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2 5线战争(什么叫贸易战争)

jijinwang
p律:
失去库皮扬斯克,对俄军的影响非常大。从地图可知,俄军这次的反纳粹特别军事行动,本来可以依靠5条铁路大动脉。乌军拿下库皮扬斯克以后,不但直接切断了1号线,还把2号线放到了乌克兰炮兵嘴边,这两条线都不能再用了。
目前俄军只剩下3条铁路动脉。其中5号线从7月开始就频繁被海玛斯打击,尤其在梅利托波尔周围,三天两打。本来3号线远离战线是安全的,随着伊久姆大败,乌军反攻北顿双子城,3号线也被纳入了海玛斯射程。
4号线通往最重要的顿涅茨克城,同样不安全,乌克兰人在顿城西南的富勒达集结重兵,海玛斯从这里已经能打到4号线上的桥梁。
在9月6号之前,123号线都是安全的,库皮扬斯克一丢,直接断了1号,间接断了2号,随后暴露了3号,俄军再也不能从北线补给了。
如果考虑到别尔哥罗德紧邻库尔斯克和沃罗涅日,物流远比南方的顿河畔罗斯托夫要方便,失去北线物流对俄军的打击不说是致命的,也可以说是致残性的。遏制铁路物流,可以从根本上削减俄军战力,这是真正打在了七寸上,这就是卡脖子,绞杀。乌纳果然狠毒呀!军盲组快想想办法呀!
更进一步的,连带着,别尔哥罗德这个后勤支点从此也失去了作用。不但如此,别尔哥罗德本身都处在惊恐之中,已经有爱国者广发英雄贴,呼吁有种的好汉,拿上合法的枪支,穿上防弹衣,到指定地点汇合,坚决保卫别尔哥罗德,保卫伟大俄罗斯!
好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卫国战争

1、二战战役时间顺序?

波兰闪击战——1939年9月1日始,1939年10月终

敦刻尔克战——1940年5月19日始,1940年6月8日终

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晨7时58分始,1941年12月7日9时许终(夏威夷时间)

不列颠之战——1940年7月始,1940年10月终

莫斯科之战——1941年9月始,1941年12月终

中途岛海战——1942年6月4日晨4时始,1942年6月6日终

瓜岛争夺战——1942年7月始。1943年2月终

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始。1944年8月终

柏林保卫战——1945年3月始,1945年5月1日终

冲绳岛战役——1945年4月始,1945年7月终

幻影突击—波兰闪击战

乾坤逆转—敦刻尔克大撤退

平地惊雷—偷袭珍珠港

血洒长空—不列颠之战

冬天的神话—莫斯科保卫战

折戟沉沙—中途岛海战

血肉之路—瓜岛争夺战

打开胜利之门—诺曼底登陆

帝国覆灭—柏林战役

破门之战—冲绳岛战役

晴天霹雳——波兰闪击战

二战著名战役

晴天霹雳——波兰闪击战

1939年9月,德国对波兰发动了代号为“白色”的侵略战争。战争中,德军首次成功实施“闪击战”,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的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

一个拥有3400万人口,100多万军队的国家,就这样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灭亡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

鹰击长空——不列颠之战

1940年7月,进退两难的德国军队决定对英国进行以空军抢夺制空权为主的战争,为掩护海军夺取制海权,最后实施登陆的三步作战计划,以图彻底消灭不列颠这个反德基地的目的,但是在英国武装力量的顽强抗击下,德国空军以战败告终。

十面埋伏——基辅包围战

基辅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包围战,也是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围歼战。整个战役持续了两个半月以上,在正面300公里、纵深约600公里的大片领土上进行。

苏联方面军持久而顽强的斗争,对打破德军“闪击战”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德军在向莫斯科方向的进攻上受到了阻碍。德军赢得了在斯大林格勒发生的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却失去了发生在莫斯科的战争史上最大战争的胜利。

狼行拂晓——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 日军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进行的一次空袭,击毁了美国全部战列舰。珍珠港战役在战术上非常成功,但在战略上却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它的不宣而战激怒了美国人,从而使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强国加入战争。

短兵相接——斯大林格勒会战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会战之一,是苏联军队为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集团而实施的防御战役和反攻战役。

在德军以多出0.7倍的军队、0.3倍的坦克和1倍多飞机的情况下,让苏联胜出。这次战役胜利的结果是:苏联从德军手中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并一直掌握到战争结束。

潜艇时代——大西洋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与德国围绕着保卫与破坏海上交通线,展开了生死攸关的大西洋海战。在这场战役中,交战双方的英国和德国投入了他们的全部海上力量,动用了整个大西洋舰队和其他国家的部分海上力量。

整个战役动用了3000多艘作战舰艇,飞机数千架。历时5年半,是战争史上时间最长、斗争最复杂的一场海战。这场海战也使德国的潜艇一举成名。

航母号角——中途岛海战

中途岛海战是发生在太平洋战场的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美军以2艘航母和9艘驱逐舰的兵力打败了日本包括8艘航母、4艘水上飞机母舰、13艘重型巡洋舰和其他各级近百艘艇(舰)。

