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孤儿基金(什么叫孤儿?)

jijinwang
罗翔可能有不少人不知道的,但说法外狂徒张三,很多人知道吧,罗翔老师捐出视频收入用于儿童救助机构助养和助医。

截止目前,罗翔老师已经将视频收入37万捐给儿童救助机构和救助基金,用于为孤儿就学和来自贫困家庭的残疾儿童筹备手术费用。

罗老师给我的印象就是一本正经地给参加法律资格考试的人讲《刑法》,常常拿‘张三’举例,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地讲一些乍一听很搞笑、仔细想果然颇富深意的案子”。罗老师教我们法律的同时 也在用行动教我们做人
人间的疾苦太多,我不一定都救的过来,但我想试试,我想先从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开始。

九年多的时间,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春夏秋冬来来回回……有多少回忆变得模糊,而你还坚持着什么?

“这句迟到了九年多的谢谢,我想当面对他说”, “9年过去了,我们知道掌握的信息很少,但是很希望能找到当初救助我们的特警叔叔,告诉他,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帮助别人。

上面的这段话,便是一对汶川姐妹的坚持。

找人的这两个女孩,妹妹名叫杨雅舒,姐姐名叫刘静玉。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妹妹11岁,姐姐14岁。

她们九年来一直要找的人,就是当年在大地震中救过她们的南京“特警叔叔”。

(寻找特警叔叔的杨雅舒)

杨雅舒今年20岁,大学刚毕业。她至今不愿提起当年的大地震,只是说,“从那之后,我和姐姐就成了孤儿。”

不过说起与特警叔叔相遇的那天,她的记忆依然清晰。

“当时我们是到汶川走亲戚,没想到突然发生地震,因为我和表姐在外面玩,所以躲过一劫。”杨雅舒说,当时表姐刘静玉也才14岁。面对突然的变故和满目疮痍,不知所措的她后来跟表姐一起被送去临时避难。

“特警叔叔给我们的帮助至今记忆犹新。”杨雅舒回忆说。

2008年5月16日凌晨,她和表姐被送到汶川县漩口和映秀交界的地方,那里有个营地,里面用木板搭建了不少临时帐篷供大家休息。

“上午九十点钟,我们又累又饿时来了好多特警叔叔,给我们送来吃的和水。”杨雅舒回忆道。

正在此时突然发生余震,帐篷上的木板掉下来,姐妹俩还没反应过来,突然冲上来一位特警将她们抱住,用身体挡住巨大的木板,“当时我们都呆住了。”

“事后他还安慰我们,又给我们拿了水和食物。”不过,让她懊恼至今的是,当时她们实在太小了,惊魂未定,忘了问特警叔叔的名字,叔叔的长相也越来越模糊,最重要的是,她们忘了跟这位特警叔叔说一声谢谢。

也许是缘分使然,杨雅舒在被好心人收养之后,来南京上大学,今年刚刚毕业,而她一直在寻找的恩人线索也在南京。姐姐刘静玉毕业后就留在了北京工作,但她也始终没忘记寻找这位特警叔叔。

(刘静玉、杨雅舒姐妹)

虽然过去了9年,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这位特警叔叔,但杨雅舒说:“我们一直想当面跟他说声谢谢。”

因为惊慌失措,两人根本想不起来问特警叔叔叫什么,只听到别人喊他“健康”。后来,特警叔叔临走时前来跟姐妹俩告别,“他说自己是南京特警,让我们要好好的,以后有机会到南京玩。”

“他脸圆圆的,皮肤白皙,身高约有175,当时穿着统一的黑色制服,年纪约在23-24岁,他们的队伍是来进行物资救援的。”

两姐妹能记起的,也就这有这么多了。

这趟“寻人之旅”似乎并没有那么顺利。

南京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相关人员得知寻人消息后帮助查询了有关资料。他们表示,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南京警方组织了由202名警察组成的队伍赶赴灾区抗震救灾,这些警察主要由市特警与各区、县特警组成,他们到过映秀镇、漩口镇参与救援,与杨雅舒姐妹俩所说的相符。

