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人员炒股票水平没有比普通人高多少。
很多人有一种错觉,在银行上班,炒股票肯定很厉害的。实际上在银行上班和炒股水平并没有半毛钱关系。有的人甚至沒有股票账户。很多人炒股票都是亏损的。
那么银行的领导呢?有什么内幕消息之类的吗?
我之前有个领导,热衷炒股票,到处打听小道消息。2006年,他拿了500万,杠杆**了1500万,一共2000万杀入股市,比较幸运,入市时刚好处于2005-2007年牛市阶段,开局非常顺利,很快账户金额翻倍上涨,最高的时候有9000多万。有次闲聊时,他和我说,一旦达到了1亿,他就卖掉股票,辞职回家享福去。
可是命运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上证在2007年10月摸到6000多点后便开始崩盘式下跌。一个亿的小目标始终吸引着他,不达目的不罢休。下跌时他沒有止盈,觉得马上就会上去的。
后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猜到了。清仓的时候刚好保本。仿佛黄粱一梦。
对于经济学家“不建议上班族炒股”,小叶子认为因人而异,并不绝对。她告诉记者:“事实上,我周围炒股炒得好的朋友还挺多,有些已经身家上千万了,可能是‘炒股’这个字眼让别人听了很不靠谱,总觉得是在投机倒把。但如果经过系统的学习,还是会有不错的积累。”小叶子最初投资时本金有30万元,2020年最高做到过100多万元;这段时间行情波动大,账面市值大概还有70万元。她并不认同“炒股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情”,且坚持投资和投机和“炒”有很大区别。“很多刚入门的‘小白投资者’经常会陷入情绪交易,因为股价的波动追涨杀跌,这可能是不少投资人时常亏钱的原因,我以前也犯过这样的错误。但我现在意识到,许多公司本质是有价值的,好的公司本质是在创造价值,而坏的公司经常在毁灭价值,如果大家能把投资当成一件严肃的事情来对待,当成是自己的‘第二事业’,那么炒股可能就不像听起来那么不靠谱了。”
在经济学家引爆“不建议上班族炒股”这一话题后,网上有关上班族到底应不应该炒股的讨论一直居高不下。一位叫“守望者”的投资者表示:“上班族究竟应不应该炒股这件事,其实本质上不应该是个人炒股对不对,而是资本市场能不能给投资者带来足够回报。如果我们处在一个长期向好、稳定上行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注重投资者回报,那么个人投资者长期投资股票大方向应该不大会错。但如果资本市场整体处在一个零和博弈的市场,机构赚散户的钱,先入场的大户赚后入场的小散的钱,来回‘割韭菜’,那个人投资者相对于资金、信息更强的机构确实没有什么优势。”
管清友微博下面的网友评论
树立正确的投资观
培养适合自己的价值体系
“中国老百姓投资主要有四个大类,买房子、存银行(买银行理财)、炒股票、买基金。”杭州某券商投资顾问告诉橙柿互动记者,“目前国家对于‘房住不炒’的信念十分坚定,银行理财虽然稳健但在利率整体下行的背景下收益率往往不能让人满意。那么,想在此基础上更多实现财富增值的投资者,自然只剩下两条路径:自己买股票或者投资基金,这也是现在投资者中间争论最多的话题。”
事实上,伴随着近两年公募基金的超高收益,“炒股不如炒基金”的观点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年轻投资者所接受。比如,前海基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个人投资者不适合炒股。“炒股本身是一种不对的想法,而应该以投资的心态来入场。”作为个人,缺乏投资相关的知识,也同样缺乏关注股市的时间,风险承受能力同样较弱。他建议上班族买基金参与股市,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情。这种观点和管清友“不建议上班族炒股”的看法基本一致。
不过,伴随着今年A股行情剧烈波动,一些前期广受基民追捧的明星基金经理产品也遭受亏损,“炒股不如炒基金”的观念开始产生了一些动摇。面对这样的现象,上述券商投资顾问补充道:“面对市场波动,投资者很容易走两个极端,今天看到基金收益好我就买基金,明天听到哪个‘股神’赚得比基金多,我也跃跃欲试,大后天又听到哪位大咖说‘炒股十赌九亏’,不建议上班族炒股,我就彻底远离股市,甚至基金也不买了不再投资了,‘别想骗我鸡腿钱’。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这里有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大家对于收益都是憧憬的、向往的,但是缺乏个人的前期积累、知识储备,没有正确的投资观和风险意识,这样就很容易被别有目的的机构牵着鼻子走。因此,在回答个人投资者应不应该炒股票这件事之前,投资者更加注重的应该是尽早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表示:“股民投资有两种替代方式参与到股市,一个是守株待兔、长期投资,另一个则是买基金。”他认为,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应守株待兔,在市场低迷的时候买入。具有长久的耐心,等待牛市来临,才可以以较低的风险在股市中盈利。”另一种方法则是买基金长线持有,不要把基金当做股票炒,持有基金的目的是长期投资。”他补充道,只有这两种情况的证券投资,散户才比较有可能赚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