这次战役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海军的实力对比。从此,日本开始失去了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火海拉锯——瓜岛争夺战

瓜岛争夺战是太平洋战争中一场空前残酷而激烈的大搏杀,是二战中最大的遭遇性战役,也是美国海军自1898年以来在太平洋战场上第一次成功的两栖登陆作战。

从1942年8月7日美军的悄然登陆到1943年1月4日日军的撤离,双方一共在这个小岛上留下了两万多具尸体。

铁甲搏杀——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是1943年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

也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战。双方共投入了8000多辆坦克、4000多架飞机,全部参战兵力300多万。此次会战的胜利是苏联战胜德国的最重要阶段。

风驰电掣——诺曼底登陆战

诺曼底登陆是盟军的一场战略性陆海空三栖登陆战,完全不同于在太平洋上的美日之间的岛屿登陆战,只要登上滩头就意味着胜利。盟军为这场战役一共投入了达288万的总兵力、各种飞机15700余架、各类船只6000余艘。

盟军高层人物为这场登陆战构思了精妙和艰难的战略欺骗,并最后获得胜利。在欧洲成功开辟了第二战场。

折戟沉沙——莱特湾海战

莱特湾海战是太平洋战争中最后一次大海战。在共计4天的战斗中,美军取得了绝对的制海权。在此次战役中,日本海军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从此对美国海军再构不成重大威胁。

小泽在战后受审时说:“在这一战之后,日本的海面兵力就变成了绝对性的辅佐部队,除了某些特种性质的船只以外,对于海面军舰已经是再无用场可派了。”

摧枯拉朽——柏林会战

1945年4月16~5月8日,在苏德战争中,苏军实施了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以多出150万的压倒性的兵力优势攻克了柏林。此战加速了德国投降,并迫使希特勒自杀。

彻底粉碎了纳粹德国征服欧洲的阴谋野心。柏林战役同时也是战争史上最大的对敌军战略集团实施合围同时予以分割的一次方面军群战役。

2、全面抗战可分为哪两个阶段?

全面抗战可分为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两个阶段。

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

一、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将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的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掀起了全国性的反对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此期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顽强抵抗,与日寇浴血奋战。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四次大规模会战,这些大会战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作战实力和精锐部队,中国军队以空间换时间,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图谋,使抗战进入对中国有利的战略相持阶段。

二、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至1943年7月)。

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这个阶段发生的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黄土岭战役、桂南会战、枣宜会战、五原战役、百团大战、豫南会战、上高战役、中条山战役、苏南反清乡作战、第二次长沙会战、香港保卫战、第三次长沙会战、仁安羌大捷、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等战役。

三、战略反攻阶段(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

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与此同时,国民党正面战场却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先后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

对于抗争阶段划分有不同观点,这是普遍观点:

1931年九一八事变,标志着局部抗战的爆发,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

1937.7-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战略防御阶段。

1938年10月-1945年8月进入相持阶段

1945年8月-9月 反攻阶段

另外的观点:

局部抗战的6年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12月,为日军侵占东北的阶段;第二阶段从1933年1月至1935年7月,为日军侵入华北的阶段;第三阶段从1935年8月1日《八一宣言》发表到七七事变爆发,为全国抗日救亡高涨的时期。全面抗战的八年总的可按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三阶段来划分,但为叙述方便,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七七事变爆发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为战略防御阶段;第二阶段从武汉失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战略相持阶段前期;第三阶段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8月上旬,为战略相持阶段后期;第四阶段从1945年8月10日到最后胜利,为大反攻阶段

3、解放战争时期纵队这一称呼是怎么产生的?