只是根据姐妹俩提供的信息,并没有发现相符的人。“一种可能是她们记得不准确,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个警察可能工作发生变动,已经不在特警部门。”

就在大家失望的时候,事情有了转机。

南京玄武特巡警大队曾有一名警察叫康健,但已不在特警部门工作,目前是后宰门派出所的副所长。

据了解,康健的个头是1米75,圆脸,这些特征与杨雅舒姐妹俩所说的相符。而且,康健的名字正是 “健康”倒过来,发音也是一模一样,当年康健去汶川的时候,也刚好是23岁。

不过,事情仍然不像期望的那样顺利。

对于是否救过姐妹俩的情景,康健说自己一时想不起来,一是时间过去太久,二是他们在灾区帮助过不少孩子。“不单是我,大家都在救援,我们把随身带的干粮、水给孩子们吃,这种情况太普遍了。”康健表示,当时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因为这是每个参与抗震救灾人员的责任。

虽然康健的记忆模糊了,但杨雅舒在看到康警官照片的时候就认出了他,“虽然描述不出来他的具体容貌,但是被帮助的感觉我们一直记得很清楚

虽然过了九年的时间,但她基本可以肯定,照片上的人就是她一直寻找的特警叔叔,这些年过去了,康警官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九年前的康健警官)

在见到康健后,杨雅舒这句足足等了九年的话,终于说了出来:“康叔叔,谢谢你救了我们!

“我真的不确定救过你们。”康健憨厚地笑了笑,“我记得有一个营地,后面是窑厂,我们在空地上搭过帐篷。那段时间,确实也发生了余震。”

“对对,确实有个窑厂。”杨雅舒是本地人,对地理位置更加熟悉。在其后的聊天中,两人对当年的回忆慢慢重合。

在聊天中,康健得知杨雅舒住在太平门附近,“那里正在我们所的辖区内。” “苦寻多年的特警叔叔,正是一直保护我们平日里安全的辖区民警。”

其实,杨雅舒姐妹的这份坚持,同样也温暖了康警官。

“没想过她们会找过来,因为都是分内事,也没有放在心上。看到真人后,也感觉心里暖暖的。”

康健说,他也从救援中也获得很多,“那时候还年轻,还小,经历过救援后,很有感触,整个人对事情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我日后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有温暖,有坚持,也有勇气。”

刚刚大学毕业的杨雅舒,目前在一家公益组织工作,表姐刘静玉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

汶川地震后不久,姐妹俩被爱心人士邵建波收养,先是带到北京生活,此后定居南京。“邵爸跟我们说,要感恩每一个帮助过我们的人。”

“我们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了每位帮助过我们的好心人。”杨雅舒说。这个“感恩小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好心人对她们姐妹俩的帮助,另一部分是她们这些年参与的公益活动。

(感恩小本)

“我们觉得应该当面感谢那些帮助过我们的好心人,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的帮助。”

此后,姐妹俩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找到多位救助过她们的好心人,“有山东的、四川的,也有南京的,还有南通的 ……”

杨雅舒说,尽管好多好心人忘记当初资助过她们,但姐妹俩还是想办法找到了他们,并当面表示感谢。

2008年5月16日救下姐妹俩的“特警叔叔”,就是感恩小本上姐妹俩最后一个没有找到并且当面致谢的好心人。

这些年,姐妹俩也参与了很多公益活动。她们曾加入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行列,去全国各地慰问老兵,尽一切可能为老兵解决生活实际困难;她们也曾成立救助孤儿基金,帮扶孤残儿童。

杨雅舒表示,是公益让她们走出地震的低谷获得新生,“开始是为了转移注意力,后来慢慢从公益活动中感受到温暖。将来也会一直做下去,帮助更多的人。”

(灾难之后,杨雅舒在好心人帮助下,重新绽放了笑容)

她说,找到“特警叔叔”,“我们一直想当面跟他说声谢谢,谢谢他当初救助了我们,告诉他没有白救我们,这些年我和表姐一直在做公益,将来也会帮助更多的人。”

或许,对恩人最大的回报,就是像他们一样去帮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