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2年延吉西郊建设军用机场,到1985年民航延吉站成立,到目前成为最具国际范的支线机场,延吉机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已成为延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延边成长过程中的时代坐标,见证着延边航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建设发展历程。
延吉机场的建成与时任延边州委书记兼州长李德洙的努力是分不开的。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地处偏僻,许多外地企业家不了解延边,无法来延边投资兴业,李德洙得知后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建个机场。他跑中央、跑国务院、跑中央军委等部门,代表延边正式提出:把延吉军用机场改扩建为军民两用机场。为了早一天实现这个愿望,他马不停蹄地跑空军、跑民航、跑国家计委,找到那些曾经来过延边的国务院各部委的部长和主任们,提出自己的想法,为延边民航事业起步开山辟路。几经波折,198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延吉机场正式改建为军民两用机场。
1985年4月1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民航使用空军朝阳川机场。同年6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府正式签订《关于民航使用空军朝阳川机场协议》。1985年7月1日,民航延吉站成立。同年8月29日,安-24型客机首航延吉-沈阳航线,从而结束了延边没有民航航班的历史。
原民航延吉站公安分局局长鲁延峰作为首批民航人,见证了延吉机场初建,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不平凡的历程。鲁延峰表示,机场初建时,各项条件都非常艰苦,跑道长2000米、宽45米,设施设备简陋,仅可起降安-24、运-7等小型客机。所有成员都是从各个部门、各个单位调来的,主管飞行等一系列人员都是从长春、沈阳或者北京调来的技术人员,机场成立以后仅有30余人。
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运力,延吉机场开始着手扩建改造。扩建改造工程分为二期,一期工程于1993年5月动工,以飞行区场道为主进行施工,同年11月工程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二期工程于1993年10月开工,以新建航站楼为主进行施工,1997年4月竣工,6月投入运营。当时35岁的原飞行区管理部经理李延龙来到机场工作,成为新一批民航发展的见证人。他表示,竣工后使用效果非常好,停机位、廊桥都有了。机场都是大机型,起降的吞吐量每年都往上增长。资料显示,1997年,扩建改造后的延吉机场旅客吞吐量、货运量、航班起降架次分别是扩建改造前的4.1、3.0、2.2倍。航线由原来的沈阳、长春、北京3条增至9条,由1家航空公司增加到9家航空公司。一架架“麦道”“波音”呼啸蓝天,惊醒了延边这块古老的土地,延边人民终于圆了乘坐大型飞机的梦。
2001年6月,延吉至首尔航线定期航班正式执行,国际空中走廊的搭建,让延吉机场为延边经济腾飞插上双翼。2011年,延吉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百万,成为东北地区的第一大支线机场。2012年起,民航专项资金和省、州、市政府累计投入近1.25亿元进行了航站楼改扩建、候机楼亮化、民俗化改造,场区绿化、公共区环境改造。2017年6月9日,“延吉朝阳川机场”正式更名为“延吉朝阳川国际机场”,延吉机场也被称为最具国际范的支线机场。
如今的延吉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级,共4部廊桥、11个停机位。可保证空客321、波音737及以下机型全载起降。航站楼建筑面积21720平方米,内设16个值机柜台、10条安检通道。最高峰时27条航线、10余种机型、26个通航城市,年旅客吞吐量最高峰时能达到166万人次。
近两年,民航业受疫情影响被按下了暂停键和减速键,但延吉机场演练防疫不放松,业务提档再升级。一方面与各地方政府及航空公司联系争取航权,尽快恢复航空市场。另一方面开展多项活动及培训,为旅客真情服务。2021年,延吉机场荣膺全国首批红色航空旅游示范机场;2022年,获评服务质量优秀机场。37年的春华秋实,延吉机场为延边州的经济腾飞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未来的延吉机场将持续秉承同场同心、融合发展的理念,与驻场单位资源共享、力量共用、风险共防、携手共建,为民航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为延边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繁荣昌盛再谱新篇。
人民网-吉林频道 原创稿
夏日春城,万物向荣。为贯彻落实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要求,长春高新区先行先试,勇当改革“试验田”,掀起新一轮体制机制大改革、大发展的浪潮。凝聚共识、优化服务,整装待发、迈向新征程,全新出发的长春高新区迸发着创新活力。
长春高新区通过实施“园区化”服务体系改革,破解产业集群集聚发展问题,成立“四大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围绕医药、IT、汽车零部件、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落实产业规划,借改革的“东风”,推动区域间实现良性互动,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
统筹推进 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聚焦主责主业,推动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加快项目集聚,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长春高新区立足解决重点产业集聚度不高、服务环境不优问题,夯基础、补短板、强弱项,注重规划引领,统筹资源配置。综合考量区域产业功能分布,增强空间合理性、加快形成四大产业及相关园区布局优化、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发展格局,构建精准集约的招商服务体系。