解放军的一个纵队人数差别 内战初期: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后,将用于游击战的军队集中起来,组成野战部队。开始阶段, 一般辖2~3个旅(师),其中以2个旅的居多。1个旅往往不能达到3个团的编制,所以曾 经有辖2旅4团的纵队。新成立的纵队少有超过2万人的。像新四军三师(东野2纵,39军 )进军东北时,拥有3旅9团3万之众的部队是很少见的,所以当初林总曾对三师冀以厚望 ,企图用其阻敌于山海关沿线,使国军不能通过陆路进入东北。 内战中期: 1947年刘邓结束“鲁西南战役”后,其1,2,3,6纵队齐装满员,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人 左右,由于1纵有4个旅外加1个骑兵团、炮兵团。所以人数能多点(也不是太多,因为战 役后期在羊山集损失较大),6纵由于是主力又刚刚发过一笔洋财,人数将将超过3万。 至于2,3纵应该不足3万。 刘邓在大别山磨难后,主力部队损失极大,加之部分部队地方化(一般是每旅抽调1个团 )。主力纵队大概只有3旅6团,平均不到1.5万人。11纵等二线纵队大概也就万把千人而 已。 当时,华野各主力纵队平均在2.3万人左右,诸如两广纵队等挂名纵队当然不在此列。 东野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期间,总的来说是北面的部队越打越强,人数基本超过3万。 南面的3、4纵队只能算是惨淡经营、保持局面而已。两个纵队最困难的时候也就合计4万 出头而已。 西野如王震的8纵,就太惨了,虽说是主力部队,直到47年底以前,也就2个旅7,8千人 的样子,在大的战役结束后,甚至只有3,4千人。当时其一个所谓满编的排往往只有15 、6个人,一个连也就五六十人的样子。 大决战期间: 东野主力纵队平均在5万人左右,一般辖3师9团外加1炮团。其师一级平均在1.4万人左右 ,个别主力师甚至达到1.8万人。(见军事史林) 华野主力纵队参差不齐,9纵最多大概3.1万多一些,其它主力纵队多在2.3万~2.8万之 间。(见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报告) 中野还是惨点,1,2,3,6纵尚未恢复实力,平均也就1.5万人;但陈谢集团要好的多, 4纵辖4个旅,人数当在3万左右。9纵也有2万左右的实力。很多纵队甚至只有几门破山炮 ,其中还有打不响的。 内战后期(大决战后期~决战后): 1949年初,二、三、四野开始纵队改军下辖师。仅是名称改变,再就是部分纵队领导走 向兵团领导而已。 四野入关前,将所辖的十几个野战独立师的分编入各纵队。因此一个主力纵队辖4师12团 外加炮兵、工兵等分队,人数一般超过6万,个别纵队达到7万。但十万人的纵队是不存 在的。其先遣兵团辖2个纵队,总人数达13万。顺便说一句,当时东野的野战独立师战斗 力还是相当强的。战役前一般过万人,全日式装备,且一般都拥有一个山炮营12门炮。 火力超过当时中野一个纵队。围困长春主要是靠刚组建的12纵和6~10个野战独立师,弄 得李鸿的新七军(内含新编38师),曾泽生的60军一点脾气没有。最后投降、起义了事 。 三野在淮海战役后,按照粟大将的设想每纵(军)现有装备配合3师4.5万人的编制是比 较合适的,事实上基本也是这么配置的。多余俘虏主要优先补充中野。(钦佩啊!^_^) 二野在战役期间逐渐恢复元气,各旅均恢复了3团的编制。4纵甚至一分为二即13、14军 。每个军人数超过3万。渡江前二野倒也拥有3个兵团9个步兵军1个特种兵军,总人数35 万人。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二野虽然野战部队与三野(65万)、四野(近百万)相比不 值一提。但其整个系统兵力达到120万之众,与三野平,略少于四野(150万)而已。比 之一野50余万强多了去。为什么?要知道,二野在晋冀鲁豫、中原解放区留下了大量二 线部队。 一野整编晚一点,两个兵团不足20万,经加强华北2个兵团,东北部分特种兵后人数达42 万。大进军前,每纵不足3万,个别甚至在2万左右。 内战末期(大进军阶段) 严格讲,已经超过了讨论主题“纵队”的范畴。 各军在南下、西进期间,大量俘虏、收编,加上爱国学生的加入。各部均严重超编。二 野的很多军在几个月间,人数翻了一番还不止。甚至出现了军、师一级的文工团编制在 千人以上的现象,比当初西野一个旅的人数都多。 由于此阶段比较混乱,一个军超过10万人,我想是大有可能的。

4、在抗日战争时,华北,华中,华东发生的战争有哪些?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爆发以来,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3个月的战役中,双方都投入几十万兵力。由于国民革命军战略不当,武器装备落后,在付出33万多人的巨大损失后,最终被迫匆忙撤退,并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此战日军伤亡5万余人。

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淞沪会战后,日军迅速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由于国民革命军此时兵力凋零,退守绝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围撤退。日军进入南京后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南京大屠杀,残酷杀害中国军民30余万人。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

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国民革命军由于指挥混乱,布置不当,被迫从太原突围。此战中国守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消灭敌军2万余人。但从此国民革命军在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宣告基本结束。

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21日

日军打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未能消灭国民革命军主力。国民革命军的防御作战和主动转移为此后的武汉保卫战赢得了4~5个月的时间。其中台儿庄大捷消灭日军1万多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兰封会战:1938年5月21日~6月

日军试图在徐州会战后继续扩大战果,板垣征四郎师团孤军深入,被以薛岳为指挥的国民革命军包围。但最后会战没有取得应有的战略结果。

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

历时4个半月的武汉会战虽然最终以武汉失守为结束,但国民革命军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毙伤敌军4万人、近10万日军因战斗、气候、疾病等原因暂时丧失作战能力的巨大战果,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抗日战争从此进入相持阶段。

随枣会战:1939年5月1日~20日

武汉会战之后,日军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国军队对武汉的威胁,向湖北随县枣阳地区发动进攻。国民革命军消灭毙伤敌军1.3万人,第5战区也付出了较大的牺牲。日军未能达到预定战略目标。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4日~10月

