俨然是一片红海。他说到,下一个亿万级市场无疑会在企业级服务,如何用互联网化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值得深思,关注“人工智能+传统制造”的新机会成为焦点。

  从业18年,9种尽调方法

  回顾这些年,陈玮感叹,所有的投资失败归根到底都是当初看错了人。

  “在投资调查中,往往容易忽视的也是对人的深入了解。人的过往,人的决心,人对未来的期许,人的契约精神,人的心胸,人的狼性,人的自知之明都取决了最终投资的结果。”

  早些年,国内PE充斥各种乱象,尽调如同走马观花,项目大多是经朋友推荐就拍板了。陈玮曾在《新财富》专栏上分享PE尽调秘笈,总结出了9条尽调方法,至今仍被不少年轻投资人奉为圭臬。

  见过90%以上的股东和管理层;8点钟原则;到过项目企业7个以上的部门;在项目企业连续呆过6天;对团队、管理、技术、市场、财务等5个要素进行详细调查;至少访问4个上下游客户;考察3个以上的项目企业竞争对手;要永远对项目企业保持20个关键问题;至少与企业普通员工吃1次饭。

  曾有朋友跟陈玮开玩笑地说,我同意你的总结,但这套流程结束后,项目可能早已经被狼性的竞争对手抢走了。“这只是术,尽调终归要多跑第一线。”陈玮说,987654321这9个数字,凝聚了东方富海多年以来行之有效的尽调实操。

  会计出身,陈玮对数据很敏感。从业18年,他坚信判断项目时要遵循常识,“不少项目的失败就是在诱惑面前忘记了常识,而任何违背常识的东西都是不正常的”。陈玮举例说,一般情况下,对于销售利润率高于30%的数据,都需要予以特别关注,要用怀疑的目光识别财务数据背后可能的陷阱。

  近两三年,“双创”大潮汹涌,BP满天飞。陈玮说,如果你收到一份商业计划书,里面有“我什么都不缺,就缺钱,如果有了投资,企业利润就会翻倍”的魔术式结论,对于这种项目要格外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