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起源是什么原因(新冠疫情起源是什么原因)

jijinwang
【热门提问】一般基金收益率达到15%,你会不会卖出去?
答:
看到这个问题,有的人可能会比较懵,为啥收益率达到15%,而不是10%或者20%?其实,15%是有原因的。
Wind数据显示,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为例,自指数基日(2003-12-31)以来,截止2020-8-28年化收益率是15.62%,累计收益率是959.14%。看到没,如果16年前买入偏股混合型基金,一直持有至今的话,年化收益率有15%,这可是复利哦,**效应非常强。
见下方图片一
数据来源:Wind、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
所以,年化15%是偏股类基金历史长期看可以获得的平均收益。但不少朋友在止盈的时候,只知道15%,却不知道它指的是年化收益率,通常错误地把15%当成累计收益率,这就是不对的。
好了,说完了15%的来历,那么,如果基金年化收益率达到15%,要不要选择卖出呢?基金要不要卖,需要考量4点:
1、基金好不好;
2、资金期限;
3、市场点位和估值;
4、承受风险和波动的能力;
首先,基金好不好,是不是优质的基金?如果是优秀的基金,就算市场调整、下跌、或者经历牛转熊,净值出现回撤后,依然会不断再创出新高。
这样的基金很多,就以今年颁布的5只10年持续回报混合型明星基金为例,易方达中小盘、中欧新蓝筹、汇添富成长焦点、景顺长城优选、富国天惠精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优秀的基金走势虽有波动,但都是一直向上的。
见下方图片二
数据来源:Wind、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
所以,如果你选到的是好基金,也很信赖基金经理,基金基本面没有出现问题的话,即使达到年化15%,也可以长期持有(但有一些前提条件,后面会提到)。反之,如果你感觉基金不及预期、一般,或者基金经理换了,就先止盈,再选好的基金买入。
其次,看你的资金期限。如果资金没有其它用途,可以长线放的话,就可以继续持有,不用止盈。但如果你可能1~2年之后要用钱,就可以先止盈出来。因为市场是有周期的,不排除接下来市场会出现调整、下跌,这样的话,如果钱要突然拿出来,收益可能还没有之前多。
止盈出来的钱,如果还不着急用,可以先买入风险比较低的债券基金或者货币基金、银行理财等,以防资金被闲置。
再次,还要看市场的点位和估值情况,以及你承受风险和波动的能力。如果达到年化15%的时候,市场点位和估值都已经较高了,你也不希望承受大的波动和风险,可以先止盈出来。但有句话说的好,没人能卖在最高点,也可能你止盈后市场会继续上涨,这都是有可能的。
另外就是,你止盈后,还要再找机会买入,也就是还要择时,同样,也没有人能买在最低点,差不多到低位就可以缓缓入场了,不要期望抄到市场的“底”。
最后来总结一下:历史长期来看,偏股类基金年化是可以达到15%的。所以,我们可以参考这个标准来止盈。至于达到年化15%要不要止盈,还要综合考量4点,包括基金好不好、资金期限、市场点位和估值、承受风险和波动的能力。如果资金没有别的去处,也能承受大的回撤和波动,持有的是好基金,是可以继续持有的,否则,就按自身的情况来做止盈。
最后,你是更倾向于长期持有呢?还是会择时卖出?欢迎一起来讨论,分享你们的观点。

边学边赚,就在好买商学院,更多问题,关注我们@好买商学院

昨天朋友圈被一张图刷屏了,如下图:

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0月末,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31家,其他公募基金管理人14家,全市场7682只公募资产净值合计18.31万亿。其中权益类基金占比从2019年21.59%上升到30.7%,增长超过2.4万亿。

为什么是公募基金呢?

一、公募基金长期**效应明显

从下图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从1998年第一家公募基金开业到2020年10月底,偏股型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16.49%,债券型基金年化收益率6.87%,公募FOF年化收益率9.38%。

【图片来自:中国基金报】

二、时代的选择,趋势不可挡

40年前,大多数老百姓还没有很强烈的理财概念,金融市场上也没有现在这么多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老百姓只要不打算把钱放在床底下,唯一的理财方式就是存银行。

1981年,中国首次发行国库券。这是中国重开资本市场、打破单一银行体系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开放国库券转让后,可以流通的国债变成了可以**的有价证券,这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银行存款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在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业以后,股票市场开始走入大众视野。

1998年,以南方基金、华夏基金、博时基金等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批基金管理公司正式诞生。公募基金的成立开启了代客理财的全新模式,诸如信托、私募等新的机构层出不穷。

2002年7月18日,上海爱建信托投资公司发售了首只信托产品,这也被业内人士称之为信托公司回归主业的开端。

与公募相对的是私募,“地下私募”在国内由来已久,集资诈骗问题层出不穷。直到2004年2月私募投资人赵丹阳与深国投信托合作,成立了国内首只阳光私募产品,以“投资顾问”形式开启“地下私募”阳光化的先河。

2012年6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成立后,私募机构逐步步入正规化发展。股权类私募、证券类私募、其他类私募的投资范围被清晰界定,资金存管得到规范。个人通过私募产品可以相对规范地投资未上市公司、二级市场证券以及其他非标固收类产品,但私募和信托一样的100万元起投的投资门槛也使得私募更多服务高净值客户。

在信托、私募大行其道同时,银行也在积极推出产品创新,2005年,银行理财产品横空出世,被认为是银行从以产品为导向转变为以客户为导向的重要实践。

2013年6月,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理财业务,比银行更高的收益吸引着无数普通用户的关注。

2012-2016年是资管产品大爆发的时代,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规模迅速膨胀,但是规模增长的主因和源头都是“银行理财产品”。银行一方面靠着信用吸收低成本的资金,一方面把吸收进来的资金投向一些高收益资产,也不停的把资金委托给其他资管机构,如“基金、券商、信托、保险、私募等”,也导致我国资管业务发展“直接融资间接化、投资业务融资化、私募产品公募化”等等,乱象丛生。

2018年4月,监管部门发布资管新规,目的就是“降杠杆、破刚兑、去通道”,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新老划断,也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成立“理财子公司”,包括这两年推出的”注册制、退市制度、对公募业绩排名靠后、对公募产品投资范围拓宽”等等举措,都是为了让投资者能接受“净值化”,能习惯“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收益”。

当然,一方面是监管的需求,一方面是投资者的需求。所以这两年结构性存款、固收+等其实都是一种折中的产物。不过,监管是下定决心了,清理非标池、打击P2P、坚持房住不炒、理财不再保本,钱往哪里去呢?公募基金品种多、体量大,最透明、很专业,肯定是普通散户理财最好的选择。

从这40年居民财产的发展和变迁来看,公募基金登上舞台是必然的选择。

三、公募基金与其他产品对比

随着居民手中的财富日益增加,居民理财的工具也越来越眼花缭乱,这里面有传统的正规军: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信托公司。也有近年来走进大众视野的新兴理财机构:私募、三方理财、P2P等。产品种类也是五花八门。我们就做一个简单比较,供大家参考:

我们从起购金额、风险、流动性等多方面,对比分析,公募基金的确是普通家庭投资者理财最靠谱的投资工具,是家庭理财性价比之王。

四、公募基金应用场景广

金融产品其实是一种工具。我们购买某种金融产品的时候,核心是要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我们发现公募基金的应用场景是非常广的,比如:

总结而言,公募基金因为长期**效应明显、专业透明、品种多、应用场景广,的确是家庭理财性价比之王!

本文源自巴蜀养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