日军动用10万兵力,却在第九战区第十五集团军等国民革命军的抵抗下损失惨重。日军承认“在部分战场上,部分战况之激烈超过了诺门坎”。在国民革命军反击下,日军伤亡达2万人,被迫撤退,国民革命军伤亡3万多人。

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日军占领南宁和昆仑关后,国民政府从数百公里外急调10个国民革命军精锐师,对日军发动立体化进攻,取得昆仑关大捷,迫使日军改变对广东的作战计划,造成日军在战略上的部分被动。

枣宜会战: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国民革命军张自忠上将殉国于南瓜店,宜昌失陷。枣宜会战是武汉会战以来,日军对正面战场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

豫南会战: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豫南会战是武汉周围地区防御作战中的一次战役。日军一度攻占安徽界首和太和,但在伤亡9000人后,日军最终撤退。

上高会战: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为保证南昌及附近占领区的安全,日军发动试图消灭赣北国民革命军主力的上高会战。日军在三路围攻、其中两路受阻的情况下,形成一路孤军深入,被国民革命军包围而仓皇撤退,伤亡高达1.5万人。

晋南(中条山)会战:1941年5月

此次战役日军的目的是“在华北要歼灭山西南部的国民革命军中央军”。国民革命军伤亡4.2万余人,被俘3.5万余人,日军伤亡仅为国民革命军的1/12,成为“抗战史上最大的耻辱”。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0月1日

国民革命军第六战区在正面战场主动发起1941年以来惟一一次主动进攻作战,歼灭日军7000人。日军一度攻占长沙,中国军队伤亡失踪7万人,日军伤亡2万人。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制定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战略,取得了长沙会战大捷,共毙伤日军5万余人。成为“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以来,同盟军惟一决定性之胜利”。

浙赣会战:1942年4月~7月28日

日军大本营决定摧毁浙赣两省国民革命军机场,打通浙赣铁路,最后基本实现预定目标,曾经占领衢州机场,但遭到严重损失,第15师团师团长阵亡,日军战史记载伤亡17148人。

鄂西会战:1943年5月~6月

日军沿长江向上游进攻,国民革命军第18军坚守石牌要塞,第六战区及友邻部队夹击日军,歼灭敌军4000人。

常德会战:1943年11月2日~12月

在日军3万优势兵力进攻下,国民革命军第74军57师9000余人孤军誓死抵抗长达16天。最终国民革命军收复常德等阵地,毙伤日军2万人。

豫中会战:1944年4月~5月25日

日军试图通过豫中会战围歼第一战区主力,并打通平汉线。由于国民革命军指挥失当,洛阳沦陷。日军实现最初的作战计划。

长(沙)衡(阳)会战:1944年5月~8月

豫中会战同时,日军开始进攻湖南,打通粤汉铁路。国民革命军在衡阳进行了长达48天的抵抗,最终没有支援而遭到失败。

桂(林)柳(州)会战:1944年8月~12月10日

日军为摧毁大西南的空军基地发动桂柳会战。国民革命军在明显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未能取得空地配合,导致桂林和柳州仅数日即遭到沦陷。

湘西会战:1945年4月~6月

国民革命军在战役中对日军进行了包围,创造了雪峰山大捷,毙伤日军1万多人。最终在国民革命军的反攻下,日军伤亡2万余人,被迫撤退。

5、一线作战部队是什么意思?都是由哪些单位构成的呢?

一线作战部队的特点

其实,一线作战部队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广义上,那些处于战略、战役、战术最前沿的、可能会率先接敌的作战单位都可以称其为一线作战部队,包括和平时期重点战略防御方向的部队。

所以,一线作战部队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人员按战时编制。不同于其他部队人员数量可以在一定的缺编区间内浮动,一线作战部队的人员不仅仅保持满编状态,甚至一些指挥位置处于超编状态。例如,通常一个排编制一个排长,一班班长是排长的代理人,如果排长牺牲,就由他来接替指挥。但是一线作战部队不同,不但有排长,还有副排长,甚至有2名以上的副排长,相应的副连长、副指导员、副营长、副教导员等基层指挥员也要比常规部队多,也就是代理指挥员多。同时,军官、战士的休假比例也要比其他部队低。

二是装备“两率”不同。一线部队的装备完好率、配套率通常在95%以上,也就是说,只要有战事或其他紧急状态,要几乎做到全员出动。所谓完好率,就是能够出动且遂行任务的装备占同类所有装备的比例,配套率就是指装备各种工具、备用配件的实际数量占应有数量的比例。此外,因为一些装备特别是重型装备涉及到冬季封存保养,所以,一线部队的装备启封率也比较高。

三是战备状态等级不同。其实所谓一线部队,最根本的是其战备状态不同于其他部队,前文所述两个特点其实都是基于战备状态延伸的。战备状态共有三个等级,从三级到一级依次升高,对事态的响应时间也不同,级别越高,响应速度越快。

