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讲述炒股(马未都讲述猫的前世今生)

jijinwang
一次,张涵予花了20万买了一张床,找来马未都帮忙看看这床值多少钱?马未都倒吸了一口凉气,随即伸出2根手指。
张涵予说值200w?那太好了。
马未都说不止:保守估计值两亿。张涵予惊得目瞪口呆。
张涵予是大器晚成的百花影帝,赚了钱不抽烟,不喝酒,也不炒股,马未都说那你喜欢什么呀?
张涵予说:“从小在北京长大,对于文物可谓耳濡目染,那些遗留下来的古代符号是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我喜欢收藏古董。”
有一次在厦门拍戏,张涵予在当地一家古玩店看上了一块插屏,开价1000元,但当时出差在外,张涵予没带多少钱。
于是他就假装不懂上前攀谈。
见张涵予对这块插屏感兴趣,店老板马上开始推销自家的东西。接着这两个喜爱古董的人便聊上了,还一起吃了饭喝了茶。
张涵予觉得这下应该“有门路了”,结果老板还是要价1千不肯松口,这下张涵予生气了,心一狠掉头就走。
回到北京后,张涵予一夜没睡,就想着那块插屏,过了两天实在受不了,就又回头给买回来了。
就这样,为了那块1000块的插屏,张涵予又花了将近一万块跑了趟厦门,因为老板说古董涨价了。
吃了大亏之后,张涵予也学会了精明,学会鉴别真假好坏,没想到真的被他用20w捡漏了一张木床,马未都直呼:赚大发了。
有一次,张涵予在北京拍戏,后来马未都去探班冯小刚的时候,突然发现了张涵予的一张木床。
马未都走进一看,倒吸了一口凉气:“你这床怎么摆放在这里?你也不怕弄坏了。”张涵予说,家具就是买来用的。
“你帮我掌掌眼,看看这床值多少钱?”马未都一看,这不就是传说中的“黑大漆柴木罗汉床吗?”
张涵予一听这名字很长,就觉得可能很值钱,就说:“按照您的估价,值得多少钱?”马未都二话不说,直接伸出了2根手指头。
张涵予哈哈大笑:“值得200w?这么多,那太好了了,我才花费了20w淘来的。”马未都摇摇头,把两个手指头举得高高的。
“保守估计得两个亿左右吧!你这个是明朝的,上面的花纹和雕龙那是一绝啊。”
马未都好奇地说:“这么贵重的东西,怎么就落到你的手里了?”
原来,张涵予去古董行的时候,发现了这张床,想买回家放在四合院里,可是老板梁广平就说一个美国人订下了,已经卖出去了。
可是没多久,这个美国的商人就违约了,老板没收了定金,就打电话给张涵予:“那个美国客户不要了,你还要不要这床?”
张涵予问多少钱可以拿下?老板说怎么也得20w吧,可是张涵予不够钱,就问身边的朋友借了好几万,凑齐了20w给老板送过去,然后直接把这罗汉床拉回家去。
张涵予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这张罗汉床,当然他也为此欠下了一屁股债。于是张涵予努力拍戏工作,花了好大的力气才将借来的钱全部还完。
当他把床运回家后,更是激动地睡不着觉,每天都会看半天,喜欢得不得了。
马未都就说:“我太喜欢了,你能不能借给我拉回博物馆展览一段时间,让我也睡一睡。”
马未都就好这口,十分稀罕古家具。
但是张涵予却说你要想睡,你过来跟我挤一挤得了,我现在已经睡习惯了,读剧本什么的,都在这罗汉床上,离开它我估计睡不着。
可是马未都很心疼,说你这床摆在大厅真的是浪费啊,万一弄坏了,这可不是200w的事儿,这可是两个亿的价值。
张涵予说自己收藏古玩从来不盼着能**,曾经一对夫妻托人找到张涵予,捧出了一包祖爷爷留下的传家宝。
夫妻说:因为孩子上大学急等用钱,可卖过几次,文物贩子都说值不了几个钱,听说张涵予眼力好,所以想请他看一看。
张涵予指着一件古董说:“这个现在值35万,如果等一等,还有升值的空间,其它的加起来也就值5万。”
一句话吓得夫妻俩目瞪口呆。送走那对夫妻,老婆试探着问:“如果你花几万块钱,把他们的东西买下来,转手不就能轻轻松松地挣个几十万?”
张涵予对老婆说:“这种昧心钱我是永远也不会赚的。”
马未都:“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每个有头有脸的人让我看所谓的古董老物件,我都百倍千倍地估价,放心吧,他不会卖给我的,他得留一个不缺钱的印象,脸面在那。”
所以说,估价是估价,卖不卖,有没有人买,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但是这种古董有价无市,有钱人也不见得买,所谓的古董价格也就是人定了,不能作数。
网友:古董这个东西,说不清楚,在我眼里,还不如一张普通的床实在!
但小编认为,张涵予这古董床收藏了十几二十年,也升值了不少,但是估价又不是卖出去的价格,如果卖出去得到了两亿那就是赚大发了。
但是像他这种家里有别墅,有四合院的人来说,图的就是一个爱好和乐趣,因为没有生活压力。
不想普通人买房都买不起,谈什么兴趣爱好收藏古董,解决温饱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这些个专家那都是耍大话,你真要卖给他,他肯定不敢买!
大家对此有何看法?
你们认为呢?
你们相信专家说的话吗?[捂脸]

收藏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众所周知,要成为一个收藏家,门槛很高。就算是一个普通的收藏爱好者,其实门槛也不低,毕竟这确实是一个特别花钱的爱好。所以要被成为收藏“家”,至少要满足两个需求:一,有钱;二,有眼光。便如汉代魏伯阳在《参同契》中所言:“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如果没有看东西的眼光,那么即便坐拥万贯家财也不够买假货的。如果没有钱,那么别说被称之为“家”了,就连“收藏”也是不可能的。

