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级别才叫重要讲话?

jijinwang

什么级别才叫重要讲话?这是一个问题。我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报告,因为它代表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代表了党中央对未来五年乃至十年的工作作方向。这个报告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国家战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生福祉等方面。


一:什么级别才可以说重要讲话

重要讲话精神没有特定的指哪一级。
一般在下级对上级领导讲话的学习传达贯彻时使用这样的表述。没有指定或特指那个级别领导才能使用。
对于“重要讲话”这一说法,人们已耳熟能详,见惯不惊。但显而易见,讲话根本不可能总是重要的,要说党中央及国家领导人在一些重要场合的讲话是重要讲话,那么可能很少有人会提出异议,因为这样的讲话。
“重要讲话”一说通常出自下级之口,这很有媚上的嫌疑。但他们为何要媚上呢?他们为何不把我这平头老百姓的话“封”为“重要讲话”呢,关键还在于领导手中的权力,这权力决定着下级的升迁,决定着下级的利益。
于是,有些人就整天琢磨着如何让领导高兴,封领导的讲话为“重要讲话”之类做法不过是其小小的伎俩,可以说是在用嘴巴行贿。我们还可以看到、听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说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一般是只针对高层领导而言的。
但是,在基层,有时会议主持人为表达对与会领导的尊重,口头上也把“讲话”称为“重要讲话”,把“指示”称为“重要指示”,书面语一般是不用的。

二:什么级别能用重要讲话

1,报告,2,讲话,3,发言。
搜一下:讲话稿按会议的级别,讲话人的身份和内容重要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

三:什么级别可以叫重要讲话

起草领导讲话稿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之点

岳海翔

如果说在15种法定公文之中,“通知”是发文数量最多、使用频率最高的文种,那么在种类繁多的各种事务性文书中,“讲话稿”排在首位当属无疑。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会议是推动公务活动运转的最重要方式之一,使得领导讲话稿的起草难度大、要求高,是文秘人员必须面对的一项硬任务。如何写出高质量、富有特色的讲话稿,是摆在每一位文秘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试将多年来的写作体会和思考辑录成几个关键之点,以期对大家有所裨益。

一、起草领导讲话稿,首先要准确领会领导意图

领导同志(公文写作的指挥者)在现实的领导工作中,发现了某种情况,产生了某种想法,提出了某种要求,并且欲将这些情况、想法、要求通过文字来上传或者下达的时候,便产生了制发公文的动机,于是确定撰写者,交待起草公文的意图。实践表明,一份高质量公文的完成,是公文写作的指挥者与撰写者双方的思想和理论水平以及写作才能充分发挥,并且紧密合作、精心劳动的结果。撰写者的写作才能是构成一篇公文质量的基础,但指挥者的指挥才能又是决定一篇公文成败的关键。由于公文是遵命性写作,它要受到指挥者意图的制约,这就要求撰写者在公文写作中必须准确地体现出领导意图,才能顺利实现行文目的。

作为公文撰写者,要想在公文写作中正确体现领导意图,首先必须在起草之前能够正确领会领导意图。很难设想,一个连领导同志意图都没有搞明白的撰稿人,能在其撰写的文稿中,正确体现出领导同志的意图来。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领导同志交待起草公文的意图,一般来说,往往局限于原则性的指点,只能是粗线条的轮廓。因此,撰写者在接受起草任务之后,还要进一步精心思考,以便能准确领会、理解和把握领导意图的精神实质。那么,怎样才算准确领会、理解和把握领导意图的精神实质了呢?

一般来说,在撰写者的脑海里,应该明确了领导交办的公文制发的目的,即这份公文的主旨是什么;明确了这份公文要阐发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明确了这份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明确了这份公文的受文对象和发送范围是什么,等等。这是第一步。实现了这第一步,可以说就大体上明确了领导同志的意图。接下来,还要精心思考、周密体察、研究探索,将上述领导同志交待的办文主旨、观点以及现实针对性等等,结合、对照现实的工作状况努力加以融会贯通,力求将已知的领导意图,进一步深入化、具体化和条理化。例如,公文的基本观点通过哪几个分观点去阐述;这几个分观点顺序如何排列;各针对哪些现实问题;从怎样的角度阐述;具体的理论依据各是什么,等等,都要具体入微,清晰可见,进而转化为撰写者自己的思想,一旦动笔便能用撰写者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这是第二步。只有实现了这两步,经过了这由第一步向第二步的转化,即领导者的意图转化为公文撰写者的思想,才算是真正领会了领导意图的精神实质。

那么,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尽快地实现上述目标呢?一般说来:

首先要结合现实的社会背景去领会领导同志的意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这是一条普遍规律。领导同志的任何思想观念,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从根本上讲,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既然如此,如果对现实的社会背景不了解,如果不将这些背景材料与领导意图结合起来考虑,那就不可能正确领会领导同志的意图及其来龙去脉。