澄清一个概念——甲类和乙类作战部队

在解放军史上,曾经出现过甲级和乙级作战部队的区分,然而,由于在实战中发现其存在致命的弊端,后来便取消了这种区分。习惯上称甲类集团军和乙类集团军,这是不恰当的,因为这种划分实际上是针对师级作战单位的。

划分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

受到现代战争模式巨大变化的影响,所谓一线、二线这样的划分其实际意义越来越模糊。

一是超视距武器的发展,甚至模糊了战略战术之间的分水岭,接敌形式已经不是冷兵器时代的零距离,也不是二战之后几次战争的前沿阵地的几百米,试想,火箭炮的射程都可达到150-300公里,可想战役战略级导弹的射程。

二是诸兵种联合作战的形态。现代作战,早已不是二维、三维时代的了,陆海空天电网一体,战争形态也从合成概念转向了联合概念,有些武器是一个集团军甚至战区级别都不能掌握的,而是由中央军委直属的,所以现代战争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是文史墨客,带你还愿最真实的历史,寻找同样爱好历史的你,欢迎关注我,一起交流哦!

兔哥回答:一线作战部队的“一线”一词是对应二线、三线而来的。一线作战部队就是处于战场最前沿的作战部队,一线作战部队根据作战规模的大小而确定兵力,武器装备的配置和防御纵深梯次。一线作战部队也是要划分作战梯次的。也就是划分一线阵地、二线阵地、三线阵地;梯次的划分要根据战斗规模的大小和对方武器装备的投射能力而确定设置作战梯度;

战役规模的一线部队通常是前沿阵地向后延深至炮火能够打击到对方的前沿阵地,及延深射击能够阻拦敌方增援力量的深度。也就是能打击到敌炮火阵地的位置,团、营、连都部属于一线配置,炮兵阵地也都部属于一线,一线是整个战场的最前沿位置;二线处于整个战场的中间位置,通常是师旅指挥部部属地,物资、弹药储备、医院都部属于这一线地带。防御作战时这里也是装甲突击力量的集结地域,进攻作战时这些装甲兵力则会择机前移,然后以突然的形式在前沿步兵,空中直升机的掩护下对敌前沿及纵深进行攻击。

因此,对空防御力量也部属这个位置;二线相对于一线要安全第一些,对方的炮火打不到这里,但处于对方的空中力量攻击范围之内;三线,处于整个战场的最后方,高级指挥机关,武器装备、弹药、物资集结地都部属于这个位置,武装直升机也都部属于这个地带,通常情况下这个地带是比较安全的,普通的武器基本打不到这里。

从战略层面来说,一、二、三线的划分则是国家防御战略的总体规划,根据敌对一方的作战方向而定,通常一个国家的战略梯次划分都结合本国地形及所面临的敌情等情况来确定,例如,海上是主要的对敌方向,那么,沿海一带则是一线,这一带通常都不会建设军工厂。兵力部属都具有快速机动能力,以抗等陆作战为宗旨而配置武器装备,机场多为军民两用,高速路通常都有可供飞机起降的路段,构筑大量的防御工程,海军力量更是首当其冲;

二线属于一线的后勤基地,弹药,物资储备等等都部属于这一线,国家交通大动脉,如干线铁路,干线公路都建设于这一线。兵力的部属以重装甲突击力量为主力配置,主要的作战装备以反击力量为主。这里也不会建设重要的军工生产,制造企业;

三线,这是整个战略的国土纵深地带,也是大后方,这个地带可能遭到的攻击都属于战略级的武器,只要不打核战争,基本是安全的,因此,战略反击力量都部属于这一线,同时这一线也是重要的军工企业科研,生产制造基地,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物资的储备基地。建设有重要的具有隐蔽性的军事装备制造、储备基地。属于战时的大后方;

以上是兔哥个人的看法,不代表网络平台观点,欢迎探讨,也欢迎你的关注;(图片来源网络)

6、日俄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日俄战争爆发的原因,日俄双方争夺东亚地区的霸权,俄罗斯试图通过中东铁路涉足中国东北,插手朝鲜半岛,日本将这一地区视为自己的地盘,先把朝鲜变成自己的殖民地,进而侵占中国东北。

这成了双方的一场争夺战,俄罗斯占据旅顺在东北确定了一个立足点,日本通过甲午战争,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条件,双方都是在进行积极备战,到了1904年,日本自己认为自己的战备已经完成之后,主动挑起战争,以偷袭的方式开始,在1904年2月8日午夜,偷袭旅顺军港,重创俄罗斯舰队,其后的几次战海上战行动,重创了俄远东舰队,同时在陆上连续取得胜利,确立了自己在辽南地区的控制权,随后开始围攻旅顺,最终通过艰苦的战斗占领了旅顺,消灭了俄远东舰队。

