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哪个基金定投收益高 ?

jijinwang
假如手里有一百万,你是选择买房还是选择其他投资理财方式?以我亲身经历让你看看普通人理财的小白和买房的无奈。
同事十一打算去西安看房,说的我心痒。他是手头有了余钱,而我则是上学的刚需,不过也还有一年空余时间。
另一个同事有房够住,属于长期投资者,债券基金,股票基金定投,总体年化不到20%。但是他说必须拉长时间线,按年来算,甚至更长。
先说理财,我这大半年拉着媳妇一起尝试。让她采取保守策略,购买货币基金,债券基金,某宝上的月度,半年期的理财基金。我采取激进策略,购买混合债券基金,股票基金,股票。
年初股市好,媳妇的债券一直亏,个把月后亏损了几百忍不住卖了出来。同事安慰我,这个要看长期,不能着急,他前期已经挣了6%左右,现在回吐,所以要能坚定持有。我呢,到年中跟着股市行情不错,能有20%多的收益。犹豫要不要止盈时,股市开始震荡下跌,眼看着收益差不多跌没了。
根据之前炒股经验,只要是没落袋的,都不能算你收益,谁知道会有什么意外行情。
理财没想的那么简单。
再说买房。闭着眼睛买房,几年后就能实现资产翻两三倍的好时候已经没了。买房也得更加谨慎,是选择正开发的如火如荼的偏远纯新区,还是配套成熟也不算老区的高新区是得考虑考虑。环京的房子从2017高点跌去有30%,京郊的也回到了2017前的价格。我这个去西安看房的同事,之前买的顺义,目前的价格和当时买时比基本没变。可他毕竟把房租变成了房贷。而且短期不会再降了,而西安还是一直在涨。
总的来看,理财很难把握时机,得坚持定投,讲究买入卖出时机,止盈等等,毕竟普通人的人性,把握好挺难。买房的话,得看环境看规划,投资城市未来发展,不过,被动的变成长期投资,反而不用让人关心短期的涨跌,毕竟限售呢。所以,普通人都喜欢买房,至少看得见,摸得着,选择大品牌就能省心不少,还不用学习我上面提到的那些知识。

一:国债和基金定投哪个收益高

你好!国债收益比较小,收益比银行的定期存款高点,但是国债收益是不要收取任何费用的,银行存款还要交5%的利息所得税,同时国债也和银行一样很稳定的。基本不会有风险
基金定投就不一样了,基金分股票型基金,指数型基金,债券基金,平衡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等,因为投资的品种不一样,所以收益和风险不一样的,除了货币市场基金和纯债券基金,其他基金的风险都比国债大,当然收益也比国债大,
如果你是基金定投如果是长期的那么他的收益,主要和投资期限有关,
在投资的品牌选择上关系部大。还有投资的介入时机关系也不大。基金就是把钱投资
一个基金公司。让基金公司通过买股票。证券。货币等形式的金融投资组合。去帮你
投资。有的基金公司某个季度的选股能力很强。也许下个季度就很弱了。所以好的基
金经理可能经常换股。可有有可以能就好,同时经常换股是。成本也增加了,所以也
总之如果你要长期投资基金,可以选择股票基金和指数基金的组合。这两种基金的3
年以上的收益基本每年有15%!还有就是选择一个实力强大的基金公司。防止基金公司
。这2家的管理能力和公司实力都很强

二:基金定投和买入哪个收益高

没有可比性,基金定投选择的基金类型,可以选择股票型基金或债券型基金、货币型基金,货币型基金是活存款,收益稳定,风险小。基金定投如果选择股票型基金,风险大,收益也大,适合激进型投资者;选择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收益固定,风险小,适合稳健和保守型投资者。
定投股票基金风险大,但收益也可能较大!
很难说哪个更值!要根据股市形势而定.就目前来看,稳健型和保守型投资者还是买货币基金为好.收益近4%左右,比银行一年期定存要高得多.没有亏损的风险
首先需要明确一下概念。定投意思是分期投资,直接购买属于一次性投资。这属于投资学的范畴。但货币基金属于极低风险等级项目和银行存款同属于a类,收益也是和存款利率不相上下。虽然他名字上感觉是投资。但是他的性质更贴近储蓄。所以定投和直接买影响不大。如果你有钱,就直接买。如果想养成自己攒钱的习惯就签个定投。

三:基金定投和债券基金哪个收益高

“基金定投”这四个字,相信每一位

但各路财经

01

啥是指数基金?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指数基金。以最常见的股票型指数基金为例,它不是基金经理按主观意愿操作的,而是以复制某个股票指数为目的设立的,使得基金表现基本能够复制指数表现。这样一来,投资者想要投哪个指数,直接投对应的指数基金即可,非常方便。

如果把这些股票指数进行细分,又可以分为三类:

综合指数

这类指数主要反映所有股票的整体走势,比如上证综指就是反映上海交易所里面所有股票表现的指数。

宽基指数

这类指数是从整个市场里面选择标的指数,它不会偏爱某个行业、也不偏爱某个主题,比如像上证50指数、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等。

行业主题指数

这类指数是从特定范围内选择标的指数,比如行业指数(医药、消费、银行、证券公司……)、主题指数(新能源车、5G、芯片、食品饮料……)等。

02

定投指数基金的魅力在哪里?

