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7.28)盈亏:-808.68(截图1)
本年累计盈亏:-1621.03(截图2)
昨日大盘高开低走,跌了接近一个点[流泪][流泪][流泪]我的收益也跌了这么多,7月收官居然这么惨,亏损又拉大到1621了,7月3次回本了,没有走,因为玩基金不是为了回本来的,虽然做了一趟过山车,但是还好吧,能接受这点亏本,但是本金越来越少,弹药不足了,就要开始头痛了[流泪][流泪][流泪]怕的不是亏损,而是不能再底部获取足够的份额,不能快速的达成微笑曲线[捂脸][捂脸][捂脸]
基友们,你们恐慌么?其实没啥好恐慌的现在大盘3250了,就算跌也就没多少空间,换算下,如果跌倒3150只有亏损3%左右,跌到前底2850也就12%的亏损,而且这个底是经过考验的,所以不会再坏了,但是往上至少3400吧,5%的收益,涨到前高3700需要涨14%,大A才3000多,真的不用恐慌,亏损只是暂时的,就算在2850-3700震荡,我们还有10多个点的收益,不是嘛,再见7月,你好8月[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来源:二鸟说
现在偏股型基金该买多少仓位? 固收类基金该买多少仓位?
这个问题问的好。这说明投资者已具有初步的资产配置意识,相比那些随意追涨
杀跌的人要强很多。但也有不好的地方:前面加了“现在”二字。潜意识里认为
仓位是要随时变化的:行情好时多拿股票,行情不好时多拿债券。按这个思路走
下去,最终还是会走到追涨杀跌这条老路上面去。
资产配置对于长期投资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资产配置能够保证投资者情绪稳定,
无惧市场波动。资产配置的最终目标,就是让投资者尽可能长时间的留在市场,
从而实现既定目标。因此,决定资产配置最主要的因素,是投资者自身的风险承
受能力,而不是对市场行情的预测。
做资产配置最简单的一个原则就是“以回撤定仓位”。这就是我常给大家说的:
你能承受多大回撤就相应拿多少仓位。比如,一个基金的最大回撤是 20%,你只
能承受 10%的回撤,那就只能拿一半的仓位,剩余的配置到债券等低风险资产上
面去。这样你的资产市值的波动就不会超过承受范围,即使遇到极端情况也不会
太难受。
如何运用这个原则?
一、不要高估自己对回撤的承受能力
在做资产配置之前,首先要问问自己:投资过程中能接受多大的投资回撤?经验
不太丰富的投资者容易想当然,给出比实际能承受回撤更大的数值。而一旦真的
出现极端情况,很容易陷入痛苦之中。根据我的经验,回撤一旦超过 15%,普通
投资者就会产生焦虑和不安的情绪。绝大多数人最好把可接受的最大回撤定在
20%以内,激进的最好也不要超过 25%。
没有经历过熊市的投资者,可能不知道在熊市持有基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从后
视镜来看,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熊市持续的时间和幅度。但当真正身处其中时,我
们要面对的是很多未知的恐惧。
一些投资者对熊市抱以乐观态度,觉得熊市是进行逆向投资的好机会。但我们也
需要知道,熊市不可能精准抄底。伴随着逆向投资追加的资金数额增加,后续下
跌中同样的跌幅会带来更多账面上的损失。这种损失会增加投资者的挫败感,给
情绪控制以及后续执行带来困难。
此外,还要考虑未来可投资现金流的变化。对于存量资金较少,而未来增量资金
较多的投资者来说,短期可接受的最大投资回撤可以稍大一些。
二、根据市场变化动态评估基金的最大回撤
在评估最大回撤指标时,要考虑历史极端情况,也要做一些前瞻性判断。因为在
不同估值状态下,A 股市场预期的最大回撤不一样。比如一些老基金经历过 2007
与 2015 年的牛熊转换,历史最大回撤可能在 50%左右。但当前的上证指数点位
不是五千点更不是六千点,当前预期的最大回撤幅度应该比历史最大值要小许多。
如果你不是在市场很热闹的时候才开始投资基金的,那么对最大回撤的评估也要
小一些。比如 2 月 18 日以来,沪深 300 指数回调了 15%左右,不少优秀的主动
权益基金回调了 20%还多。此时投资者情绪得到了很大释放。虽然上证指数还是
3400 点,但此时不宜再假设还会出现像 2018 年的那种大跌了。
另外,参考的标的也不要仅盯着上证指数。上证指数虽然是影响力最大的指数,
但其涨跌并不能直接地反映基金的情况。如果对指数估值有所了解,结合沪深
300、中证 500 等指数的市盈率变化、指数点位变化,我们也可以动态调整当前
市场的预期最大回撤评估。
总 结
想要精确预测是不太现实的,大家在具体实操的时候可以多做假设。每当有了较
多的新资金需要进行投资时,可以重复上述的评估过程,以保证自己股债资产配
置的平稳与合理。有了合理的股债资产配置,进行长久的基金投资实践也就不难
了。
风险提示: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或媒体观点,与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公司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本公司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材料不构成本公司业务和产品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过往业绩和获奖情况不预示未来表现。投资者投资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产品时,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相关法律文件,并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基金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