随后俄派出的舰队增援在对马海战中再次受到重创,随后双方战争已经进入了尾声,日本在战场上取得了多个胜利,但是沙俄巨大的实力,依然让日本无望取得进一步的胜利,俄军队正在通过铁路,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了远东战场,但是海战上失利之后,俄军不可能取得这场战争的完全胜利,在这种背景之下,在西方运作之下,双方不得不进行议和,最终在1905年结束了这场战争

总结:日俄战争,可以说是一块土地而引出血案!也可以说是一场资本主义为了利益而产生的一场战争!结果是以东三省、朝鲜哀鸿遍野、家破人亡俄国失败,日本“惨胜”!英美获利而结束。

引起这场战争的的原因

甲午战争后日本胁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要求承认日本控制朝鲜外,还要像清政府割地赔款,享受其他特权。其中还特别提出想要辽东半岛。但是这一条却和俄的远东计划水火不容,所以俄在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那一天联合同伙德、法两国不惜以武力来干涉,演出了一场“三国干涉还辽”的闹剧,迫使日本改变《马关条约》,放弃辽东半岛。他们认为这样一来,清政府就会把自己当作是抵抗日本的帮手、甚至是“救星”,而这就为后面的日俄战争埋下了种子!

而英俄在中亚国家“阿富汗”暂时和缓了冲突,也给俄远东计划提供了条件。

俄在帮助清政府回归辽东半岛主权后,以有功诱逼清政府接受《中俄密约》,同时索取了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在1897年擅自入旅顺口,翌年3月通过军事压力,向清政府获得“租借”旅顺、大连和附近的海域,霸占了辽东半岛,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不冻港。

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华,俄顺势吞掉东北三省。在参加其他八国联军撤出北京后,俄国依旧赖着不走,其他帝国主义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坚决反对。最终在1902年4月8日俄不得不签《收交东三省条约》,被迫同意分三期撤兵,一年半完成。

1903年8月俄就毁约,重占奉天,摆出独占三省,不惜为比一战!

在在外影响两国促进日俄两国交战的有

1.英国,英国对中国长江流域存有企图,又怕俄在拿下东北三省后,大军南下影响到自己的利益,需要一个能替他阻挡俄的帮手,此时正好日俄矛盾激化。于是和日本一拍即合,于1902年1月30号在伦敦签订了《英日同盟》,针对俄国。

2.美国自“门户开放”政策后,也是一直想插足东北三省呀!但是俄又怎会答应呢,因为他要垄断自己在东北三省的地位!美既然你不答应,那就秉着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战略加入了英日同盟。

3.这时仍忠于俄法同盟的法国,看到英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日本签订了《英日同盟》,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把俄法军事同盟推向远东。但是法国又不是特别的想让俄国把精力分散到远东计划上。因为当时德、法矛盾,俄如果从西部调兵远东计划,必定会削弱俄法同盟对德的压力。但是在利益面前法还是选择了远东计划!

4.德看到俄要远东肯定支持俄呀!这样不仅可以缓解俄法同盟对自己的压力,还表示对俄的的远东计划支持呀!并且还在战争爆发后愿意加盟,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种关键的时候,俄内部并不是那么的统一。一派是主张日俄战争;另一派是反对日俄战争,在这方面做出让步,把重心放到为侵略中国经济掠夺和战争表面!最后在1903年10月份,排斥了反日俄战争派,并呼吁人民,以“流血、牺牲”,“保卫国家”,大造战争氛围。可实际备战却有点缓慢!

但是日本却不想看着俄拖!因为时间越长俄的准备越充足,自己的胜率就低了!因此在英美支持下同时对俄进行外交压力,想利用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俄的准备不足!来开展进攻!最终于1904年2月6号和俄断交,2月8号夜间就发起了战争!于是再这样的形势下开启了日俄两国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日俄战争,这其实是一个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烈战争,其战争的惨烈性令人发指!之中经历了突袭旅顺、辽东登陆、旅顺争夺、辽阳会战、沙河攻守、旅顺陷落、奉天会战和对马海战(战争的过程太多我就不在这上面写了),在这场战争中双方压力都是巨大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赢了意味着啥都有了!尤其是日本更是举国之力在拼!赢了跻身于世界列强行列!但是输了将有可能被俄打入本土,平定人民反抗,占领都成,生擒日皇的可能!


在经过这数场战争后,最后在对马海战中,1905年5月28日悬白旗、和日本旗投降!日俄战争以日本为惨胜。

据统计日本在这场战争中,死伤人员38万左右,消耗军费17亿日洋!分别是甲午战争的20多倍和8倍左右;而俄的损失比日本还要大,两大舰队没了死伤27万多,最致命的是国内经济崩溃。甚至还影响到后面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之后留下的后果是满地的日俄军人的尸体,俄国的经济溃败!日本对美的负债!给东北三省和朝鲜留下的是哀鸿遍野、家破人亡!而英国达到了阻俄南下的目标!美国在支援日本,买卖军火从日本手中获得了较多的利润!

如有不同意见可以在下评论区留言,希望能和大家积极讨论!一上图片均来自互连网,如有侵权请留言通知删除!谢谢大家阅读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照样大家阅读完后能给个赞,谢谢!)