下面进入重点,定投指数的魅力在哪里。有人会说,指数其实代表一堆股票,那风险也很大啊,最怕的就是买在高位然后下跌,不就赔钱了?挖掘基想通过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我们入市的时候很不幸赶上了2015年让人闻风丧胆的大股灾。比如2015年6月12日,这一天上证指数达到了近十年的顶峰5178点,我们在这一天启动按月定投华夏沪深300ETF联接基金(000051),算是启动在珠穆朗玛峰上了吧?

假设在2019年12月31日全部赎回,此时大盘在3000点左右,距离当初的5178点还有十万八千里。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定投的收益是多少呢?直觉上看,肯定亏损很多,离回本还早对吧?那实际情况呢?

结果是否令你大吃一惊,在这期间大盘回调了40%,沪深300指数累计下跌了23%,而定投居然实现了7.66%的年化收益,比银行理财还要高。而如果不使用定投,在最高点一次性买入,拿了4年多还折损了13%的本金。这便是定投的魅力。

数据

03

定投的本质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来看一下定投的本质。这是华夏沪深300ETF联接(000051)从2015年高点至今的净值走势图。我们在最高点启动,中间经历过波动下行,19年底离场时,净值仍未回到15年的高点。

数据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将历史行情抽象成下图。

启动定投后,令人恐惧的事情出现了:一路下跌。没关系,坚持计划,继续定投。由于在低价的时候不断定投,我们的持仓成本不再位于原来高位,而是跟着一路下滑(参考蓝色虚线成本线)。当行情发生好转,上涨超过我们的成本时,便扭亏为盈。

很重要的一点是,由于我们的成本因为低位定投不断降低,因此我们根本不需要行情上涨到原先的初始位置,即可盈利。

04

定投指数为什么可以有效应对下跌行情?

定投在下跌行情中的魅力就在于让我们在下跌过程中不断积累低成本筹码,等待一次规模性的反弹。这个反弹的高度不需特别巨大,只要略有规模,便可使我们回到盈利状态。

炒过股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个策略:这不就是补仓吗?但是在炒股中,下跌补仓是有争议的。面对下跌亏损,有对立的两派:一派是止损派,认为应该卖出止损,另起炉灶;另一派是补仓派,越跌越补,等待反转。挖掘基并不太推荐普通人在炒股时补仓,要知道2015年的股灾,很多人不是一波大跌砸死的,而是不断补仓耗死的。补仓的前提是你对该股票有强烈的信心并且资金跟得上。

因为补仓最怕两种情形:

第一是一路下跌,没有出现期待的反弹,从而越套越深,资金越套越多。

第二是虽然反弹了,但是子弹早早打光。炒股中很常见,一般都是第一笔买的最多,补仓时候由于资金有限无法持续跟上,成本没有得到有效降低,即使反弹也无法回本。

因此炒股补仓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有时候像赌博,必须慎重!

那为什么在定投指数上,下跌补仓的风险就低得多呢?

首先指数和个股不同。指数的编制,基本都是选取我国上市公司中市值靠前的、交易活跃的、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如果有公司出现了严重恶化,也会被定期从指数中替换掉。因此指数可以反映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虽然在市场化的交易行为下,指数短期内也同样会出现大幅回调,但是基本不会存在个股暴雷后股价一路向南不回头的情况。而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指数中长期看往往存在较好的反弹机遇。所以我们经常说,投资指数就是投资国运。

其次,定投指数的资金,一般都是我们已经长期规划好的资金,专门用来理财。虽然每一笔都不多,但可以定期稳定产生,不会出现炒股中遇到的“子弹打光”的情形。

以上两点就规避了补仓中最害怕的情形,从而使定投指数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刚才我们讨论的是,定投指数基金如何在下跌行情中帮助我们翻身。那么在震荡行情中和上涨行情中的表现呢?

风险提示:华夏沪深300ETF联接A属于股票基金,风险与收益高于混合基金、债券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风险等级为R3(中风险)。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四:基金定投和理财产品哪个收益高

情况复杂多变,一旦定投了一只错误的基金,选择一个错误的阶段,几年下来结果是相当尴尬的。 而不是你买入次数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