对接“四大板块”建设需求,结合现有产业基础,长春高新区依托原招商一、二、三局和创业服务中心,成立四大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承担促进服务产业发展、开展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指导专业产业园区建设、开展产业研究、制定产业政策等职能。落实产业规划,加快项目集聚,在高新区南部和响水镇共建医药产业园区,在与永春镇、富锋镇合作区域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和IT产业园区,在高新区打造多点布局的现代服务业园区,形成集聚发展态势。
“实行改革后,七大部门更加精准高效,从建设管理到项目审批,企业办事只需跑一次。园区化、系统化思维模式打造企业服务一条龙,一个产业一个服务部门,四大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把招商和服务紧紧结合在一起了。”长春高新区科技局局长白洪义表示,未来,作为科技创新主战场的长春高新区将以科技为引领,创新突破,整合高层次人才,围绕落实长春市高质量发展“四大板块”战略任务,实现科技招商。与四大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一起,为企业搭建平台,整合要素,为企业做好科技服务,一体化共同促进高新区经济发展,发挥好科技在经济领域的作用。
明确方向 筑牢规划引领“支点”
新体制激发新活力,新制度创造新动能,新环境开启新起点,长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许广新认为,此次改革符合高新区未来发展的方向,既有利化解了跨部门之间的沟通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更会较好地激发工作活力和干事创业的动力。特别是本次改革中,创业中心拓展了现代服务业的领域,为中心这样一个存在了近三十年的老部门注入了新活力。站在全新起点上,许广新表示,“未来,我们将联合高新区内的孵化载体,大力引入双创资源,营造创新生态,促进双创服务,突出产业优势,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新开始提供全新的服务,助力高新区改革创新再出发!”
明确园区发展方向,科学界定产业引导方向,推动区域间良性互动是目前四大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的普遍共识。在体制机制改革的前期,IT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确定了“发展龙头项目,扶持有潜力的项目,围绕特色产业发展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方向以及细化专业部门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化、精准化、优质服务的目标愿景。“近一周以来,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谋方向、搞调研、做定位,确定更加专业、细化、精准的产业发展方向。”长春高新区IT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威说。
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力打造整个东北乃至全国范围内工作效能最高、审批流程最优、发展环境最好、服务质量最佳、群众和企业满意度最高的地区,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新的架构、新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崭新的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迈步从头越”。
夯基务实 绘就持续领航“蓝图”
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抓住产业发展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上,长春高新区不断推进产业提档升级,保障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改革大力推动了医药产业发展的提档升级,我们聚焦主责主业,多措并举,服务水平在不断提升,营商环境也在不断优化。”谈及改革,长春高新区医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玉信心满满。多年来,长春高新区围绕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等重点领域开展精准招商和项目推进,积淀了企业发展、产业发展、人才发展的优势底蕴。
王玉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放在夯实基础和抓实服务两方面,将底蕴发展为优势。在产业引导方面将瞄准技术领先的产业方向将高新区打造成为拥有世界领先技术的医药产业园区;在抓实服务方面,我们从做企业领办代办的‘朋友’到成为‘家人’,为企业搭建平台,努力成为拥有国内一流服务的产业园区。”
汽车是吉林省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打造汽车零部件全产业生态圈是长春高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的愿景。面对改革,长春高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高玉杰从三方面进行解读,“要扶强本地企业,通过专业人干专业事为企业做好服务;通过现有产业布局打造汽车零部件生态圈,促进长春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通过“投资 孵化”“投资 服务”等模式,推动园区发展吸引高端人才落户长春,促进长春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蓝图已经绘就,道路就在脚下,按照《关于推进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的目标任务,到2022年,长春高新区医药、IT、汽车零部件、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到2025年,四大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将突破2000亿元。
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正在为长春高新区发展蓄积力量,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入,长春高新区必将释放出更强的发展活力,前景将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