7、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五次战役,人民志愿军的战果如何?

抗美援朝五次战役指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为遏制强势北犯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对“联合国军”进行的五次反击战役。

五次战役发生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之初的1950年10月,结束于1951年6月。五次战役共歼敌23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军及其仆从军的嚣张气焰,迫使其止步于三八线,战争双方进入战略对峙状态。

【第一次战役】(1950年10月25日~11月5日)

第一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的首次反击战役。

1950年10月初,“联合国军”11个师另1个旅共13万余人,在其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指挥下,悍然越过三八线北犯,19日占领平壤,并继续向中朝边境大举进犯,妄图于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

10月19日晚,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秘密跨过鸭绿江,开赴抗美援朝前线。骄狂的侵朝美军仍判断中国人民不会出兵朝鲜,继续疯狂向中朝边境分路冒进。

志愿军集中5个军另1个师于西线,寻机歼击进犯之敌;以2个师在东线组织防御,保障西线主力侧翼之安全。

25日,西线志愿军首先在两水洞地区歼敌一部,随即分向温井、云山、宁边、熙川地区以及楚山、古场洞地区之敌展开猛攻。

11月2日,志愿军攻克云山。此时,我战役迂回部队已进至院里地区,对敌侧翼造成严重威胁。3日,西线之敌被迫开始全线撤退。志愿军乘胜追击,将敌人赶到清川江以南。

5日,第一次战役胜利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首战告捷。

是役,我共歼敌1.5余人,粉碎了“联合国军”迅速占领全朝鲜的企图,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第二次战役】(1950年11月24日~12月24日)

第二次战役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在朝鲜北部地区对“联合国军”进行的反击战役。

美军不甘第一次战役的失败,仍企图迅速占领全朝鲜。

1950年11月6日,“联合国军”开始做试探性进攻。24日,敌集中5个军20余万人,分东西两线对我发动了所谓的“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

志愿军采取“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敌”的方针,将敌诱至定州、云山、宁远一线和长津湖地区后,在西线集中6个军,在东线集中3个军,趁敌立足未稳之机,分别于25日和27日发起反击。西线经一昼夜激战,歼敌右翼2个师大部后,实施战略迂回,切断了敌军的退路。

“联合国军”为摆脱危局,被迫于29日开始全线撤退。志愿军趁势展开追堵围歼战,予敌以沉重打击。12月1日,敌军开始向三八线实行总退却。东线志愿军经激战,在新兴里歼美军1个团又2个营,随即积极截击逃敌。

5日,中朝人民军队解放平壤,并以一部继续向三八线推进。

至24日,志愿军占领咸兴与兴南,朝鲜人民军收复元山,“联合国军”被迫从海上撤退。

至此,第二次战役结束。

此役,共歼敌3.6万余人,收复了三八线以北(除襄阳)地区,解放了三八线以南之瓮津半岛和延安半岛,迫使敌军转入防御。

【第三次战役】(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8日)

第三次战役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协同下,对占领朝鲜三八线附近地区的“联合国军”发起的进攻战役。

1950年12月,“联合国军”被迫撤至三八线附近地区后,企图利用其既设阵地进行防御,伺机再行北犯。其用于防御的兵力共13个师另3个旅,约20余万人。

中朝人民军队为了不予敌军以喘息之机,于12月31日晚,集中9个军31万余人,对敌全线发起进攻,并迅速突破敌军防线,继续向纵深发展,分割歼敌。

“联合国军”遭到沉重打击后,于1951年1月2日开始节节后撤。中朝人民军队乘胜扩大战果,又先后在高阳、议政府附近地区歼敌一部,1月4日解放汉城,至8日占领了水原、利川、骊州、原州一线。

中朝人民军队敏锐地察觉“联合国军”是有计划地撤退,有诱敌深入、伺机反扑之企图,为避免陷入不利态势,遂果断地停止追击,战役遂告结束。

此役,中朝人民军队歼敌1.9万余人,解放了汉城及三七线以北广大地区。

【第四次战役】(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

第四次战役是中朝人民军队在朝鲜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防御战役。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为挽回其失败的影响,乘中朝人民军队转入休整之际,集中16个师另3个旅、1个团,共23万余人,继1951年1月15日开始的试探性进攻后,于25日发起了全线进攻。

中朝人民军队集中6个军和4和军团,组成东、中、西三个集团,抗击“联合国军”的进攻。西集团在汉江以南地区进行防御作战,有力地箝制了敌主要进攻集团。

2月11日,在东线进攻的南朝鲜军3个师进至砥平里、横城一线,侧翼暴露。我中、东两集团乘机发起反击,歼灭南朝鲜军3个多团和美军一部。

17日,中朝人民军队决定在全线转入运动防御。19日,“联合国军”开始进攻。中朝人民军队节节抗击,大量杀伤敌人。3月14日,主动撤离汉城。

战至4月21日,我将“联合国军”扼制在开城、涟川、华川、杆城一线,迫使敌军基本上停止了进攻,战役至此结束。

是役,中朝人民军队奋战87天,共歼敌7.8万余人,掩护了志愿军后续兵团的集结。

【第五次战役】(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

第五次战役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朝鲜三八线附近地区,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的反击战役。

