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什么时候恢复的?在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当时的考试科目是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每科满分150分。。高考成绩公布后,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考得不错,甚至有人认为自己可以考上清华北大。
一:高考是什么时候恢复的
高考恢复时间是1977年。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入学门槛(1966-1976年是由工、农、兵推荐上大学)。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十余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一般是每年6月7日-8日考试。参加考试的对象一般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招生分理工农医(含体育)、文史(含外语和艺术)两大类。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计划和扩招,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二:体育高考是什么时候恢复的
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是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并参加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统一测试达到相应标准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三:高考什么时候恢复的,中间停了多久
中国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由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后十余年的政治运动,使国家教育事业受到极大影响,严重滞后性国家科技发展,拉大了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差距。
打倒四人帮以后,邓小平理论全面指导国家建设战略性规划,全面拨乱反正,教育改革成为开路先锋之一。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几千万优秀人才,从此,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国运。
四:七十年代高考什么时候恢复
前言图|邓小平
1997年9月18日,位于湖北武汉茶港,81岁的原教育部部长刘西尧接受了《长江日报》
时值高考恢复20年,《长江日报》准备策划一组专题“高考20年”,当
“有邓小平、周恩来,还有当时决定恢复高考的会议现场照片,这是老人第一次将这些照片提供给媒体。”
时针拨回到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消息一出,所有的知识青年顿时欢欣鼓舞起来。改变命运的时刻就此到来。
“当年做出恢复高考制度的决定,我的确是在任的教育部长,但那主要是小平同志的功劳,没有小平同志的果断拍板与大胆决策,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打过仗的教育部长许多人或许没注意,身为教育部部长的刘西尧,1955年曾被授予大校军衔,1963年又晋升少将军衔。
妥妥的一枚军人出身。
如果没有打过仗,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战功?
刘西尧是湖南长沙人,1916年出生于程度,家里是经商大户,十分富裕,刘西尧曾在北京读小学。
1934年,刘西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
图|刘西尧年轻时候
据说考武大物理系,是刘西尧将军的伯父力主的,当年全家对刘西尧的期望很高,一直希望他能走出国留学的道路。
可在大学求学期间,刘西尧却接受了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熏陶,并立志踏上革命道路。
那个年月并不太平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军不仅仅占领了东三省,还把触角伸向了华北,而当时的国民政府以及蒋介石,却依旧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南京国民政府先后与日寇签订了何梅协定与秦土协定,将华北部分除权出卖给日寇,日本在华北全力推行“防共自治运动”,并展开政治、文化、经济上的入侵。
举国汹汹
正所谓“华北之大,已经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1935年12月9日,北平数个大中学校的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标志着“一二九运动”爆发。
随即在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响应,上海、杭州、武汉等各大城市相继掀起了抗日游行示威的高潮。
1936年8月,年仅20岁的刘西尧领导了武汉大学响应北平“一二九运动”的游行活动。
随着抗战全面爆发以后,刘西尧再也无法安坐,1937年10月,刘西尧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还未毕业的情况下,动身赴红安县七里坪,所以后来刘西尧在资料中,武汉大学一栏填写的是“肄业”。
图|刘西尧
知识分子出身的刘西尧,就此投笔从戎,踏上了征程。
刘西尧赴黄冈领导抗日工作,是受了中共湖北省委的指派,并担任了黄冈中心县委书记,表面上刘西尧只是一个小学代课教员,实际上在暗中,刘西尧主抓当地干部培养工作。
1938年10月,张体学、刘西尧在湖北一带正式打出了“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的旗帜,张体学任队长,刘西尧任政委,部队后来发展到了400人枪。
一直到1943年末,刘西尧离开了鄂东地区,对于这段打游击的经历,刘西尧印象十分深刻,在他的回忆中有过这样的描述:
“尽管我们没有在大别山搞一大块根据地,但是,起到了伟大的战略牵制作用:我们从东面包围了盘跨武汉之敌;在反磨擦中,我们把反共顽固派程汝怀的四个纵队‘磨’得差不多了。沈光武部队后来也垮了;第39军嫡系部队也经不起我们打,调走了;接着是把广西军主力(189师)牵过来了,这就策应了华东2师、7师兄弟部队的反顽斗争。从全局看,正因为我们有根据地,更重要的有一个大小悟山,我们才得以完成以上任务。”
刘西尧虽然主抓地方工作较多,但身上始终兼任着军职。抗战胜利后,刘西尧当过鲁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1948年5月9日重建中原军区后,刘西尧任下辖江汉军区第一军分区政委、大冶地委书记兼大冶军分区政委。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刘西尧调任中共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秘书长、省委副书记。
虽然已经算是离开了部队,可1955年9月授衔时,刘西尧任被授予了大校,并在1963年晋升少将。
图|第一次原子弹试验前线指挥部部分人员合影,左起毕庆堂、张爱萍、刘西尧、刘柏罗、张蕴钰、苑华冰
“我搞汽车是虚晃一枪”新中国成立后两个月,毛主席率团第一次访问苏联。
当时毛主席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商量,要在中国建立汽车制造厂。
不过当时一汽迅速上马后,又很快考虑到二汽的建设。
1954年,中央批准由时任湖北省委第一副书记的刘西尧任二汽建设筹委会主任,二汽的初步选址定在了湖北武汉。
即便是时隔多年,刘西尧仍然对这一次搞二汽记忆深刻。
事实上当年我国汽车项目刚刚上马,当时机械工业部一开始对三年建成一汽一开始根本没有信心,后来还是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一汽才顺利的建成投产。而匆忙上马的二汽无论是建设资金,还是人力物力上都十分匮乏。
1955年,二汽选址又改在了四川,几经辗转,最终落马。
刘西尧搞了一年多,最终也是一事无成,晚年的他回忆起这件事,还调侃的说道:
“我搞汽车就是虚晃一枪。”
尽管汽车项目仓促间未能完成,可刘西尧很快就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的刘西尧,又马不停蹄的投入到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原子弹、氢弹、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
尽管中国当时条件仍然简陋,但毛主席依旧信心十足。
面对苏联专家相继撤离,有关我们是否要继续搞两弹的问题,在中央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图|周总理
1961年10月,刘西尧与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到二机部考察,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刘西尧对二机部所属的厂矿进行深入的论证调查后,与二机部部长刘杰共同提出:
“在1964年可以实现制成原子弹,还可以进行核爆。”
尽管面对重重困难,当时有人对原子弹研制“两年规划”提出质疑,刘西尧随同国防科委、国防公办联合检查组,一同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帮助,并再次提出:
“两年规划是完全可行的。”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历史上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枚原子弹试爆,刘西尧作为试验的副总指挥,等到所有人都撤离警戒线以外后,刘西尧郑重其事的将按钮钥匙交给了国防科委副秘书长张震寰,由他按动电钮。
尽管刘西尧作为非专业人员,没有参与到实际研发过程,但他的支持是促成两弹一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原子弹试爆成功后,刘西尧又马不停蹄的投入到对氢弹的研制工作当中。
回忆起当年在野外工作的经历,即便是到了晚年,刘西尧仍旧感慨不已:
“从1963年到1966年,我在青海呆了一年多,那里海拔3200米,由于空气稀薄,缺氧,晚上睡觉,也是似睡非睡。刚开始没有高压锅,米饭馒头都是夹生的,为了开胃,我每次去都要带几瓶最辣的小辣椒,餐餐都要靠它才吃得下饭。生活确实很艰苦。”
图|刘西尧将军晚年
1966年8月,面临中科院工作可能停摆的情况,周总理派出刘西尧作为总理联络员,进驻中科院。
虽然以刘西尧当时的能力,并没有扭转中科院恶劣的形势,但刘西尧在中科院,依旧主抓了许多科研项目。
如1970年新中国第一个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主抓恢复淮海平原的考察工作、人工合成胰岛素、搞大分子核酸合成等等工作。
考虑到卫星上天的重要任务,刘西尧建议中央:
“把人造卫星工程改由国防科委直接领导。”
中央完全采纳了刘西尧的意见,并由罗舜初负责卫星的组织领导工作。
尽管当时面临许多困难,尤其是其中还有人为因素,可刘西尧仍旧坚持在领导岗位上,为这些重大项目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让刘西尧感慨的是,周总理对这些科研项目的鼎力支持。
刘西尧性格耿直,不畏强权。
图|刘西尧
一次偶然机会,刘西尧陪同江青见外宾,江青谈起自己1951年在湖北参加土改时的成绩,还说对外宾说刘西尧知道。
刘西尧不愿意为她说谎,于是说:“你说的这些情况,我是今天听你说才知道的。”
也因为种种缘故,刘西尧常常面对周遭的质疑而有口难辩,周总理这时就站出来说:
“这件事是我让刘西尧同志按我的意思去办的,事情与他无关,你们不要去找他的麻烦。”
亲历恢复高考70年代初,刘西尧调国务院科教组工作,先后任副组长、组长。对于教育战线在过去的艰难工作,刘西尧是深有体会的。
1976年12月,刘西尧由二机部调任教育部出任部长。
时隔多年后,当回忆起自己刚到教育部履职的经历,刘西尧仍然是有些感慨,当时教育部的工作千头万绪,人手也不是很充足,光是面对人民来信,刘西尧就不得不抽调两个秘书专门负责这件事。
最为关键的是,在广大知识分子的心头,仍有一件最重要的事,那就是恢复高考制度。
对于高校的招生考试,事实上周总理在更早时候,便已经有所
1972年10月14日,周总理在会见李政道博士时曾指出:
“对学习社会科学理论或自然科学理论有发展前途的青年,中学毕业后,不需要专门劳动两年,可以直接上大学,边学习,边劳动。”
图|1977年8月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现场
