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选指数基金的三个指标分别是基金规模、跟踪误差和费率。
🌟1. 基金规模。基金规模太小会有清盘的风险,清盘虽然会退钱,但是浪费了我们的时间,也让我们错过了选择更好基金的机会。而且因为指数基金复制指数的成分股进行投资,不管募集到多少钱,都可以按照比例分配到成分股上,所以我们对于指数基金不应该设置上限,而下限至少应该在5亿以上。
🌟2. 跟踪误差。指数基金的原理就是复制指数成分,尽可能保持跟指数走势一致。跟踪误差越小,说明复制越精确。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大家同时模仿一个书法大家的书法,总有模仿的可以以假乱真的是吧,而我们就是要找到这样的。
🌟3. 费率。基金的费率主要包含申购、赎回、管理、托管、销售服务费。大部分平台的申购费给予一折优惠,长期持有基金可以免除赎回费。所以我们主要看管理、托管和销售服务费。这三项费用统称为运作费,长期投资的话,这三项是主要的投资成本。我们选择基金的时候需要选择运作费用较低的产品。你学会了吗?
知识分享 指数基金 基金理财 股票基金投资理财小白 #投资
一、预警线和清盘线的恶性循环
私募行业有这么一个规则,设立预警线和清盘线,这是为了保护投资人的利益,限制投资的最大亏损幅度。
普遍的规则是预警线大多是0.8,也就是亏损20%,清盘线普遍是0.7,也就是亏损30%,当然也不是全部都设置这个幅度,主要看投资人与管理人之间协商的合同确定。
根据规则,当产品净值低于0.8时,触发预警线,普遍约定10个工作日内必须将仓位减仓至50%以内,且期间只能减仓不能加仓,直到高于预警线才能加仓到50%仓位以上。
当净值低于0.7时,触发清盘线,普遍约定在5个交易日内,管理人需要无条件卖出所有资产,全部变成现金,对产品进行清算。
根据上面这个规则,当遇到市场环境不好导致多家私募净值持续下跌时,就会带来一个连锁反应:下跌导致一些私募基金净值下降触发预警线,当触发预警线后私募基金只能被动减仓卖出,而减仓卖出又会导致股票新的下跌,从而又造成更多的私募产品触发预警线,更多的产品加入减仓推动新的下跌,又可能引起前面早期的私募从触发预警线到触发清盘线。
这种恶性循环导致有时候呈现踩踏行为,也就是有时候我们看到脱离基本面的恐慌性下跌。同时,这种现象不止在私募上,也体现在公募上,主要原理是虽然公募没有清盘线,但是公募上市后没有锁定期,且持有人往往投资经验不丰富,喜欢追涨杀跌的人占比较大,一旦公募基金净值表现不好,基民会开始连续赎回,基金经理应对赎回必须卖出股票用来支付基金赎回资金,这又导致了市场和股价的进一步下跌,下跌导致又导致净值进一步下降,这又会导致更多基民赎回,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根据最新数据截至3月中旬,2067只私募基金自成立以来的收益率已跌破预警线,其中21家百亿级私募有183只产品。可见目前基金行业多惨。
我们说了预警线和清盘线带来的不好一面,我们再来看看预警线和清盘线保护投资者好的一面。
二、预警线和清盘线保护亏损下限
为了避免预警线和清盘线,我也看到有私募同行已经修改合同,取消了预警线和清盘线,取消清盘线这个是好事,也是坏事,有两面性。
取消预警线和清盘线后,可以避免被动减仓和清盘,这样的话中途亏损有可能最后会挽回,但是也有可能让亏损无限扩大。
清盘线和预警线的本质目的是为了保护投资人,让亏损有下限,类似于壮士断腕,弃车保帅。
如果不设预警和清盘线,我们见过以前熟知的人,基金净值亏到0.5甚至0.3,都曾出现过,但这并不是最惨的例子,最惨的可以亏95%,看看上图这些没有止损线的基金,基本上是不可能有翻身机会了,面对巨大的净值下降,投资人也纷纷赎回,虽然不会清盘,但是投资人基本都跑完了,规模很多都成了500万以下,大多最后迫于运营成本压力,不得不自己清盘。
总结:权衡利弊,我觉得预警线是可以不设的,可以减少在下跌过程中对市场的恶性循环。但是清盘线还是应该设的,只是设置多少合适需要取决于投资人的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