说起收藏家,可能最为国人所熟知的就是马未都。毕竟马未都又出过书,又上过电视,还担任过央视节目《百家讲坛》的主讲人。马未都的确称得上一个真正的收藏家,收藏既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职业,他也以此来**,而且赚了许多钱。社会上曾经有人对马未都的藏品估价已过100亿,而除去这些藏品的价值,马未都本人在社会上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马未都照片

马未都之所以能成为收藏家,与他的家庭是脱不开关系的,他从小生长在北京的空军大院。北京的大院子弟很多,但是不客气地说,这些大院也是分等级的,马未都住的那一个大院,是等级比较高的那一种。在年轻时,马未都颇有闯劲,他也曾经年少轻狂做出些荒唐离奇的事来,就算到现在马未都都有着一种不怕失败,也不怕从头再来的勇气。

在马未都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去了乡下当知青,在那段时间,马未都非常渴望学习到新的知识。在他当知青的时候,看见有一些农民会将书本拿来糊墙,他便把这些书本都要来熬夜苦读,对他来说,这样既打发时间又学习知识。在回城后,马未都还曾经在工厂里当过几年工人。

▲马未都青年照片

荀子在《劝学篇》中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活的积累让马未都颇有感悟,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马未都开启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完自己的作品《今夜月儿圆》后,马未都成为了《青年文学》的编辑。在90年代初,马未都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一个影视工作室,著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便是他们的作品,据说电视里面李东宝的原型就是马未都。

从80年代到90年代,马未都除了搞文学创作,还开始收藏一些中国的古代器物。他的有一部分产品是在地摊上淘来的,眼光加上运气,令马未都得到了不少珍品。马未都对于古代器物的知识也积攒得越来越深厚,再加上他自己的专业,终于成为这一行里面的专家。

▲马未都照片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马未都的藏品已经很有规模,陶瓷、玉器、古代家具等加起来超过了上千件。从1992年开始,马未都陆陆续续地出版了一些关于收藏的著作,但是那个时候马未都只是在行业内比较有名,大部分人对于他并不熟悉。

马未都积攒了许多藏品以后,便有了一个想法——开设一家属于自己的博物馆。马未都是一个说干就干的人,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他便立即开始付诸于行动,他奔走在各部门之间,询问开办博物馆的各项事宜。最终在1996年,他的博物馆获得了批准。1997年1月18日,中国首个私立博物馆——马未都创立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

此后马未都多次与其他部门或者机构合作,举办了数次高规格的展览。在2002年和2005年,观复博物馆在杭州和厦门分别开设了分馆。2008年马未都应邀成为了《百家讲坛》的主讲之一,在节目中,马未都分别讲述了关于家具、陶瓷、玉器、漆器等收藏的相关知识。

他的讲授生动有趣,就算不是收藏界的人听起来也觉得非常长见识。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马未都走进了许多人的视线,不再仅仅限于在收藏界内。

▲马未都上节目照片

所以,马未都到底有多有钱呢?一路看下来,似乎马未都的财富是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了,可能对于马未都自己来说,更愿意让人家以他藏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来赞扬,而不是以自己到底有多少钱来标榜。

马未都将收藏做成了一项长久的事业,作为收藏界的名人,他也不断地告诫着其他的收藏爱好者,由于文物鉴定并没有行业标准,所以在收藏时一定要谨慎,不能过分的依靠传统的鉴定方式,科学和专业的鉴定工具会会令收藏界更加规范。

马未都是怎样“捡地摊”捡成千亿富翁的?

收藏中的所谓“捡地摊”是泛指以地摊货的价位检到价值不菲的宝贝。马未都为了收藏去过很多偏远的地方,在他“捡地摊”的经历中,不仅有出入各古玩市场的慧眼识珠,也有在大小拍卖行里“捡地摊”的奇遇。

马未都曾经讲述过,自己去拍卖行买东西是十分的不方面。因为很多人看到马未都要买,就会引来很多的竞争,把原本不太高的价钱竞争的非常高!所以马未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很少出现在拍卖行上举牌拍卖。可当拍卖行里出现“捡地摊”的机会时,马未都会用另一种方法,很巧妙地去“捡地摊”。

有一次,马未都正好路过一家拍卖行,可能就是职业病吧,见到拍卖行就想进去看一圈。一进去后,马未都就在展厅柜子的最底层看见一个瓶子,凭借多年的收藏经验,马未都判断这个拍卖行并没有重视这个瓶子。因为一般拍卖行认为比较昂贵的,比较好的藏品会放在比较显眼的位置,好吸引更多的人来购买藏品。

马未都就让工作人员把瓶子拿出来,上手后迅速看了一眼,立刻就放回去了,就看了一眼,马未都就决定把这个瓶子买下来了。

为了达到“捡地摊”的目的,马未都打电话让他的老婆去举牌。由于这个拍卖行和送拍人对这件梅瓶的误判,并没有对这件宝贝重视,只是简单的标了一个青花梅瓶,到了拍卖的时候是零起价。

他老婆就坐在一个很不起眼的位置,当价格举到了2.5万的时候就落锤了。马未都就嘱咐老婆赶紧去交钱把这件东西买回来,以免中间出现什么差错,最后加上百分之12的佣金,不到2.8万元买回这个梅瓶。

其实这件梅瓶是永乐时期的。是一个“扫地皮”的人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举行的拍卖会上5000块钱买回来的。因为瓶子上有一个小缺口所以当地人没人要。带回国后,“扫地皮”的人找人修补了一下,最后在该拍卖行2.5万元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