1975年,邓小平主持党政军日常工作后,曾对当时大学招生方法和教学质量提出批评:
“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大学究竟起什么作用?培养什么人?有些大学只有中等技术学校水平,何必办成大学?一点外语知识、数理化知识也没有,还攀什么高峰?中峰也不行,低峰还有问题。”
刘西尧主持教育部的工作后,也曾面临一系列的窘境。
1977年开年,有关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工作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77年6月29日,中国教育部在太原召开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工作会议。
会议前,刘西尧就高等院校招生办法报国务院,得到指示“同意今年的招生基本上还按原来的办法”。
图|邓小平
考虑到要打破诸多条条框框,邓小平最初的想法是:1977年用一年的时间做准备,1978年正式恢复高考,生源一半是高中毕业生,一半来自社会,然后逐步走向正轨。
可对中国教育前景深感忧虑的人,更是心急如焚。
刘西尧在会议召开前,接到了在天津主持工作的蒋南翔的电话,从电话里面,刘西尧听出了蒋南翔的焦虑:
“培养人才犹如种庄稼,要选好种子,要求高等学校招生,不要只凭单位推荐。”
蒋南翔在电话里提出,希望能允许他在全市挑选学生,刘西尧思虑再三,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建议。
可到了开会当天,天津市一位代表当场提出,蒋南翔的意见不代表天津市委。
最终讨论过程中,这一建议被作废。
总而言之,1977年6月底召开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工作会议,虽然有了些许变化,明确规定普通高校招生需要具有高中毕业或者是相当于高中毕业的学历,但招生办法依旧沿袭了过去的准则。
8月1日,邓小平在听取方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西尧汇报中,听说了蒋南翔的事儿,对他的行为大加赞赏:
“就是要敢想敢讲,不要吞吞吐吐。要提倡实事求是。”
连续两天的会面中,邓小平对高等教育清晰的思考,令刘西尧等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图|査全性教授
邓小平这时提出了一个想法。要在近期主持召开一个科教工作座谈会,并对科学院和教育部提出要求:
“找一些敢说话、有见解的,不是行政人员,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才学的人参加。“
1977年8月4日,在邓小平的主持下,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这是一个真正的畅所欲言的座谈会。”
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査全性呼吁,要在当年就改革高校招生制度,专家的意见也让邓小平十分动容,他对身边的刘西尧说:
“今年就恢复高考,还来得及吗?”
刘西尧心里十分高兴,于是立即回答:
“推迟半年招生,还来得及。”
邓小平听了以后,当场就决定:
“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嘛!把原来写的招生报告收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重写。招生涉及下乡的几百万青年,要拿出一个办法来。今年就开始改,不要等了。”
也因为邓小平的主张,教育部也开始陆续做准备工作。
图|1977年8月,全国科教工作座谈会参加人员合影
考虑到8月要重开全国高等院校招生会议,刘西尧主持编写了报告,结果送交邓小平的第一份报告草稿被退了回来,当时教育部大多数人思想仍偏保守,报告中说了一大堆话不符合那个时候教育战线面临的形势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邓小平后来指定了胡乔木、邓力群帮助,几个人通宵达旦的合作,最终才写成了第二版本的报告,送交邓小平批示后同意。
1977年8月13日,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会议,在北京召开。
即便是邓小平当时已经定下了要恢复高考的基调,但在当时会议上,仍然有很大的分歧,以至于争论不休,会议开了两个多月,始终拿不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9月19日,邓小平召集教育部分负责人刘西尧等人谈话,并明确清楚的指出:
“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你们还没有取得主动,至少说明你们胆子小,怕又跟着我犯“错误”。你们要放手去抓,大胆去抓,要独立思考。把问题弄清楚,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该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报告中央。教育方面的问题成堆,必须理出个头绪来。现在群众劲头起来了,教育部不要成为阻力。他明确指示:招生会议要尽快结束。招生文件继续修改,尽可能简化,早点搞出来。办事要快,不要拖。”
图|1977年12月北京高考某一考场现场
邓小平一句话便扭转乾坤,几天后,新的招生报告顺利出炉。
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从1977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恢复统一考试制度。
由于十分仓促,当年恢复全国高考,各项工作均来不及安排,当时时间有限,没有进行全国统一命题,而是由各地教育部门自行出题,然后报送到教育部。
刘西尧的儿子刘江汉听闻高考恢复,正准备跃跃欲试,却被父亲劝阻,刘西尧对儿子说:
“我知道今年考试的全部题目,为了避嫌,这次考试你不能参加。”
刘西尧大公无私的精神,让人不禁钦佩。
图|刘西尧
1977年恢复高考,改变了全国无数知识青年的命运,有不少后来考入大学的学生,对当年这场考试印象很深,1977年12月10日在北京远郊密云山区参加考试的刘跃进直至多年后还记得当年考试语文的作文题目《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刘跃进一下子就兴奋起来,感觉这个作文题目,好像说的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