1951年4月下旬,志愿军在第四次战役的掩护下,完成了后续兵团的集结,形成出击“重拳”。

为粉碎“联合国军”从中朝人民军队侧后登陆,实现其“在朝鲜蜂腰(平壤至元山)建立新防线”的计划,夺取战场主动权,中朝人民军队集中12个军和4个炮兵师,于4月22日向西线之敌发起战役反击,奋战七昼夜,歼敌2.3万余人,将战线推进至汉城附近和北汉江一线。

为继续歼灭敌有生力量,中朝人民军队经调整部署,复在东线集中9个军,于5月16日向县里地区的南朝鲜军发起进攻。经五天激战,歼灭其2个师,击溃其2个师。

23日,中朝人民军队为进行休整补充,开始向北转移。“联合国军”乘机反扑,中朝人民军队以机动防御作战,又歼敌3.6万余人。在转移中,东线志愿军一个师由于部署不周,遭受重大损失。

“联合国军”在遭到沉重打击后,被迫于6月上旬停止于三八线附近地区,转入防御,战役遂告结束。

第五次战役,中朝人民军队奋战50天,歼敌8.2万余人,粉碎了敌人“在朝鲜蜂腰部建立新防线”的计划。自此,战争双方转入战略对峙态势。

(最可爱的人~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五次战役意义重大。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自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的大半年间,在五次战役中共歼敌23万余人;将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附近,并将战线牢固稳定在三八线,迫使美国政府接受举行停战谈判的建议,并最终于1953年7月27日在开城板门店同中朝方面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中朝人民取得了抗击美帝侵略者、保家卫国的伟大胜利!

图片皆选自网络。

比对每次战役双方阵亡人数就最实际!

8、解放战争中的纵队相当于什么规摸?

开始是师级,俘虏越来越多,一个纵队都几万人了,1948年,全军统一番号,纵队改成军了,四野一个纵队,五万人呀!

纵队最早出现是在1925年,当时正好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东征军就被编为了3个纵队,我军第一次使用纵队这个编制是在1927年底,当时朱德总司令带领的南昌起义军在江西大余县就曾被改编为纵队。

在抗战时期,八路军就曾使用过纵队的编制,这时纵队的编制大致相当于师一级,纵队是战争年代的非正式编制,在解放战争初期,我军主力部队统一改编为了22个纵队,规模大致为1万人左右,辖2到3个旅(或师),当然有的纵队并不足万人。

到了解放战争中期,随着我军的节节胜利,部队规模不断增大,有的纵队规模甚至超过3万左右,当然还有些由地方部队改编为纵队的规模仅有1万多人,由于各纵队发展情况不一,虽同属纵队,但纵队的规模却不一样,一般认为解放战争时期的纵队大致相当于军级。

其实除了这些常规的纵队,还有像“琼崖纵队”、“浙南游击纵队”等,它们一般下辖支队亦或是大队,总的来说,纵队实际是一种在战争年代机动灵活性比较大的编制。

大约在1945、1946年时,纵队下辖2~3个旅,纵队≥师。大约在1947、1948年时纵队下辖3~4个旅,纵队介于军与师之间。大约1949年时,纵队下辖5~6个旅,有的7个旅,7万人,后来,改称为军。

9、什么叫“大三线”“小三线”,有什么历史背景?

“大三线”和“小三线”是这样的背景。五、六十年代,毛泽东等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为备战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准备在我国的西北、特别是西南建立以军工为主的生产企业,以防美苏的侵略,同时,在东部省份,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山区创办国防工业体系,形成进山,靠边(西南),隐蔽的三线军事工业格局。从而形成了“大三线”,也就是西南西北建立并投产的军工厂。和“小三线”,也就是在东部省份的山区建立的军工厂。这两种工厂都是三线工厂。当时大都是从东北和东部工业发达城市调人去三线地区,而且是骨干,叫“好人好马上三线”,成千上万人支援三线建设,并形成了三线建设城市,比如金昌,攀枝花,六盘水市等等!



三线建设(1964年)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一封信中(1966年)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思想。中苏珍宝岛事件与党的九届一中全会(1969年)准备打常规战、打核战争,精神准备与战争准备,多次指示包括尖端武器在内的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准备工作

正因为我国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做好了随时准备打仗的充分准备,正因为以毛泽东为第一代领导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积极推进了世界战略格局的重大演变,才有效地遏制了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大规模战争和核战争,保证了祖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外安全环境之客观条件,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外交战线上一系列重要成绩的取得,同时在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西北、西南及中部地区的开发与发展,遏制住了可能爆发的战争

小三线在京津冀,大三线在大西南。只为中苏翻了脸。