其次,要结合现实的中心工作去领会领导意图。任何领导机关制作任何公文都是为了解决实际工作,尤其是当前的中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公文的显著而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对于实际工作的明确指导性。领导交办制作公文,不可能无的放矢,如果公文撰写者对现实的中心工作状况不了解,如果不把现实中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领导同志的意图结合起来考虑,就不可能正确领会领导同志意图产生的直接动因及整个意图的精神实质。

再次,要结合党和国家现行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精神领会领导同志的意图。这样,不仅可以在公文写作中为实现领导同志的意图,找到更充分的理论依据,而且可以针对已有的方针政策,确定避就,更好地把握表述领导同志意图的角度、重心和详略。

综上所述,只有结合现实的社会背景、正在进行的中心工作、现行的方针政策,经过艰苦的精心的周密的思考,将领导同志的意图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这才能为动笔行文,进而正确体现领导同志的意图,奠定扎实可靠的基础。

二、起草领导讲话稿,还要充分合理地运用好“角色理论”。

那么,怎样才能起草好领导讲话稿呢?写作实践表明,将“角色理论”运用于起草环节,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社会学认为,每个人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根据“角色理论”的要求,要成功地写好领导讲话稿,文秘人员必须进行“角色换位”,要根据每个领导同志的职务、级别以及讲话的场合等诸多情况,站在领导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受领起草任务之前,文秘人员当然是一介秘书,但一俟动笔就发生了“角色转换”,文秘人员就要用领导者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观点和角度来进行表述。其中其中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要确定好该篇讲话稿的主题,并把它用简约宜读的语言表述出来。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在已有的材料中,提炼出切合题意的基本观点,以及围绕这个基本观点而行文的各个分观点。其次,要着眼于全局,使具体的政策规定和理论观点,与党在一个时期的总路线、总目标、总政策吻合起来。因为撰写一份公文,制定某项具体政策,发表某种具体策见,对于全局来说,它总是一个局部,只有把它置于全局中加以衡量,使之与全局吻合起来,才能避免具体政策及其策见思想的偏颇,具体政策及其策见思想才不致与总政策、总目标发生抵触。在整个框架布局上,也要站在领导者的角度考虑,哪些内容先说,哪些内容后讲;哪些内容概略说,哪些问题详细讲,都需要文秘人员认真琢磨,使所讲的内容符合领导者的身份以及讲话的场合,切合听众的需要。

三、起草领导讲话稿,还要注意把握每个领导者不同的话语风格

要真正担负并且出色胜任起草领导讲话稿的任务,还要求文秘人员针对不同的领导者展示出不同的话语风格。应当承认的是,每个领导在讲话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是不一样的,有的讲话通俗易懂,这样的讲话容易使人产生亲近感,因此在起草过程中就要加以注意,多使用一些贴近口语的语句,让领导读了顺畅,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但在实践中,有些领导同志讲话习惯于使用规范性较强的书面语,并善于引用一些成语典故,使讲话具有庄严的色彩。而要做到这一点,对于文秘人员的要求则是很高的,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存储”,做到博览群书,并能恰切运用。如果一个典故,领导者熟悉而文秘人员却毫无所知,显然是很难胜任所担负的工作的,也不堪委以重任。

四、起草领导讲话稿,还要注意准确把握一些细节的表述规范

“细节决定成败”,在讲话稿的起草过程中有时会涉及一些细节的表述,一定要注意规范。对于结构层次顺序的使用,常见之于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讲话稿,以清眉目。根据《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9704——2012)的规定,公文的结构层次顺序应当依次表述为:一、(一)1.(1)。对此,要特别注意规范使用,不得随意越级套用,而且由于讲话稿是靠有声语言进行传递的,因此要尽量减少结构层次的使用,如果结构层次过多,就会造成听众理解上的障碍,也有损讲话稿的。同时,当出现数额较大的数字尤其是连续使用时,一定注意使用汉字数字。还有就是有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词语,少用或者不用令人感到晦涩艰深的词语。例如“龌龊”“怯懦”“彷徨”等,就不如“肮脏” “胆小”“犹豫”更加容易令人接受,即使是有些业务性较强的讲话稿,其用语也应在不不损害内容表达的前提下,尽量写得让人清晰明确。再有,古语词在讲话稿的写作中有时是比较多见的,能够增强讲话的庄重和严肃性,但有时要认真校核,不得令人产生歧义。

总之,讲话稿的起草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有其内在的固有写作规律,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精心摸索,才能够日有所进,不断提高。


四:什么级别领导讲话能用重要讲话

    三是坚持传统业务与转型升级双管齐下。由于我们业务特殊性,传统业务不可能一朝之内“推倒重来”,新业务又不可迅速建立,这就既要固守传统业务,尽一切可能衍生和延伸,提升价值链;又要坚决推进升级转型,占领市场,产生效益。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就现阶段而言,社会发展越快,干部员工压力越大,要展现更多的人文关怀,把“领导心中有员工、员工心中有企业”更多地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让员工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